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電視劇、史書記載,我們知道古時候有劊子手這個職業。在信奉鬼神的文化之下,人們不敢做壞事,相信重生報復的說法,更何況是殺人砍頭的罪孽,因此劊子手一般都是家境貧寒、走投無路、無可奈何的人才去做。正因為如此,劊子手稀少,報酬極高,需要極大的膽量,所以在很多描述中,劊子手都是兇神惡煞、滿臉鬍子的大漢。
古代統治者為了社會安定,權力穩固,對於犯錯的人有一套懲罰制度,尤其是法家思想主張重刑嚴懲。犯了大錯的人最重的刑罰就是砍頭,於是劊子手就出現了。到了清朝,各種體系制度都已定型,皇權至上,每年為了維護國家制度需要殺不少人,劊子手必不可少,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是一個十分吃香受倚重的職業。
在清朝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西方的很多經濟制度、思想文化影響著古老守舊的傳統中國,軍隊力量變強,槍枝彈藥出現,為了減輕痛苦,對重刑犯實行槍斃制度,至此劊子手逐漸隕落。當時清朝最後一個劊子手叫鄧海山,他家裡貧窮,於是做了劊子手。當時劊子手想要上刑場還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鄧海山就找人拜師學藝,從砍瓜開始練起,力求精準,手起刀落必須利落。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可以砍動物的頭顱,技藝熟練之後就能夠上刑場砍人頭了。而且砍頭還有很多規矩,為了不使人害怕,同時有兩個劊子手站在死刑犯身旁,一個拿刀轉移注意力,另一個負責行刑,極大地確保了行刑順利。
鄧海山做劊子手,不僅有豐厚的俸祿,而且還可以收到死刑犯家人的打點,所以他的生活過得很富足。可嘆的是,他一生殺人無數,備受歧視,沒有婚育,老年孤苦無依。後來他想皈依佛門,也因為他手上沾染了太多人的鮮血,罪孽深重,入不了佛門清淨之地。身為最後一位劊子手,他收穫了很多金錢,卻失去的更多,一生悽涼慘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