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9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刊發《曲阜師範大學舉行「福路中華」葫蘆藝術主題音樂會》一文,報導了扈魯教授策劃的這場別開生面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演出。音樂會通過展示葫蘆樂器和葫蘆題材音樂舞蹈作品,以葫蘆「福祿祥和、團圓美滿」的寓意,上演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葫蘆文化大戲。音樂會一經報導,在葫蘆文化研究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海內外學者對這場葫蘆藝術盛典讚嘆不已。音樂會演職團隊在籌備、排練和表演的過程中,既是主題音樂會的參與者,又是葫蘆文化傳承的踐行者,更是扈魯教授葫蘆文化研究階段性成果的親歷者、見證者。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所行就有所思,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們的切身所感所悟。
藝術指導肖桂彬:
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葫蘆藝術主題展演在音樂廳的成功舉辦,反響強烈,大家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臺主題音樂會使我們的學生從多角度來審視和感受豐富的葫蘆文化藝術的魅力,這其中既包括我們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囊括國外豐富的葫蘆文化藝術形式。扈魯教授把它們綜合到一起,展示了一個以葫蘆藝術為主題、以樂舞為載體、多元化的葫蘆文化,讓我們從小小的葫蘆看到大的文化背景,既開闊了眼界,也為我們的師生上了生動一課。它的意義就在於使我們的學生通過實踐了解了多元的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
節目指導老師張晶晶:
我指導的是兩個舞蹈節目,一個是開場舞《快樂拉祜》,還有一個是結束時的《歡騰的野闊》。拉祜族是一個從葫蘆中走出來的民族,這個民族的人民能歌善舞,有一句話形象地描述該民族從小就接受歌舞的薰陶,說是「會說話的孩子就會唱歌,會走路的孩子就會跳舞」,所以說,用載歌載舞這種方式去表達他們對於生活的熱愛,就是這種由心底自然而發的情感,通過他們的肢體語言表達出來。
我覺得舞動的過程就是由心底而發的一個過程,就是心動影動,內心充滿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自然就會呈現出這種歡騰跳躍的形體形態,這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完美呈現。
節目指導老師張雷:
我指導的節目是《巴西戰舞》。《巴西戰舞》最早表現的是巴西奴隸反抗殖民者,在國內還比較少見。《巴西戰舞》是結合了武術和舞蹈的一種特殊藝術形式,我們從初期準備到正式演出歷經兩個多月,從最初的策劃構思到排練,花費了一些心思,也遇到了一些困難,比如現有的資料非常少,而且很多都是片段。因為它是以葫蘆為傳音方式的,如果把它以一個節目呈現出,如何更好地來表現這個樂器,我們進行了一些設計。這個節目沒有整體劇目的感覺,而是一個街頭表演的形式,所以這次搬到舞臺上,我們做了一些精心的準備,比如服裝、道具、編排都是比較有創意的。
通過參與節目的指導,使我重新認識了葫蘆文化深刻的內涵。
節目指導老師付榮:
葫蘆箏、葫蘆揚琴相對於我們傳統的民族絲弦樂合奏來講,最大的區別在這個樂器的形制上。我們平常普通意義上的箏都是平板的,現在做的是個葫蘆形狀的箏,它底下有兩個突起的半圓球體,看起來就是半個大葫蘆,造型比較獨特,是我們曲阜師大葫蘆文化研究團隊自己研製的。葫蘆揚琴既像我們民族樂器阮,又像藏族的扎木聶,但它和葫蘆木琴的形制不同,和阮區別在於它是葫蘆形狀的,阮和扎木聶最大的區別在於它的演奏方式,它是豎著彈奏的。
我覺得這些樂器凸現了我們曲阜師大在樂器研製的創新和對葫蘆文化的發展上,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這是我們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在全國來說也是首創。而且排練的過程,從主創團隊到演出人員都非常辛苦,今天終於可以上演了,我們也是非常興奮,希望今天的演出能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