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縣依託龍頭企業,採取企業+農戶+基地的訂單種植模式,充分發揮企業帶動示範作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按照分工,我主要側重負責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商都縣與中央部門相關的扶貧工作,協助分管工業信息化和商務工作,以及招商引資,幫助當地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當地的一個亮點是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相結合,大力推進綠色發展,高載能行業佔工業產值比重由2015年的九成降到目前的不到一半,著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工業和信息化部掛職扶貧幹部、內蒙古商都縣副縣長王光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經過了7年多的精準扶貧,特別是4年多的脫貧攻堅戰,商都縣貧困人口從2013年年底的19497戶43008人減少到2019年年底的224戶471人,貧困發生率從17.1%下降到0.17%,107個貧困村全部退出。2020年3月4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出公告,商都縣退出貧困旗縣序列。
產業扶貧,打好綠色資源區位三張牌
商都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烏蘭察布市東北部,總面積4353平方公裡,轄6鎮4鄉、212個行政村,總人口34.2萬。「商都」系滿語「水漩」之意,滔滔不凍河水流湍急,回漩成紋,故得其名,一直沿襲至今。
王光平介紹說,商都縣是人口大縣、農業大縣,農牧業立地條件較差,屬國家級貧困縣、燕山-太行山扶貧攻堅片區縣和自治區深度貧困縣,是烏蘭察布市貧困人口最多的旗縣,也是全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我們立足當地優勢,幫助聯繫適合當地發展的項目,多次到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招商引資,推介當地優勢資源。積極推進引進對接可降解塑料、鋰電池材料、風電鋁燃料等重大項目。」王光平表示。
在王光平這樣的扶貧幹部的努力下,商都與北京、天津、山東、四川等多個地區的新材料、新能源、鑄造等行業協會建立了穩定的聯繫機制,並組織多場產業對接活動。立足當地風電資源豐富的優勢,引進了風電鋁燃料儲能等重大項目,積極打造風電產業發展基地;積極與相關部門協調,推動優化調整光伏扶貧項目建設方案,為當地節省上千萬元建設成本。
王光平告訴記者:「商都縣擁有豐富的光能資源,為此,我們建設了太陽能光伏電站,大力推進光伏扶貧。」截至目前,商都縣已建成37.625兆瓦集中式光伏電站,覆蓋貧困戶1505戶,每戶年收益3000元、持續20年;39個村級光伏電站(一批)總裝機容量19.301兆瓦已併網發電,收益歸村集體,集體進行二次分配,可帶動3304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1500元、持續25年;25.36兆瓦村級光伏電站(二批)覆蓋10個鄉鎮63個貧困村4772戶貧困戶。
脫貧攻堅離不開堅實的產業支撐。提到產業扶貧,王光平特別提到了商都縣七臺鎮喇嘛板村專業合作社與北京希森三和馬鈴薯有限公司共同建設脫毒馬鈴薯原種繁育基地。該基地共建塑料大棚107座,每座大棚佔地1畝。運行1年來效益明顯,已成為喇嘛板村彰顯地區特色、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和品牌產業。「35歲的楊紅娟從甘肅嫁到喇嘛板村13年,是出了名的貧困戶。去年承包了兩個大棚,純利潤5萬多元,夫妻倆在基地打工收入2萬元,不但脫了貧,而且還清了全部外債。」王光平說。
電商扶貧,讓老百姓嘗到甜頭
2016年10月,商都縣被確定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商都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將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與精準脫貧工作有機結合。為此,他們制定出臺了《商都縣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和《電商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方案文件,確保農村電子商務體系建設項目建成運營,完善快遞物流、城鄉配送體系,支持電子商務平臺創新創業,發展跨境電商。有計劃地再培育建設一批鄉村站點,通過農產品上行與工業品下行帶動貧困戶增收。一系列舉措讓商都縣成為內蒙古自治區3個進入北京新發地特色農產品精品館的縣城之一,大幅提升了當地農產品知名度。
王光平給記者列舉了一系列數字展示商都縣電子商務取得的成績。他說,目前,商都縣已建成1200平方米的集電商孵化培育、市場化服務、美工設計、分揀包裝以及物流綜合運營等功能於一體的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設立了91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全縣負責或能夠配送農村快遞的公司——郵政服務中心、城鄉購和菜鳥公司3家快遞企業,互相取長補短,有效地解決了農村快遞最後1公裡的難題。截至目前,全縣個人開設網店運營的微電商700多家,累計網絡零售796萬件14274.4萬元,其中2019年全縣網絡交易333.1萬件、5398.7萬元,農產品銷售27.7萬件、3818萬元。通過電商環節共帶動促進10個鄉鎮45個行政村、255個自然村297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539928.4元,戶均增收181.6元。其中上行主要通過驛商農旅、綠娃電商、鑫磊公司等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籤約收購小麥、莜麥、雜糧雜豆、土地流轉、基地務工等多種方式帶動1468戶貧困戶增收472335.2元,戶均增收321.8元。下行主要通過村級電商服務站幫助150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網購日用品和農資農具增收67593.2元,戶均增收44.9元。
「劉志強是商都縣的一名殘疾人,也是一名低保戶,貧窮的日子一度讓他步履維艱。2016年,身殘志堅的劉志強返鄉創業,在淘寶上開起了網店,他向散戶收購農副產品,加工包裝後在網上經營,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了7個品牌的18種農產品,2019年銷售額達到58萬元。」王光平告訴記者。
志智雙扶,提升貧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
給錢給物,只能解一時之困;扶心扶志、扶能扶智,才能治懶治愚、拔掉窮根。王光平告訴記者,在志智雙扶方面,他們緊緊圍繞貧困群眾的致貧原因和意願開「藥方」、下「菜單」,組織貧困家庭勞動力開展實用技術和勞動技能培訓,把貧困群眾培育成有本領、懂技術、肯實幹的新時代農民。
「我們協調賽迪智庫、北交大等高校的專家無償為當地編制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立足土地資源豐富、電價便宜等獨特優勢,引導當地大力發展鋰電池新材料等產業,既帶動就業促進脫貧致富,又因地制宜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邀請行業專家到當地考察指導,為產業發展出謀劃策;指導貧困村建設扶貧車間,協調相關企業為車間捐贈設備,幫助貧困戶樹立勤勞致富的觀念。」王光平對記者說。
幾年來,他們在10個鄉鎮巡迴開展「眾志成城打贏脫貧攻堅戰」專題培訓;開展實用技能培訓175期6533人(次);農科局開展種養殖業培訓80期,覆蓋3353戶貧困戶,抽調107名農牧業技術骨幹對各村進行產業指導;組織婦女開展「建設美麗家園,助力脫貧攻堅」活動;烏蘭牧騎巡迴演出每年180多場次;釆取「以表現換積分,以積分換物品」模式,累計投入361萬元,在全部行政村建成「愛心公益超市」,共發放總計110萬元物品;深入開展「脫貧之星」表彰、文明戶評比、鄉村夜校等活動,引導群眾摒棄等靠要思想,不斷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實現物質和精神「雙脫貧」。
來源:中國電子報
記者:諸玲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