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出自哪裡?千古絕唱竟源於一刺客

2021-02-13 夜讀史書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話,此言大意就是說:男人會為了解和欣賞自己的人犧牲;女人會為喜歡自己或自己喜歡的人精心打扮。不過大多數人可能不會想到,這一千古絕唱竟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一位刺客身上,他的名字叫豫讓。

豫讓生活在距今大約2500年前的晉國。當時晉國由六大家族掌控著軍政大事,他們是: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合稱「晉國六卿」。豫讓最初就是範氏的家臣。

豫讓有雄心,有抱負,一心想要用平生所學為主公效力,可範氏並不看重豫讓的能力,雖然豫讓在其麾下待了許多年,但卻一直無緣進入範氏的核心團隊。豫讓認為自己繼續待在範家也沒什麼意思了,於是便改投與範氏有姻親關係的中行氏。

原本豫讓以為改換門庭也許會有新機遇,可是在中行氏陣營中,他卻感到更加艱難。除了不受主公中行寅重用外,中行氏其他家臣也嫉妒豫讓的才能,紛紛將他排擠出圈子。無奈之下,豫讓只好再次另覓新主,跳槽到了智氏家族門下。

在智氏家族的最初一段時間裡,豫讓也和過去一樣默默無聞,他原本以為此生就要這樣虛度光陰直至終老了。然而就在豫讓近乎絕望之時,命運卻給他打開了一扇窗。智氏家族第三位正卿智伯掌權後,非常看重豫讓的才能,他安排豫讓作為自己的心腹家臣和重要幕僚,每當遇到猶豫不決的難題時,必要先找豫讓商量。豫讓終於感覺自己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當時智氏家族大權獨攬,其他幾個卿大夫家族都不敢與智氏對抗。智伯也因此志得意滿,天天盤算著如何吞併掉其他幾大家族的勢力。

按理說豫讓在強勢這方的陣營中,前途應該一片光明。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智伯在率軍討伐趙氏家族的戰爭中,突然遭到韓、趙、魏三家聯手突襲。結果智氏軍隊由勝轉敗,在一夜間就被徹底擊潰,智伯本人也亂軍中被斬殺,智氏家族就此滅亡。事後,極度痛恨智伯的趙氏首領趙襄子還將其頭顱做成飲酒器具。

智氏家族滅亡後,家臣、門客全都作鳥獸散了。可是豫讓在逃入深山後,卻並不打算就此隱居避世,他時刻感懷智伯當年的知遇之恩,同時也懊悔自己沒能及時提出有效建議阻止這場災難。眼下智氏家族已徹底完蛋,憑豫讓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做出任何挽回,但豫讓也不甘心就此渾渾噩噩地度過餘生。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決定刺殺將智伯頭顱做成酒具的趙襄子,以此報效主公的恩情。

豫讓改名換姓,並將自己偽裝成是受刑的奴隸,混進趙襄子宮中修整廁所。經過數日等待,豫讓終於逮到趙襄子獨身進入廁所的時機。然而,趙襄子也是久經沙場的老江湖了,他看到眼前這個修整廁所的人儀表堂堂,根本不像受過重刑的奴隸,於是便召集護衛將豫讓圍了起來,並下令搜身。結果護衛在豫讓身上搜到一把鋒利的匕首。趙襄子定睛一看才發現,原來眼前這人就是豫讓。趙襄子質問豫讓意欲何為,豫讓毫不畏懼地回答道:「欲為智伯報仇!」護衛們紛紛拔刀打算將豫讓就地正法,可沒想到趙襄子卻說:「此人是個義士,欲為故主報仇,殺了太可惜,還是我自己多加小心好了。」於是便放掉了豫讓。

按理說,行刺失敗且差點丟了性命,豫讓也算是對得起智伯的知遇之恩了,可他自己卻認為還遠遠不夠。他反覆總結上次失敗的經驗,最終得出結論認為之所以會被趙襄子一眼識破,主要原因是偽裝的不像。趙襄子是個人精,想要在他眼皮子底下矇混過關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因此豫讓決定,要想不被識破,唯一的方法就是假戲真做。豫讓在自己身上塗漆,使得皮膚潰爛,滿身爛瘡,還吞下火炭讓自己聲音變得嘶啞。經過一番自我摧殘,連妻子都認不出他的模樣,豫讓這才覺得萬無一失了。於是便化身乞丐,長期蹲在趙襄子宮門外面的一座橋上。

一天,趙襄子外出。在經過橋面的時候,趙襄子的馬突然受驚嘶鳴起來。趙襄子覺得事出異常,便讓手下搜索附近,結果在橋下抓到了正準備行刺的豫讓。短短幾個月不見,豫讓的模樣變化卻讓趙襄子大吃一驚,他帶著責備的口氣問道:「你侍奉過範氏、中行氏,後來他們都被智伯滅了。你不為範氏、中行氏報仇,為什麼我滅了智伯,你卻要如此執著尋仇?」豫讓回答道:「範氏、中行氏待我和其他家臣沒什麼區別,所以我對他們的回報也與其他家臣一樣。智伯待我如同國士,所以我就要像國士那樣回報他。」聽完豫讓的話,趙襄子非常感動,但他又擔心豫讓繼續行刺。

就在趙襄子猶豫不決期間,豫讓再次發話說:「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義。今日行刺失敗,我甘願伏誅。但在死前有一請求,希望您能將衣裳給我。我用劍刺衣裳,就當已經行刺過了,雖死無憾。」趙襄子答應了豫讓的請求。豫讓拔劍對著趙襄子的衣服三躍斬擊,然後說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現在我可以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了!」話音剛落,他就伏劍自殺了。

世人都喜歡以成敗論英雄,然而豫讓作為一名失敗的刺客,卻用自己的義舉名垂青史,被後人譽為國士,更是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句千古絕唱。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

相關焦點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個典故的背後是一樁刺殺事件
    有一句話叫,「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形容願意為賞識自己的人付出一切。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戰國策》中,《戰國策》是西漢貴族劉向組織門客編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書中記載了戰國年間,七雄混戰的歷史。《戰國策》中有一篇文章叫《趙策》,其中出現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這句話出自戰國刺客豫讓之口。
  • 情感解讀:士為知己者死 女為悅己者容
    《戰國策·趙策》有句這樣的話: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是誰說的?】
    豫讓這個人名氣很大,在春秋戰國的俠士刺客名單上,他是最忠於主子最有恆心的一個。他改名換姓,裝成一個服過刑的人,給人家出苦力。有一天,他混進趙氏宮中掏廁所的雜役中,身上藏了一把匕首,準備找機會刺死趙襄子。恰巧,趙襄子來上廁所,豫讓覺得機會來了。奇怪的是,正要如廁的趙襄子第六靈感告訴他,哪裡有些不對,當即命人將所有掏廁所的人都抓起來,結果在豫讓身上發現了匕首。這時的豫讓很不理智,索性當場叫囂:我就是來給智伯報仇的!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是公元2100多年前中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面的句子。
  • 一劍刺出千古名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這句話可是大有深意,春秋戰國之際有「刑不上士大夫」的說法,這個"邢「並不是說士大夫所有的刑罰都不用,而是特指「肉刑」,針對臉、手腳等實施的邢,由於施行了這樣的刑罰以後,人就很難看了,士大夫以上都比較看重面子,因此,寧願死也不願意接受,這就是「士可殺,不可辱」。
  • 「女為悅己者容」
    「女為悅己者容」——「人」系列部首辨析(之五)
  • 吳其堯︱中國古代典籍中「士」的英譯
    頃見網友在一個名為「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的公眾號上討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英譯,覺得頗有意思。這個公眾號每日一期,每期選譯一句中國文化名言,譯者既有中國從事英語教學和翻譯的學者,也有英語為母語的學者,譯文的優劣由讀者投票決定。我關注該公眾號為時已久,不時翻看還常有所斬獲,因此也推薦給了學生。
  • 「女為悅己者容」,固發、美發,頭簪盛用不衰
    《戰國策》中有「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很早以前就很注重儀表的修飾了。從歷史遺留下來的文物看,我國古人髮飾、衣飾、髮型、鞋子等都異常精美絕倫。上到皇室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就算普通農婦的髮飾,也都經過精心設計的。
  • 士為知己者死!
    由此可以看出崇禎皇帝為君之道有多失敗。自古帝王治世在於先治人心。但崇禎皇帝卻以一句「朕非亡國之君,爾等乃亡國之臣」概之。不僅讓我們想起了春秋時期的豫讓。豫讓最初是晉國範氏家臣,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無聞。後來,智伯瑤打敗了範氏和中行氏,豫讓就成了智伯瑤的家臣,並得到了重用。
  • 此人第一次刺殺失敗後,為不被認出做一狠事,竟自毀容貌燙啞自己
    齊國見晉國沉寂多年,根本不把此次戰鬥當一回事。不料,經過晉出公和智伯的苦心經營,晉軍的兵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輕敵的齊軍被晉軍打的潰不成軍,連統帥顏庚都死在了晉軍的手中。晉軍趁勝追擊,將之前失陷的土地一一收復了。經此一役,晉軍聲勢大振。晉出公更是摩拳擦掌,想要像祖先那樣稱霸中原。當時,晉國的好多土地和子民都分給了智伯、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四家。
  • 人生智慧:何為知己?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答案
    眾所周知,關於「知己」這一稱呼的定位,因人而異,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有人認為能夠無條件幫忙自己的朋友就是知己,也有認為能夠理解自己所思所想的人就是知己,當然也有人把知己當成彼此相知而情誼深切的人。關於知己,我個人更傾向於司馬遷的說法,如《史記·刺客列傳》中所講,即:「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在司馬遷看來,如果你能夠心甘情願地去為一個人付出一切,那麼,那個人就是你的知己,當然,司馬遷認為這隻有「士」,即君子這一層面的人才可以做到,其他人並不在這一範圍內
  • 這部電影把士為知己者死的友誼,拍得比愛情更感人
    文劉紹禹前幾天,很多人都看到了江志強老闆那條刷屏的朋友圈截圖,這位終生為電影事業奮鬥的老人,在向所有人推薦《赤狐書生》這部電影。因此,這一漫長的旅程構成了兩位主角逐漸尋找真實自我的過程。他們漸漸明白,功名非我所欲也,修仙亦非我所欲也,人,首先應當成為一個真心不改的人。書生子進,是本性純真的一個人,他本應屬於那片山林,但功名前程卻讓他深陷人世間的「魔界」——考場。
  • 士為知己者死,你的信任就是我的動力
    ,被殺害,丞相篡位成為國主,太子司馬玉龍在忠心的大將趙毅父子的護衛下,逃到山上,為救太子趙毅讓自己的兒子趙羽和太子互換衣冠,代替太子被打下懸崖,自己也背上叛國的罵名,讓太子逃走,時間一晃十五年就過去了,太子和趙毅之子趙羽回到京城,用計奪回了江山,大將趙毅卻因為這十五年的委屈求全,讓自己無力支撐,自殺了,在太子復國之後,開始尋找自己失蹤在外的母親也就是太后,一年後
  • 女為悅己者容?女容,是為了己悅!
    「女為悅己者容」的時代早就過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女為己悅而容」。女為己悅而容真正對自己要求高的女性都知道,女人打扮,不是為了給別人看,更不是為了取悅任何一個男人。女人打扮,是為了取悅自己。女為悅己者容,似乎天經地義,也無可厚非。女人化妝,顯得皮膚好、氣色好,所以心情好,穿了件新衣服,配上一件閃耀的珠寶,又時尚又有範兒,所以心情好。精緻的妝容和閃耀的珠寶帶來了美麗和自信,讓平時奔波忙碌埋在工作中的自己也有機會綻放自己的美,這何嘗又不是一種莫大的開心?
  • 豫讓:大義凜然,為報知遇之恩自殘其身;報仇失敗後,不忘忠義
    為了給主公智伯瑤報仇,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歷史典故。
  • 刺客道
    明刺客之道,必究刺客之源。說文曰:君殺大夫曰刺。刺,直傷也。君者,君子也,管理者之泛稱。大夫,一方封地之主。可見刺本是大夫之爭,乃政治行為。故刺於殺不同。刺為君子之殺也。又曰:客,寄也。自此託彼曰客。有客必有主也。主交事於客,客託身於主。故刺客乃為主行事。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