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巴黎劊子手》

2021-02-07 上海翻譯家協會

作者:【瑞士】克洛德•庫埃尼 

沈錫良 譯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9月出版

    

巴黎傳奇的職業劊子手家族——夏爾•桑松家族,擁有七代人二百多年的行刑歷史,尤以第五代夏爾-亨利在大革命時期的經歷最為引人矚目。瑞士小說家克洛德•庫埃尼的最新長篇歷史小說《巴黎劊子手》,通過閱讀大量的法國大革命史料,特別是精心鑽研這位巴黎劊子手在大革命時期寫下的日記,對其人物性格特徵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和研究,再現了夏爾-亨利•桑松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一個劊子手視角下法國大革命的血腥歷史。


沈錫良 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學外文系畢業。從事當代德語文學翻譯工作二十餘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副譯審。迄今已在兩岸三地出版包括諾貝爾獎得主作品在內的譯著三十餘部,計三百餘萬字。代表性譯著有《精神療法》、《託特瑙山》、《大賭局》、《今天我不願面對自己》、《愛情謊言》、《公雞已死》等。根據其翻譯的德國犯罪小說天后英格麗特•諾爾的多部作品將陸續投拍成華語電影。

克洛德•庫埃尼(Claude Cueni),1956年生於瑞士巴塞爾,在歐洲各地求學和漫遊之後,於1980年出版首部小說。著有歷史小說、偵探小說、廣播劇、電影及電視劇本,是當今瑞士最知名的作家之一。近年來專注於歷史小說創作,贏得了大量的讀者,其中以西方現代紙幣發明人約翰•勞的傳奇一生為創作素材的《大賭局》最為暢銷,曾經雄踞瑞士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已被譯成13種語言。

(向上滾動可查看)

約莫午夜時分。一場強風暴正在諾曼第上空肆虐。大雨滂沱。轟隆隆的雷聲擊中了森林覆蓋的小山,瞬間照亮了在夜色中疾駛的騎兵。他瘋狂地敲打他的黑馬,仿佛想要擺脫那潑灑到大地上的特大暴雨。此刻,雷電一下接一下地劈開夜空,轟隆隆地從群山上打落下來。樹木像火柴一樣紛紛折斷。途經一座小農莊時,那匹黑色牡馬突然急促地吼叫一聲。那被歲月侵蝕的外牆塗料似乎是血紅色的。騎兵重新用靴刺刺馬的側腹。馬已受盡折磨,它不樂意地揚起頭,噴出的白沫飛濺到夜空,又隨即消散開來。怒吼的雨水劈頭蓋臉地落到騎兵身上,他在被雨水淹沒的公路上繼續疾馳。那是一條通往布雷地區紐查特的路。突然,他看到樹林之間有一盞淡黃色的燈火搖曳不定,認出是一家鄉村客棧的輪廓。就在同樣的時刻,馬前腿忽然跌倒,無奈慣性使然,騎兵冷不防從馬頭上面飛了出去。飛出去的弧度很大,他的身體啪嗒一聲掉入水窪裡,繼而又被滑出去好幾米遠,直至最後,他的頭砰的一聲撞在一根被風暴折斷的樹身上。相當長的時間過去之後,他才發覺自己竟然安然無恙,幸運地逃過一劫。之後,他感覺到了疼痛。他的黑馬躺在路邊,已是奄奄一息的模樣,不斷地呻吟著,試圖站起來,卻已經無能為力了。它無助地擺動腿,嘶鳴著抬頭張望。最後一次抬頭張望。然後啪嗒一聲,掉入淤泥裡,再也動彈不了了。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


騎兵慢慢站起來,保持了一會兒彎腰的姿勢。他氣喘籲籲地瞧了瞧那匹馬,然後注意到他的馬褡褳:馬褡褳躺在他的腳邊,顯然從皮帶上被扯下了。他打開馬褡褳,從中抽出一把很沉的車輪鎖雙管手槍,那是他玩法老牌贏來的。突然,他失去平衡,重新滑倒在淤泥地裡。他跪著尋找,找到了從自己手裡飛出去的那把手槍。他心情輕鬆了下來,跪著靠近黑馬。他幾乎溫柔地撫摸它的鼻孔。他舉起手槍瞄準它的太陽穴,接著扣動扳機。沒聽見槍響。火藥溼了。一聲強有力的驚雷重新打破了黑夜的寧靜。附近的閃電接二連三地發出轟隆聲。騎兵站起來,雨水順著他溼透的制服傾瀉下來。他騎馬跑了那麼遠的路,可不是到這裡來放棄的。


他跺掉身上和腳上的爛泥巴,一步一步地走到那盞淡黃色燈光前。他的唇角掠過一絲微笑。難道是上帝聽到了他的祈禱了嗎?他一把撞開客棧的門。店堂裡一張長桌旁坐著幾個臉色陰鬱的夥計。其他桌子旁沒有人。除了一張桌子:在一個角落的一張小圓桌旁,獨自坐著一個高個子男人,他的面前放著一隻木製酒杯。


騎兵隨手關上門。此刻,所有人的目光全都集中到他身上。因為他的身材也是異常高大。他身體筆挺,走路姿勢充滿自豪感,棕色頭髮不長不短。他這才注意到吧檯後面的店主。店主看他的眼神並不友好。坐在長桌旁的夥計們打量這位遲來的客人的褲子。褲子上雖然已被泥漿弄髒,但還能認出是布瓦西埃侯爵團部制服的顏色,從腰帶直至下面被泥漿濺髒的靴子也可以看出來。那是一條軍官褲子。

……



 


相關焦點

  • 法國皇后被送上斷頭臺,不小心踩了劊子手的腳,說出一句話流傳至今
    導語:法國皇后被送上斷頭臺,不小心踩了劊子手的腳,說出一句話流傳至今。 像是當年的法國皇后被送上斷頭臺,不小心踩了劊子手的腳,說出一句話流傳至今。
  • 王后被士兵押上斷頭臺,行刑前優雅地對劊子手說:對不起,請原諒
    王后被士兵送上斷頭臺,臨刑前卻優雅對劊子手說:對不起,請原諒。 故事的主角,叫做瑪麗·安託瓦內特,她的身份,是法蘭西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六的妻子。
  • 讓人又愛又恨的斷頭臺執行者們——法國早期劊子手
    >在執行前,教會會為劊子手們準備免費的麵包,這些麵包會被倒著放在一個單獨的木架上,顛倒象徵著魔鬼,吃下這些麵包劊子手們就是魔鬼的化身。既然職業已經被社會排斥了,而又需要有人來擔任這些職業,教會因此想出了一系列法案來幫助劊子手們儘可能的衣食無憂:比如劊子手家庭成員只能和其他劊子手聯姻,其中最為著名的夏爾.亨利.桑松(Charles-Henri Sanson)。
  • 近代的最後一個劊子手,血腥太多,佛門禁止他進入
    通過電視劇、史書記載,我們知道古時候有劊子手這個職業。在信奉鬼神的文化之下,人們不敢做壞事,相信重生報復的說法,更何況是殺人砍頭的罪孽,因此劊子手一般都是家境貧寒、走投無路、無可奈何的人才去做。正因為如此,劊子手稀少,報酬極高,需要極大的膽量,所以在很多描述中,劊子手都是兇神惡煞、滿臉鬍子的大漢。古代統治者為了社會安定,權力穩固,對於犯錯的人有一套懲罰制度,尤其是法家思想主張重刑嚴懲。犯了大錯的人最重的刑罰就是砍頭,於是劊子手就出現了。
  • 古代劊子手為何一聽到「刀下留人」,就必須停手?
    可是如果按照電視劇裡面的畫面來看的話,古代人是可以看到劊子手給死刑犯砍頭的場景的。在電視劇裡面經常會遇到砍頭的場景,如果要聽到有人說「刀下留人」的話,就會立即停止舉起來的砍刀,那到底是為什麼呢?首先,「刀下留人」這句話一旦響起,劊子手就立即停下了,「刀下留人」這句話是特指宋朝時期。
  • 古代劊子手的收入極高,高收入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
    古代劊子手的收入是極高的,以宣統年間劊子手為例,一個「手藝」不錯的劊子手砍一顆頭可以拿到一塊大洋,別覺得不多,一個普通農戶家庭一年的總花銷也不到兩個大洋。更何況劊子手工作一次往往不只一個人頭,故在劊子手當中有「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說法。
  • 在古代劊子手是一個什麼樣的職業?為啥他們要穿紅衣戴紅頭巾?
    這句話用來形容劊子手再恰當不過。 劊子手,是一個特殊的職業,掌控不了別人的生死,卻能掌控別人死得「爽不爽「。 這事一般人幹不了,因為幹多了晚上睡不著覺。
  • 人性的隱喻——劊子手與受害者的親密關係
    這是卡拉瓦喬典型的模稜兩可的作畫風格,在描繪人性時,隱喻劊子手和無辜受害者之間存在某種親密的關係。專注的的劊子手像是普通的田間勞作
  • 古代劊子手工資很高,但大多不願娶老婆,他們是在擔心什麼?
    古代的劊子手,就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職業,而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也算是工資比較高的一個職業了,但是對於普通的百姓而言,卻覺得這個職業非常的殘忍,並不被百姓所喜歡,所以從事這一職業的人比較少。而且劊子手這一職業也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職業,雖然看起來只要會砍頭就可以了,但是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這是一個高技術高風險的職業,其中也有很多的講究。
  • 王后即將斬首,上斷頭臺時無意踩了劊子手的腳,說一句話令人尊敬
    1755年,一個女嬰在奧地利王宮中呱呱墜地,父母為她取名為瑪麗·安託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她是一名真正含著金湯匙長大的公主,從小就過著極度奢侈的生活,她根本就不知道愁苦為何物,當年她被判死刑,在走上斷頭臺的時候,瑪麗不小心踩了劊子手的腳,輕輕說了一句話,流傳至今。她當時到底說了什麼?
  • 古代劊子手十分賺錢,靠合法收入甚至能成一方首富,為何娶妻難?
    如果在古代,普通人更是想都不敢想,但有一個職業卻是例外,那就是劊子手。古時的劊子手,無論中外都是十分賺錢的職業。 中世紀的法國不給劊子手發工資,但是卻給予他們一項特殊的權力——收稅(劊子手可以派出學徒從所有的商販、行人那裡合法收稅)。這是因為古代西方的文化裡認為劊子手是替人類斬殺人間敗類,活著的所有人應該心存感恩,給予他們報酬。
  • 劊子手:不用酒精倒黴的可能是我
    可能很多人都在某些電視劇上面看過古時候的劊子手在砍殺犯人之前會向大刀上面噴一口酒精,大家知道為什麼嗎?下面就來說說這個問題!劊子手往刀上面噴灑酒精,最直接的一個作用就是消毒,避免刀口感染,另外,酒精還有潤滑作用,可以令斬殺的行為更利索,說白了一點就是更容易砍一點,而犯人也不需要承受太大的痛苦。
  • 古代劊子手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如果有人打破,一定會遭報應!
    但是今天,我們不想再談到死刑的重要性,而是想看看那些在古代執行死刑的特殊身份的劊子手,他們的故事背後,是怎樣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生經歷。身為劊子手,在大多數人看來,這也許是個很好的差事。認為既然砍的是別人的頭,與自己無關,那又有什麼困難呢?而且碰上的都是窮兇極惡之人,自己這樣做還算為民除害呢!
  • 王后被送上刑臺時,不小心踩到劊子手,說了1句話至今傳為佳話
    不過國王、王后一家已經被想要獨善其身的貴族放棄,而革命浪潮一波比一波洶湧,1789年10月,凡爾賽宮被攻陷,瑪麗·安託瓦內特、路易十六以及他們的孩子都被押往了巴黎。1793年1月,路易十六以叛國罪判處死刑,並在巴黎處以死刑,之後瑪麗·安託瓦內特和她的子女被轉移到了丹普爾堡,他們的境況並不是非常好,即使瑪麗·安託瓦內特和的一對子女的年紀尚且年幼,但如今他們落魄,一切都身不由己。
  • 古代劊子手砍頭時,為何寧可用鈍刀砍人,也不願磨光?真相很殘酷
    也是封建王朝中斬刑的劊子手,專用的刀型。現在北京警察博物館,就藏有許多這種刑刀。刀型不一,有鋒刃的,有鈍刀,有彎刀,有直刀。但其刀柄處,無一不刻著鬼頭。而在古代,執行這種斬刑的劊子手,實際上是一種職業,屬於古時三百六十行中的一種。並沒有如今之人渲染的那麼神秘。既然是一種職業,那麼就有職業的特點。劊子手一般有兩把鬼頭刀,一把鈍刀,一把快刀。
  • 愛情劊子手 李敖
    愛情劊子手文 | 李敖 他有點像徐志摩:他瀟灑,他有才華,他風度翩翩,他短命。三年以前,在臺大新鋪草坪上,我看到了他,他側臥在那裡,用手支著上半身,懶洋洋地,在看一本書。剛才所說的種種阻力都可說是愛情的劊子手,其實扼殺愛情的兇手遠不止此。……」「還有什麼?難道這些傳統的桎梏還不夠嗎?」「還不夠,還不夠,愛情還有一個大劊子手,那就是我們這主婦式的社會。
  • 清朝劊子手鄧海山:一生揮刀300次,晚年走投無路皈依佛門卻被拒
    今天我們在文中講述的就是曾經的清朝劊子手鄧海山晚年無處留用結局。古代是非常的等級分明的,從職業種類就可以分出個高低貴賤來。而劊子手更是為人們所不齒。曾經我們看到的古劇裡行刑的人就是大家俗稱的劊子手。即便他們是執行上級的命令,但是損人性命的事情還是讓人所不齒。按照古代的說法,這是有損陰德的。
  • 民間故事:行刑前的劊子手竟念念叨叨,犯人聽了忍不住回頭
    劊子手便是這麼一個職業。大刀李三,便做了這麼一個職業,而且這還是家傳的,據說傳了十代人了。這李三,人高馬大,平時喝酒吃肉,倒是像極了那些悍匪,不過幾乎所有的劊子手都是如此。因為這個職業,可是需要力氣的,長得瘦弱的可是絕對做不了。
  • 長沙文夕大火後責任人酆悌被殺,俞濟時又將劊子手殺害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1月的長沙「文夕大火」,不但怪事連連,長沙一萬多名百姓、警備司令酆悌等三人、以及殺酆悌的劊子手也都丟掉了性命。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文夕大火實質上是「焦土抗戰」政策的產物。
  • 古代劊子手為何要在刀上噴一口酒?21世紀了,我用科學給你依據
    劊子手,一般來講,都是長得濃眉大眼,兇橫無比的,這在影視劇中常能看到。然而,劊子手是古代才有的冷門卻高薪的職業。而劊子手不僅僅是因為這點才有高薪,更多的,是死刑犯的家人為了死者能「一步登西天」,故才給劊子手塞紅包,讓他發揮好,手起刀落,頭斷了,人也立馬死去。但古時的劊子手在行刑時,為何要在刀上噴一口酒?這是何意思?是為了壯膽還是為了闢邪?21世紀了,不再封建迷信,我用科學給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