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打開知乎的衝動是什麼?
靈魂段子手們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而一提起知乎,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年薪百萬等的梗是逃不掉了,而「逼乎」、「分享剛編的故事」等諷刺標籤更是撕都撕不掉。
從2010年成立社區,13年開放社區註冊,到現在知乎已經走過了十年。前是短視頻浪潮,後是問答式圖文,知乎正卡在兩者中間,迎來了它的「中年危機」。
01 深陷泥潭的知乎
從一開始封閉高門檻的精英問答社區,到現在被吐槽為八卦專用的「下一個微博」,知乎這個轉變是大家都沒有想到的。
如果要讓大家回想有哪些記憶深刻的洗腦廣告,2018年由劉昊然代言的知乎「有問題,上知乎」廣告,大家可能都還印象深刻。
▲ 由劉昊然代言的「你真的知道嗎」三連問知乎廣告
2018年,大概是知乎從小眾社區真正走向大眾的裡程碑式一年,不僅是廣告在線上線下刷屏,連用戶數也從2013年剛開放社區時的40萬,一路狂奔到2018年末的2.2億,甚至與2017年的同期對比,增長也達到102%。知乎破圈成功。
而今年,是知乎的十周年。知乎通過十周年視頻《向上的答案》,宣布十年來用戶共在知乎上提出超過四千四百萬個問題,產生的回答更是多達2億4千萬個。
經過兩年高封閉性的社區生態沉澱,知乎開放社區註冊時,就已經是一個理性專業的優質內容社區,知乎逐漸淪落到目前這樣尷尬的境地,不是沒有原因的。
1、平臺日漸擴大的規模與社區定位產生衝突
根據第4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20年6月,受過大學專科及以上教育的網民群體僅佔18.8%,初中及以下學歷的網民群體佔比接近60%。網民整體結構和知乎「精英化」的社區生態有很大衝突,這就意味著,知乎用戶結構幾乎是不可避免地越來越接近網民整體構成,而內容的質量和調性也會無法避免地「變味」。
如何保障知乎社區內良性的討論氛圍,併兼顧內容的質和量,成為了知乎規模擴大後最核心的問題。
「上知乎,分享你剛編的故事」這個梗不僅僅是玩笑話,而是用戶對知乎用越來越多胡編亂造內容的反諷,知乎的定位決定了其內容應該要以事實為基礎的,但如今各種的虛擬網文卻摻雜在回答和推薦頁中,即便贊同數不高,依然佔據回答前列。
這樣的虛擬故事讓用戶產生了「事實」與「故事」之間的衝突,也一定程度上衝擊了用戶對平臺的信任感。
2、日漸視頻化浪潮
視頻化的到來,相信不用果醬妹多說,大家都能感受得到,而知乎最近的視頻創作者招募計劃以及內測上線視頻創作工具的動作,和版面側重設計,無一不在證明知乎也在試圖追趕視頻末班車。
知乎首頁「推薦」頁頂部第一欄是固定的視頻推薦位,「視頻」也與「關注」「推薦」「熱榜」並列在第一版面。點進「視頻」頁,果醬妹總有種走錯B站的錯覺,其中部分視頻也是搬運其他平臺的,甚至連水印都沒有除掉。
▲ 第一張圖為知乎推薦頂部的視頻位;第二張為知乎視頻頁版面;第三張為B站推薦頁版面
視頻化是必然的浪潮,知乎不需要也做不到抵抗視頻化,用戶抵制的也不是知乎迎合視頻化,而是轉變的方式太過生硬,拋棄了知乎原本的優勢和特點。
知乎作為一個以文字為基石的內容平臺,用戶也習慣在知乎上看文字。但知乎追趕短視頻末班車的動作,不禁讓人疑惑,知乎為何要放棄自己熟悉的文字戰場,去別人擅長的視頻領域搏鬥呢?(知乎用戶評論:我為什麼要來知乎看快手?)在知乎上搜索知乎視頻相關的話題,用戶的提問和留言基本上都是對知乎短視頻的反對。
▲ 知乎用戶在相關問題上的回答
知乎既想要保存格調,又想要商業化,舉棋不定的規劃讓知乎深陷泥潭。
02 賺不到錢的創作者 橫衝亂撞的知乎
優質創作者是內容平臺的基石,知乎之所以被說「變味」、內容質量下降,外在的表現便是大量優質博主的出走到別的平臺。
早在2017年,今日頭條挖走300多位知乎大V的消息震驚網際網路。今日頭條的確是有備而來,只是知乎作為一個老牌問答平臺,照理說不應該這麼輕易就被挖走如此大量的大V。但今日頭條就是這樣掐中了知乎的軟肋——答主在知乎賺不到足夠的錢。
▲ 某知乎大V在其朋友圈中爆料,後悟空問答澄清並沒有禁止答主在知乎發布內容
知乎在回應「今日頭條挖走300位知乎大V」時說道:
「我們做了知識社區6年,深知促動和匯集真正有專業度、有影響力的專業人士進行認真的分享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這也是我們不盲目追逐流量、不使用膚淺的手段拔苗助長的原因。」 無論從站內氛圍還是後臺數據來看,該事件並沒有對我們產生影響,優質內容生產者依舊在持續生產和分享優質內容。
但時隔一年,知乎大V出走的事件再次發生。
2019年1月8日,微博問答官微突然百位答主入駐。根據界面新聞2019年2月對多位「出走知乎」答主的採訪,兔撕雞是在2018年11月主動聯繫新浪的,並迅速組織起投奔新浪的群,不到一周,便有接近300位知乎大V進群。
知乎大V出走,看上去並不像回應中說的「沒有產生影響」。
大V賺錢都這麼難了,中小號更不必說。知乎用戶@無界日程 在「你是如何靠知乎賺錢的」問題中透露道:
市場上知乎一個粉絲值2元,0粉絲的號漲粉容易,掉粉難,但到了一定體量,知乎官方會限流,一直在不斷的扶持小V去創作,所以我們做10個1W粉絲的號,價值可以比一個20W粉絲的號還好引流給自己。
限流是一回事,主要是在知乎上,號主是無法直接從曝光量中得到廣告收益的。一位擁有10W+粉絲的知乎用戶@好難說故事 在「知乎大V能年入百萬嗎」問題中稱,他算上付費資訊、知乎訓練營獎勵和好物推薦,將近一年半以來,在知乎收入不到兩萬元。
而知乎創作者想要在平臺中得到收益,只能通過以下方式(僅列舉知乎官方支持渠道):
好物推薦(知乎Lv4才能解鎖該功能,且不支持機構號申請。有用戶從你的連結下單,號主便可得到佣金);文章、回答讚賞(知乎Lv5才能解鎖該功能);品牌任務(知乎Lv9才能解鎖該功能);付費資訊(只對鹽值超過500且實名認證的用戶開放)。
對比其他既有流量收入、可接廣告,又可以帶貨的平臺來說,知乎的官方收益來源渠道的確比較少。
為了留住並招攬創作者,知乎近期上線了一眾帶貨、視頻創作等活動,加大對創作者的激勵,但依舊是沒有什麼水花。商業化艱難、創作者流失、內容生態被破壞。
儘管還是有部分老用戶十分忠實地維護知乎,但知乎逐漸陷入「圖文內容破不了圈,視頻內容沒有水花」的尷尬處境是有目共睹的,儘管知乎已經在試圖突破,但轉頭又鑽進了其他平臺已經摸索成熟的模式中去。
知乎行至十年,目前還是國內第一問答平臺,想破圈還是要紮根自身的文字優勢,何必要以己之短,攻彼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