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同為70後一代。
他們都已是不惑之年,進入藝術生涯的成熟時期。
他們形成了各自內在的繪畫語言系統,不在變幻不斷的流行話語裡尋找繪畫的力量。
他們不同於自85新潮美術始,由藝術理論家和藝術家群體共同推動形成的群體化藝術現象,而各自逐漸形成個人化的語言系統。
他們沒有被現象化、潮流化的批評概念所定義,而在他們逐漸成熟,具備深度的作品中呈現出一種複雜性。
由左至右:宋琨、韋嘉、仇曉飛、康海濤 四位70後藝術家
逐漸形成的「複雜性」
康海濤、仇曉飛、宋琨、韋嘉四位70後藝術家共同出現在同一個展覽中。在2020年至2021年展跨年的時間點,展覽「繪畫:宏」中呈現出試圖開啟、討論新一代繪畫的策展意圖。也從這四位藝術家的工作方法、作品去觀察這種複雜性。
「這種複雜性,英文sophisticated中包含著成熟、老練、複雜、格調、講究等等意涵。」鮑棟從這種複雜性中觀察70後一代藝術家面貌,還可以例舉出多位藝術家:李松松、謝南星、王光樂、梁遠葦、陳可、歐陽春、黃宇興、賈靄力等等。
宋琨 賽博格軀體-U 布面油畫 270x125cm 2018
他們的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來自繪畫傳統的遺產,又有西方現代主義以來從觀念到形式不斷相互滲透,感知與經驗共同作用的複雜氣息。
「康海濤、韋嘉都在大學教書,仇曉飛、宋琨都是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從他們畢業到現在也差不多有20年左右的時間了。」鮑棟分析,這一代藝術家都有著來自學院的教育背景,但不是學院的叛逆者。他們多數人,首度個展都在畫廊裡(而不是在美術館或自我組織),即進入職業藝術家的狀態。他們無需象上一代藝術家那樣去抗爭,才能獲得表達的空間。
仇曉飛 《臥床見神》 布面丙烯 220x300cm 2014
「同樣具有這種複雜性的60後藝術家中,王音、王興偉相較與同年齡段的玩世現實、政治波普的觀念繪畫等,被認知要晚10年了。」鮑棟在分析這一現象的脈絡時感到,這些藝術家更喜歡被人同為畫家的身份。他們更強調繪畫自身的特殊性,從中西方的繪畫傳統和中國當代的現實語境中轉換出個人的工作方向和語言系統。
康海濤 《無題》布面丙烯 118×160 cm 2020
「他們都由傳統的學院教育進入當代藝術的系統,伴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系統的建構。」策展人鮑棟把1970年中段至1980年中段之間的一代藝術家作為一個代際,這一代人也恰好伴隨著2000年至2012年之間的這段中國當代藝術系統的「質變期」成長起來。並在這個相對自足的系統中獲得資源,形成個人化的語言系統。
策展人鮑棟首先從一個相對宏觀的整體視野中面對繪畫,把繪畫實踐放到歷史脈絡下,並把繪畫理解為一種從整體上觀看/理解世界的行動。
韋嘉 My Sun 布面丙烯 220x190cm 2018
「繪畫:宏」的四位藝術家康海濤、仇曉飛、宋琨、韋嘉把對藝術整體的宏觀把握,滲透到精微的形象表現之上,以自己的靈魂,通過繪畫,或繪畫行為本身,去捕捉、發掘、體驗生命的本質;他們追求藝術在技術與精神層面的自由自在,不斷尋求繪畫語言的突破,進而獲得個人精神與意識更寬廣的延伸。雖然在探索藝術表達的過程中,各自形成了迥異的繪畫觀,他們從不同的層面展示出個人與當代社會的精神碰撞;又以強烈的個體意識,自覺自主地呈現出一種反映現實世界、自我認知以及精神超越的境界。四位藝術家以其獨特性和自在性的方式,再現繪畫「靈光」,為當代繪畫藝術的演進提供了豐富而生動的個案和樣本。
廣東美術館豐富的空間錯落關係,不同於常見的白盒子空間。四位藝術家作品分割在豐富的不同空間中,作品與空間相互作用下產生種種的可能性。藝術家 宋琨(作品雅昌拍賣指數↑9867)
宋琨(1977——)
雅昌拍賣圖錄app搜索「宋琨」查看雅昌拍賣指數詳解
「以肉眼紀錄的現實形象,中規中矩的寫實不在我的興趣範圍。」宋琨喜歡看的電影是科幻、玄幻、魔幻片兒,紀錄片或現實題材不在她的興趣之列。
早期,宋琨從《365——繪畫日記》開始,就用非常高超的灰色調畫自己每天的生活。自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個展「千吻之深」(2012 年)和「阿修羅淨界」系列(2015 年)之後,公眾在她的作品中看到融合實驗音樂、亞文化、人機一體而產生賽博格(Cyborg)文化意味的狀態。
宋琨 浪 音樂影像 2019 展覽現場
宋琨開始持續探索城市擴張的進程,如何影響、改變著人們的生存現實。但對於她這個過程一直是在「日常經驗和超現實層面裡穿梭進行」。
宋琨把同一脈絡的三個系列:「千吻之深」(2012年),「阿修羅淨界」(2015年),「泛靈淨界」(2018年-至今)中的女性身體形象,一直作為她創作的主要的載體(從不斷發展的生存體驗到造型上新的美學可能)。「針對當下信息多元化、工業社會極端秩序和理性對人類和原始自然世界的進一步控制,我感興趣當代社會這些混合矛盾帶來的感知力,有時會比較Emo、不那麼容易界定。」宋琨如是說。
宋琨 禁忌-唇封 No.2繪畫裝置,布面油畫,鐳射皮帶,亞克力罩 60x45cm 2018 展覽現場
「泛靈淨界」來自佛教「琉璃淨土」的觀念:「人所想像不到的、自性發光的東方淨土世界」。宋琨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及混合生物形象: 「屬靈世界的人」、「賽博格軀體」、「水、液態物質」及「自然生物/仿生人造物」等。語言上結合了中國禪畫水墨的筆法、留白及液體物態、還有硬邊寫實,賽博格、SD/BJD關節人形,捆綁SM等造型元素,在這些現實背景裡她希望提純「自性關照和透明」的靈性屬性。
宋琨 賽博格軀體-層級錯位 布面油畫、亞克力罩、金屬鐵鏈 360x125cm 2019
「宋琨的學院造型能力,她對於人物肖像、人體,以及對衣紋線條的把握呈現出古典氣息,但用來表達的觀念和主題有非常酷。」在鮑棟看來以類似新人類為對象的繪畫,易於陷落膚淺流行化。但宋琨把傳統油畫中蘊含的人文主義與「酷炫」的新新人類文化相互融合,反而獲得一種脫離世俗的崇高感。
宋琨 《浪潮 No.1》 布面油畫 90x125cm 2018
宋琨的繪畫語言和風格來自於學院中所保留的古典主義,但她繪畫的主題則有關當代亞文化中的塞博格人類,古典繪畫的節制與優雅,亞文化的時尚與酷,宋琨的作品把這兩者奇妙的結合在了一起。學院古典的高級灰色調轉換成了科技感的銀灰,古典素描的精確線描轉換成為了工業造物的冷峻,古代繪畫中的人物姿勢與衣紋處理被用來展現未來人類的萬千Pose。反過來,正是這些古典美學的因素使宋琨畫面上的人類透露著一種近乎宗教感的宿命與莊嚴,也讓宋琨的繪畫在未來想像的主題下延續著人文主義的深度。
藝術家 仇曉飛(作品雅昌拍賣指數↑38517)
仇曉飛(1977——)
雅昌拍賣圖錄app搜索「仇曉飛」查看雅昌拍賣指數詳解
「仇曉飛早期的作品,關注圖像的物質形式而不是內容。因此,擺脫了當時學院教育裡的現實主義繪畫的一套工作方法。他直接把照片畫成了照片本身。」鮑棟認為當時仇曉飛並不關注圖像中的社會含義和內容,而是把照片像靜物一樣畫出來。這與當時的玩世現實主義、政治波普等潮流形成了差異。
仇曉飛作品 展覽現場
這次展覽展出的仇曉飛作品是2014年在佩斯-北京個展「南柯解酲」的作品。「作品的核心是關於人的焦慮與矛盾,非理性行為的兩種狀態。我用『夢』和『醉』來形容它們。它不能被理性所消化,不能被意志所徵服,像每個人面對社會時的義肢,越生物性,就越貼近人的特性。」仇曉飛稱自己在「記憶和幻覺」的方向上思考了很久,也一直在這幾點中嘗試去理解繪畫的歷史,包括繪畫中的時間性—畫家度過的時間和繪畫圖像中所展現的時間,有點像電影中的時間軸。甚至可以《記憶、幻覺與繪畫史》為主題做專題研究。
「個人感悟是促成這些繪畫的動因,但是它們不是繪畫本身。繪畫本身是要在生物性和線條之間找到關聯,靜謐的顏色與氛圍之間找到關聯,那些人的基本情感才能寄情於其中。」仇曉飛這次展出的作品呈現出繪畫與空間的複雜關係,把無法捕捉的記憶與幻覺等非理性的個人感悟,轉換為工作方法。
仇曉飛 《燈繩影線》 布面丙烯、木頭、燈、繩 400x300cm(繪畫);350cm(燈架) 2013
「繪畫是從另一種維度來揭示具體,通過形、色與質感,不是對眼前的現實直接加工,這一點與攝影不同。繪畫的宏大還是與它的歷史相關,是人類世代連續不斷的行為。」仇曉飛認為繪畫的歷史非常長,與其它媒介不同,個人表達即意味著對繪畫語言遺產的清理,每個人都會從微觀與宏觀兩個角度去看待自身,所以他認為繪畫和「宏」之間是個矛盾,也是一種張力。
仇曉飛 解酲 木頭、畫布、金屬、燈 不規則尺寸 2014
仇曉飛的繪畫始終有兩個端點,畫的物性與人的心理,中間是跨越歷史、象徵、圖像、記憶的龐大複雜性。這使得他在每一個系列,甚至每一張作品中,都把自己帶進一個迷宮,以保持對結果的無知。在他2014年的作品中,迷宮的起點被設定為既定的圖像形象、畫框形狀、底圖色彩及照明環境,仇曉飛從作為他律的物出發,而最終抵達了一系列陌生的形式。其超現實主義特徵的工作方式,在這裡似乎具體化為了框架與繩索,既是對於秩序與破壞,也是關於構建與連接的象徵。
這次展出的作品是仇曉飛5年前的狀態,在今年的新作品中仇曉飛的創作開始轉向對「文化原型」的關注。「他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這種感性狀態對於他而言是繪畫的精神,繪畫的秩序和物的狀態。」鮑棟從他展出的最新作品中看到有關歷史與個人想像更為具體的傾向,或者稱之為「顆粒度變得更加的細微
藝術家 康海濤藝術家(作品雅昌拍賣指數↑32059)
康海濤(1976——)
雅昌拍賣圖錄app搜索「康海濤」查看雅昌拍賣指數詳解
「我覺得這個展覽呈現的是藝術家以個體的方式去關注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而不僅僅只是關心自己這個小我。」康海濤在面對自己繪畫的時候,儘量讓自己的頭腦保持一種「空「的狀態,更多的去掉自己一些有意識部分、或者說先入為主的想法,力圖讓自我深層的意識顯現出來。康海濤引用佛學中稱之為「真心」的顯現。這樣的意識才會產生創造力,它更加整體,包涵的信息更多、更廣。而思想則來自於記憶,它是支離破碎的感覺的殘餘物,是有限的感知,它的功能是認知和分析,作用於藝術則是有限的。
康海濤 《隱秘匯合》 紙板丙烯、墨 175x252cm 2017-2018
「康海濤的工作方式很講究類似層層罩染積墨的方式,他大多數作品選擇夜景的人工光線,或者鏡子反射出的光。」鮑棟在與康海濤的交流中看到他創作狀態的從容。康海濤的作品有大尺度的風景,亦有抽象或無法言說的圖像,其中種種的情緒都隱涵表象的靜謐之中。
康海濤 南方的鏡子 紙板丙烯、墨 145x250cm 2017
夜景這個題材對於康海濤來說只是一個藉口,他著意的是光,在夜景中,光因為稀缺而成為主角,並且幾乎蓋過所有的物體,獨自出場。夜晚的光線大都是燈光,和白天的普照天光相比,燈光總是具體的、有限的,不管是角度還是範圍。康海濤選擇的都是一些布光感很強的場景,與之相關,他的繪畫也帶上了強烈的攝影氣息。但他的作品並不屬於那些製圖式的影像繪畫,因為要描繪光本身,空間、物體、色彩與筆觸都是透明的,也是離散的,它們似乎沒有骨架或外殼,只是無止境的積聚在畫面上,形成了一種沒有外形的巨大量感,一種可以感知但又無法被表達的存在。於是,在這些繪畫中,一種古老的存在論疑問被喚醒了:暗與光、混沌與秩序、繁複與空靈。
藝術家 韋嘉(作品雅昌拍賣指數是與上季持平的)
韋嘉(1975——)
雅昌拍賣圖錄app搜索「韋嘉」查看雅昌拍賣指數詳解
「我們四個人在過去20年裡頭,都是在繪畫層面上非常有特點的,他們都是我在不同時期的同學。康海濤是我附中的同學,宋琨、曉飛是我大學的同學。」韋嘉在這20年來的創作歷程中,越來越清晰的把握著自己創作的脈絡和更為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韋嘉 《大衛》 布面油畫 220x180cm 2020
「他是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石版工作室畢業,早期青春主題的作品帶有敘事和抒情。從5年前開始變化,尤其是近兩年,他的布面繪畫和石版作品差異也非常大,布面繪畫的繪畫性爆發出來。」鮑棟說此次展覽的作品中有韋嘉2020年創作的作品。
韋嘉 春深 布面丙烯 280x200cm 2018
近幾年來,韋嘉的繪畫逐漸清空了敘述與象徵,也幾乎去除了外在的主題設定,他完全回到了肖像與人體這類畫室題材,圖像性被控制在最低,繪畫性則被激發到最大。什麼是繪畫性?在韋嘉這裡體現為形體塑造與筆觸表現的雙重變奏,形體經常從筆觸中呼之欲出,而又適時的消隱在稠厚的顏料之中。在他最新的作品中,身體既是對象,也是主體,身體最終被再現了出來,身體性也在繪畫過程中時時在場。在狂暴但又幽深的畫面下,韋嘉通過調節著感性與物性來平衡著認知與本能。
韋嘉 《圍觀世界》 布面丙烯 150x185cm 2020
雅昌藝術網:此次展覽「繪畫:宏」的四位70後藝術家聯展對於美術館的學術研究之間是怎樣的關係?王紹強:這次展出仇曉飛、康海濤、宋琨、韋嘉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大多是近5年來的新作,並且呈現出這一代藝術家對文化藝術領域嶄新的視角。
青年藝術家的創作是廣東美術館長期關注、梳理、研究的領域,我們擁有7號空間•廣東美術館青年藝術家學術提名展「的品牌項目,我們還舉辦過「青年力量」等群展,對青年藝術家的創作狀態進行深度的梳理,此次展覽同樣是我們進一步深化對青年藝術家研究的重要舉措,我們希望能夠呈現並梳理某些新的現象和表達。
因此我們邀請了鮑棟先生來策劃展覽,希望能夠通過這四位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為觀眾還原中國當代藝術生態的複雜性。
宋琨 淨土風景 布面油畫 140x360cm 2015雅昌藝術網:這您對這四位70後藝術家此次的參展作品整體印象是怎樣的?王紹強:這次參展的作品,呈現出了藝術和語言表達上的新取向、新視角、新狀態。他們把對藝術整體的宏觀把握,用精微的形象表現出來。
在他們的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捕捉、發掘、體驗生命本質的敏銳觸覺。同時他們也在追求技術和精神上的自由表達,不斷尋求繪畫語言的突破。雖然他們4位藝術家在探索表達的過程中,形成了各自迥異的風格形式和繪畫觀念,從不同的層面為我們展示個人與當代生活狀態的某種碰撞,但他們始終,以強烈的個人意識,通過繪畫的媒介,為觀眾呈現出一種反映現實世界、自我認知以及精神超越的境界。
雅昌藝術網:這幾位藝術家都是已近中年的成熟狀態,在今天當代藝術的語境下,有哪些特質?王紹強:這次參展的四位藝術家是在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變化最快的階段成長起來的,他們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似乎脫離了一種固化的本質主義的模式,他們的經驗,使他們始終保持著一種對新生事物的敏感。從他們的繪畫中,你能感覺到,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語境下,如何用再現、表現、形式,以及具象、抽象去劃分繪畫的形態好像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這些固化的標籤無法解釋他們的作品,也無法解釋繪畫在中國的多樣性。就像這次展覽的主題「宏」一樣,我們確實需要一個宏觀的視角,去把握這些作品本身的「宏大」。
康海濤 一隅 紙板丙烯 164.6x131.7cm 2019王紹強:其實展覽主題裡的「宏」,就包含了四位藝術家繪畫語言的多義性和複雜性。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下,他們用繪畫經驗與理論知識去繪畫,繪製出一種需要去觀看而不是去解釋的畫面。
邱曉飛的畫面更像是對精神與物質的原型的一種追溯;韋嘉的作品在顏料、筆觸、身體與空間之間搏鬥;宋琨的作品試圖在古典造型與當代的、甚至具有未來感的身體表達之間進行聯繫;而康海濤用筆墨渲染來表達夜和光的風景。
他們四位擁有各自風格的繪畫,共通點是都同時帶有古典主義和當代的氣息。四位藝術家的作品都有運用新的語言,但這些作品中的古典性才是最能體現當代性的部分,古典性的核心是整體理解並承擔世界,這正是今天的繪畫及藝術最前衛的事情。
韋嘉 無名 布面丙烯 200x120cm 201970後一代藝術家形成的個人化語言系統和逐漸成熟的創作面貌,使得他們不被市場快速消費,而進入穩定持續的狀態。藝術頭條APP及電商平臺 | 雅昌拍賣圖錄APP及拍賣收藏 | 得藝Artplus電商平臺 | 雅昌藝術圖書 | 美術 | 藝術家服務中心 | 文博數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