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劊子手為何一聽到「刀下留人」,就必須停手?

2020-12-21 讀文化博今

秋懷中提到:「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在任何時代都應該了解法律,不論這個人的年紀有多大都該知道法律變動的方向」。在當下,我國依然走在依法治國的道路上,但是普通百姓們在生活中難以看到法院給死刑犯執行死刑的畫面。

可是如果按照電視劇裡面的畫面來看的話,古代人是可以看到劊子手給死刑犯砍頭的場景的。在電視劇裡面經常會遇到砍頭的場景,如果要聽到有人說「刀下留人」的話,就會立即停止舉起來的砍刀,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首先,「刀下留人」這句話一旦響起,劊子手就立即停下了,「刀下留人」這句話是特指宋朝時期。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之後,也慢慢的復興了儒學,並且大力提倡了文官的重要性。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文官們也在大力的讓宋朝時期的法律變得更加嚴謹。

宋朝時期,以法律為中心的著名官員其實有很多,比如說:包拯就是宋朝時期的人物、宋慈也是判案比較清明的宋朝官員。所以這時候有很多宋朝的死刑犯,即便是被判了刑,安排在了秋後問斬。但凡有人在執行此行之前,突然說了「刀下留人」4個字,那麼宋朝人都會想要再給死囚一個機會,劊子手也不例外。

因為宋朝的法律當中明確給出了一個規定說:「凡死囚臨行叫冤者,再斟問陳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官府不可以冤枉任何一個被冤枉的人,只要死囚覺得自己有冤屈,那麼官府一定會給機會查清楚真相」。

由此可見,宋朝時期的法律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公平公正,對於百姓來講有了很大的保護作用。公元963年,宋朝人頒布了《宋刑統》,並且宋朝之後在這第1部法典的基礎上,還陸續增加了很多完善法律的法律條文,更大一步程度上在實踐依法治國,當然受益的自然會是百姓。

所以現在在看電視劇裡面的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停手,那其實不是因為道德讓劊子手停下手,而是法律條文給百姓們的權利。但是除了宋朝之後,能夠讓劊子手做到刀下留人就停手的現象,其實並不是很多。

首先劊子手沒有那麼多精力和耐心去觀察其他人的動向,其次手起刀落很快,沒有時間想別的事情。而宋朝的中央統治時間在公元1279年,就已經結束了。所以從此之後,以其他時代為背景的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停手的橋段,基本上都是假的。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中也出現了不少封建王朝,其中最傳奇的就屬於宋朝了,除了趙匡胤和趙匡義兩兄弟,從一代布衣再到天子,還又宋朝時期所開創刑法規定,都是我國歷史傳承的奠定,今天筆者給大家推薦的這本《宋朝果然很有料》,一共9測,裡面講述了很多宋朝時期有意思的人物和故事,原價328元,現在只需要258元就能買到手,絕對的良心推薦,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的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古代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真會立即停手嗎?別被電視劇誤導了
    在古裝電視劇中,難免會見到這樣的一幅畫面,當重要人物因為冤案被押送到刑場,當劊子手的大刀已經舉起,眼看著人頭落下的時候,遠方卻總是會有一人奮力趕來,一邊大叫:「刀下留人」!一邊展示著赦免的詔書,成功救下囚犯的性命。
  • 古代行刑解決死犯時,電視劇裡喊的「刀下留人」真可令其停手嗎?
    文丨谷城淺說歷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刀下留人」這句略偏正式的一句短語出自元朝的李文蔚作《燕青捕魚》,這句話是為了營救在臺上馬上被斬首的人而向主持或者是劊子手所喊出的緊急呼救。並且這種情況真的在古代有發生過。
  • 在古代劊子手是一個什麼樣的職業?為啥他們要穿紅衣戴紅頭巾?
    古代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犯人在劊子手行刑之前,一般都會用重金賄賂劊子手,至於為什麼賄賂劊子手,自然不可能是為了活下去。 不求生,難道是為了求死?對,就是為了求死,為了求死個痛快。
  • 古代劊子手為何要在刀上噴一口酒?21世紀了,我用科學給你依據
    劊子手,一般來講,都是長得濃眉大眼,兇橫無比的,這在影視劇中常能看到。然而,劊子手是古代才有的冷門卻高薪的職業。為何冷門,因為許多人不敢,比如說,前些年有搬運死屍的職業,許多人因「怕鬼」而不敢去,但正是許多人不敢的東西,稀有而變得珍貴,才有高工資。而劊子手不僅僅是因為這點才有高薪,更多的,是死刑犯的家人為了死者能「一步登西天」,故才給劊子手塞紅包,讓他發揮好,手起刀落,頭斷了,人也立馬死去。但古時的劊子手在行刑時,為何要在刀上噴一口酒?這是何意思?
  • 古代劊子手行刑前,為何都往刀上噴一口烈酒?原來是有特殊講究的
    「刀起頭落,如輕風飄落」,一般在電視連續劇上全是那麼演的:一個壯漢喝一口酒噴在刀上,隨後手起刀落,頭和人體分離,劊子手的臉上賤了少量血,那麼古時候劊子手砍頭在刀上噴酒是什麼道理?有何講究?古時候行刑為什麼選在「午時三刻」在小說集和戲劇中,人們經常能夠見到或聽見在處死犯人時,官府的命官說:「午時三刻,開始行刑」尤其是犯人被押在刑場,假如時間不到午時三刻,還得等,等時間一到,才能問斬。為何行刑設在午時三刻?實際上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 經典 刀下留人
    你有一雙修長的手。乾燥、乾淨、堅定。你就用這樣的手,插花。你神情專注,似在做一門功課。這門功課你每日必修。因為,你需要一雙穩定的手。你是一名劊子手,如同烙餅補鍋釘馬掌一樣,殺人是你祖傳的技藝,也是生計。十三歲,你出了第一趟紅差。受刑死囚是慣常刀口舔血、槍尖奪食的惡盜,仍不免在你刀下鬼哭狼嚎。你砍了三刀。三刀未斷其頸!那一刻,你的心很痛。
  • 古代劊子手十分賺錢,靠合法收入甚至能成一方首富,為何娶妻難?
    ,他幹了一輩子「殺人」的差事,金盆洗手後回到家鄉,靠著合法收入一躍成為了當地首富。差事也不難辦:手起刀落,犯人毫無還手之力,但為什麼說它並不是一份好職業呢?這裡我們重點探討中國古代的劊子手。
  • 中醫的連續劇:刀下留人(第一講)
    因《禪修前的準備》課程組的邀請,擬定於明天晚上八點由我親自開講中醫。因朋友們有感今天社會對手術的認識不足,術前術後的判斷無據,又往往涉及親人父母,甚是煩惱!又有感於我曾多次撰寫《刀下留人》系列的文字,由一例契入,分清利弊,辨析中西,倒也容易理解,況且由此對中醫處理術前術後的一些思路手段有所知曉,感覺很有收穫。
  • 歷史上因一句「刀下留人」活下來的名人,將軍偏多,還有一個皇帝
    古代題材影視劇中,因為刀下留人而活下來的人有很多,這一幕看似戲謔卻並非空穴來風。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確實存在一些曾經從斬首刑場的刀下逃出生天的人。比如,劉邦的重要屬下韓信就是其中之一。當時,聽到這話的並非劉邦,而是夏侯嬰。如此狂妄的言論,自然引出夏侯嬰的好奇心,他停下來仔細觀察了一下韓信之後,就讓人把韓信放了。接下來與韓信的對話之中,韓信用自己的真才實學打動了夏侯嬰。而夏侯嬰也成為了韓信真正意義上的居間人。
  • 古代劊子手砍頭時,為何寧可用鈍刀砍人,也不願磨光?真相很殘酷
    也是封建王朝中斬刑的劊子手,專用的刀型。現在北京警察博物館,就藏有許多這種刑刀。刀型不一,有鋒刃的,有鈍刀,有彎刀,有直刀。但其刀柄處,無一不刻著鬼頭。而在古代,執行這種斬刑的劊子手,實際上是一種職業,屬於古時三百六十行中的一種。並沒有如今之人渲染的那麼神秘。既然是一種職業,那麼就有職業的特點。劊子手一般有兩把鬼頭刀,一把鈍刀,一把快刀。
  • 古代劊子手工資很高,但大多不願娶老婆,他們是在擔心什麼?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今不管哪一個行業,只要做的好了,都能夠有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古代的時候並不是如此,古代的等級制度是非常的森嚴的,人們默認為考科舉是最能夠出人頭地的方式,但是能夠有資格考科舉的人也只是少數的一部分,大多數農民都是從事男耕女織的職業,也有一小部分從事小商小販這樣的職業,百姓可以賺錢養家的職業範圍還是比較狹窄的
  • 古代劊子手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如果有人打破,一定會遭報應!
    但是今天,我們不想再談到死刑的重要性,而是想看看那些在古代執行死刑的特殊身份的劊子手,他們的故事背後,是怎樣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生經歷。身為劊子手,在大多數人看來,這也許是個很好的差事。認為既然砍的是別人的頭,與自己無關,那又有什麼困難呢?而且碰上的都是窮兇極惡之人,自己這樣做還算為民除害呢!
  • 古代劊子手的收入極高,高收入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
    古代劊子手的收入是極高的,以宣統年間劊子手為例,一個「手藝」不錯的劊子手砍一顆頭可以拿到一塊大洋,別覺得不多,一個普通農戶家庭一年的總花銷也不到兩個大洋。更何況劊子手工作一次往往不只一個人頭,故在劊子手當中有「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說法。
  • 民間故事:行刑前的劊子手竟念念叨叨,犯人聽了忍不住回頭
    劊子手便是這麼一個職業。大刀李三,便做了這麼一個職業,而且這還是家傳的,據說傳了十代人了。這李三,人高馬大,平時喝酒吃肉,倒是像極了那些悍匪,不過幾乎所有的劊子手都是如此。因為這個職業,可是需要力氣的,長得瘦弱的可是絕對做不了。
  • 古代死刑犯行刑前,斷頭飯裡為何放一塊半生不熟的肉?看完漲知識
    古代死刑犯行刑前,斷頭飯裡為何放一塊半生不熟的肉?看完漲知識 說起斷頭飯,相比大家都不陌生,死刑犯在執行死刑前都會有一頓很豐盛的夥食,因為吃完飯就死了,所以這頓飯就被稱為是「斷頭飯」。
  • 死囚將要問斬,皇帝看到死囚脖子上有一字,立刻大喊:刀下留人
    中國古代重視正統,得位不正的皇帝往往會受到世人的非議。李世民即使如此,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親兄弟,逼著父親李淵退位,當上了皇帝,但也落得個心狠手辣的壞名聲。 不過,李世民雖然可能不是一個好兄弟,一個好兒子,但他確實是一位好皇帝。
  • 近代的最後一個劊子手,血腥太多,佛門禁止他進入
    通過電視劇、史書記載,我們知道古時候有劊子手這個職業。在信奉鬼神的文化之下,人們不敢做壞事,相信重生報復的說法,更何況是殺人砍頭的罪孽,因此劊子手一般都是家境貧寒、走投無路、無可奈何的人才去做。正因為如此,劊子手稀少,報酬極高,需要極大的膽量,所以在很多描述中,劊子手都是兇神惡煞、滿臉鬍子的大漢。古代統治者為了社會安定,權力穩固,對於犯錯的人有一套懲罰制度,尤其是法家思想主張重刑嚴懲。犯了大錯的人最重的刑罰就是砍頭,於是劊子手就出現了。
  • 清朝劊子手鄧海山:一生揮刀300次,晚年走投無路皈依佛門卻被拒
    就像古代犯法的人會被處以極刑,這在我們看來就有點過於殘忍和血腥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很多可取的我們可以繼續沿用,而對於一些落後的方法和習慣就會逐漸取締。今天我們在文中講述的就是曾經的清朝劊子手鄧海山晚年無處留用結局。古代是非常的等級分明的,從職業種類就可以分出個高低貴賤來。而劊子手更是為人們所不齒。
  • 古代罪犯被斬首時,為何都選擇在午時三刻行刑?看後不寒而慄
    在很多的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呢能看到犯人被斬首的劇情,翻閱歷史資料這種刑法也是真實存在過的,經常能聽到監斬官會喊一句:午時三刻已到,行刑!聽完劊子手就高高舉起大刀,一兩刀下去犯人一命嗚呼了,以前會覺得這種劇情非常可怕,沒想到是真的存在這種刑法,那他們口中的午時三刻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時間代表著什麼寓意?
  • 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腰斬的公主,換了三個劊子手行刑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由於男權思想的宣揚,婦女的地位變得非常地下化,在權力高度集中的背景下,男人可以娶三妻四妾,可以到煙柳之地尋歡作樂,而女人則必須在家裡安分守己,平時不允許女人踏出家門,女人的生活都圍著男人轉,這些都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代婦女地位的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