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古年代開始,我們的祖先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漫長歲月中,以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國服飾的美學思想,就是在這樣一個源遠流長、宏大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其中既有對精神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認知,還有對社會實踐的注重,同時傳遞著人與自然協調一致、和諧共處的理想。挖掘這種獨具一格的美學特質在被「文化全球化」思潮侵襲的當下,顯得極為重要。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便以服飾為題,聚焦服飾之美,力圖通過豐富的藝術創意、年輕態的視覺來營造關於中國服飾的審美意境和審美表達。
搭建多空間域敘事結構,繪製中國服飾的「三生三世」
中國服飾的發展,從石器時代的貫頭衣到商周之際的上衣下裳,從春秋戰國秦漢的深衣與胡服到絢麗多姿的唐代服飾,從宋代的清麗雅致到金元的雄渾,明清的體系完備,代際更迭,融合多變。怎樣從如此龐大的資料庫中提取符合電視傳播語境的,並且能和當代產生勾連的內容,讓服飾中歷經歲月沉澱的美學元素能在當下煥發活力,是《衣尚中國》的首要任務。
從目前的呈現方式來看,節目是通過提煉具有中國審美特質的意向主題,來樹立根骨,再通過主題串聯代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歷史」、「匠心」、「創演」三個空間,用極具場景化的敘事手法從「歷史空間」溯源,在「匠心空間」傳承,再到「創演空間」展望,逐層豐滿內容。主持人李思思突破性的嘗試了多種造型,帶領觀眾走進中國服飾「三生三世」的故事,探尋其背後的審美精神和人文情懷。
例如節目首期的錦繡之美,歷史空間從盛唐切入,一襲古裝的李思思「穿越」在多個場景中,帶著觀眾欣賞河北、巴蜀、江南各地的錦繡之美,領略繁榮的貿易和創新的衍變,感受被時光洗禮卻熠熠生輝的美;接著在「匠心空間」裡,通過對話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東華大學副校長陳南梁,讓觀眾進一步了解歷朝歷代關於錦繡的豐富創造,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四代紡織人通過艱苦卓絕的接力,讓國人從「穿得上」到「穿得好」、把錦繡從地面帶到太空的奮鬥歷程,感悟「美」是如何被赤誠匠心不斷守護至今;最後在「創演空間」當中,節目邀請國際著名的中國籍設計師,使用南京雲錦等面料,打造出極具殿堂感的秀演,以今人之智慧,開創更多美的可能。
節目第二期的良緣之美在歷史空間以舞臺劇、戲劇等方式演繹了《黃昏親迎》《青廬交拜》《桃花仙》三段關於婚姻的故事,通過玄纁、青紅和紅色三套婚服的外化體現出先秦、唐朝、明代不同時期中國女性的婚姻命題,在「匠心空間」環節,古代服飾研究者董進和著名服裝設計師郭培分別從傳承和創新兩個層面解讀了婚服的細節內涵。在「創演空間」的秀演中,99套婚服的壯觀展示是對「良緣意向」的現代化詮釋。
節目第三期的驍勇之美在歷史空間裡使用時調小曲和說唱融合,唱出古代戎裝從深衣到胡服的轉變,令人眼前一亮。舞劇《巾幗英雄》以明朝女將秦良玉的故事為藍本進行藝術化演繹,彰顯了女性在戰場上強大的精神力。戲劇《十三漢將歸玉門》裡「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生命絕唱讓人潸然淚下。「匠心空間」中,熱愛古代軍戎裝文化的民間鎧甲復原師溫陳華帶來了他精心復原的15件鎧甲,熱愛現代軍裝文化的現代軍裝收藏者張皓甫也展示了他精心收藏的現代軍裝。軍戎裝的美像是一個滾燙的熱點,矢志不渝激活人們心靈中的某種情結。
《衣尚中國》講的是服飾之美,更是服飾背後的民族精神。錦繡之美是希望更多人能從錦繡華彩中領略絲綢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互學互鑑的絲路精神;良緣之美,則是帶領人們讀懂了中式婚服上一針一線的永恆,發掘婚服中所寄託的中國人的浪漫深情;驍勇之美,是探尋軍戎裝背後所承載的生命重量和家國情懷。
節目在匠心空間結束之後,會根據當期主題從歷史寶庫中選擇一個最符合節目的傳統紋樣做當期的主題紋樣推薦,比如錦繡期的「五彩寶花紋」,良緣期的「鴛鴦卷草紋」,之後《衣尚中國》審美解讀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會結合節目主題和紋樣特點從歷史、美學等多維度進行解讀。節目還號召觀眾對所推薦的主題紋樣進行創意設計,並計劃在之後推出相關文創產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鮮活的當下。
《衣尚中國》是李思思首次擔綱製作人的節目,她表示:「最初計劃做一檔服飾文化節目,因為服飾很簡單,是遮風雨避寒暑的必需品;它又很複雜,是承載千年文明的藝術品。述往事,思來者。《衣尚中國》講述的是服飾裡的中國故事,需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衣尚中國》在其三層空間域敘事結構下,做得最大膽的嘗試是創演空間的藝術跨界和審美互鑑。因為不論是歷史空間的演繹還是匠心空間的訪談,都是在闡述有根可循的美學理念。唯獨創演空間是在嘗試對美學理念的再應用。節目試圖聚合多方力量展開一場絢爛的美學碰撞:邀請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創作中心主任沈晨作為節目副總導演,把控舞臺呈現方面的藝術性,又邀請了服裝設計師就節目主題從現代視角切入進行創新設計,燈光舞美視覺的定位也頗具科技感和時尚感。
在創演環節節目邀請的都是目前在國際上享有聲譽的中國籍設計師,例如錦繡之美的設計師勞倫斯·許,鍾情雲錦,他設計的「東方祥雲」禮服被英國皇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永久收藏;良緣之美的設計師郭培是第一位被法國高級定製時裝聯合會高定邀請在巴黎高定周官方日程內展示個人作品的中國設計師;驍勇之美的設計師王玉濤曾獲得兩屆中國服裝設計師「金頂獎」。
節目總導演湯浩表示:《衣尚中國》在前期策划過程中,邀請了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作為歷史總顧問和美學顧問。經過大量的中國服飾史的調研,審美文化的研討,確立共識——節目宗旨,是將服飾作為文化載體,通過服飾講中國人的創造力、設計力、以及中國文化的多元包融力。節目的系列主題策劃,也並非是通史或斷代史的常規思路。每一期的主題,都在嘗試從社會思想、民生經濟、審美變遷的角度,綜合解構服飾文化。
節目組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目前學界在中國傳統服飾史的研究還未形成相對完善的學術體系,對傳統服飾的研究邊界還在探索之中。所以,《衣尚中國》並非是要以某一特定歷史時期、某一特定形制、款式為絕對標準,做一個服飾復原節目,它正在做的是一次創新嘗試,是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學元素,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文化自信的基礎是文化自覺,最早提出文化自覺命題的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義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響及其發展的方向。」
正如《衣尚中國》審美解讀人範迪安曾強調過的:「中國審美是在民族文化的歷史進程中積澱而成的,需要我們加以發掘、理解、駕馭和弘揚,《衣尚中國》將目光投注到中國服飾文化的歷史長河,提倡復興中國審美,這不是簡單的提倡復古,而是引領大家深入地理解和欣賞中國的傳統美學,從而形成我們今天的新的創造。」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