重讀「」中國人的精神「」,一個「實驗主義」愛國者:辜鴻銘

2021-01-07 王謝奇談

關於讀書,張潮在《幽夢影》中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其實少年讀書還有個通病,就是每找到一本想讀的書,就像看到美食一樣,一頓狼吞虎咽倒是消化得快,吧嗒幾下嘴,就感覺味道沒了,還得「找食兒」去。

如今年齡漸長,就發覺該複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啊。最近比較閒,可謂是深居簡出,不過終於可以靜下心來讀讀書。忽然想起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英譯The Spirit of Chinese),翻出重讀,有了新的收穫,進而推翻了一個對他的舊有認知。

中國人的精神

辜鴻銘何許人也?

他通9門外語,有13個博士學位!他用英文向歐洲翻譯了「四書」中的論語、中庸、大學。滿清王朝覆滅之後,他堅持不剪辮子,動不動就和胡適等人辯論,面對質疑,他反諷道「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當日本首相伊藤博質疑儒學的時候,他卻說「孔子育人思想,就像如今數學的加減乘除法,在幾千年前是三三得九,到了今天仍然是,結果絕不會變成八。這個道理你都不懂,還在這裡妄談世界大勢」?有人批判清朝的一妻多妾舊制,辜鴻銘指著桌子說說你看這茶具,1把茶壺配4個茶杯,多完美,1個茶杯配4個茶壺就沒法喝了。

雖然辜鴻銘的一些說法有標新立異之嫌,但他卻的確是貨真價實的國學大師。

辜鴻銘

其實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沒畢業,那時我對他的印象並不好,不是因為他的茶壺論和他喜歡纏足女人的重口味,主要是他在書中對大清的慈禧太后讚不絕口,極盡褒獎之辭。他說慈禧太后是「胸懷博大,氣量寬宏,心靈高尚,是一位趣味高雅、無可挑剔的人」。大約是受到了一些影視劇的影響,我有點不舒服。人家曹植為"崔氏女"創作了洛神賦,白居易的女神則是楊玉環,你辜鴻銘竟然是慈禧太后的小迷弟,這麼一位飽學鴻儒也太沒品了吧?

慈禧美顏照

從「新文化運動」的開始到"五四運動"的大行其道,辜鴻銘仿佛成了新派學者們的對立面,他似乎成為了「守舊派」的領軍人物。按說在那個時代是大師輩出的,不會有人看不懂他的真實觀點與意圖。可是,成也時代,敗也時代。在那個新舊世界觀激烈大碰撞的時候,這個老舊的國家正處在大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以其人、其言、其行、其文,被視為「過時人物」倒也是偶然中的必然。陳獨秀就曾誤解過辜,並帶頭批駁。至於「愚忠滿清」之類的批判就更是滿天飛了,畢竟「驅除韃虜」的思維剛剛成就了革命。

有人如此評價辜鴻銘:

「 他作為一個對西方了如指掌的「洋人」,一生都在堅持中國傳統文化的路上前進,在他自己構建的儒家文明的理想世界裡馳騁,在現實中卻處處受阻,既未得到他所效力的清政府的重用,也未獲取國人同情,甚至被國人視為「瘋子」、異族。「以理想的儒家文明「救世」與國內代表先進思想的「西化」浪潮相悖,導致他懷才不遇;西式特徵的行為思想方式導致他與中國社會溝通存在障礙,使得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愛國「海歸」人士以悲劇收場,不能不讓人嘆息」。」

竊以為這算得上是中肯之語吧。放眼古今各個時代,全盤的改革與全盤的繼承都有明顯的後遺症,就是一個「度」的問題。正所謂事無絕對,沒有非黑即白。文革時紅衛兵小將們有個流行的說法是「徹底革命」,我總是覺得這個革命把我們自己的根傷了,這個根,就是文化之根,傳統之魂。

中國傳統福字

張之洞提出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說法,我深以為然,學習和借鑑西方文化中的優勢部分的同時,也別忘記了我們在文化上的優良成果和優勢部分啊。季羨林先生說,對於我們的祖國,歌頌他,是愛國,批評他,也是愛國啊。從這個角度看,辜鴻銘先生當然算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愛國者。

有些人就是這樣,成天地把愛國口號掛在嘴上,可連國的概念都還沒清楚,卻去大談別人不愛國,也真是無知者無畏了。粗淺地說,有些國是民族本位的,歐洲各nation-state(民族國家)是也。有些是理念本位的(不管是宗教或者其他價值體系),美國是也。宗教本位的國家就不探討了。在談論愛國、賣國之前,請先問問自己,愛的是文化、民族還是什麼理念價值?愛的對象是否和自身所處國家的本質有衝突?然後再談論怎麼個愛法,庶幾近之。其實,有些國是文化本位的,我國是也!

天安門

重讀辜鴻銘,發現他的一些東西的確極富參考價值。當然,這和什麼滿清政府後來的君主立憲理念無關。其實很多人誤解辜鴻銘的原因都是一樣的,沒有把他的思維讀清楚了,就急著把他打倒了。 辜鴻銘早期曾致力於「要求西方不要破壞中國傳統」,到了後期,開始主張「西方必須輸入中國傳統文明以自救」。這固然有一點文化上的優越感作祟,但也並不是滿嘴跑火車之類的空談。 我常在想,在當前嚴峻的國際形勢之下,我們是否應該從重拾我們的那些優良的傳統文明成果開始?

《國學大師之死》中這樣一段話:

「辜鴻銘崇儒卻是有選擇性的「推崇」,並不是全盤的肯定明清時的道學。他回國做張之洞的幕賓,是實業救國的實驗性(+實踐)探索。晚年走回校園,教書育人。可謂既有實幹又有清談,著實的不容易」.

此時此刻的我,終於深以為然!

辜鴻銘終究還是在遺憾中結束了"被實驗主義貫穿"的一生,臨終時說了最後一句話, 「名望、地位都不過是泡泡,轉瞬即逝」。回想辜先生當年作為幕僚去協助張之洞"搞新政」。修鐵路、辦鐵廠、造步槍,可謂是殫精竭慮,晚年時還在以「張香帥以國士待我」津津樂道,不免令人嗟嘆。

武漢老鐵路

相關焦點

  • 拖著長辮子的北大教授:辜鴻銘
    辜就回嘴説:「你們英文太簡單,拿正著讀,顯不出本事。」 然後熟練地倒讀報紙,一口地道的倫敦腔,把英國人都驚呆了。  整個北大辜鴻銘只佩服一個人,那就是對他有知遇之恩的蔡元培校長。辜鴻銘曾經對學生說:「現在中國只有兩個好人,一個是蔡元培先生,一個是我。因為蔡先生點了翰林之後,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現在還是革命。我自從跟張文襄(張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後,到現在還是保皇。」
  • 洋鬼子與辜鴻銘 王小波
    在英文裡,喪失天真(lose innocent)兼有變得奸滑的意思,我就是這麼一種情形。我的天真丟在了匹茲堡大學的圖書館裡。我在那裡借了一本書,叫做《一個洋鬼子在中國的快樂經歷》,裡面寫了一個美國人在中國的遊歷。從表面上看,該洋鬼子是華夏文化的狂熱愛好者,清朝末年,他從上海一下船,看了中國人的模樣,就喜歡得要發狂。
  • 辜鴻銘 | 扎著辮子,卻毫無奴性的一代狂儒.
    他就是狂儒、怪傑、拖長辮的北大教授:辜鴻銘。辜鴻銘,祖籍福建廈門,1856年出生於馬來亞檳榔嶼一個英國人的一個橡膠園裡,自小俊敏的他被在當地傳播基督教的蘇格蘭傳教士布郎賞識並收為義子。13歲時隨義父前往歐洲接受西洋教育,就讀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歌德母校德國的萊比錫大學,而後在法國、義大利遊歷和學習。總共長達14年在歐洲遊學,後回國做官執教。
  • 人物| 辜鴻銘:拖著辮子走過民國的大師
    從他的簡歷看,他似乎不應該算是中國人,他祖籍是福建惠安,不知多少輩以前,整個家族就去了南洋,他父親是英屬馬來人,母親是金髮碧眼的西洋人,義父布朗是英國人,他接受的是全盤的西方文化,所以,他又自稱是「東西南北人」。「不論你走到哪裡,不論你身邊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
  • 愛國者馮軍:一個愛國者的堅守與激蕩
    原標題:愛國者馮軍:一個愛國者的堅守與激蕩   通過改變遊戲規則來制定全新的商業模式,馮軍顛覆了中國人傳統的思維習慣,而這個經由他一手打磨的市值千億級的純正中國血統的世界級企業巨艦正在被勾勒的逐漸清晰。   文/劉建飛   能夠完全讀懂馮軍的人不是很多,王健林算一個,馬雲算一個。
  • 辜鴻銘看英文報,倒著看遭老外嘲笑,他:英文簡單,正著看沒意思
    但其實如今,我們既不是新學,也不是傳統,而是一個新學和傳統結合的產物。當然,這個新學只是一個名字,並不是新舊,而是指國外的教育方法。而當時比較推崇這種做法的人,非常少,辜鴻銘就是最著名的一個。辜鴻銘也曾經說過,要說這些語言最難的,那一定是中文。關於這件事,還出現過一個小笑話。辜鴻銘其實出生在國外,是不需要留辮子的,但是辜鴻銘常年的打扮,都像是一個晚清時期的老學究。哪怕是年輕時出國留學的時候,他也是長衫馬褂大辮子。
  • 英國文豪向辜鴻銘求字,辜隨手給了一首詩,翻譯出來笑掉大牙
    辜鴻銘的名氣很大,列夫託爾斯泰給他寫過一封長信,英國的文豪毛姆在1921年還專程來到北京期盼與他見一面。 來到北京後,毛姆就寫了一張便籤讓人去找辜鴻銘。誰知辜鴻銘看到便籤後,竟一笑了之一連好幾天都沒有應邀。毛姆在六國飯店焦急地等待著,可就是不見辜鴻銘的身影。
  • 魯迅:中國書多殭屍,外國書是活人,辜鴻銘:學好英文教老外做人
    而與魯迅不同的是,辜鴻銘認為國學是精華,我們應該好好學會英文,讓中華文明教老外如何做人。一、兩個大師不同的觀點1925年,《京報副刊》推出了一個名為「青年必讀書」的欄目,打算邀請各學者大師共同推薦書目。當報社的人找到魯迅時,魯迅表現的很冷淡。
  • 《愛國者》全劇終:英雄雖已離去,精神永遠長存!
    一面用鮮血染紅的旗幟,一種用生命傳承的精神。一部在江蘇衛視熱播的以12年抗戰為背景的熱血抗戰大劇點燃了觀眾們的情緒。一個愛國者,一群好男兒,一隊生死情;儘管這部劇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儘管編劇對角色的刻畫還不夠細緻,但這部燃情劇還是讓無數的觀眾拍手叫好。
  • 大師辜鴻銘妙語解答
    大師辜鴻銘妙語解答在如今社會,我們一直保持著一夫一妻制的做法,這畢竟是國家法定的制度。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許多人接觸到的過去的歷史知識,有不少人懷念古人一夫多妻制的美好。於是有許多人紛紛提出了疑問:一個茶壺配四個茶杯,那麼一個男人能配幾個老婆?這個問題非常有趣,近代的一位大師辜鴻銘妙語解答了這個疑問。
  • 「愛國者」馮軍去哪了?
    你了解「愛國者」麼?「愛國者」到底是什麼?大部分人聽到「愛國者」,第一反應就是飛彈,很少有人把它和MP3聯繫起來,在智慧型手機尚不發達的2006年前後,對於音樂,MP3順應歷史成為了那一代人集體的記憶。眾所周時,蘋果公司的崛起,將普羅大眾帶入了智能時代,賈伯斯完美的將藝術融入了科學,他為電子產品賦予了美的概念,蘋果作為一個顛覆者和攪局者,他顛覆了正直壯年的諾基亞,也顛覆了一個叫MP3的行業,我們所熟知的索尼、紐曼、三星、還有本土品牌愛國者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成了歷史的塵埃。「愛國者」去哪了?
  • 他叫辜鴻銘,英文太簡單《泰晤士報》倒著看
    辜鴻銘的十八號院,在袁世凱死後的第一天竟然開了一個大派對,喧鬧的鼓樂聲把在周圍巡邏的警察給招了過來。警察進門一看,這個小院真是熱鬧非凡。舞臺上,生旦淨末醜你方唱罷我登場;舞臺下,辜鴻銘和親朋是高談闊論。在座的除了各界名流外,還有不少的洋人。警察見狀,不敢上前片刻後打算悄悄地離開這個不一般的小院。
  • 國學大師辜鴻銘推崇一夫多妻制,用茶壺茶杯比喻,令對方啞口無言
    尤其是國學大師辜鴻銘對一夫多妻制度極為推崇,他本人也有一妻一妾,為了力推一妻一妾制度,辜鴻銘甚至用茶壺茶杯比喻,來類比一夫多妻的情形,這一個比喻也噎得眾人說不出話來。一、矛盾人格的激烈碰撞辜鴻銘祖籍福建,從小生活在國外,但其心中一直懷揣著對祖國的熱愛。1880年辜鴻銘回到故鄉,帶著他對中國文化的熱忱潛心研究中國文學。
  • 愛國者宋煙橋原型是誰 張魯一化身顏紅光傳遞楊靖宇精神
    導讀: 在劇中,宋煙橋是東北抗日聯軍顏紅光支隊領袖,很多網友都非常好奇愛國者宋煙橋原型是誰? 電視劇《愛國者》自籌備起就一直備受網友們的關注,據了解,在劇中,宋煙橋是東北抗日聯軍顏紅光支隊領袖,很多網友都非常好奇愛國者宋煙橋原型是誰,接下來快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影帝」愛國者創始人馮軍的假面
    「馮軍,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底線和契約精神,在中國或許可以混水摸魚,但在歐美,只有死路一條,你想清楚了嗎?」在中國,離職的職業經理人如此不留情面地公開指責前任老闆的情形可不多見。1月5日,兩條來自原愛國者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兼CEO曲敬東的微博被迅速轉發,其矛頭直接指向一向大打民族品牌旗號的愛國者集團創始人、總裁馮軍。
  • 做一個「文明」的愛國者
    做一個「文明」的愛國者 發表時間:2013-10-08   來源:中國文明網   冒雨,起早,聽國歌奏響,心潮激蕩,強烈地愛國之情油然而起,這是好事,但我認為,愛國就要做一名「文明」的愛國者,愛國最起碼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言行舉止要有良好的品行,如果你是一位習慣亂扔垃圾、隨意插隊、隨地吐痰、亂寫亂畫、如廁不衝、衣衫不整、缺乏禮讓、用餐浪費……等陋習的人,那你外出旅遊時,你不僅給個人給你所在的單位形象抹了黑,如果你走出國門仍然有這些陋習,那國家形象和民族形象也跟著受損
  • 辜鴻銘從小在西方長大,西學成就極高,為何要在腦後拖一條辮子
    上個世紀初期,人們常常會在北大校園裡看到一個打扮奇特的老頭。他頭戴瓜皮小帽,身穿油漬斑斑的棗紅色長褂,一條又細又長的辮子耷拉在腦後,背著手一步三踱地漫步在林蔭小道上,不停地應答著周邊師生的寒暄。說辜鴻銘「怪」,首先一點就是,辜鴻銘是一個華僑,一直在西方長大,並且取得了很大的西學成就,被稱為西學集大成者。可是,他為什麼偏偏會在腦袋後面拖一根辮子呢?我們先來看看辜鴻銘在西學上的成就。辜鴻銘祖籍福建同安。祖上本姓陳,因醉酒後失手傷人遭官府通緝,不得已在康熙年間移居臺灣。
  • 作為一個中國人,你知道中國的母親節嗎?
    這個母親節,它起源於美國,1914年美國政府將每年的5月第二個星期天定為他們國家的傳統母親節,屬於美國人的傳統節日,美國母親節是從美國的歷史文化宗教演化出來的牛仔文化,有著鮮明的美國文化特徵,然而,許多中國人把它當成世界母親來過,這是一個極大的誤會。
  • 檢驗當代愛國者的四塊試金石
    檢驗一個中國公民是否愛國,有四塊試金石。第一塊試金石:是否認同傳統文化。只有深入理解高度認同傳統文化,才能真正將精神之根扎在中國大地上,才可能成為徹底的愛國者。楊振寧讀中學時背下《孟子》全書,他自認為一生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