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時代周報記者 黃坤
年末已至,信託公司壓降融資業務規模進展幾何?
用益信託網12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1月,信託行業共計成立集合信託產品1751款,成立規模1685.36億元,與上月相比環比增長均近三成,扭轉前期下行的局面;發行規模同比增長10.27%,成立規模同比增長7.69%。
集合信託產品更是以融資類產品為主。據用益信託12月14日提供給時代周報記者的數據顯示,今年11月,集合類信託中融資類信託成立規模757.42億元,較去年同期1513.27億元下降49.95%,但是較今年10月環比增加39.18%。
信託公司融資類業務萬億壓降目標迎年終大考,集合信託規模及融資類信託成立規模為何不降反增?
12月11日,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喻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年末因信託公司趕業績,往往是集合信託市場發行和成立的尖峰時間節點,但這種「爆發式」增長並不能持續。在監管持續趨嚴的大背景下,信託行業收縮的大趨勢並不會改變。
「壓降信託融資類業務是去年底監管部門就提出的要求,但今年上半年部分信託公司仍然迅猛發展,結果下半年面臨極重的壓降任務。」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12月8日在2020年中國信託業年會上強調,信託業要杜絕與監管博弈的心態。
年底大限將至,信託業完成萬億壓降目標的前景並不樂觀。
12月13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信託轉型壓力可見,傳統信託做的就是類銀行的業務,現在壓降融資類業務,發展標準化投資,會面臨公募基金、銀行等激烈競爭,很多信託公司都在提高自身的權益投資能力和債券市場固定收益投資能力。
曾剛認為,信託公司之間的差異較大,全能投行的特徵能在轉型過程中形成競爭力,轉型和分化將成為未來信託發展的關鍵詞。
融資類、地產類屢壓難降
監管部門對2020年的壓降規模有初步計劃,主要是全行業壓降1萬億元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融資類信託業務。實際上,從第三季度末數據來看,相關產品的壓降是初現成效。
中國信託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三季度,信託行業在監管的引導下,繼續有序壓降融資和通道類業務規模,截至三季度末,信託業受託管理的信託資產餘額為20.86萬億元,較年初減少7432.79億元,同比下降5.16%。
其中,單一資金信託和事務管理類信託佔比自2018年一季度以來已經連續11個季度下降;投資類信託業務規模較二季度末增加了4257.06億,而融資類信託和事務管理類信託則分別減少了4966.43億和3473.03億。
信託貸款是融資類業務的主要表現形式,從投向來看,主要包括工商企業類信託貸款、房地產信託貸款、政信類信託貸款等,融資類業務規模壓降情況在集合信託市場體現明顯。
殊不知,話音剛落,11月融資類信託發行量又反彈。
分機構來看,據用益信託不完全統計,部分信託公司11月的融資類信託成立規模較年初大幅增長,其中,外貿信託73.88億元、財信信託45.4億元、西藏信託17.59億元,較今年1月21.72億元、9.15億元、0.49億元增幅較大。
12月14日,一名信託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稱,融資類業務是信託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壓降主要因為近年來信託業風險事件中融資類信託項目佔比較高,公司目前正在努力轉型,但壓降給大多數信託公司帶來的短期陣痛難以避免。
同時,另一個監管部門明令壓降的地產類項目,在11月份卻意外迎來大爆發。
用益數據顯示,11月房地產類產品規模561.53億元,環比增加102.35%,和去年同期386.45億元相比增長45.3%。據用益信託不完全統計,其中光大信託、五礦信託發行規模較大,分別為131.65億元、172.21億元相比於去年同期20.61億元、24.04億元均實現較大幅度增長。
事實上,今年以來,壓降融資類業務最為典型的就是針對房地產類信託業務的規範,銀保監會10月份向各地銀保監局下發通知,繼續嚴控房地產信託規模,嚴禁為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提供通道。
為何房地產信託不降反增?
12月11日,用益金融信託研究員喻智向記者分析,監管層對於房地產類信託的壓力仍在,但年末作為信託公司衝規模的重要時間節點,餘額監管下,有額度的信託公司年末衝規模,且對監管層後續新措施難以預測,故房地產類產品或出現一個集中的釋放期。
不過,喻智認為,銀保監會持續加強房地產信託合規監管,此類業務的規模反彈增長恐難以持續。
信託轉型博弈
針對部分信託公司迅猛發展,仍面臨極重的壓降任務,漠視規則和紀律,各種跨越監管紅線、陽奉陰違等現象,黃洪表示,「今後嚴監管、強監管態勢將進一步鞏固,監管問責也將更加嚴格,不遵規守紀註定沒有出路。」
「壓降融資類業務對多數信託公司的展業產生重大影響,信託行業對資本市場的敏感度較高。諸多信託公司正調整以前房地產融資、類固收等業務,開展標品信託業務以及服務信託業務。」12月14日,一名資深信託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11月金融類信託募集規模和佔比仍牢牢佔據首位。據用益信託統計數據,11月,金融類信託募集資金750.96億元,環比增加34.68%。其中,中信信託、中融信託、建信信託產品發行數量同比大幅增長。
喻智分析稱,金融類信託的成立規模和規模比重持續攀高,一方面是監管壓力下非標類產品收緊,另一方面是信託公司積極轉型證券投資類產品,標品信託的成立數量和規模顯著增加,如資產配置型TOF、TOT、MOM產品等。
12月12日,高禾投資管理合伙人劉盛宇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標準化投資領域,需要投資、研究、營銷等全鏈條支持,大資管時代將信託、銀行、基金放在了統一跑道上,如何通過策略和配置來降低收益波動,信託公司在這一塊的資源稟賦相對有限,仍需加強研究。
「很多投資者將信託產品默認為固收產品,淨值化產品在短時間之內難以被客戶接受。」上海一名信託從業人員稱,這對信託公司的風控和投資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不同信託公司之間差異太大。
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明照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道,「信託業正在面臨艱難的轉型期,資本實力較弱或一直以非標融資為主、業務發展模式單一的信託公司,面臨較為迫切的資本補充和業務結構調整壓力。」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信託公司增資額度已經接近200億元。12月以來,華宸信託、陸家嘴信託、中糧信託等增資的消息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