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唐詩、宋詞、元曲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主要品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它們在悠久的歷史文化發展中,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廣袤的文學天地間熠熠生輝。它們鑄就了一首首經典的詩詞曲賦,帶給我們深沉、雋永而又簡單、純粹的心靈旅程。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它們都以永恆的魅力滌蕩著我們的內心。我們為它痴、為它狂、為它嘆、為它悲、為它喜、為它憂。品讀它們,感懷古人伶仃漂泊的境遇、喟嘆古人懷才不遇的悵惘、豔羨古人隱居田園的閒適恬淡……
說起唐代的山水田園詩派,當以孟浩然、王維為代表。它主要是以自然景觀為主要的描寫對象,歌詠田園生活,風格清新自然,意境淡遠閒適,暗含了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表達了對寧靜平和的生活的嚮往之情。
山水田園詩派中,王維成就最高,他是詩人,又是畫家,能以畫理通之於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於唐詩中李白杜甫之外,別立一宗,對後世影響很大。但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卻另有其人——孟浩然。
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士,出身書香門第。他一生的經歷比較簡單,詩作多寫山水田園生活和旅行等內容,題材並不寬泛,留存至今的詩有260多首。
像我們比較熟知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通過平淡無奇的自然景物的描寫,卻將悠遠深厚的韻味蘊含其中。通過鳥啼渲染了戶外春意濃濃的一派熱鬧美好的景象。景中有情,將詩人內心的歡快喜悅之情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表達出來。
他的《宿建德江》中有名的兩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詩人遠眺,看見原野景色的蒼茫悠遠;近睹,江水清澈平靜,月映水中,感覺格外親近。短短兩句,移情入景,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紛至沓來。
他的《過故人莊》中「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由近及遠地描寫了故人山莊清麗如畫的美麗景色。「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重陽再來,自然流露出對村莊的喜愛、對故人的依戀。
孟浩然的詩句自然天成,毫無人工雕琢的痕跡,正應了陸遊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句話。言淺意濃,讀之,如飲醇釀,醉在心田。
在古人的心中都有求取功名,風光入仕的雄心壯志。孟浩然曾經閉門苦讀詩書,滿腹經綸。其文章也得到了王維、張九齡等人的讚譽,有一定的名望。但是他卻求取功名而無果,萬般無奈之下,心中的憤懣之情難以排解,就寫下了《歲暮歸南山》。
歲暮歸南山
(唐)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我們先來了解幾個特色的詞語:北闕,是指皇帝宮闕。敝廬是指自己的小破屋。青陽,是指春天。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詩人開門見山,表明自己不再上書皇上了,正準備返道回家鄉。詩人飽讀詩書,卻得不到賞識和重用,心中充滿了憤懣之情,自怨自艾之中流露出一種不甘的矛盾心理。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緊承上句,詩人之所以產生開篇的想法,原來是有原因的。人生失意,是因為自己沒有才能,所以被英明的君主拋棄,因為自己的窮困潦倒,而疏遠了故友親朋。其中的「不才」是自謙,但也有怨言暗含其中。「明主」「故人」表明看來是訴說自己的不是,實際上隱含著對皇上不識人才的抱怨,對舊朋故友的不舉薦以及引薦不力的一種怨言,世態炎涼,詩人又情何以堪。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時光飛逝,歲月如梭,轉眼之間,詩人已經頭髮斑白,但卻功未成名未就,一「催」一「逼」,無盡的慨嘆,又怎奈何?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內心的愁苦無法排遣,詩人惆悵滿懷,難以入眠。詩人呆呆地望著透過松樹照到窗上的明月,迷茫空寂的月色之中,更增添了詩人寂寞無奈的空虛之感。
這首詩看似自責,實際上有一種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的陰鬱情緒。本是怨懟之言,排解心中的苦悶,但據傳,孟浩然被王維邀請到內署,這時唐玄宗恰好來到,孟浩然便自誦此詩,唐玄宗聽到之後,很不高興,便將他放歸襄陽。
「最得意之詩,亦其最失意之日,故為明皇誦之」。新唐書說孟浩然仕途無望,皆因他給唐玄宗所念的的這首不合時宜的詩而害的。
但我想:人生世事浮華變遷,功名利祿皆浮雲,能做到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平平淡淡才是真。或許經歷紅塵舊夢,孟浩然此時逐夢官場的胸懷情志已不似從前。
(聲明:以書為友,以文沁心,讀書寫文,記錄所思所感。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