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意象」是葉朗對中華美學「立象以盡意」傳統的現代解釋,為中華美學範疇、命題和術語等的解釋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現代解釋學認為,解釋不可能是一種無我的行為,解釋者的境況直接決定了解釋對象的可能視域,而理解不過是通過「語義學的迂迴」(保羅·利科語)找到的對自身的理解。為此,在對中華美學範疇、命題和術語的含義、本義、引申義客觀認知的基礎上,實現這些範疇、命題和術語的現代解釋就顯得十分重要。
超越主客二分 回歸本源世界
意象概念的最早來源是《易傳》「立象以盡意」,經由先秦、魏晉、唐宋、明清時期美學家的論述,逐漸成為說明中國藝術本體特徵的一個概念。王廷相認為:「言徵實則寡餘味也,情直致而難動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詩之大致也。」(《與郭價夫學士論詩書》)在王廷相看來,意象是詩歌的本體,是使詩超越實在、直白、寡淡的根本之所在。有意象則有詩,無意象則無詩。王夫之則從情、景渾融的關係來說明意象的性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姜齋詩話》)王廷相、王夫之對意象的理解,顯示了中華美學對於藝術之非邏輯、非概念性質的深刻認識,蘊含著與西方美學對話的中國智慧。
眾所周知,美學作為一個學科,實際是西學東漸的產物。中國現代美學是按照西學標準建立的,其特點是主客二分,即哲學基礎的認識論。認識論以承認主體與客體的分離為前提,預設了一個主客二分模式,由此產生了主觀、客觀,主體、客體,思維、存在等一系列範疇。主客二分模式下獲得的知識只是一種「邏輯的知」或關於世界的概念性認識,美被異化為知識而遠離了活生生的世界。
葉朗認為,在認識論框架裡,人是沒有能力理解美的。言說美、理解美,需要一種特殊的智慧。因為美不是誕生在主體與客體的認知關係裡,美也不是通過概念的推演生產出來的。美不是概念性的命題,也不是符號化的知識。不存在一個外在於人的、實體性的美,也不存在實體化的、純粹主觀的美。美是人與世界相互發現、相互打量、相互生成的一種「新質」。這裡涉及「二分的世界」與「本源的世界」的區別。「二分的世界」是人的全部認識活動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以犧牲人與世界的有機整一性為代價;而「本源的世界」(又稱「生活的世界」)則是人與之打交道的世界,是與人不分離的世界。
海德格爾認為,人在認識世界之前,早就同世界融為一體了。人所能「認識」的只能是這個與人打交道的世界。而這個人與之打交道的世界,對於人來說是更為本源的。這個「本源的世界」類似於現象學所提出的「剩餘」,是自然科學和理性的知識沒有能力走進去的,唯有通過美學的方式方可獲得。意象就是這樣一個引領人回到「本源世界」(「生活世界」)的命題。它超越主客二分,既不是物理的實在,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意蘊內含其中的感性世界。
朱光潛也認為,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葉秀山強調世界不是對象,而是人的生活世界。意象通向一種特殊的真實,即本真意義上的真實。只有從這樣一個本源世界出發,美才有可能展示出無限豐富的可能性。可見,「美在意象」不是一個簡單的關於美的本質的命題,實際是葉朗美學研究試圖超越主客二分的一種嘗試,是召喚人回到本源世界的一種努力。
形成審美式致思 實現人生關懷
葉朗對「美在意象」的解釋,對於中國古代美學的現代解釋極具啟發性:觀念、意識、眼界對於對象的理解具有先在的意義。思想的保守、眼界的狹窄、知識譜系的陳舊及「他者」視域的缺乏都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解釋。對於中華典籍當中一些範疇、命題、術語等,當然要弄清闡釋對象的原始含義、本義、轉義、引申義等,以求貼近對象的理解。但這只是典籍解讀過程的一個環節,真正的義理有待進一步揭示。
海德格爾曾強調,哲學的觀念有時是「準確的文字翻譯」所傳達不出來的。黑格爾在談到哲學史的寫作時也曾抱怨,許多哲學史家的著述在「卷帙繁多」「學問廣博」背後,是「哲學實質的知識」的缺乏。唯有觀念才配得上哲學的思考,沒有觀念就沒有哲學,是觀念而不是蕪雜的材料決定著哲學史展開的方向。美學不是哲學,但是富有闡釋效力的美學也總是體現出一種立足於哲學地基上的獨特的問題意識:美學的對象,不是一個自明的、外在於人的對象,而是一個內在於人,被「心」所發現、所感動、所領悟、所建構,並不斷向未來敞開的意義境遇。
「美在意象」的現代解釋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中國古代美學與西方美學相互邀請、相互發現、相互照亮的過程。這裡,中國心性美學與海德格爾哲學、胡塞爾現象學之間顯示出本質的同一性。他們要解決的問題都是人如何超出主客二分,達到對於事物本質性的把握。只是中國古代美學並沒有這樣一個主客二分的階段,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遷想妙得」(顧愷之)、「神與物遊」(劉勰)、「離形得似」(司空圖)、「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的「審美式」致思傳統——王夫之更是用「現量說」來解釋審美活動對於世界的本真性把握。而海德格爾特別強調藝術的非概念、非知識、非實體的性質,把藝術理解為人在時間性中獲得領悟和敞開的過程,也即「在場的超越」。
胡塞爾認為二分框架裡主體對於事物的認知,純粹是主體一廂情願的觀念設定,而根本不是事物的知識。一個外在於事物的主體,是無法認識同樣一個外在於主體的客體的。所以,現象學要懸置人類理性無法完成的領域,而把純粹的「現象」即「純粹的我思」作為自己分析的起點,由此形成了「意向性結構」的視域。胡塞爾追問的問題是「純粹的我思如何可能」,卻不期然與中國古代美學構成了互釋性關係。
近年來,在對中華美學現代解釋方面,葉朗撰寫了大量文章,這些文章立足本土文化根基,聚焦全球人文生態困境,著力言說中國智慧。他的《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意味》《儒家美學對當代的啟示》《說意境》等絕不只是學術探討的話題,更是以學術的方式表達對於社會、現實和人生的關懷。美學不是象牙塔裡的學問,不是學科化了的知識,而是一種審美態度、一種美學眼光、一種人生哲學。從這一基點出發,《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意味》《儒家美學對當代的啟示》《說意境》等表達出強烈的現世關懷和人文慰藉意味。《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意味》將中國美學的價值置於西方哲學從古典「主客二分」模式向現代「天人合一」模式轉變的背景下;《儒家美學對當代的啟示》回應的是當今世界人的存在的三大困局,即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人的內心生活的失衡;而《說意境》則著力強調意境的形上品格、形上意味,對接西方美學與藝術中的超越性訴求,使之成為一個說明人對此在境況超越的概念。這種打通中國美學的古代、現在與未來的聯繫、建立與西方美學對話橋梁的努力,顯示出中國學者面對問題獨到的現代眼光。
藉助「他者」智慧 形成現代視野
現代眼光的獲得不能一蹴而就。現代眼光得益於根植於本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中的文化認同意識,及建立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同時也離不開「他者」視域的激發和碰撞。對中國文化根性的了解,對中華美學特殊性的認知,必得通過「他者」視域的刺激和碰撞才能實現,囿於區域文化內部的自我認知總是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盲點。所以,「他者」既是不得不面對的文化存在,也是一種挑戰自身的力量。事實上,「他者」並不是一種完全陌生的、與本土文化毫無關聯的異己性存在,而是他文明對世界的發現和塑造。如果承認「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錢鍾書語),那就不能不承認他文明也是文明,「他者」智慧也是智慧。真正意義上的中西方文化對話和交流,是帶著各自問題的關切而向對方發出的邀請,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複雜關係,而絕不是非此即彼,或「東風壓倒西風,西風壓倒東風」的過程。這些年來,學術理論界提出構建中國特色美學話語體系的主張,這是具有非常鮮明的文化自覺意識的。但真正意義上的中華美學研究,乃至中國人文學術的研究,應該既有鮮明的文化自覺,又有清醒的「他者」視域,有一種融會中西方文明中一切有利於自我建設的積極因素的胸懷和眼光。
「美在意象」提供了一個中華美學理論話語建構的範例——既承接中國美學的傳統,又打通了與西方美學的精神聯繫。中華美學的本土話語不可能是沒有師承和借鑑的自說自話,也不是一味地「言必稱希臘」,而是帶著化解當下問題的使命,既承襲傳統又堅定地迎納「他者」,是立足於解釋者的「解釋境況」而進行的古今、中西間的對話。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講,中華美學都需要有一個「他者」視域,有了「他者」視域,才會形成文化反思與批判的真正自覺,也才會形成名副其實的現代視野。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近40年文學理論知識生成機制的反思性研究與文獻整理」(19BZW00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相關閱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美在意象:中華美學命題的現代闡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