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從《小婦人》這一版的電影改編來說,它關乎著女性的成長、夢想、愛情、自由和獨立。
我特別清楚的記得預告中的這句話:如果主角是女孩,一定要讓她在結尾結婚,死了也行。
我覺得大多數女孩子看到這句話時,內心都會很下意識的反駁:為什麼一定要結婚,我就不!
至少當時我是這樣想的,但在看完電影之後,我又覺得這一切不過只是選擇罷了。
我真心的喜歡這四個女孩子:Meg、Jo、Beth和Amy,所以想聊聊在他們每個人身上我所看到的東西。
作為大女兒的Meg,美麗優雅,是最有希望嫁入豪門,前期也在為之努力的人。看起來她好像很傳統,是那個時代的女性縮影,但最終她遵從內心,嫁給了一個並不富裕的教書先生,為之生兒育女,過著樸素平淡,柴米油鹽的生活。
「Just because my dreams are different than yours doesn’t mean they’re unimportant. I want a home, and a family, and I’m willing to work and struggle, but I want to do it with John.」 —Meg
Meg選擇了愛情,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坦然接受隨之而來的後果,這就已經足夠。
家庭主婦又如何,誰說選擇做家庭主婦就一定是選擇依附於男性,放棄女性自由呢?做家庭主婦不一定就是為了逃避社會,不一定就是為了躲避苦難,不一定就是身在象牙塔享受著別人的庇佑。
Meg嫁給John之後,吃穿用度都要精打細算,她有時也會羨慕富人的生活,坦白自己厭倦了貧窮,她有時也會虛榮心作祟,大手大腳花完錢之後懊惱不已,但她沒有後悔作出那個改變一生的選擇,站在John的背後,默默地支撐著這個家庭,她享受著愛情,也迎接著挑戰。
昨天在看某治癒系綜藝,有一名觀眾說妻子是一個博士,但不想出去工作,只想做家庭主婦,而且還想繼續讀書,不知道自己應不應該勸勸妻子。
我特別贊同主持人所說的一句話「學歷與選擇無關」,學歷高低跟人生選擇之間沒有必然性,同樣性別也應該與選擇無關,選擇做家庭主婦或主夫也需要勇氣和決心。
電影毫無疑問是以Jo的視角來展開,在這之中也最能看到女性主義色彩的部分。她渴望成為作家,追求自由,不屑於當時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想要打破時代對女性的禁錮。
在拒絕Laurie的告白時,她說:我認為我這輩子都不會結婚,我為獨立地活著感到快樂,我很熱愛自由,不想就這麼倉促地放棄它。
她一直在試圖證明女孩子不需要依靠男性也能自己賺錢養活自己,似乎沒有愛情或婚姻,靠著自己一個人過上美好生活才能稱之為獨立,才算是與這個時代的其他女性不同。
然而,恰恰是這種證明本身讓我更強烈地感受到時代的可悲和女性的不易。而我之所以認為這次改編結合了當今社會的價值觀也是因為,時至今日,有時候我們好像依舊在以女性不需要愛情來定義自由。
舉個例子,電影的結局算是開放式,觀眾可以認為Jo和教授在一起是現實,也可以認為這只是Jo為了作品能夠出版而作出的妥協。
有人不喜歡這個結局,認為無論如何Jo都不應該和教授在一起,因為這樣才能點出「女性主義」的主題。
我不明白,因為我從來不認為女性獨立和愛情有任何關係。追求自由和平等,與追求愛情並不是單選題,也不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兩者並無矛盾。
我記得看完電影之後,我習慣性地去豆瓣讀影評,看到這樣一句話:當女性不再通過抗拒婚姻來證明獨立,這樣的社會只能算是具備基本的公平吧。
我想,只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堅持自我,用自己的權利選擇如何度過一生,這就是獨立不是嗎?不管Jo最後是否和教授在一起,她都足夠勇敢,為她所追求的事業—性別平等在努力,所以我個人其實很喜歡這個結局。
Amy是個現實主義者,早熟並且理智。她喜愛繪畫,但卻沒有類似Jo在寫作上的天賦,所以她明白,自己沒辦法依靠所學去生存,只能選擇婚姻,但所幸,她嫁給了自己愛的人。
其實對於Amy這個角色,評論褒貶不一,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我也並不是很喜歡她,覺得她太功利,任性張揚,直至看到上圖對話發生的那一幕,我才發現我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而已。
她選擇了婚姻,但這代表她不自由嗎?我覺得不然,Amy的選擇是時代的必然,而非隨波逐流。
她其實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對自己的人生規劃非常明確。在當時的社會,在女性並沒有權利的時代,Amy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藝術家,只有這一條路。
無論如何,她在為生活努力,朝目標前進,最終也選擇了自己所愛的人,而那個人又恰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兩全其美,我認為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最後簡單說說Beth,其實她的一生很短暫,短暫得似乎都來不及做任何選擇。
印象中,她好像總是安靜的在聽姐妹們說話,彈鋼琴,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她代表的是女孩子們內心中最純潔善良的部分,美好又令人心疼。
她有多善良呢,她記得媽媽離家前的囑咐,幫忙照顧生病的窮人,卻因此感染了猩紅熱,早早離世。她是真的放下私心,為別人著想,全片的淚點也在於此。
她看似是四姐妹裡最不起眼的孩子,但她卻是整個家庭的情感聯繫所在,也是最為打動人心的存在。
寫到這裡,我又想再去看一遍《小婦人》,這真的是一部始於顏值,陷於人物的一部電影。四個不同性格的女孩子,代表著四種不同的選擇和人生。
再貼一句我很喜歡的影評:這是她的成長,是成熟的標誌,一場在人生歷程中,基於最初理想的自我完善。只有通過這樣的質變,她才能夠在未來漫長人生中實現自己的獨立與價值。
「不負愛與自由」,之所以是「與」而不是「或」,是因為愛情和自由一點都不衝突。
追求你想要的,接納你所選擇的,真正的女性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