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不爭辯,是一種智慧

2020-12-21 一凡心悅

莊子在《秋水》篇裡講過這樣一句話『』夏蟲不可語冰「,字面意思是夏天生長的昆蟲不能談論冬天的冰,因為沒有經歷嚴冬,不了解冰凍非一日之寒;深層解讀就是,不同層次的人之間不能相互評論,因為你不了解對方,就沒有發言權。

然而,現實生活中就有一種人對別人討論的每件事情,都很喜歡發表自己的看法,以此來顯擺自己博聞天下的本事,並且還口口聲聲地強調自己的觀點是對的,事情就是他說的這個樣等等。

不過此時,聰明的人一般都會選擇沉默,不再順著此人的話繼續說下去,更不會去與其爭辯,因為他們明白繼續說已沒意義,爭辯也改變不了這種人的固執己見,只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不值得。

聖人孔子也曾勸誡其弟子,不要與春生秋死的螞蚱討論四季,不經歷四季,真知夏冬。

所以與不同層次的人進行爭辯,就是一種無謂的消耗,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你的經歷,不知道你文化的底蘊,更不了解人生閱歷,障礙太多,溝通都難,何談爭辯。

人生,不爭辯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智慧。

網絡圖片

相關焦點

  • 一龍:有時候沉默是一種智慧,不爭辯是一種修行
    在他的個人網頁上,他引用了老子的話「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那是一種無謂的消耗」。這樣一句短短的話,卻顯示出他豁達的心胸來。一龍自己也說過一句話:「有時候沉默是一種智慧,不爭辯是一種修行」。他認為人這一輩子,不管怎麼樣做,都會活在世人的眼光裡,怎麼樣去和人爭辯都是無用,做好自己,心胸坦蕩,時間長了,一切的真相就會呈現在世人的面前,所謂清者自清,只要自己內心沒有愧疚就行。不管一龍有著怎麼樣厲害的武功,我卻只欣賞他這種為人處世的態度。人在世上,不管你做什麼,只要有些成就,就會生活在別人的眼光裡,任憑別人品頭論足。
  • 不屑與人爭辯,是一種莫大的智慧
    很多「爭論」的場景,其實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爭論,而是話語不對等的尷尬抬槓,情緒上的升級,繼而出言不遜。話語不對等,指的是雙方不在一個語境,也不在一個層次下交流,所爭所論風馬牛不相及,只會損耗心力。不同層次的人之間討論問題,彼此南轅北轍,既沒有前提,也不會有結果,和不同層次的人溝通是一種漫長的無奈,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更是一種無謂的消耗!明知無法戰勝對方本質上的狹隘,進行爭辯只會損耗精神和氣血,這時不如不爭不辯,因為層次不同是爭不出結果的。
  • 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知理不爭辯
    真正有教養的人,都懂得將心比心,不把對方置於難堪境地。 於他人來說尊重,遠比真理更加重要。 有人說:「看破是智慧,不說破是善良。」 一個人能時時刻刻不動聲色地替別人著想,顧及到他人的體面,才是最高級的善良。
  • 人到五十,在變老的路上,真正的智慧是懂得沉默,享受獨處
    年輕的候,喜歡與人爭辯,後來越來越喜歡沉默的感覺。沉默是一種從容,一種淡定,一種豁達,一種不可多得人生態度。亦舒說的,「人生短短不過數十載,最要緊的滿足自己,不討好他人」。半生已過,明白了眾心難悅。懂你的人自然能看到你的好,不懂你的人永遠不知你的好。
  • 懂得示弱,其實也是一種智慧
    而人生最聰明的活法,是強者能夠懂得在適當的時機去示弱,用智慧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強者的強勢,是很多人所不願意去喜歡的。強勢這個詞,一直就有貶義的意味。一個人如果太過強勢,就會給人造成不舒服的感覺。特別是女人,只要被冠上「強勢」這個字眼,那麼人們對她的印象就會大打折扣。
  • 不爭辯,是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修養
    對於不同層次的人,最好的發聲方式莫過於不爭辯、不解釋,做好自己,用結果說明問題。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是一種無謂的消耗。他從未去過你到過的地方,不知道你讀過的書,不認識你遇見的人。隔著太多的障礙,溝通就是一場漫長的無用功。
  • 《莊子》:不爭辯,不計較,是一個人變強大的徵兆
    每次讀《莊子》,都感到心曠神怡,今日感悟如下:不爭辯,不計較,是一個人變強大的徵兆。一、不爭辯,定靜生智慧。古時修道人言:「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功寒。」別人無法理解你,嘲諷你,是他們的認知有限,不需要跟它們爭辯和計較。每個人的認知,有大,有小。認知小的人,就像斑鳩麻雀一樣,無法理解鯤鵬,而譏諷別人。反之,認知大的人,不會跟他們一般見識。不計較,是一種氣度和涵養。
  • 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那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這就好像是給一個從未見過光明的盲人講關於光的事情,你很清楚,你不可能說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光明,因為他從來沒有體驗過光明。他可以了解光的理論,光是由什麼組成,但那不是光的本身,他永遠不會了解真正光是什麼?光是不能被傳達的,光是不可以言說的,它是一種經驗。不可說,不可說啊。
  • 老子,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那是一種無謂的消耗【老子微言】
    辯論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辯!對待有些人,可能唯有沉默,才是最好的方法,沉默是金!莊子在《秋水》篇裡講過這樣一句話:夏蟲不可以語冰。就是說不要和夏天的蟲子談論冬天的冰,這純屬浪費時間。【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因為它從來沒有感受過寒冬,它從來沒有體驗過冰雪,在它的世界裡只有春天的陽光和炎炎夏日,它永遠都無法理解你所說的冰雪寒冬,這純屬浪費時間。這就好像是給一個從未見過光明的盲人講關於光的事情,你很清楚,你不可能說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光明,因為他從來沒有體驗過光明。
  • 人生海海,懂得轉彎是一種智慧
    是啊,人生海海,沒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也沒有一種生活是永遠順遂的。「如果能不長大該多好!」此時,一定會有人發出這樣的感慨。但是,時光啊,從來沒有給我們選擇的機會,它一步步推著我們走進了不容易的成人世界。合租夥伴給晚歸的你留下客廳的那一盞燈、公交司機為追車的你等待的那一分鐘……這個世界上,總有人悄悄溫暖著你,用他們或大或小的光亮,不動聲色卻又恰到好處地撞擊著我們的心靈。親人、愛人、友人、陌生人,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人,就有多少種溫暖的流動。
  • 一個故事告訴你:做人做事,懂得「知止」,是一種極高的人生智慧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認為,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得到全部的好處 ,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知足常足,知止常止」的道理。所謂「知止」,簡單理解,就是適可而止的意思。以下分享的一個故事告訴你:做人做事,懂得「知止」,是一種極高的人生智慧;看完這兩個故事,我才明白:有一種極高的人生智慧,叫懂得「知止」。
  • 《菜根譚》:懂得收斂,對人有敬畏之心,才是一種適度的智慧
    國學文化《菜根譚》:懂得收斂,對人有敬畏之心,才是一種適度的智慧。正所謂說「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禍」,這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句文化俗語。但是「狂妄」卻是人性中常犯的一個弱點。大多數人在為人處世的時候,都喜歡以狂妄自居,有一點小的成就就居功自傲,當獲得一些外在的肯定和物質的時候,就有一種唯我獨尊的狀態。其實這一切的根源,都是招致禍端的一個狀態。
  • 基督徒感悟:真理可以爭辯,但不可在爭辯中失去真理
    可是 ,有一天兩人卻因為舉行聖餐禮的一些事宜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辯。具體細節不提,最終男牧師怕因此影響教會的合一,便停止爭辯,一切都依照了那位女牧師的意見。誰知,即便如此,那位女牧師還是不屑一顧地離開了這個教會。本來教會就僅有兩位牧師,突然離開一個,教會的牧養力量自然受到折損。
  • 女人的世界裡,懂得讓步,是一種智慧
    人生需懂得讓步,過分進擊有時會使我們走進死胡同,一敗塗地。 不懂得讓步,就無法進步。 讓步,也並不是退卻,也不是一味的妥協,而是一種尊重,一種胸懷,更是一個人最大的涵養。  懂得讓步,是一種智慧 有狗攔路的時候,最好給它讓道,而不要為了爭路被它反咬一口;若是被咬了,即使殺了它,你的傷口也不會馬上癒合。
  • 真正聰明的人 很少與人爭辯
    孔子解釋道:「那人一身綠衣,是田間的蚱蜢,蚱蜢一生只過三季,在他的思惟中從沒有第四季,你和他爭辯,是沒有結果的」這是曾仕強教授以孔子之名創作出來的故事,可為本文做一個最好的開頭。因為層次不同,是說不出個結果的,你永遠無法戰勝對方本質上的狹隘,只是秏神費力罷了。左右做人一向不喜爭論,我覺得太累了,對方若不信你,你說再多,他也聽不進去,不如沉默。
  • 越有智慧的人,越懂得裝「傻」
    仔細想想現實生活中也一樣,往往越有智慧的人就越懂得謙虛,而不是把自己打造成強者,好像自己什麼都能行,什麼都比別人強。 殊不知世上的人都不傻,自作聰明只能讓人產生反感。 而反觀那些很少計較,總是給人一種「傻傻的」感覺的人,大都擁有幸福平靜的生活。 這其實是一種真正的智慧,懂得隱藏自己的鋒芒,看破不說破,自己心裡清楚,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
  • 永遠不要和格局不同的人爭辯,那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這就好像是給一個從未見過光明的盲人講關於光的事情,你很清楚,你不可能說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光明,因為他從來沒有體驗過光明。他可以了解光的理論,光是由什麼組成,但那不是光的本身,他永遠不會了解真正光是什麼?光是不能被傳達的,光是不可以言說的,它是一種經驗。不可說,不可說啊。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沉默寡言,不爭不辯,不炫耀
    像個內向的人,比較關注內外自我世界,愛沉思、內省,懂得沉默。沉默是一種從容,一種淡定,一種豁達,一種不可多得人生態度。語言上的沉默並不是思想上的空虛,不論是沉默還是獨處,都是一個蓄勢待發的過程,是一種力量。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沉默寡言,不爭不辯,不炫耀。
  • 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懂得如何取捨
    得不到的可能本來就不屬於你的,沒有必要為此鬱鬱寡歡,不要眼紅別人得到的,也不要視而不見自己正擁有的,人與人之間是無法攀比的,也是無法同在一個層面的,每個人的所處條件和天資都不一樣,最後肯定呈現的效果也肯定是不一樣。
  • 不抱怨是一種智慧
    有的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喜歡抱怨,這也是是人們發洩不滿情緒的一種方式。有的人選擇了不抱怨,不放棄,默默地去改變。不管哪種方式,只為宣洩情緒,但是效果卻是不一樣的。學會放下,釋懷,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記得國慶期間,在做碗米飯,女兒想吃什麼,於是告訴妻子讓她看鍋,我決定去買,結果回來的時候,聞到了瀰漫的米飯做糊的氣味,我知道米飯糊了,於是問妻:「米飯糊了?」妻沒有說話,我知道事情已經發生,如果不停的抱怨,妻會有種種的藉口來搪塞我,也可能本來挺和諧的氛圍,因為這次米飯,而整個國慶節期間弄得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