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灶臺是鍋碗瓢盆的魔術場,我卻總是看到鋼刀刮過草叢浪裡那些個雞肚魚蹄的皮囊,五味生風,氤氳作響,一翻精湛技藝,席席百轉迴腸,對大師來說,這熱鬧的廚房更像是鬥法的高臺,但這種較量卻並不靠落進山谷,三魂開悟。愛好,執著,機緣的招式淳樸而靜謐,煎炒烹炸詩酒茶,總是笑眯眯的陳老大帶著一股抹不去的柔情俠義在殺氣灶臺溫暖著新老廈門人的胃,和這個城市寬廣的心。華興大酒樓的前身是一家道地的廈門口味沙茶麵小吃店,直到21年前小吃店的老闆從大上海請回了二十三歲的大廚陳曉峰,時光就在那裡定格下來。磨刀霍霍向歲月,青春還似青春,二十多年的時間,除了陳大廚變成廈門餐飲界鼎鼎有名的陳老大,當年幾個年輕人意氣風發開起來的酒樓也成了見證這個城市發展的另一個江湖。
逢雜誌十周年,都有點懷念多年前雜誌社的老鄰居——開在雙涵路口億寶大廈的華興大酒樓,我們如約走到這濃鬱的廈門味道裡去。知道華興海鮮派好吃的人不在少數,但是知道海鮮派故事的可能就不多了。這可不是網際網路+下所謂一道菜的傳奇,不比那些情節和情感都蒼白的巨作。它更像舊書譜裡寫到的老派手藝人的事,他們除了沒扛過時間和生老病死的輪迴,留下的作品和痕跡卻扛過了歷史一輪輪、各式各樣的挑選,創造了那麼多向善向美的匠心故事,演繹過那麼多層次豐富的情感。那年陳老大在廣東一個小縣城的路邊,聞到甜甜糯糯的香味,尋香而去,看到一家小店在炸麵包一樣的糕點,嘗了嘗,口感介乎於麵包和蛋糕之間,顏色金黃,餡料豐富,肉鬆、玉米、蝦仁搭配營養,老大當時就覺得這道點心如果引到酒樓肯定會大受歡迎,就在那裡一直央求老闆教自己做。老闆看他心誠,提出以技換技的辦法,老大教他XO醬、沙茶醬和照燒醬的熬製方法,他教老大做這道獨門海鮮派。當時已經有十幾年廚師經驗的陳老大當即擼起袖子一步步把這三道拿手醬汁的做法耐心教給他,店家也信守承諾,原原本本的將秘方告訴了他。只可惜,當時並沒有現場嘗試著製作一次,老大回到廈門,因為忘記問雞蛋的比例,無論如何嘗試,都與店裡的味道有些許差別,為了做出完全滿意的口感,那一段時間,華興的員工們每天都在吃海鮮派,200斤雞蛋用光後,這道華興海鮮派終於做成了。自此成為華興一大招牌,十幾年來,幾乎仍舊桌桌必點,實為不易。華興還有一道招牌菜,叫葡汁扒爽肉。用鮮嫩的豬頸肉切成條狀,輔以新鮮瓜子、葡萄乾、味啉、魔芋粉、日本燒汁熬製的葡汁,澆汁烹製而成,口感細膩豐富,肥而不膩,爽口彈牙,也是機緣巧合下求來的做法。如果你問,一直只做一份職業,天地只在一間廚房,陳老大有沒有後悔過,有沒想過如果再重新讓他選擇一次,他想做什麼?
的確,除了煎炒烹炸,自帶三分大俠氣質的老大微信朋友圈裡總愛發發詩歌,良辰美景下常常約三兩好友小酌,酒樓兩層都設有茶案,無論何時這裡都是茶香酒香飯菜飄香。
這些脫離網際網路思維的運作方式不知道在很多眼裡算不算過時,總有些行業需要專注地以不變應萬變,我稱這為順著愛好把活兒幹了的行動派修禪,不知貼不貼切,如果責任是讓身邊的人開懷吃喝,盡情歡笑,我覺得挺好。
│更多精彩,請繼續關注寫字樓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