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意象:中華美學命題的現代闡釋

2020-12-07 澎湃新聞

「美在意象」是葉朗對中華美學「立象以盡意」傳統的現代解釋,為中華美學範疇、命題和術語等的解釋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現代解釋學認為,解釋不可能是一種無我的行為,解釋者的境況直接決定了解釋對象的可能視域,而理解不過是通過「語義學的迂迴」(保羅·利科語)找到的對自身的理解。為此,在對中華美學範疇、命題和術語的含義、本義、引申義客觀認知的基礎上,實現這些範疇、命題和術語的現代解釋就顯得十分重要。

超越主客二分 回歸本源世界

意象概念的最早來源是《易傳》「立象以盡意」,經由先秦、魏晉、唐宋、明清時期美學家的論述,逐漸成為說明中國藝術本體特徵的一個概念。王廷相認為:「言徵實則寡餘味也,情直致而難動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詩之大致也。」(《與郭價夫學士論詩書》)在王廷相看來,意象是詩歌的本體,是使詩超越實在、直白、寡淡的根本之所在。有意象則有詩,無意象則無詩。王夫之則從情、景渾融的關係來說明意象的性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姜齋詩話》)王廷相、王夫之對意象的理解,顯示了中華美學對於藝術之非邏輯、非概念性質的深刻認識,蘊含著與西方美學對話的中國智慧。

眾所周知,美學作為一個學科,實際是西學東漸的產物。中國現代美學是按照西學標準建立的,其特點是主客二分,即哲學基礎的認識論。認識論以承認主體與客體的分離為前提,預設了一個主客二分模式,由此產生了主觀、客觀,主體、客體,思維、存在等一系列範疇。主客二分模式下獲得的知識只是一種「邏輯的知」或關於世界的概念性認識,美被異化為知識而遠離了活生生的世界。

葉朗認為,在認識論框架裡,人是沒有能力理解美的。言說美、理解美,需要一種特殊的智慧。因為美不是誕生在主體與客體的認知關係裡,美也不是通過概念的推演生產出來的。美不是概念性的命題,也不是符號化的知識。不存在一個外在於人的、實體性的美,也不存在實體化的、純粹主觀的美。美是人與世界相互發現、相互打量、相互生成的一種「新質」。這裡涉及「二分的世界」與「本源的世界」的區別。「二分的世界」是人的全部認識活動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以犧牲人與世界的有機整一性為代價;而「本源的世界」(又稱「生活的世界」)則是人與之打交道的世界,是與人不分離的世界。

海德格爾認為,人在認識世界之前,早就同世界融為一體了。人所能「認識」的只能是這個與人打交道的世界。而這個人與之打交道的世界,對於人來說是更為本源的。這個「本源的世界」類似於現象學所提出的「剩餘」,是自然科學和理性的知識沒有能力走進去的,唯有通過美學的方式方可獲得。意象就是這樣一個引領人回到「本源世界」(「生活世界」)的命題。它超越主客二分,既不是物理的實在,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意蘊內含其中的感性世界。

朱光潛也認為,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葉秀山強調世界不是對象,而是人的生活世界。意象通向一種特殊的真實,即本真意義上的真實。只有從這樣一個本源世界出發,美才有可能展示出無限豐富的可能性。可見,「美在意象」不是一個簡單的關於美的本質的命題,實際是葉朗美學研究試圖超越主客二分的一種嘗試,是召喚人回到本源世界的一種努力。

形成審美式致思 實現人生關懷

葉朗對「美在意象」的解釋,對於中國古代美學的現代解釋極具啟發性:觀念、意識、眼界對於對象的理解具有先在的意義。思想的保守、眼界的狹窄、知識譜系的陳舊及「他者」視域的缺乏都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解釋。對於中華典籍當中一些範疇、命題、術語等,當然要弄清闡釋對象的原始含義、本義、轉義、引申義等,以求貼近對象的理解。但這只是典籍解讀過程的一個環節,真正的義理有待進一步揭示。

海德格爾曾強調,哲學的觀念有時是「準確的文字翻譯」所傳達不出來的。黑格爾在談到哲學史的寫作時也曾抱怨,許多哲學史家的著述在「卷帙繁多」「學問廣博」背後,是「哲學實質的知識」的缺乏。唯有觀念才配得上哲學的思考,沒有觀念就沒有哲學,是觀念而不是蕪雜的材料決定著哲學史展開的方向。美學不是哲學,但是富有闡釋效力的美學也總是體現出一種立足於哲學地基上的獨特的問題意識:美學的對象,不是一個自明的、外在於人的對象,而是一個內在於人,被「心」所發現、所感動、所領悟、所建構,並不斷向未來敞開的意義境遇。

「美在意象」的現代解釋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中國古代美學與西方美學相互邀請、相互發現、相互照亮的過程。這裡,中國心性美學與海德格爾哲學、胡塞爾現象學之間顯示出本質的同一性。他們要解決的問題都是人如何超出主客二分,達到對於事物本質性的把握。只是中國古代美學並沒有這樣一個主客二分的階段,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遷想妙得」(顧愷之)、「神與物遊」(劉勰)、「離形得似」(司空圖)、「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的「審美式」致思傳統——王夫之更是用「現量說」來解釋審美活動對於世界的本真性把握。而海德格爾特別強調藝術的非概念、非知識、非實體的性質,把藝術理解為人在時間性中獲得領悟和敞開的過程,也即「在場的超越」。

胡塞爾認為二分框架裡主體對於事物的認知,純粹是主體一廂情願的觀念設定,而根本不是事物的知識。一個外在於事物的主體,是無法認識同樣一個外在於主體的客體的。所以,現象學要懸置人類理性無法完成的領域,而把純粹的「現象」即「純粹的我思」作為自己分析的起點,由此形成了「意向性結構」的視域。胡塞爾追問的問題是「純粹的我思如何可能」,卻不期然與中國古代美學構成了互釋性關係。

近年來,在對中華美學現代解釋方面,葉朗撰寫了大量文章,這些文章立足本土文化根基,聚焦全球人文生態困境,著力言說中國智慧。他的《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意味》《儒家美學對當代的啟示》《說意境》等絕不只是學術探討的話題,更是以學術的方式表達對於社會、現實和人生的關懷。美學不是象牙塔裡的學問,不是學科化了的知識,而是一種審美態度、一種美學眼光、一種人生哲學。從這一基點出發,《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意味》《儒家美學對當代的啟示》《說意境》等表達出強烈的現世關懷和人文慰藉意味。《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意味》將中國美學的價值置於西方哲學從古典「主客二分」模式向現代「天人合一」模式轉變的背景下;《儒家美學對當代的啟示》回應的是當今世界人的存在的三大困局,即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人的內心生活的失衡;而《說意境》則著力強調意境的形上品格、形上意味,對接西方美學與藝術中的超越性訴求,使之成為一個說明人對此在境況超越的概念。這種打通中國美學的古代、現在與未來的聯繫、建立與西方美學對話橋梁的努力,顯示出中國學者面對問題獨到的現代眼光。

藉助「他者」智慧 形成現代視野

現代眼光的獲得不能一蹴而就。現代眼光得益於根植於本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中的文化認同意識,及建立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同時也離不開「他者」視域的激發和碰撞。對中國文化根性的了解,對中華美學特殊性的認知,必得通過「他者」視域的刺激和碰撞才能實現,囿於區域文化內部的自我認知總是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盲點。所以,「他者」既是不得不面對的文化存在,也是一種挑戰自身的力量。事實上,「他者」並不是一種完全陌生的、與本土文化毫無關聯的異己性存在,而是他文明對世界的發現和塑造。如果承認「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錢鍾書語),那就不能不承認他文明也是文明,「他者」智慧也是智慧。真正意義上的中西方文化對話和交流,是帶著各自問題的關切而向對方發出的邀請,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複雜關係,而絕不是非此即彼,或「東風壓倒西風,西風壓倒東風」的過程。這些年來,學術理論界提出構建中國特色美學話語體系的主張,這是具有非常鮮明的文化自覺意識的。但真正意義上的中華美學研究,乃至中國人文學術的研究,應該既有鮮明的文化自覺,又有清醒的「他者」視域,有一種融會中西方文明中一切有利於自我建設的積極因素的胸懷和眼光。

「美在意象」提供了一個中華美學理論話語建構的範例——既承接中國美學的傳統,又打通了與西方美學的精神聯繫。中華美學的本土話語不可能是沒有師承和借鑑的自說自話,也不是一味地「言必稱希臘」,而是帶著化解當下問題的使命,既承襲傳統又堅定地迎納「他者」,是立足於解釋者的「解釋境況」而進行的古今、中西間的對話。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講,中華美學都需要有一個「他者」視域,有了「他者」視域,才會形成文化反思與批判的真正自覺,也才會形成名副其實的現代視野。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近40年文學理論知識生成機制的反思性研究與文獻整理」(19BZW00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相關閱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美在意象:中華美學命題的現代闡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美在意象」說
    ① 1這說明, 「美在意象」成為當代中國美學具有影響力的理論學說, 並非只反映葉朗個人的美學觀點與理論建樹, 它也反映了中國現代美學發展的趨勢, 是充分吸納中西美學研究成果的結果。  葉朗明確提出「美在意象」命題的時間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 此時期西方現代美學理論已被大量引入中國, 以實踐為本體的美學觀點受到普遍質疑。
  • 《中華傳統美學精神》:別開生面的中華美學精神著作
    《中華傳統美學精神》,祁志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中華美學精神」一直是美學研究者非常關注的話題。基於《中國美學通史》的前期研究,祁志祥教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傳統美學精神》就是對這個話題的厚積薄發、別開生面之作。
  • 新著推介 | 楊春時:中華美學概論
    內容簡介該書從現代美學的角度闡釋中華美學,並且建構了一個完整的中華美學體系。作者認為,研究中華美學必須以現代美學的角度切入,利用現代美學的觀念、概念、範疇闡釋中華美學思想,把中華美學思想納入現代美學的框架之中。同時,中華美學體系的建構也是中西美學對話的過程。
  • 第一個以現代美學觀點撰寫書法美學專論,鄧以蟄的《書法之欣賞》
    中國書法史上, 第一個以現代美學觀點撰寫書法美學專論的, 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論家鄧以蟄先生 (1892—— 1973) 。這位清代書法家鄧石如的五世孫, 與朱光潛、宗白華同為現代中國早期從事美學研究的安徽籍同鄉, 和宗白華並稱「南宗北鄧」的著名學者, 早在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 , 即擬撰寫一組總題為《書法之欣賞》的書法美學專題論文 。
  • 央視《衣尚中國》:展示服飾文化,探尋美學精神
    央視綜藝頻道近期播出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即以「綜藝+紀錄+設計師+品牌」的形式展示服飾文化,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在人生重大禮儀中的演繹,以及在當代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呈現了「中國節穿中國衣」的構想,回顧和闡釋了中華服飾文化中的智慧與情感、創造與包容,表現了中國服飾的美學精神,在傳播中華服飾之美的同時,提振了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當今服飾設計的新命題。
  • 帶你了解什麼是意象
    意象是文藝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由「意」與「象」兩部分構成,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意」為藉助客觀物象表達的主觀情意,「象」是與主體發生情感關係的客觀物象,意象作為一個核心概念,在中國古典文論及西方文論中都有論及,並在文學作品中被廣泛地使用。
  • 意象的雙重性
    正是出於對意象在中國美學中的重要性的認識,葉朗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中國美學史研究應該以意象為中心,而不是以美為中心。「在中國古典美學體系中,『美』並不是中心範疇,也不是最高層次的範疇。『美』這個範疇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地位遠不如在西方美學中那樣重要。
  • 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讓中國美給你看」
    《衣尚中國》藝術化地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並由表及裡,借服飾勾勒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錦繡山河、錦繡前程、錦心繡口……「錦繡」何以成美的代言?作為絲綢中的精品,錦繡霓裳當然都能標註華彩之美。而視覺背後,還有些更為深刻的密碼:桑蠶化絲織錦繡的演變印證了中華先民的勤勞智慧;絲線裝扮的萬象世間承載著匠人們推陳出新的創造力;古代織機製造業直至近現代化纖工業的建立與完善,讓人們從「穿得上」到「穿得好」,則烙印著中華民族始終不渝的民本情懷。探討中華美學,更兼談背後的精神符碼,這是央視《衣尚中國》正在做的事。
  • 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 「讓中國美給你看」
    《衣尚中國》藝術化地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並由表及裡,借服飾勾勒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錦繡山河、錦繡前程、錦心繡口……「錦繡」何以成美的代言?作為絲綢中的精品,錦繡霓裳當然都能標註華彩之美。而視覺背後,還有些更為深刻的密碼:桑蠶化絲織錦繡的演變印證了中華先民的勤勞智慧;絲線裝扮的萬象世間承載著匠人們推陳出新的創造力;古代織機製造業直至近現代化纖工業的建立與完善,讓人們從「穿得上」到「穿得好」,則烙印著中華民族始終不渝的民本情懷。探討中華美學,更兼談背後的精神符碼,這是央視《衣尚中國》正在做的事。
  • 這場當代美學論壇專家聊了啥
    日前,「當代美學的論爭與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浙江社科界學術年會分論壇在杭召開,來自美、俄、英、德、澳大利亞、比利時等國的高校與科研機構的60餘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參與了此次論壇,就美學史的重大基礎命題和範疇概念的新闡釋、新思考進行了學術研討。
  • 漢晉之間:中國美學從宗經向尚藝的轉進
    這些命題主要指儒家的經、文、藝,分別形成經學美學、文學美學和藝術美學。其中,經學美學是最大宗,主要涉及儒家六經本身的美學特性及漢儒在相關闡釋中的新變;文學美學指文學從知識性概念固化為制度性概念,並因審美因素的漫溢而成為具有現代特性的文學;藝術美學則主要涉及儒家對「經」、「藝」關係的認識以及藝術從六經之藝向一般藝術的延伸。經、文、藝三位一體,構成了漢代美學的主體框架。
  •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在此,《中國詩詞大會》用絢麗的視聽手段、精彩的環節設計讓觀眾回味唐詩宋詞的豪放與婉約,感受東方詩意人生,重塑中華審美情趣;《經典詠流傳》用現代音樂形式對古典詩詞進行重新演繹,捕捉細膩的人情人性,使觀眾在曼妙的國風旋律中找到情感皈依;《朗讀者》用溫暖的聲音傳遞文學與情感之美,浸潤觀眾的心靈,喚起全民朗讀的熱情;《國家寶藏》以「館藏國寶文物」為立足點,利用情景再現方式講述文物的前世今生
  • 江南意境與現代美學相結合的新中式婚禮
    丨融合-水潤魚納萬物,變萬形是富足,美滿的象徵丨融合-雲引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丨傳遞鐵馬古道,古代驛站,現代元素融入古代場景這場婚禮以綿延千年的中華文化來詮釋溫婉綿長的愛情。以水墨,竹箋,屏風,亭臺,樓閣,帷幔來展現靜中有動的錦繡畫卷。以圍欄入道,與花藝錯落有致的搭配,湧現中式美學的意境。
  • 吳昌碩、黃賓虹、徐悲鴻……42位近現代藝術名家珍品798展出
    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黃永玉……42位近現代藝術名家的87件藝術珍品近日亮相798藝術區。作為當代藝術的高地,此次展覽也是798關注歷史、回眸傳統的一次全新嘗新,將展出至明年5月。
  • 《衣尚中國》熱播: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讓中國美給你看」
    《衣尚中國》藝術化地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並由表及裡,借服飾勾勒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 錦繡山河、錦繡前程、錦心繡口……「錦繡」何以成美的代言?作為絲綢中的精品,錦繡霓裳當然都能標註華彩之美。而視覺背後,還有些更為深刻的密碼:桑蠶化絲織錦繡的演變印證了中華先民的勤勞智慧;絲線裝扮的萬象世間承載著匠人們推陳出新的創造力;古代織機製造業直至近現代化纖工業的建立與完善,讓人們從「穿得上」到「穿得好」,則烙印著中華民族始終不渝的民本情懷。
  • 文心:傳統文學的本源探求及現代闡釋
    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們也就能夠認識到:中國古代文論研究應是雙向度的,既通過以今釋古發現古代文論所具有的現代潛能,又通過以古釋今反思現代文論的缺失,同時通過古今中西文論的對話以敞現一種新的文論言說的可能。這樣,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就能夠取一種古今文論「互參互證」的研究策略。  第三個前提是,對已有文論知識的反思。
  • 論詩歌中「意境」和「意象」的關係
    在現代白話詩中,主要是以其表情達意的明朗性,以及形式的自由化,使情景結合的表現手法有了進一步發展。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別康橋》,可以稱得上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因此,「意象」這個詞,在中國傳統的詩歌創作論中,很早就出現了。《易經》有「聖人立象以盡意」,意即藉助形象,可以表達概念所無法表現和說清的思想。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裡提出「窺意象而運斤」的美學命題,含有依循意象來運用技巧的意思。簡而言之,意象就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象」是指詩人的感知。
  • 從「意象」看審美範疇的規範使用
    作為文藝批評的重要術語,新時期以來的文藝評論、文學史及美學研究,對於意象的運用更為泛化,很多論者甚至言必稱「意象」。從以往用得最多的「形象」,到近些年來處處可見的「意象」,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學術及文藝批評領域的時移世易。這也是新時期以來文論界、美學界發生重大變革的標誌之一。
  • 新時代中國美學研究的新思路
    新時代加快中國美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深入研究和闡釋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資源,把握當代世界美學的發展趨勢,關注當下中國人的審美和藝術實踐情況,進行新的探索和建構,使美學為當代社會服務。本文試圖從八個方面討論新時代中國美學研究所要實現的跨越式發展。第一,對「美的本質」問題的重新反思。
  • 《影》:空間剪影、意象寫影、鏡頭造影三影合一,成就美學經典
    意象寫影,鏤塵吹影的描摹《影》中的意象很多,我較鍾意的是奔騰的書法與傾瀉的雨水。朝堂之上,半透明草書屏風林立,既裝飾空間,營造威儀,又起到適當隔斷不同部屬的功能。人物的情感、關係、性格、命運和故事的內涵、文化的符號、傳統的審美熔於一爐,噴薄呈現,這是意象的美學交響。雨水在片中大量出現,從劇情邏輯看,沛國因雨水豐沛而得名,是以水多天溼,這為沛國子民善用沛傘埋下伏筆。影片強調太極之意,楊蒼所在炎國若為陽,沛國必設為陰,而陰由雨水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