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環島公路景色宜人。
進島車流增大,令南澳縣環島公路路面出現裂痕。
在廣東唯一海島縣——汕頭市南澳縣爭創國家5A級景區的道路上,交通改造升級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工作,是海島「升級」的「必經之路」。
自南澳大橋開通以來,南澳島實現進島遊客的爆發式增長,卻也面臨著環島公路的「苦不堪言」。日前,南澳環島公路啟動建成20餘年後首次大修,投入2.1億元優化道路通車質量。
與此同時,公路安保、旅遊標識等交通提升行動將同步推進。其中,旅遊交通標識系統將進行標準化專項規劃,「南澳元素」專屬配色將成為標識亮點。
投入2.1億元大修環島公路
環島公路是驅車前往南澳的必經之路,沿途的海島風光讓環島公路成為南澳的標誌之一,不少騎行愛好者也喜歡到此沿途騎行。這條風景優美的環島公路,於近日迎來建成後的首次大修。
據南澳縣公路局介紹,全長64.9公裡的省道S336線南澳環島公路是南澳縣陸島交通的主幹公路,全線繞南澳島海岸線而行,環島一圈,與南澳大橋相接,分為19.3公裡長的三級公路與45.6公裡長的二級公路。路面採用水泥混凝土結構,以雙向二車道為主。
此次環島路的大修,主要為路面改造及進島路段瀝青罩面工程,將鑿除舊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層,新建水泥混凝土路面以及在舊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鋪厚度為25釐米的水泥混凝土罩面,其中長山尾至縣城南線、北線鋪設瀝青路面,形成環西半島瀝青公路圈,同時完善排水設施和道路交通設施,將保持原路路基寬度及線形不變。
大修工程將投入2.1億元,目前,省級補助資金已經全部到位,剩餘項目建設資金來源也已全部落實。整個項目預計將於兩年內完成。
談起此次環島路大修的原因,南澳縣公路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原因有二,一是環島公路建成至今已有20餘年,達到了公路大修年限;二是南澳大橋的開通使得進島車輛激增,原本已經老化的路面更是不堪重負,出現破損、沉降等不利於行車安全的因素。其中,颱風的影響、雲澳國家漁港建設中工程車輛的進出、2013年政府在公路路肩或路面板下埋設輸水幹管、路燈及通訊等因素都對公路路面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壞,近年來南澳縣的地產項目開發熱潮則使得工程車輛進出頻繁,對路面造成較大壓力。
對此,汕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把南澳環島公路路面改造項目列為全市十件民生實事之一和市政府重點督辦事項。
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南澳縣公路局早在2013年便已經著手開始環島公路修繕的前期工作,至今工程已經完成包括設計、財審及招標等工作,進入實施準備階段。10月15日,該工程舉行開工儀式,施工隊將於近日進場施工。按照計劃,路面狀況最差的後宅鎮到雲澳鎮段是第一個實施改造的路段,施工方將趕在春節之前完成這10公裡的工程。
對於遊客擔心的施工期間進島交通是否受阻的問題,南澳縣公路局表示,在工程施工期間,他們將預留車道供車輛及行人通行,如果採用局部圍閉施工的話,最大長度也不會超過500米,以保持交通暢通,最大限度降低對當地道路交通和旅遊業的影響。同時,交警部門也會提前設置交通指引及指示牌,自駕進島的車輛遵循指示牌行駛將可避免交通受阻。
公路安保「全套」提升
除了進行環島公路大修外,南澳縣還在公路安保等方面進行提升。
據了解,南澳島上交通格局呈現為「一環一縱二橫」,「一環」指的便是環島公路,在一環進行建成以來首次大修的同時,「一縱」的中線公路也在提升交通安全工作。
目前,南澳縣交通局正在組織進行南澳縣中線公路25.8公裡安保工程建設。據介紹,該工程計劃總投資約1180萬元,現已完成總工程量82%。
其中,長青線北門坑至青澳路段全線3個臨時停車場基礎工程已基本完成,防撞欄完成4800米,彎道加寬完成8個,路面換板完成320米單側;完成起點至果老山路段6公裡中心劃線,安全警示標誌標識已製作完成等待安裝。疊石巖路段現已基本完成線形改善及路板、擋土牆砌築、防撞欄建設等工作,約完成總工程量的95%,將於今年11月中旬全部完成。
在建設完成連接不少景點的中線公路後,南澳島還將採取一系列措施,進一步提升上島遊客尤其是自駕遊進島遊客的交通安全係數。
景區標識以特色旅遊資源為背景元素
記者了解到,自南澳大橋開通以來,南澳進島遊客實現了爆發式增長,2015年進島遊客達456萬人次。標準化旅遊交通標識牌的設立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旨在提高海島旅遊檔次和整體形象的南澳縣創建海島生態旅遊服務先進標準體系試點工作也在逐步推進之中,其中的重點便是旅遊交通標識的標準化。
為方便遊客,南澳縣近年來在旅遊標識標牌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已經初步建成了全島旅遊標識系統。但由於缺乏專項指導,現有的標識系統存在總體性不強、樣式不規範、標識牌導向性不明顯等問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縣政府委託汕頭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在現有旅遊交通標識系統的基礎上,結合南澳旅遊景觀特色,按照國家相關的旅遊道路交通標識標準的要求,對南澳縣旅遊交通標識進行重新規劃設計。
汕頭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經過調研,對南澳旅遊交通標識系統進行標準化專項規劃,重點建設、升級南澳縣旅遊交通的車行和人行標識標牌。規劃中的標識牌「南澳元素」專屬配色成為亮點。
在規劃中,南澳縣城及環島路標識系統色彩構成以南澳大橋為背景元素,提取紫藍色作為主色調;各個景區標識系統以南澳「山、海、史、廟」四種特色旅遊資源為背景元素,分別提取綠、藍、棕、褐四種色調作為主色調進行變換。此次規劃還為南澳設計了標誌,附在各個景區標識和城市資訊牌上。
據負責該工程的南澳縣質監局表示,目前已完成施工設計,即將投入施工。
■相關連結
南澳交通發展:從「三無一難」到跨海大橋
上世紀80年代之前,由於南澳處於閩粵交界、對臺要衝,這裡成為戰備地區,每天只有少量的船隻進出海島,而且出入還需要有邊防證明。彼時的南澳,交通處於無上等級路、無民用碼頭、無出租汽車、進出島難的「三無一難」狀況。在南澳雖然有通路,但卻是斷斷續續的土路,用於連接各村之間,坡陡、彎多、路窄,連一裡之長的水泥路面都沒有。
進入90年代,南澳這座旅遊資源極具潛力的海島才在真正意義上迎來開發。1991年正值「八五」計劃的開局之年,南澳人抓住國家鋪開陸島交通規劃建設的機遇,著手攻克海島交通難題,拉開了旅遊公路建設的帷幕。環島公路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建設,直到1994年,環島公路全線貫通。
同時,南澳縣也積極組織以「南北大通道、中線交通動脈」為主體的旅遊公路建設,先後建成了雲深公路、環城東路、後雄公路、西黃公路、長青公路等旅遊公路。直至今天,形成以環島公路為交通大動脈、中線公路縱貫東西半島、雲深公路和環城東路橫跨南北的「一環一縱二橫」的海島旅遊公路網絡。
不僅在島內交通建設上取得長足進步,「海上公路」的建設也在積極推動。1992年之前,南澳島民過海,只能是乘坐小客船,除非是藉助駐島部隊的登陸艇,島外的所有汽車均沒有交通工具可運進島。而1992年從澄海萊蕪到南澳長山尾的萊長航線開通解決了這一問題,不僅解決了南澳島與汕頭市區的交通問題,也讓汽車能夠出入島嶼。直至目前,萊長航線仍在持續運營。
作為在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之前廣東省最長的跨海大橋,南澳大橋2015年的開通無疑為南澳打開了一扇新的旅遊大門,從根本上解決了制約南澳發展和島上居民進出島難的陸島交通「瓶頸」問題,使得遊客自駕以及旅遊大巴車輛進出海島暢通無阻,南澳的旅遊經濟也因此得以帶旺。比如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南澳縣便迎來了約6.7萬輛進島車輛及33.9萬人次的遊客數量,為南澳島帶來了1.1億元的旅遊綜合收入。
(通訊員 梅壯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