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2021-01-09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中國主流電視媒體作為意識形態的重要窗口,必然要立足於本土文化,堅守文化自信,爭取國際話語權,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範式,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近年來,國內原創電視文化類節目熱度上升,《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朗讀者》《國家寶藏》《衣尚中國》等「現象級」原創電視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屏幕上,這正是文化自覺的表現。這些節目充分調動舞臺藝術元素,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中國文化,彰顯了中國氣派。

  在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傳播的全球化仍然要面對諸多文化審美困境。首先,文化傳播的全球化意味著強勢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可以超越時空,被其他群體認知甚至認同,極端者甚至會導致文化霸權;弱勢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可能主動或被動地向強勢文化遷移,成為強勢文化的追隨者,由此也會催生文化焦慮。其次,經濟的全球化也可能引發人類社會審美情感的普遍鈍化。在消費社會,人的官能被持續刺激,感情被交換,情感生態出現失衡。在信息社會,人們的時間越發碎片化,心態浮躁不安,靈魂無處安放,急需審美救贖。

  大量移植、模仿甚至抄襲強勢文化國家的電視節目,喪失審美自信力和話語主導權,這在文化弱勢國家普遍存在。在消費主義推動下,審美被資本綁架和裹挾,成為時尚的一部分。電視藝術為取悅大眾而呈現低俗化、娛樂化傾向。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很多人開始重新審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於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電視節目百花齊放,這在客觀上造成了當前多元並存的電視文化景觀。

  從審美經驗來看,文化藝術只有表達本土審美觀念,才能激發群體成員的共情共鳴,喚起民族文化記憶,強化群體文化認同。孕育於中華大地,受5000年歷史滋養的中國傳統東方美學,沉澱著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追求。近年來,國家積極推動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強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傳播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氣息的中國故事。基於此,廣播電視機構的電視文化類節目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從內容和形式兩個維度進行創新,抒寫國人情感,構建集體認同。

  在此,《中國詩詞大會》用絢麗的視聽手段、精彩的環節設計讓觀眾回味唐詩宋詞的豪放與婉約,感受東方詩意人生,重塑中華審美情趣;《經典詠流傳》用現代音樂形式對古典詩詞進行重新演繹,捕捉細膩的人情人性,使觀眾在曼妙的國風旋律中找到情感皈依;《朗讀者》用溫暖的聲音傳遞文學與情感之美,浸潤觀眾的心靈,喚起全民朗讀的熱情;《國家寶藏》以「館藏國寶文物」為立足點,利用情景再現方式講述文物的前世今生,賦予文物鮮活的生命力;《衣尚中國》則聚焦中華傳統服飾藝術,探尋服飾背後的美學精神,通過「歷史空間」「匠心空間」「創演空間」多重演繹,喚醒觀者的文化記憶、激活受眾的情感認同,讓美融入生活。

  這些電視文化類節目藉助民族文化符號,綜合運用舞臺藝術的多重手段,調動了戲劇、繪畫、舞蹈、書法、武術等藝術元素,塑造了符合當代中國人欣賞習慣的審美意象。在這些具有「中國意象」的符號背後是鮮活生動的歷史人物、豐富厚重的民族文化和別具一格的審美情趣。節目基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審美意象的整體觀照,既凝聚了觀眾的民族集體認同,同時也展現了主流媒體的文化自覺和責任擔當。

  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異質文化之間必然會產生衝擊,同時激發文化本土化意識。由此可能引發「保守主義」和「激進主義」兩種態度。前者是對本土文化的完全肯定,容易導致盲目排外;後者是對本土文化的全盤否定,容易被強勢文化收編。兩種態度都不利於本土文化的再生產。任何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東西方優秀文化都可以成為當代文化創新的母腹。縱觀歷史的長河,藝術一直在交流融合中發展,兼容並蓄才是藝術創新發展的常態。

  面對這樣的文化衝擊,中國電視人發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中國審美」的倡議,這並不是呼籲大家進行「非此即彼」式的選擇。一方面,復興不是復古,而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準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另一方面,復興不是排外,而是以「兼收並蓄,共存共榮」為目標,融合其他國家與民族的美學範式,提升自身的美學品格。美學身份構建應以傳統文化為基點,博採眾長,在傳統與現代、本土和外來文化之間尋找美學定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中國電視文化節目應該擔負起文化自覺的責任,紮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重塑中國本土美學的審美自信,加快實現文化審美自主轉型能力,為構建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特色語言體系起到重要作用,使中國傳統東方美學走向世界,進而實現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文章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DF398)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研究綜述:2013—2017
    [4]而賀邵磊則定義了一般意義上即狹義上的文化類電視節目是指與娛樂節目相對的,充分利用電視傳播手段,以文學、藝術、生態環境等文化形態以及各種文化現象為背景,以關注社會進步、探討人文理念、把脈人間萬象、傳播現代思想、繼承歷史文明、挖掘優秀傳統、追蹤時尚動態、探究生存方式、開拓宏觀視野、提高素養意識為內容。文化類電視節目是既有豐富內涵,又有藝術品位,形式題材多樣的嚴肅節目。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關鍵詞: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融合;再生文化類綜藝是綜藝節目融合文化元素後的新興分支,本質上還是綜藝節目①。文化類綜藝以娛樂為介質,立足於現代的傳播大環境下不斷創新,不僅表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喚醒了當代觀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
  • 《衣尚中國》破題文化節目新品類 以服飾之美傳遞中華美育精神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博物館館長鞏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統籌規劃部主任呂逸濤等分別代表節目合作單位,邀請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文藝評論家仲呈祥,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原副院長俞虹,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杭敏,北京服裝學院黨委副書記倪賽力,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趨勢
    關鍵詞:文化;情感;體驗式傳播;媒體融合 如今的電視節目更新換代愈演愈烈,觀眾觀賞口味瞬息萬變,一股文化清流卻從一開年起就牢牢鎖住了觀眾的視線。「霸屏」的不再是明星雲集的真人秀,而是文化類節目。這些節目雖然並未來勢洶洶,卻慢慢在收視榜與話題榜上顯山露水,厚積薄發之後讓人無法忽視它們的存在。
  • 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摘 要:目前,在我國電視螢屏上,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並不多見。僅有的《見字如面》和《信·中國》這兩檔書信類節目,既有語言表達功底深厚的明星進行朗讀,也有主持人及嘉賓進行書信背景及文化精神的解讀,兼具文化和藝術審美功能,廣受歡迎。
  • 文化類綜藝火了,這股傳統文化節目熱潮究竟能持續多久?
    儘管傳統文化節目有豐富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依託,但如何提高創新能力、傳遞文化自信、展現大國氣度,是電視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一線衛視更應該表現其在行業創新引領上的領跑狀態,以更飽滿的信念來體現這種擔當。
  • 《衣尚中國》綜合解構服飾文化 展中國美學精神傳承和創新
    挖掘這種獨具一格的美學特質在被「文化全球化」思潮侵襲的當下,顯得極為重要。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便以服飾為題,聚焦服飾之美,力圖通過豐富的藝術創意、年輕態的視覺來營造關於中國服飾的審美意境和審美表達。
  • 《衣尚中國》綜合解構服飾文化 展現中國美學精神的傳承和創新
    挖掘這種獨具一格的美學特質在被「文化全球化」思潮侵襲的當下,顯得極為重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便以服飾為題,聚焦服飾之美,力圖通過豐富的藝術創意、年輕態的視覺來營造關於中國服飾的審美意境和審美表達。
  • 文化類節目表現搶眼 從「清流」到「潮流」
    《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朗讀者》《聲臨其境》等節目相繼走紅,被人們稱為「清流綜藝」。這類將傳統文化內核與綜藝化表達方式相結合的文化類節目,為電視節目的可持續發展開闢了一條新路徑,並逐漸成為螢屏上的潮流。
  • 蓋婭傳說 X 梅蘭芳 | 究極東方,傳播中國文化之精粹
    >作為2021春夏中國國際時裝周的開幕大秀,「乾坤·滄淵」2021春夏系列發布會,也被賦予了代表中國服裝品牌美學高度和品味的使命,代表了時尚的趨勢。在本次發布會上,蓋婭傳說與"梅蘭芳」品牌達成合作共識,究極東方追求極致的東方之美、東方神韻、構建極致的東方場景之美,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底蘊,以最極致的美去呈現出來。
  • 圖書推介類電視節目的現狀及發展建議
    電視是一種娛樂性、形象性的媒介,讀書是一種思維性、抽象性的內在活動,在這兩者之間尋求契合點,理論上是很難的,讀書類電視節目往往難以在「慢讀」的傳統閱讀與「速讀」的電視傳播之間找到平衡點。主流文化即為繼承傳統文化精髓,弘揚時代精神的社會基本文化態度和原則;精英文化是有豐富人文內涵,拒絕庸俗和膚淺的嚴肅性和高雅性文化;大眾文化是側重追求感官刺激,遠離宏大主題的娛樂性與功利色彩的文化。電視媒體的特性是:信息傳播及時,傳播畫面直觀易懂,形象生動,傳播受眾面廣,受眾不受文化層次限制。
  • 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在央視播出
    近日,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節目以服飾為題,聚焦服飾之美,力圖通過豐富的藝術創意、年輕態的視覺來營造關於中國服飾的審美意境和審美表達。
  • 淺析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的策劃與創新
    摘要:在真人秀扎堆、快餐式綜藝節目層出不窮的今天,「跟風」、「同質化」等不良現象的出現易導致觀眾產生疲倦感。而《圓桌派》、《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出現為綜藝界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這些綜藝節目創新了文化的呈現形式,應用網際網路思維,打破與年輕群體之間隔閡,增強節目的傳播效果。
  • 融媒體背景下電視軍事新聞類節目發展分析
    一、融媒體發展對傳統電視媒體的影響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傳統媒體不再是人們獲取、傳播信息的唯一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記者」,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同時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搜索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 東方美學與現代工藝的融合 刺繡電視創維H10評測
    【PConline 評測】說起東方美學,你能想到哪些?水墨畫?剪紙?青花瓷?而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刺繡,刺繡是一種很複雜的傳統手工藝,也是我們國家出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內容上,通過熟練成熟的刺繡工藝,既可以表現出中國水墨畫的神韻,又可以描繪出青花瓷的紋理。而今天創維開創性地將刺繡帶入到電視這一現代工業產品中,打造出了全球首臺刺繡電視—創維55H10。
  • B站跨年晚會,帶火傳統文化創意類節目!
    現場除了動漫、影視和遊戲領域的節目外,很多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創意節目體現出濃鬱的「中國風」,成為不少文藝演出學習借鑑的標杆。南京報業集團員工身著傳統服飾走秀B站借著網際網路的東風,在青年一代的興趣圈層中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把民族器樂、書法、武術、漢服等中國傳統文化,演繹成了國創動漫、國風音樂、古風妝容等流行文化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啟動錄製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打造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啟動儀式昨天舉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向全社會發起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中國審美」的倡議。「復興中國審美」倡議,目的在於加強中華優秀歷史文化傳播,探索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可行路徑。作為響應倡議的第一步,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旨在「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尋找中華禮儀之邦的服飾文化根脈;節目將通過豐富的舞臺藝術形式,展示中華服飾文化中體現的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情感與寄託,從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當中體現人民的創造性與民族的包容性。
  • 古老文化在綜藝節目中花樣呈現
    作為傳承、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影視作品圍繞故宮、天壇、長城、頤和園等世界文化遺產做文章,創作了《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了不起的長城》《我在頤和園等你》等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 風格|賽菲爾珠寶show 重塑東方時尚美學
    「喜福到」系列的每一件產品都蘊含著「喜」、「福」、「好運」的美好寓意,傳遞出吉祥的新年祝福,相信在央視的大力傳播之下,定會是春節期間的爆款產品。▲賽菲爾珠寶四大走秀大美中國風·萬足金婚紗 引領東方婚嫁新國潮華美典雅的禮服、至純的無焊料黃金飾品,18位模特身著賽菲爾大美中國風·萬足金婚紗,穿梭在燈光夢幻的秀場中,演繹耀眼的東方美學時尚。
  • 2020首屆「中國·東方」文化創意大賽作品徵集
    對世界而言,「東方」帶有神秘莫測的美,它可以是中國傳統歷史文化,也可以是巍峨壯麗的自然景色。本屆大賽立足中國傳統文化並將持續倡導對東方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和元素的創意與革新,讓東方文化介入世界設計領域,與設計師共同激發東方創意的思想風暴。同時,通過對中國東方符號的再創作,將其演繹為具有中華美學理念的現代符號,將文化沉澱轉為數位化永久保存,弘揚中國東方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