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的策劃與創新

2021-01-07 人民網

摘要:在真人秀扎堆、快餐式綜藝節目層出不窮的今天,「跟風」、「同質化」等不良現象的出現易導致觀眾產生疲倦感。而《圓桌派》、《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出現為綜藝界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這些綜藝節目創新了文化的呈現形式,應用網際網路思維,打破與年輕群體之間隔閡,增強節目的傳播效果。本文將以《圓桌派》為例,從節目理念、談話形式、話題選擇與內容創新、現場設計等方面,分析新傳播生態下該節目的策劃與創新,以期為國內綜藝節目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一些參考與思路。

關鍵詞: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圓桌派;創新;儀式感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9-0000-03

據《2018年網絡原創節目發展分析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網絡綜藝節目從2017年的197檔大幅增長至385檔。網絡綜藝的產出數量幾近瘋狂,市場規模持續攀升,成為網絡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熱潮之下,網綜市場仍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競爭,單純速食類的娛樂綜藝節目早已滿足不了受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當下「娛樂過剩」與充斥著碎片化信息的環境下,大眾真正需要的是精神的食糧,來打開獨立與深度思考的閥門。因此,具有深度與內涵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開始興起並火熱起來。

一、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概述

網絡綜藝節目是指以電視綜藝節目形態為基礎,依託網際網路平臺,製作的一種節目形態。其本質上還是綜藝節目的形態與樣式,但採用網際網路思維,利用全媒體進行傳播,深刻把握網絡傳播的特性與網際網路時代受眾的需求。而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則是以傳播文化知識為主要目的,兼具教育性和娛樂性為一體的特殊節目形態。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運用多元化的表現形式與手段融入文化元素,始終希望能以更年輕、更放鬆、更有趣的傳播方式來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力爭不斷提升觀眾的文化素養。

二、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圓桌派》分析

(一)節目理念新穎創新,達到雅俗共賞

《圓桌派》從2016年10月首播到現在,已經播到了第四季。憑藉高品質的內容,《圓桌派》節目口碑穩步上升,第三季也在豆瓣上獲得9.2分的高分。憑藉優良的製作水準與高品質的內容廣受好評,成為很多網友的新晉下飯節目。《圓桌派》是一檔由著名媒體人、文化名嘴竇文濤攜手優酷打造的全新「活色生香」聊天真人秀節目。它延續了竇文濤一貫的主持風格,話題多樣、內容豐富,並紮根網際網路平臺,嘉賓流動,開啟全新的「談論+互動」節目模式。

《圓桌派》以圓桌為名,派即π,由圓生發,無窮無盡。節目旨在體現圓桌席上人人平等,並還原生活中發生在圓桌旁、海闊天空的精彩聊天。嬉笑言談中彼此迸發出的智慧火花。一期一個引發思考的話題設置,交流價值觀點。節目中來自各行各業具有深厚文化底蘊與豐富社會閱歷的嘉賓們拋擲觀點、各抒己見,由淺入深、由小見大,以聊天的形式去傳播文化。它是如此地雅俗共賞,讓精英通往大眾,讓大眾走近精英。

與傳統的談話節目不同,《圓桌派》的談話路徑是非線性的,沒有刻意突出主持人的話語權。嘉賓的獨到見解和個人風格通過談話得到展示,使得節目內容生動廣泛,信息知識量充足。節目並不在意觀點是否針鋒相對,而是以一種聊天的方式進行,相對輕鬆平和,使觀眾以一種虛擬參與聊天的方式收穫知識和愉悅身心。《圓桌派》為快節奏生活下焦慮的大眾提供了一個心靈休憩之所。

(二)嘉賓主持完美配合,進行思想碰撞

主持人是一檔綜藝節目的門面擔當,更是一檔談話節目的核心。尤其是作為一檔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對主持人的文化底蘊與專業素養有著更高的要求。竇文濤可以說是《圓桌派》的靈魂,他幽默風趣的主持風格、獨到的見解、廣博的知識面與高雙商讓嘉賓和觀眾都倍感舒適,聊天談話時輕鬆有趣又能準確把握住全場。由於播放平臺為優酷這個網絡平臺,語言環境相對開放,所以主持禁忌相對較少。節目中,竇文濤能夠用較成人化與社會化的主持方式,呈現一個老友聊天的感覺,富有人情味。聊天過程中,他總是樂呵呵地在那兒給嘉賓續茶、接話題、遞話題。在不同的選題下,竇文濤一定會提前做好準備功課,熟悉話題的相關內容,可以不用特別精深但是要廣博,這樣在節目中才能有更多的話說。此外,主持人還需要對現場嘉賓的知識背景及個人風格有所了解,在談話現場能夠針對每位嘉賓的涉及的專業領域適當地提出一些問題。同時,節目中主持人通過使用正確有效的反饋機制,往往能夠調動嘉賓的談話熱情,從而優化節目效果。在《圓桌派》中,竇文濤經常使用「誒」這個語氣詞,用二聲揚調並配合表情來表示「原來如此」或「恍然大悟」的意思,給到嘉賓有效的反饋與激勵。

《圓桌派》的特殊之處在於,聊天中的觀點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節目以「人」為核,主持人「弱化」自己的形象,與嘉賓處於平等的位置,以引導談話的身份讓嘉賓們彰顯個人形象與特色;以」秀「為輔,談話時輕鬆不做作,主持人和嘉賓們經常自黑,以幽默的語言讓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更好地融合,拉近觀眾與節目的距離,實現雅俗共賞。

《圓桌派》告別明星當道的嘉賓陣容,大多選擇各個領域的精英人士與專業人士。例如節目的常駐嘉賓馬未都是著名收藏家、古董鑑賞家,也是個名副其實的文化雜家。節目中他以豐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人生閱歷帶給觀眾不少亮點與知識點。青年作家蔣方舟也是《圓桌派》的常客,她擁有深厚的寫作功底與文學素養,時而自黑顯示出自己的可愛。同時,她也是節目中年輕一代的代表,以年輕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觀點中經常冒出新時代的詞彙,促進思想的碰撞。備受觀眾好評的嘉賓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常常乾貨滿滿、見解獨到。在第三季第三期關於渣男話題的分析中,李玫瑾教授則從專業的犯罪心理學、性別文化等多角度,結合現實案例進行細緻地分析,她的到來極大促進了節目話題的深度解讀。當然,《圓桌派》的嘉賓陣容不固定,還有許多具有獨特風格與個人魅力的嘉賓。節目會根據話題的選擇、嘉賓的時間等各方面因素進行嘉賓的選擇和搭配,還會不定時邀請音樂界、影視界、美術界等跨界嘉賓,帶給觀眾更加多元化的解讀,帶來更精彩的「思想盛宴」。

(三)節目話題多元廣泛,注重內容品質

《圓桌派》中,聊天內容豐富多樣、包羅萬象,但始終貼近大眾生活,把握廣大觀眾的心理需求。在《圓桌派》的前三季節目中,社會熱點話題是最多的。如第三季中,有聊「人設:粉絲時代人設屬於誰」、「界限:社交時代有沒有男女之防」、「渣男:如何一眼識別渣男」,還有「佛系」、「爛片」等話題。熱度高的話題,有助於引起觀眾的注意與思考,增強代入感,也更加具有傳播意義和價值。《圓桌派》的話題著眼點並非是信息的簡單傳遞與分享,它運用理性化、多元化、深層化的解讀,有效地幫助網絡與生活中的知道分子們交換著談資與學識,並使各種官方消息和民間話語找到一個相得益彰的表達出口,各方觀點發生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

面對永遠不缺乏節目的網絡市場,用戶所敬重與喜愛的永遠是有品質、有內涵的內容。在注意力經濟盛行下,優質的內容始終是增強用戶粘性、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必要保證。《圓桌派》節目有深度、有內涵,對於話題的討論突破詞語本身的限制,其將精英文化與草根文化相融合,解讀的視角通常側重平民化。每期節目都會從社會熱點事件中汲取靈感,將嘉賓的專業知識與平民化解讀視角相結合,大大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引發觀眾的共鳴。例如第三季第三期的話題是「渣男」,聊天內容則從現實案例出發,由江歌案中的陳世峰、上海殺妻藏屍案的朱曉東分析渣男的典型。從犯罪心理學、教育學、性別文化等方面進行發散性思考,打破日常對渣男的局限認識以及傳統的思維習慣,在嘉賓與觀眾的固有學識上不斷尋求突破。節目中,談話內容看似鬆散,但每個會話的背後都有其結構,且各個結構之間的邏輯緊密相連,做到節目內容「形散而神不散」。談話以小見大、以個人看整體,挖掘現象背後更深層次的人倫與社會關係,使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可以收穫不少知識,也學會運用這些知識嘗試去解讀理解生活。

(四)人文元素貫穿全程,增強聊天儀式感

紮根於網際網路時代的《圓桌派》,相較於同是竇文濤主持的《鏘鏘三人行》,更加關注聊天的儀式感,強化儀式空間的建構。節目中,主持人和嘉賓圍繞著一張圓桌進行聊天,圓桌寓意圓潤,與節目名稱中的「圓桌」完美呼應;而派則取π得同音字,寓意看似精準,但其實沒有明確的答案。正如每次的談話圍繞一個話題進行,嘉賓們發表自己的觀點,但節目中並不會給出準確的定義或是是非鮮明的論斷,留給觀眾思考的空間。場景的設計體現出節目的主旨與其獨特的魅力。

節目現場除了一張圓桌與幾把椅子,還放置一些木質的書櫃、茶具、香爐、精美的小食等,給節目一個古樸的感覺,策劃出茶話會的味道。觀眾也仿佛身臨其境,想到跟老友喝茶閒談的情景。「講故事的藝術得益於聽故事氛圍的營造」,這樣的場景設計能讓嘉賓和觀眾都能進入一個舒適區,讓嘉賓沒有了包袱,讓觀眾緩解了焦慮。

此外,在每次談話開始前主持人都會點上一支香,為嘉賓們沏好茶。伴隨著歡快的吉他彈奏,節目鏡頭展現場景布置中精心唯美的細節,營造別樣的美感。在眾聲喧譁的時代,《圓桌派》打造泛娛樂時代下寶貴的「精神食糧」,其選擇將聊天場景設置於典雅寧靜的文化氛圍中,讓觀眾置身其中、靜心思考。觀眾處於參與或旁觀的狀態,可贊同可批判,從聊天中不斷受到啟發、展開自己的思考。

三、結語

在信息爆炸、觀點泛濫的時代,各式各樣的內容鋪天蓋地地襲來。《圓桌派》則挖掘垂直化的小眾審美訴求,突破傳統談話類節目的瓶頸,邀請精英人士以聊天的形式表達觀點、傳播文化,集教育功能與娛樂功能於一身,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贏得廣泛好評與優異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圓桌派》的成功無疑對於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而作為網絡綜藝浪潮中的一股清流,《圓桌派》同樣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婧.網絡談話節目的儀式表達——以優酷視頻《圓桌派》為例[J].青年記者,2017(32):79-80.

[2]沈芮妃.談話節目《圓桌派》的會話結構[J].青年記者,2017(18):72-73.

[3] 盛道利,張千.網絡談話節目《圓桌派》中的「真」「人」「秀」[J].西部廣播電視,2017(12):99-100.

[4]王欣穎.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圓桌派》的傳播研究[D].哈爾濱師範大學,2019.

[5]吳怡醇.傳播學視閾下央視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成功之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8,9(5):25-26.

[6]袁麗紅.從口頭文化角度分析《圓桌派》節目成功的原因[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4):90-91.

[7]黃翔宇.從《圓桌派》管窺電視節目策劃的魅力[J].傳媒論壇,2018,1(14):84-85.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趨勢
    摘要:我國的文化類節目雖然有不同主題,但目前多集中在詩詞、文字和歷史等人文領域,形式比較單一,基本以競賽、背誦為主,在文化內涵與外延方面的發掘不夠深、不夠廣,與現實生活聯繫得也不夠緊密。文化類節目應該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進一步拓展、創新,努力與全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與認知相契合。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網際網路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研究綜述:2013—2017
    【關鍵詞】文化類電視節目;網際網路時代;創新與反思  近幾年來,文化類電視節目呈現出「井噴」式發展,其中《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掀起收視熱潮,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過程中的裡程碑。[12]喻江玲和黎藜以俄國形式主義代表人物維克託·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論為基礎,在《陌生化理論視閾下的文化綜藝節目創新》中,以《漢字英雄》為例從主體內容的陌生化、呈現形式的陌生化和傳播形式的陌生化三個方面分析節目熱播的根本因素。
  • 綜藝節目"文化味"濃 益智答題類成主打
    綜藝節目"文化味"濃 益智答題類成主打   近期,記者發現螢屏綜藝除了真人秀、相親等傳統節目外,文化類節目突然多了起來。
  • 懶人讀書時代 文化類綜藝節目下一個火爆的會是誰?
    比如,高曉松《曉松奇談》開談天文地理,海外見聞;音頻類的適合睡前聽聽,《羅輯思維》每期節目都會講書、講觀點、講知識,有不少新東西;推薦書單的《十點讀書》,不到兩個月,用戶過萬,從10萬到100萬,又大概用了一年的時間。灌雞湯、甩格調,提供了一種「懶人讀書」的方式,仿佛用優美動聽的聲音勸慰疲憊之人飲下雞湯,難怪創始人一開始就是想做微信版《讀者》的。
  • 古老文化在綜藝節目中花樣呈現
    作為傳承、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影視作品圍繞故宮、天壇、長城、頤和園等世界文化遺產做文章,創作了《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了不起的長城》《我在頤和園等你》等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 文化類節目表現搶眼 從「清流」到「潮流」
    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名單。此次入選的電視節目共13檔,廣播節目2檔。在入選的電視節目中,文化類節目佔比最高。包括《國家寶藏(第二季)》《上新了·故宮》《一本好書》《戲碼頭》《聲入人心》《時光的旋律》等7檔節目。這兩年來,文化類綜藝節目次第湧現,受到觀眾的好評和追捧。
  • 總臺《喜劇+》拓寬喜劇類節目創新新邊界
    2014年開始,國內喜劇類節目便開始進入「井噴期」,素人選拔、喜劇競技、明星跨界等不同形態的喜劇節目模式層出不窮,導致中國的原創喜劇節目逐漸陷入到了固有套路之中。面對喜劇類「綜N代」回歸,南北方「笑點」差異等問題,想要製作出高質量、有內涵、有品位,且能跨進大眾門檻的精品喜劇類節目實屬不易。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唯有堅持創新,才是喜劇綜藝的唯一出路。
  • 綜藝是形文化是魂,品牌營銷如何讓物盡其美?
    針對每一個項目設計的策略和方案,途江山文化都是根據客戶需求和項目情況量身定做,力求每一次都創新宣傳打法,拒絕「一招」走天下,團隊與項目之間也建立起了共同成長、互相促進的和諧共生關係。根植節目內容 助力文化節目進入大眾視野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影視綜領域逐漸恢復常態。
  • 韓國綜藝節目之模式分析
    1998年,韓國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把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加以優先發展。「韓流」成為從21世紀初一直蔓延到現在的亞洲文化現象,韓國電視綜藝節目也隨著這股強勁的「韓流」進入亞洲各國家,並有愈演愈烈之勢。
  • 《2020報告網絡劇綜節目觀察》:愛奇藝綜藝56億有效播放穩居全網首位
    》報告,對2020年的上新網絡劇綜市場進行數據表現、內容亮點、趨勢洞察等多方面分析。同時,愛奇藝通過多品類垂直化綜藝內容覆蓋,在全網有效播放量TOP20中佔據8大席位,在選秀、音樂、生活、潮流、情感5大品類,遙遙領先於其他平臺。
  • 淺析沉浸式網絡綜藝——《Beauty小姐》的全新綜藝模式還能走多遠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媒體人在綜藝節目的形式上也開始趨向於創新,期望以此能達到增強節目傳播力和影響力的目的。所以在近些年來,"沉浸理論"開始逐步的被運用到綜藝節目中;當「沉浸理論」被首次運用到綜藝節目中時,不僅增加了嘉賓的互動體驗感,而且還實現了與觀眾進行「虛擬」線上共鳴討論的創新。
  • 綜藝節目「注水」幾時休
    」的當下,這一頑疾悄然「侵入」螢屏綜藝,「注水」「催肥」的節目令許多觀眾望之生厭。觀眾則以開啟倍速觀看、只追熱搜短視頻等方式應對不斷「虛胖」的綜藝。給綜藝節目「注水」的舉動,是制播雙方在追求利潤最大化動機驅使下形成的默契,犧牲的則是綜藝節目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專家指出,在政策和市場積極引導下,制播雙方應擰緊綜藝「水龍頭」,讓文化娛樂功能更充分地融入正向價值觀。
  • 如何做電視節目策劃?
    《朗讀者》在2017年2月18日開播,火爆大江南北,在大屏小屏被同質化的節目霸佔的時期,《朗讀者》清新雋永、以文化人的面貌讓大家耳目一新。《朗讀者》是一個完全原創的節目,沒有任何可以借鑑的模式,《朗讀者》不僅僅是一個讀書節目,它也是一個一方面講述人生故事,然後把這個故事講到了情感的高潮點之後,才來用文藝作品抒發當事人的情懷的節目。
  • 詩詞、成語等文化類節目集體亮相螢屏
    如今螢屏除了綜藝、真人秀、相親等傳統節目外,文化類節目突然多了起來。  益智答題類仍是主打  代表節目:《成語英雄》《中華好詩詞》  從去年《漢字英雄》開始,借鑑了「好聲音的導師制」以及「開心辭典的對抗制」的文化答題類節目就成為螢屏大熱。
  • 探路綜藝節目「雲錄製」
    同一期間,摩登天空在B站直播間發起了「宅草莓不是音樂節」線上活動,而就在不久前,《歡樂喜劇人》團隊向微博大V們發出線上錄製邀請的消息,在網絡中流傳。行業持續「休眠」下,有內容輸出需求的綜藝團隊,都在醞釀新玩法。不出門也可以錄製的綜藝節目,這是防控疫情特殊時期下的特殊節目,還是一種新形式的開始?答案仍需交由時間。
  • 2020-2026年中國綜藝節目行業現狀調研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6.5.4 綜藝網絡化進程加快  6.6 2018-2019年中國網絡綜藝創新模式探索    6.6.1 電商+網綜    6.6.2 綜藝+遊戲    6.6.3 綜藝+電影  6.7 2018-2019年中國網絡綜藝市場投資要點    6.7.1 內容運營年輕化    6.7.2 優秀製作團隊
  • 擰緊國產綜藝節目的「注水龍頭」
    隨著近年來網絡綜藝節目的繁榮發展,其所涉及的領域也從電視劇逐漸拓展到了綜藝創作。究其本質,注水是創作者對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掌控失衡所致。精品綜藝節目創作並不拘泥於篇幅,判定「注水」的標準也與時長、集數沒有必然聯繫,而應該看其是否符合藝術創作規律,作品篇幅是否服從於敘事需要。
  • 走進「爆款工廠」(上):揭秘愛奇藝綜藝戰隊的創新引擎
    YOH工作室是愛奇藝潮流文化陣地,YOH是YOUNG、OPEN、HIPHOP的縮寫,工作室以年輕、潮流、領先為關鍵詞,專注於青年潮流文化,先後推出了《中國有嘻哈》《熱血街舞團》《潮流合伙人》等多個高熱度綜藝,並成功將嘻哈、街舞、潮牌等圈層文化帶進了大眾視野。小怪獸工作室專注於偶像、音樂類、青年文化類內容。
  • 《2019網絡原創節目發展分析報告》發布:上線網絡劇202部
    在網絡劇方面,2019年全年共上線網絡劇202部,相比2018年的215部略有下降,同時在價值引導、題材結構、內容呈現、形態創新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2019年上線的網絡劇中,古裝劇共26部,佔全年上線作品的13%,與2018年上線40部古裝劇相比下降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