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是誰說的?】

2021-02-23 吉林文史出版社

豫讓這個人名氣很大,在春秋戰國的俠士刺客名單上,他是最忠於主子最有恆心的一個。至今普遍使用著的那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就出自這位勇士之口。

而真正使豫讓名載史冊的,更多的因素,源於他行刺過程中的一個創舉。這個創舉一般人想不出來,絕對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怎麼樣的一個創舉呢?說來十分奇特,他行刺的時候,與刺殺對象面對面,平靜坦率地展開協商,和顏悅色地議定條件,然後付諸行動。唯一有些遺憾的是,最終死於刀下的那個人,不是原來的對象。

三家分晉之前,豫讓先後在範氏、中行氏(晉國後期六家權勢很大的貴族中的兩家)做過事,但這兩家都不怎麼器重他,沒拿他當根蔥。年輕氣盛,豫讓相繼甩手離開,投奔到當時地盤和實力最大的智氏家。智氏的領主智伯,不僅尊重豫讓,而且還很喜歡他,主僕之間的個人感情十分深厚。

智伯憑藉自身實力強大,發動戰爭,試圖吞併晉國的另一家貴族趙氏,結果趙氏與韓氏、魏氏聯手,最終滅了智伯,三家瓜分了他的領地。特別是趙氏的領主趙襄子,殘忍地砍下智伯的人頭,用油漆漆好,當酒壺用。

豫讓僥倖逃生,發誓要殺了趙襄子,為主子智伯報仇。他改名換姓,裝成一個服過刑的人,給人家出苦力。有一天,他混進趙氏宮中掏廁所的雜役中,身上藏了一把匕首,準備找機會刺死趙襄子。恰巧,趙襄子來上廁所,豫讓覺得機會來了。奇怪的是,正要如廁的趙襄子第六靈感告訴他,哪裡有些不對,當即命人將所有掏廁所的人都抓起來,結果在豫讓身上發現了匕首。這時的豫讓很不理智,索性當場叫囂:我就是來給智伯報仇的!趙氏左右的人都主張殺了豫讓,這時趙襄子卻發了善心,說:這傢伙可真夠義氣的,我防範著他就是了,再說智氏的子孫都被我殺光了,這個傢伙敢站出來替他報仇,算是個有良心的人。於是當場釋放了豫讓。

離開趙氏宮中沒幾天,豫讓「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把自己渾身上下抹一層漆,弄得像是從頭到腳長滿癩瘡,刮掉鬍鬚眉毛,又故意吞食炭火自毀聲帶,在街市上討飯吃。他這一副模樣,連他老婆也認不出來他了。

豫讓之所以這樣做,是想表明,他永遠是智伯的忠實奴僕,以免別的貴族再請他去效勞。同時用自己的自毀形象,給天下俠客們一個提醒,使他們牢記「忠臣不事二主」。

不久的一天,豫讓打聽到趙襄子將要出門巡察,他認為這是個再次實施刺殺的好機會。豫讓提前藏身於趙襄子必經的一座橋下,等待趙襄子的到來。不料這回又失敗了。趙襄子騎馬剛剛走上橋頭,馬一下子驚了。趙襄子立刻覺著不對,一邊策馬後退,一邊大聲喊道:橋下有人,肯定是豫讓!就這樣,豫讓再次落入趙氏的手中。接著,便上演了一幕刺客與被刺者友好協商的悲喜劇。

豫讓眼看自己被縛,死亡隨時會降臨,可他不甘心沒有兌現為主子智伯報仇的誓言,怎麼辦?思考了片刻,他心平氣和地對趙襄子說:古人講,賢明的君主不應埋沒別人的美德,忠誠的臣子應該具備為道義而獻身的勇氣,您上次在您宮裡寬赦了我,贏得了賢名,今天,我作為一個曾經蒙主子之恩的俠士,是不是也理當以死相報?趙襄子聽罷,點點頭,稱:你對智伯真可謂一片赤心!豫讓接著請求道:先生既然如此高看我,那能不能脫下您的衣裳,讓我砍幾刀,這樣既了卻了我為主復仇的心願,又不傷著您什麼。若能應允,豫讓死而無憾!

趙襄子真地被豫讓給感動了,脫下身上的一件衣服,讓手下遞給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成語「斬衣三躍」就是這麼來的,豫讓拔出劍來,跳躍著一連朝趙襄子的衣服砍了好幾刀。砍罷,只聽豫讓自言自語說了句「我可以到地下去見智伯了」,一道血光閃過,豫讓已揮劍自刎。

有的人活著,為的僅僅是一樁心事,心事了了,活著對他已沒有意義。趙襄子也堪稱君子能成人之美矣!


相關焦點

  • 情感解讀:士為知己者死 女為悅己者容
    《戰國策·趙策》有句這樣的話: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 一劍刺出千古名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這句話可是大有深意,春秋戰國之際有「刑不上士大夫」的說法,這個"邢「並不是說士大夫所有的刑罰都不用,而是特指「肉刑」,針對臉、手腳等實施的邢,由於施行了這樣的刑罰以後,人就很難看了,士大夫以上都比較看重面子,因此,寧願死也不願意接受,這就是「士可殺,不可辱」。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是公元2100多年前中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面的句子。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個典故的背後是一樁刺殺事件
    有一句話叫,「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形容願意為賞識自己的人付出一切。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戰國策》中,《戰國策》是西漢貴族劉向組織門客編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書中記載了戰國年間,七雄混戰的歷史。《戰國策》中有一篇文章叫《趙策》,其中出現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這句話出自戰國刺客豫讓之口。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出自哪裡?千古絕唱竟源於一刺客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話,此言大意就是說:男人會為了解和欣賞自己的人犧牲;女人會為喜歡自己或自己喜歡的人精心打扮
  • 「女為悅己者容」
    「女為悅己者容」——「人」系列部首辨析(之五)
  • 吳其堯︱中國古代典籍中「士」的英譯
    頃見網友在一個名為「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的公眾號上討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英譯,覺得頗有意思。這個公眾號每日一期,每期選譯一句中國文化名言,譯者既有中國從事英語教學和翻譯的學者,也有英語為母語的學者,譯文的優劣由讀者投票決定。我關注該公眾號為時已久,不時翻看還常有所斬獲,因此也推薦給了學生。
  • 「女為悅己者容」,固發、美發,頭簪盛用不衰
    《戰國策》中有「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很早以前就很注重儀表的修飾了。從歷史遺留下來的文物看,我國古人髮飾、衣飾、髮型、鞋子等都異常精美絕倫。上到皇室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就算普通農婦的髮飾,也都經過精心設計的。
  • 士為知己者死!
    由此可以看出崇禎皇帝為君之道有多失敗。自古帝王治世在於先治人心。但崇禎皇帝卻以一句「朕非亡國之君,爾等乃亡國之臣」概之。不僅讓我們想起了春秋時期的豫讓。豫讓最初是晉國範氏家臣,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無聞。後來,智伯瑤打敗了範氏和中行氏,豫讓就成了智伯瑤的家臣,並得到了重用。
  • 女為悅己者容?女容,是為了己悅!
    那麼,是誰在對我們打分?有來自異性的評判:女人化妝自古就是給男人看的!也有來自同性的苛責:如此濃妝,一看就是心機女,也不曉得要勾引誰!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這些批判是多麼的愚蠢和可笑。「女為悅己者容」的時代早就過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女為己悅而容」。女為己悅而容真正對自己要求高的女性都知道,女人打扮,不是為了給別人看,更不是為了取悅任何一個男人。女人打扮,是為了取悅自己。
  • 這部電影把士為知己者死的友誼,拍得比愛情更感人
    你為我死?不行!我是你的好朋友,應該我為你死才對!十三和子進都具備這種犧牲精神。這當然是一種古典主義的生命觀,就像考卷上寫的那行字,士為知己者死。但我對這個結局卻有一個更加現代的理解方式,我認為它說的是「向死亡討要生的意義」,也即是,如果不能活得明明白白,那我寧願死去,尤其是為朋友而死去。所以,這是某種非常接近《喋血雙雄》式的現代主義你死我活。因此本質上,《赤狐書生》是一部內在充盈著當下精神的電影。
  • 士為知己者死,你的信任就是我的動力
    尋母路上,有你們相伴,我才能夠一直走下去《龍遊天下》這部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它是根據小說改編的一部電視劇,主要講的是一個架空王朝的皇帝在奪回屬於自己的王位後,親行天下,尋找母親,除暴安良的故事,故事一開始,就是還是皇帝的父親遭遇了手下丞相的背叛,被殺害,丞相篡位成為國主,太子司馬玉龍在忠心的大將趙毅父子的護衛下,逃到山上,為救太子趙毅讓自己的兒子趙羽和太子互換衣冠
  • 人生智慧:何為知己?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答案
    關於知己,我個人更傾向於司馬遷的說法,如《史記·刺客列傳》中所講,即:「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在司馬遷看來,如果你能夠心甘情願地去為一個人付出一切,那麼,那個人就是你的知己,當然,司馬遷認為這隻有「士」,即君子這一層面的人才可以做到,其他人並不在這一範圍內
  • 女為悅己者容,更要為己悅者容
    女為悅己者容,更要為己悅者容,現在的女孩子多多少少都會化一點妝,無非是想展現更好的自己,這有何不可
  • 豫讓:大義凜然,為報知遇之恩自殘其身;報仇失敗後,不忘忠義
    為了給主公智伯瑤報仇,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