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鴻 天溪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梅花與松、竹並列挺立,被譽為「歲寒三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花具有天生的麗質芳姿:花形秀美多樣,花姿優美多態,花色豔麗多彩,氣味芬芳襲人,以它的高潔、頑強的生命力、謙虛淡泊的品格,給人以催人奮進的激勵。梅歷經冰雪,不懼嚴寒,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它是花中的君子,唯有它是冬之友。你看它,越是寒風凜冽,越是銀花數點,枝頭怒放,燦爛芬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徵。為了喚醒百花爛漫的春天,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在萬物復甦之時,梅花卻悄然離去,是它打開了春天的大門,在風雪中向人們報告春天的信息,有著「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精神!慢慢地,梅花就成了我們中國人精神的寄託和升華:氣質高潔,堅韌不屈。
1929年國民政府提議將梅花作為國花,認為梅花是「民族精神」的象徵。梅花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審美趨向、情感脈絡和道德標準。梅花是中華民族之魂,被尊為「國花」,梅花自身的形態之美包括梅花的色、香、形三方面,個性明顯,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中國美學又十分強調「以形寫神」「 形具神生」「神採為上」,因此非凡浪漫的想像與精妙的比喻,使之神籟自韻,神採活現。
早在秦漢時期,「梅」就已經在文學作品中了,如《詩經·四月》裡的「山有嘉卉,侯慄侯梅」;《警世賢文·勤奮篇》裡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梅別具神韻,從南北朝起到唐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文人百姓,無人不愛梅,無人不詠梅。引得歷代文人墨客為之傾倒,並贏得人們的喜愛。古往今來,不知留下了多少賞梅贊梅的錦繡詩文。文人們用它來抒發自己的情懷,堅守高尚的節操;革命者用它來鼓舞自己的鬥志!
古人寫「梅」,有用它表示時令的,如王適的「忽見寒梅樹,開花漢水濱。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也有託它言志的,如吳承恩的「百花頭上佔排場。問他桃與李,誰敢雪中香」;陸遊的「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王安石的「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陸凱的「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盧梅坡的「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陸遊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還有借它傳情的,如王維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和民間詩歌「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古人對梅花清香獨特的描述有「天與清香似有私」,「風遞幽香去」,「清香無以敵寒梅」,「著意尋香不肯香,香在無尋處」,「香聞流水處,影落野人家」,「一夜吹香過石橋」,「欲託清香傳遠信」等,都生動地描摹出梅花韻意高雅的清香。
梅香沁人心肺,沁心入脾,令人心曠神怡。朱熹因此稱為「真香」。梅香清幽獨特,別具神韻,非它花之香所能比擬,在人們心目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試搖枝上雪,恐有夜來花」,「雲來去,數枝雪」,「冰花個個團如玉,羌笛吹它不下來」,「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些詩句或贊梅色同雪,或疑梅似雪,或指梅為雪,均以嘆賞梅花的瑩潔無瑕。梅花其色、香、韻、姿俱佳,疏影清枝,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被譽為花魁。寒梅冰中孕蕾,迎雪吐豔,雪霽梅綻,暗香爽沁,獨具風採以其玉骨冰肌般剛正高潔,可敬可仰的崇高品質,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為無數仁人志士所喜愛。
《全宋詩》的27萬首詩中有4700多首與梅花相關,《全宋詞》近2萬首詞裡的詠梅詞有1120多首。宋時的黃大興還把詠梅的作品編成了一部專集,名為《梅苑》。
梅花高風亮節,經霜傲雪,以不屈不撓的精神紅遍天下,聞名於世。毛澤東主席曾評梅花《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風霜雪禮,紅梅綻放,清香雋永,枝幹蒼勁。陳毅將軍曾聖贊《紅梅》「隆冬到來時, 百花跡已絕。紅梅不屈服, 樹樹立風雪。」
古人認為,「梅具四德,初生為元,開花如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梅花綻開五瓣,象徵梅開五福,即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
梅花乃冬的靈魂,用它素雅的清香,默默芬芳著冬的心房;它堅毅不屈的性格,傲然屹立在天地之間;用它那抹嬌羞色的嫣紅,將生命之燈點燃。
歷史記載中國畫以梅花入畫始於南北朝,到了宋代僧仲仁才開始盛行,稱為「墨梅始祖」。中國歷代具有代表性的畫梅名家有:南宋揚無咎,元代王元章(王冕,酷愛梅花,自號梅花屋主),明代陳憲章、王謙、盛行之,清代羅聘、金農、李方膺、汪士慎,現代齊白石、關山月、朱宣鹹、董壽平、王成喜等等。
梅花色彩眾多,品種達300多種。其中有紫紅、粉紅、翠綠、淡黃、純白等等。其花開紅似丹霞熱烈明豔、綠似翡翠富於生機、白如碧玉冰清玉潔、黃的臘梅如沐春光、紫的華貴高雅,藍的純潔幽雅,花開清香四溢,花色美不勝收。尤其白色與冰雪相和諧,傲骨挺立在風雪中,他的精神令人敬佩,他的品格讓人喜愛。中國人以其細膩、微妙的神工妙力和豐富的審美感受,浮想聯翩,將嗅覺的感受轉向視覺、味覺和觸覺的升華。
梅花的形態可用:「疏」、「瘦」、「古」三個字來概括。「疏」不僅指出梅花的疏密程度,而且與中國人「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的審美習慣相一致:「疏影橫斜水清淺」、「疏枝橫玉瘦」。「瘦」是中國人崇尚的一種美即神清骨秀,「書貴瘦硬方通神」,「瘦骨清相」是魏晉風度的典型形象。「尚餘孤瘦雪霜姿」、「蕊寒枝瘦凜冰霜」。中國人在創造梅花美學時,除體現梅花自身的形態美之外,還藉助與其他景物的組合,創造更豐富、廣闊的意境之美。
梅花是草木中的傑出代表,蘊含著自然的神採煥然規律,從人與自然的統一中找到美。「清香傳得天心在,未許尋常草木知」、「數點梅花天地心」。「古梅如高士,堅貞骨不媚」等詩句則寓意著中國古代哲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梅花之美讓人愈加體會中國哲人意識到人的倫理道德與自然規律有一種內在的密切聯繫,中國的哲學、倫理學、美學、文學和繪畫等學科的關聯。兩者在本質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齒相依。
古籍《尚書·說命下》中以梅喻人開始,借實用以比德。從而開啟了梅從實(食)用到文化的內涵。梅花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優秀文化基因,經歷完成了從梅子→梅花→梅花文化→梅花精神的提煉與升華過程(梅,被稱為「報春花」。它早春開花,後生葉芽。梅的核果可食用,可入藥)。
被喻為梅花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俊愉先生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成功地領導了全國梅花事業的發展,由江南的梅花跨越地域在北京「安營紮寨」,實現了「梅花萬樹,南北齊開」的夢想。同時他編輯中國第一部大型梅花專著《中國梅花品種圖志》、《中國梅花》,進而形成了花卉品種分類的中國學派。使梅花的科學栽植及其文化研究進入了全新的歷史時期。
中國一直使用人類最原始的象形文字,華夏古漢字是一種美倫美奐的像形圖畫,文字讓人回味震撼。上古漢字蘊含了天啟神示,文字把人類最原始的夢思鎖定在其中,文字就像一條鮮紅的絲帶,穿越著時空的隧道,將人心帶回那久久不能忘懷的故鄉,文字活著,讓歷史說話。
華夏古文字記載了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故事,苦難中歷練出聖潔榮耀的生命。數九寒天裡,那傲然獨立、剪雪裁冰的高潔形象,象徵著鐵骨錚錚、高潔守道的凜然君子,不畏嚴寒剛毅雄傑,堅韌不拔的品質,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古梅「柯如青銅根如石」的剛強、沉雄堅毅之美,如「氣結殷周雪,天成鐵石身「、「鐵幹銅皮碧玉枝」。幾千年來,以堅貞氣節鼓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開拓。梅花象徵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勇於擔當,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有一首《梅花》歌詞是這麼寫的,代表了我們中國人奮鬥的精神,象徵我們巍巍的大中華!「看那天地開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她。冰雪風雨她都不怕,她是我的國花。」
梅花 梅花 滿天下 愈冷它愈開花,
梅花堅忍 象徵我們 巍巍的大中華,
看那遍地開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風雨它都不怕 它是我的國花,
梅花 梅花 滿天下 愈冷它愈開花,
梅花堅忍 象徵我們 巍巍的大中華,
看那遍地開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風雨它都不怕 它是我的國花!
《說文》木名,梅也。《爾雅·釋木》時,英梅。《爾雅·釋木》梅,枏(楠)。《陸璣·條梅疏》似豫章大木也。《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禮·內則》梅諸。《注》雀梅。《爾雅·釋木》朹檕梅。又《越郡志》會稽楊梅為天下之奇。又梅梅,猶昧昧,居喪之容也。《注》狀如梅,子赤色似小柰,可食。又《埤雅》江、湘、兩浙四五月閒梅欲黃落,則水潤土溽,蒸鬱成雨,謂之梅雨。《四時纂要》閩人以立夏後逢庚入梅,芒種後逢壬出梅。又楊梅,果名。《禮·玉藻》視容瞿瞿梅梅。又州名,屬廣東。《南宋·地理志》改敬州為梅州又姓。
《廣雅·釋草》花,華也。《說文》本作「華」。榮也。從艸,鄭氏曰:,象華葉垂敷之形,虧象蔕萼也。《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漢書·張衡傳》百卉含蘤huā,古花字也。又《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並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為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遠近,以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於魏晉以下之新字乎。
非遺「梅花篆字」傳承人王洪軍先生說:早在商朝時的古陶器上,就刻有梅花象形文字。歷史上「梅花篆字」經歷了商、漢、唐、宋、元、明、清諸朝的風雨沉浮。到了漢代,梅花篆字就成了收藏佳品。他以 」遠看為花,近看為字,花中有字,字裡藏花,花字渾然一體,自在天成。「古人愛梅、賦予了「梅花篆字」遒勁、淡雅的文化內涵,也使之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一塊活化石。
中華文化積厚流光,其梅花精神卻歷久而彌新,梅花精神作為一種文化基因,早已完全滲入了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梅花象徵正氣滿乾坤的中華精神!中華民族要崛起實現偉大的文化復興,不正是需要梅花精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