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根系吸收礦質養分的過程

2021-03-01 191農資人

根系是連接植物和土壤的紐帶,作為吸收養分的主要器官,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作用。那麼作物根系是如何吸收土壤中的礦質養分呢?主要是以下三個過程(如圖1):

(1)土壤礦質養分(離子)向根表的遷移;

(2)離子吸附在根部細胞膜表面;

(3)離子跨膜運輸進入根細胞質(根細胞內部)。

圖1根系礦質養分吸收過程簡圖

若要了解根系對養分的吸收,首先需要知道根尖的結構。如圖2所示,根尖從頂端依次分為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對於根系來說,無論主根還是側根都具有根尖,根尖是根系生命活動最為活躍的部分,扮演著吸收養分的重要角色。通常,根尖成熟區根毛的壽命只有1-2周,根毛死亡之後,伸長區就會產生新的根毛來補充,所以根毛區一直在向前推移,也改變了根系在土壤中吸收養分的位置。根毛的形成大大增加了根系吸收養分的面積,但是根毛易受土壤溼度影響,在乾旱的土壤裡幾乎不能發育。

圖2根尖示意圖及各分區功能

2.1土壤礦質養分向根表的遷移

對於整個土壤空間來說,根系分布只佔了約3%的體積,僅僅依靠根系主動去覓食養分是不能滿足作物生長的需求,所以養分向根表的遷移是植物獲取養分的重要途徑。土壤養分向根表遷移途徑主要有三種:主動截獲,質流,擴散,如圖3所示。

表1根系獲取大量元素(養分)的途徑

(1)對於根系來說,主動截獲就是根「走」到哪就「吃」到哪,直接從接觸的土壤中獲取養分。但該方式獲取的養分只佔極少部分,主要還是通過質流或擴散獲取。

(2)根系質流取決於根系吸水和植物的蒸騰作用,此過程植物體內形成不斷將水分向上拉的「拉力」,導致土壤溶液與根表面形成壓力差,該壓力促使土壤養分隨水分向根表遷移。

(3)根系不斷從土壤中吸收養分,導致根區土壤的養分濃度降低,離根區較遠土壤的養分濃度相對較高,有助養分向低濃度區域擴散,進而到達根表。

不論質流還是擴散,若要完成養分向根表的遷移,必須有水作為媒介。也就是說,肥料只有溶解在水裡面才能到達根表被吸收,否則養分就變成了無效養分,無法被根系吸收。

圖3土壤養分向根表遷移示意圖

2.2養分離子吸附在根細胞膜表面

根表面的離子通過質外體(細胞壁和細胞間隙等空間構成)途逕到達根細胞膜上,並且與根細胞表面的離子(H+和HCO3-,由根呼吸產生)發生交換,並吸附在細胞膜上的吸附位點,如圖4。

圖4離子在細胞膜上的吸附示意圖(以鉀離子為例)

2.3養分離子的跨膜運輸

細胞膜是離子進入細胞的最主要和最終的屏障,到達細胞膜吸附位點的離子需要通過跨膜運輸途徑才能進入細胞質內,再經其它途逕到達植物體內。而離子的跨膜運輸方式有以下三種類型(如圖5):簡單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載體運輸、離子通道、離子泵)。

(1)簡單擴散就是細胞膜內外溶液中的離子存在濃度差時,離子順濃度梯度從高濃度區進入低濃度區。此過程不需要任何載體(蛋白類物質)和能量(ATP);

(2)協助擴散類似於簡單擴散,細胞膜內外溶液存在濃度差即可。但此過程的發生需要載體,不需要能量;

(3)主動運輸是離子逆濃度梯度從低濃度區運輸到高濃度區,植物吸收礦質養分主要就依靠這種運輸方式。進行此過程需要載體和能量。

圖5離子跨膜運輸示意圖

文中所述即為根系吸收礦質養分的過程,該過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土壤養分濃度、光照、溫度、土壤水分和pH等,在此不做詳細闡述。礦質養分被根系吸收後,經過共質體或質外體途徑,將養分從根表運輸到中柱,再經過木質部輸送到地上部,供植物吸收利用。

 文章來源:華南農大作物營養與施肥研究室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小白鶴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會議詳情。

相關焦點

  • 植物是怎樣通過根系和葉片吸收養分的?
    一、根部吸收養分的過程通過植物根系吸收養分,植物所獲得的養分大部分是通過根系的吸收穫得的,根部營養使作物獲得高產的前提與保證。
  • 作物葉面如何吸收養分?
    作物葉面如何吸收養分?植物有兩張「嘴巴,根系是它的大嘴巴,葉片是小嘴巴。大多數植物都依靠根系吸收養分,但是植物的葉片也能吸收外源物質,葉片在吸收水分的同時能夠像根一樣把營養物質吸收到植物體中去。陸生植物可以通過氣孔吸收氣態養分,如CO2、O2:及SO2等。水生植物的葉片是吸收礦質養分的部位,而陸生植物因葉表皮細胞的外壁上覆蓋有蠟質及角質層,對礦質元素的吸收有明顯障礙。角質層有微細孔道,也叫外質連絲,是葉片吸收養分的通道。根外營養植物(葉子)能直接吸收和利用有效養分,對養分的利用率較高,並可防止或避免 由於土壤對有效養分的固定而降低其有效性。
  • 作物根系生長要素
    植物吸收養分通過根系與葉片,其中大部分的養分靠根系來吸收,所以根系的健康與否至關重要。
  • 葉片的結構和葉片對養分的吸收
    養分噴施到葉片上與施入根部土壤中都可以被作物吸收利用,據研究,作物對葉片吸收的養分的利用效果與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入的養分是一樣的,且葉片對養分的吸收機理同根系相似,但是,由於葉片結構與功能同根系的差異,所以養分通過葉面吸收的機理及運輸途徑與通過根部吸收的有一定的差異。
  • 作物如何能更好地吸收營養?
    作物吸收礦質營養元素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根部吸收,作物的根部除了從土壤中吸取水分以外,還有大部分的礦質營養也都要通過根部吸收利用。
  • 草莓的根系有什麼特點?軟腐爛根用什麼預防?草莓枯黃萎怎麼辦?
    根是作物吸收、運輸的重要器官,對於草莓來說,根系更是承擔著吸收養分、輸導水分、促進內源激素合成的重要部分,需要農戶重視草莓根系的養護,才能有一個良好的收益。那麼你知道草莓根系的特性都有什麼?怎樣為草莓壯根壯苗嗎?
  • 影響根系生長和吸收活動的因素以及改良土壤,擴大根系集中分布層
    改良土壤,擴大根系集中分布層:任何果園中,果樹根系分布雖然有淺有深,有近有遠,但都有一個相對集中分布的層次,稱為根系集中分布層。黏土地果園偏向上,一般在地表下15~35釐米的地方:沙土地果園偏向下,一般在20~40釐米的區域。
  • 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運輸和利用
    具有形成層的植物的木質部內都有導管,主要負責輸送根系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等,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著重要作用。植物導管是植物體內木質部中主要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管狀結構。是由一種死亡了的,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
  • 影響作物養分吸收的外在因素
    1、溫度當溫度過高或者溫度過低均影響作物對養分的吸收,比如春季玉米苗期葉片發紅,主要是由於
  • 生物菌肥與有機肥配合使用,增加土壤養分,提高作物產量
    空間,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增強速效性養分的釋放,有利益根系生長,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施用生物菌肥是為了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而土壤微生物最顯著的成效就是「分解有機質」。
  • 「根系修剪」有訣竅,盆景根系發達遒勁有力,現在知道還不遲
    根的生長主要是光合作用下產生的」碳水化合物」,再以被根系吸收「磷」元素的結合,激髮根系的生長。葉片的光合作用促進根系吸收土壤的「磷鉀」元素,促進根系的生長。光合作用起到促進植物吸收養分的利用率,提高植物的養分吸收消化能力。
  • 根際沉積與根系分泌物
    根系分泌物的功能除了為根際土壤微生物系統提供碳源、氮源之外, 根系分泌物還介導植物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利用和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等。前人研究表明, 有些植物在養分和環境脅迫時, 根系分泌物的成分和數量會產生急劇變化以適應變化的環境, 這些植物一般都具有較高的養分利用效率和利用能力, 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塗書新等,2000)。
  • 植物根系養得好,高產跑不了
    2、儲藏功能 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會不斷把養分運動到根部,如果地上部製造養分不足的情況下,則會從根部調取養分來保持其正常的生長,這些部分功能在胡蘿蔔、馬鈴薯等根莖植物表現最為明顯; 在果樹上也體現了這種功能,秋季果樹落葉前會將大量養分運輸到根部和莖部,並存儲起來,來年萌芽時再從根系輸送至地上部,
  • 根系分泌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的調節媒介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向土壤歸還有機物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約為光合產物的20 %),是植物–土壤–微生物的重要聯結者,在養分循環、能量流動及有機物周轉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植物根系的分泌作用是其適應脅迫環境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根系分泌作用,植物與根際環境進行著物質、能量與信息的交流。根系分泌物的組成變化反映了植物個體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狀況。
  • 根系知識簡單解讀
    一、根系的作用1、固定作用(把果樹固定在土壤中)2、吸收作用(水和養分)
  • 諾基爾:南方柑橘類果樹根系發育特點及追肥護根方法大全
    經過鬚根的生長,構成了強大的根系,增強了根系吸收和輸送養料的作用。菌 根:柑橘根系一般不生根毛,而是靠與真菌共生所形成的菌根,來吸收水分和養分。真菌既能從根上吸收自身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又能供給根群所需的無機營養和水分。通過菌根分泌有機酸和酶,促使土壤中的難溶性礦物質分解特別是磷,增加土壤中的可供給養料。
  • 作物根系生長三大要素,不懂這些你就虧大了
    植物吸收養分有兩張嘴巴,即根系與葉片,其中大部分的養分靠根系來吸收,所以根系的健康與否至關重要。任何作物都是由根生而生,由根亡而亡,健壯發達的根系是作物生長和高產的基礎。同時土壤水分過多會擠出土壤氧氣,導致根系缺氧死亡,同時影響土壤通氣性。土壤酸鹼度對作物根系的影響每一種作物都有其適宜的土壤酸鹼度範圍,超出此範圍都將會都作物造成一定的影響,土壤偏酸性或偏鹼性,都會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養分的有效性,難以形成良好的土壤結構,嚴重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同時也可能造成重金屬中毒,從而影響各種作物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