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龍:有時候沉默是一種智慧,不爭辯是一種修行

2020-12-21 芨芨草01

文/芨芨草

一直以為一龍只是一個武僧,沒想到他最近的一篇文章讓我對他的印象完全改觀。在他的個人網頁上,他引用了老子的話「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那是一種無謂的消耗」。這樣一句短短的話,卻顯示出他豁達的心胸來。

一龍自己也說過一句話:「有時候沉默是一種智慧,不爭辯是一種修行他認為人這一輩子,不管怎麼樣做,都會活在世人的眼光裡,怎麼樣去和人爭辯都是無用,做好自己,心胸坦蕩,時間長了,一切的真相就會呈現在世人的面前,所謂清者自清,只要自己內心沒有愧疚就行。

不管一龍有著怎麼樣厲害的武功,我卻只欣賞他這種為人處世的態度。人在世上,不管你做什麼,只要有些成就,就會生活在別人的眼光裡,任憑別人品頭論足。人人都有一張嘴,有時候,不用武器,一張嘴就能讓你「淹死」在口水裡。

人是做獨特的自己,還是做別人眼中的樣子?相信很多人願意做前者,但前者又遠遠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而做獨特的自己,就意味著自己的言行舉止不一定能夠讓別人舒服,只要別人不樂意,就會有各種不同的眼光從四周圍攻。

這個時候,人如何做本真的自己,就需要面對一個很難的難題。是繼續做自己,走自己的路,任別人說去?還是屈服於現實,做一個別人喜歡的人?

走上巔峰之後的一龍,同樣也面臨這樣的問題。所謂「樹大招風」,人站得越高,就越要接受更多的「風雨洗禮」。面對那一波又一波的誤解和抨擊,一龍才會說出這樣的話語來。

一龍的功夫可能我們普通人難以學到,但是他的豁達心胸,卻是可以去學習的。保持沉默,保持不爭辯,其實也不是那麼難的事。難的,是人無法把控自己的情緒。

人性喜歡衝動,特別是面對別人的誤解和攻擊,更難以保持平靜的心態。如果人能很容易克制住自己的情緒,世上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吵架,打架,以致有不可收拾的情況發生。

就像我的一位朋友,本來有一個不錯的前程,就是因為他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衝動地動手打了人,致人重傷,不僅要負擔起傷人的責任,還把自己的前程都搭上了。

事後,他後悔莫及,連連說著:「如果那時沉默就好了,如果那時不衝動就好了!」是的,如果事發時能保持沉默,不衝動與人爭論,或者火氣也不會那麼大,結果也不會那麼難堪。

總說「衝動是魔鬼」,這話一點都沒有錯。所以,人性的修行,最主要的就是修煉自己的心性,修煉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人不因自己的成就高低而放縱自己的心性,這才是成功的。

一龍的武功已經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我想,他更大修行的結果,是他的人生智慧。如果他自持武功高強,總是「傲視群雄」,或者居功自傲,出言不遜,那他也不會說出這樣有智慧的話語來。

人生的修行,最難是修心。所以我覺得,一龍如果能把這修行繼續下去,他的德行會比他的武功更讓人尊敬。很多時候,我們說一個人「德藝雙馨」,其中,「德」是放在首位的。只有「以德服人」,才能把自己的福報更加深厚。

所以,我們不僅要注重自己的專業素養的修煉,更要注重自己德行的修煉。只有把「德」修好了,人生才能算是圓滿的。

相關焦點

  • 懂得不爭辯,是一種智慧
    莊子在《秋水》篇裡講過這樣一句話『』夏蟲不可語冰「,字面意思是夏天生長的昆蟲不能談論冬天的冰,因為沒有經歷嚴冬,不了解冰凍非一日之寒;深層解讀就是,不同層次的人之間不能相互評論,因為你不了解對方,就沒有發言權。
  • 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那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道德經》裡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諸葛亮舌戰群儒,一生經常與人辯論可謂雄辯之才,但是他卻說:大辯不辯。辯論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辯!對待有些人,可能唯有沉默,才是最好的方法,沉默是金!莊子在《秋水》篇裡講過這樣一句話:夏蟲不可以語冰。就是說不要和夏天的蟲子談論冬天的冰,這純屬浪費時間。
  • 老子,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那是一種無謂的消耗【老子微言】
    【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因為它從來沒有感受過寒冬,它從來沒有體驗過冰雪,在它的世界裡只有春天的陽光和炎炎夏日,它永遠都無法理解你所說的冰雪寒冬,這純屬浪費時間。這就好像是給一個從未見過光明的盲人講關於光的事情,你很清楚,你不可能說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光明,因為他從來沒有體驗過光明。
  • 不屑與人爭辯,是一種莫大的智慧
    很多「爭論」的場景,其實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爭論,而是話語不對等的尷尬抬槓,情緒上的升級,繼而出言不遜。話語不對等,指的是雙方不在一個語境,也不在一個層次下交流,所爭所論風馬牛不相及,只會損耗心力。不同層次的人之間討論問題,彼此南轅北轍,既沒有前提,也不會有結果,和不同層次的人溝通是一種漫長的無奈,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更是一種無謂的消耗!明知無法戰勝對方本質上的狹隘,進行爭辯只會損耗精神和氣血,這時不如不爭不辯,因為層次不同是爭不出結果的。
  • 適度沉默是一種智慧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古德曼說:「沒有沉默,一切交流都無法進行。」 人們將他的理論總結為「古德曼定律」,也被稱作「沉默定律」。 老劉又從做工、價格、未來的價值等方面簡單作分析,而後選擇沉默。 過了一會,妻子氣消了,覺得老劉說得有道理,最後一起把紅木家具買回家。 與人相處,分歧不可避免,聰明的人懂得適當說明自己的想法,選擇適度沉默,給自己、給對方留下冷靜反思的餘地。
  • 人到五十,在變老的路上,真正的智慧是懂得沉默,享受獨處
    年輕的候,喜歡與人爭辯,後來越來越喜歡沉默的感覺。沉默是一種從容,一種淡定,一種豁達,一種不可多得人生態度。亦舒說的,「人生短短不過數十載,最要緊的滿足自己,不討好他人」。半生已過,明白了眾心難悅。懂你的人自然能看到你的好,不懂你的人永遠不知你的好。
  • 會保持沉默,是女人的一種智慧
    在生活中,會在一些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女人,往往是一種明智之舉,如女人在和男人發生爭執的時候,若是和男人斤斤計較,據理力爭,一點也不讓著男人,即便最後女人吵贏了,也會傷到兩個人的感情,女人贏得了爭吵,卻失去了男人的真心,想想也是一件不值得的事情。
  • 永遠不要和格局不同的人爭辯,那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道德經》裡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諸葛亮舌戰群儒,一生經常與人辯論可謂雄辯之才,但是他卻說:大辯不辯。辯論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辯!對待有些人,可能唯有沉默,才是最好的方法,沉默是金!
  • 付春物語|閉嘴,是一種修行
    因此,閉嘴,是一種修行李付春/文(微信lifuchun1129不經過大腦過濾就說出來的,也不管那話是否傷著別人沒有;再有一種就是「長舌婦」,專門挑起事端,唯恐天下不亂;還有一種那就是不管什麼場合,不管大家愛聽與否,總是喋喋不休,說一些無關疼癢的廢話;最後一種就是開會時宣讀文件或者發表演說之類的那種說話。由此看來,不管是對方願意聽的還是不愛聽的,由於有人喜歡說,你還真不得不聽。可是,無論是誰在說,你聽起來都會不耐煩。
  • 《莊子》:不爭辯,不計較,是一個人變強大的徵兆
    每次讀《莊子》,都感到心曠神怡,今日感悟如下:不爭辯,不計較,是一個人變強大的徵兆。一、不爭辯,定靜生智慧。古時修道人言:「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功寒。」別人無法理解你,嘲諷你,是他們的認知有限,不需要跟它們爭辯和計較。每個人的認知,有大,有小。認知小的人,就像斑鳩麻雀一樣,無法理解鯤鵬,而譏諷別人。反之,認知大的人,不會跟他們一般見識。不計較,是一種氣度和涵養。
  • 放棄只是一種形式,放下是一種修行
    面對自己曾經魂牽夢繞的人,面對自己耿耿於懷的那件事,能夠以平靜的內心去面對,做到內心不動如山,就是放下了。生活中我們大部分所做到的只是放棄,放棄是一種形式,放下是一種修行。【管理情緒做倔強的小草】什麼是真正的放下?放下如果不能感到輕鬆,心裡還是沉甸甸的就不是真正的放下。
  • 修行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
    她們所熱衷的「靈修」到底是個什麼鬼,到現在似乎也不太容易說清。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靈修有點被「修行圈」玩壞了——各種粉飾了神秘玄幻色彩、要價不菲的課程,可謂大大「豐富」靈修的外延。魚目混雜的產業之下,靈修被泛化,有些「衍生品」顯然處在了科學、理性的對立面。  可以說,花錢上課符合都市人急功近利的行為方式。
  • 《金剛經》:在家修行佛法的8條建議,讓修行成為一種生活
    前言對於修行和學佛,很多人都有所誤解,認為必須要清心寡欲,遠離世俗,甚至到寺廟去。實際上,"生活處處都有禪",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進行自己的修行。這其實是一種智慧、健康的生活態度。那麼,在家應該怎麼學佛?關於修行有哪些建議?
  • 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當下的工作,往往被當作用來走向未來的墊腳石,想起來的時候總有那麼多不情不願勉為其難。我們的內心,對它是多麼不忠啊。在這個鼓吹天才的時代,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不夠聰明,卻願意以一副不踏實不勤奮不忠誠的態度來為自己的失敗開脫。好像只要換一個地方,換一份工作,換一種生活,我們就會過得比現在好很多。
  • 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知理不爭辯
    《欲望山莊》裡說: 「柔軟的舌頭,可以挑斷一個人的筋骨,語言有時候比暴力更能傷人。」 在不知道真相前,請學會閉嘴。因為你隨口的一句評論,於他人而言可能就是一把鋒利的尖刀。知理不爭辯,是智慧 周國平說:「人生要有不較勁的智慧。」
  • 愛玉就是一種文化修行
    「玉文化」這個時下大家都在談論,又都有一種擺弄文化的樣子,究竟「玉文化」是什麼文化?文化又是什麼呢?渴望是因為缺失,那麼如何找到這個關於文化問題的答案呢?餘秋雨老師在他的《何為文化》一書中,用最誠懇最隆重的方式從四個部分回答了什麼是文化的問題:「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
  • 當一個人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深度好文)
    看透不再說透,看穿不揭穿,習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可曾還記得,是哪一件讓你明白了「懂你的人不必解釋,不懂你百口莫辯」。於是,你變得不再去爭辯,也不再去在意別人的看法,只安安靜靜做好自己,越來越習慣用沉默來對抗生活的喧囂。不知為何,隨著時光如細沙一般流散在指間,那顆曾經狂放不羈的心,漸漸沉寂了下來。
  • 人越來越沉默,原因不是心寒,不是無奈,而是......
    經歷了一些事以後,變得越來越沉默。我們沉默,並不是清高,也不是心寒和無奈。而是看淡了一些事,看透了一些人,漸漸的懂得了,與其訴說,不如閉嘴不說,與其爭辯,不如沉默不言。世間的悲歡,並不相通,你毫無保留的訴苦,未必能得到他人的安慰,反而會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笑料。與其向別人訴說苦楚心酸,讓別人嘲諷笑談,還不如選擇沉默,戒掉傾訴和抱怨,調成「靜音」,學會閉嘴,獨自解決一切,然後慢慢自愈。
  • 克裡亞瑜伽——一種強大的修行方式
    突然之間,你生命的每個面向就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維度,因為你已經以一種不一樣的方式觸及並激活了你的能量。克裡亞瑜伽是一種強大的修行方式,但同時也是一條非常嚴苛的道路。這條道路要求一個人付出很多。對於一個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來說,克裡亞瑜伽可能是不人道的,因為它對每件事都需要一種自制力和精確性。多數人都不再具備修習克裡亞瑜伽所需的那種身體、頭腦和情感的穩定性,因為人們從童年時期就生活在極大的舒適安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