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畫的今天,手塚治虫的功勞有多大?-虎嗅網

2020-12-18 虎嗅APP


不僅可以像超人一樣舉著拳頭御空飛行,還擁有七種超能力,比如眼睛能當探照燈,甚至還能流出眼淚......


1980年版《鐵臂阿童木》海報


文字一出,不假思索,阿童木那深入人心的形象立刻浮現在腦海中。


1980年《鐵臂阿童木》作為首部引進國內的日本動畫,很快紅遍大江南北,引發了日本動漫開始風靡中國的巨大浪潮。它所講述的具有堅強機器內核的少年對抗邪惡機器人,保護人類的故事伴隨無數觀眾度過了童年與少年時光。


此外,作品所展現的人形機器人元素,也給後來《機動戰士高達》《機器貓》那些同類型動漫提供了靈感,關於「機器人人性」的主題探討,也早於很多人工智慧題材科幻片。


這部劃時代動畫的背後人物,便是被稱之為日本漫畫之父的手塚治虫。


手塚治虫漫畫人物


儘管60歲便辭世,可手冢依舊完成了好幾個人一生才能完成的工作。他一共繪製了600部漫畫,篇幅長達創記錄的15萬頁之多,從輕鬆娛樂的兒童讀物到適合所有年齡階層的敘事故事類型應有盡有。不僅高產,而且優質,享譽海內外。


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因為日本有手塚治虫,才有日本漫畫的今天。


這句話並不誇張:


日本首部TV動畫《鐵臂阿童木》,世界第一部少女漫畫《緞帶騎士》,發明「動態漫畫」、用漫畫重構名著,將「間離效果」應用於漫畫......


時至今日,手塚治虫的創新理念與矚目成就,一直推動著日本動畫業與漫畫業的蓬勃發展。這兩種藝術形式如今的龐大規模與多姿多彩,正是建立在手塚治虫的推波助瀾之上的。


探究這位大師如何走入漫畫行業,以及他所引領的日本漫畫變革,正是鵬鵬今天想要分享給大家的。


走上漫畫家之路


我們看手塚治虫的漫畫,總是能折服於他那力透紙背的畫工、連續生動的情節、以及鞭辟入裡的內涵,而這一切首先就離不開家庭環境的薰陶以及自小的興趣培養。


手塚治虫工作照


手冢生在一個非常自由和現代的家庭,父親在成家之前一位資深漫畫迷,手冢出生後,就常給手冢買各類日本以及國外漫畫,讓他總能陶醉其中。手冢的母親也會讀漫畫給小手冢聽,一直持續到他可以看懂漫畫,可以畫漫畫以後。母親還時常帶手冢去當地只有女性成員的戲劇團,順理成章的培養了手冢後來從事業餘戲劇創造的樂趣。


老手冢還是一名電影愛好者,一家人一邊頻繁出入電影院,一邊在家裡一遍又一遍觀摩老手冢自己製作的8釐米影片,還有迪士尼動畫、卓別林的喜劇片、英國恐怖片等等。


漫畫與戲劇總是讓手冢充滿激情,而電影又促成了手冢卓越的敘事能力。


戰前,手冢受到了良好的氛圍薰陶,但一直沒有機會接觸到更多更先進的歐美電影作品。戰爭期間,美國與歐美那些侵略主義的影片在日本遭到禁止,手冢更無從機會。


即便如此,手冢在將夢想擱置一邊的同時,還不忘練習繪畫,並私自畫下了3000頁之多。在一部自傳式的漫畫中,他刻畫過這樣的場景:一位17歲的少年興奮地喊道「我沒死」「我還活著」「我要畫漫畫!現在已經沒有人可以阻止我了。」可想而知,手冢對漫畫的熱愛程度。


到了戰後,手冢的願望實現了,日本眾多的電影製片廠重振旗鼓,越來越來的國外影片湧入日本。


在前電視時代,看電影雖然是一種廉價的娛樂方式,但不妨礙它成了一種全民時尚。於是,在手冢還是一名醫學院學生時,終於在看到一部還未上映的美國影片之後,他發出了「為什麼美國與日本電影差距如此之大?我要怎樣做,才能創作出天馬行空的故事?讓人哭、讓人笑.......」的驚呼。


正是這種想像馳騁激活了手冢改變日本連環漫畫的基因,但光有夢想,會講一個故事還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做到有深度,讓作品有生命感,就逃不開手冢親歷戰亂時代的影響了。


手冢曾親眼目睹了日本戰爭機器的宣傳以及二戰的死亡與毀滅。並在十幾歲時就經歷了大阪遭受空襲後的可怕餘波。在《我的漫畫人生》一書中,他曾坦言這段遭遇使他很難忘記,這也是我們在手冢作品中看到和平與珍視生命的理念的原因。


除了沸騰的激情,還有著堅定的信念,驅使著手冢成為偉大的漫畫家,他認定動漫與漫畫必將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並為此付出足夠的努力。


他帶領漫畫經歷多種流派,題材亦是多種多樣,更重要的是,他的漫畫主題深刻而有哲思,身份、認知、生存與死亡,都是他極力想表達的,這些縈繞人類數百年的困擾,在他的故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發明「動態漫畫」的第一人


在手塚治虫眾多的創新理念中,「動態漫畫」技術的發明,可以說在日本是前無古人的。


在手冢之前,日本漫畫家的繪畫手法基本是,畫出完整人物,並把人物放在完整的視覺距離上,就好像在用一臺靜態攝像機在給他們拍電影,呆板,缺乏生靈活現的感覺。


受西方文化影響深刻的手冢,決定變革這一形式,他想要注入漫畫的,正是好萊塢的動態與情感。


首次呈現動態漫畫效果的《新寶島》


在作品《新寶島》中,手冢首次嘗試了動態漫畫效果,他不斷切換一格畫到另一格畫的視角,模仿攝像機的移動,讓畫面產生持續的動感,以此推動人物性格在故事中的發展。有時候鏡頭放大,人物幾乎要跳出畫面,有時候鏡頭拉遠,形成非常震撼的全景效果。


運動效果線、速度畸變、狀聲字與汗珠粒粒——漫畫象徵符號中應有盡有的元素都被用來強化讀者的感受。手冢甚至把寬大的、電影屏幕式的圖框在頁面堆疊成垂直的欄目,使連環漫畫看上去像是一段電影膠捲。


最終,他創造了平面漫畫與動態元素相結合的全新漫畫形式,並使之逐漸成為漫畫的基本表現技法。


如果要給這種技法一個定義,那便是漫畫中的人物或事物可以做出簡單的動作,如向前走路、電梯門拉開,讓鏡頭產生推拉搖移,甚至是電影蒙太奇的手法,亦或是加入旁白、對話和背景音樂等輔助效果。毋庸置疑,這些效果大大的加強了故事的表現力與渲染力。


可以說,沒有「動態漫畫」技術的出現,漫畫電影版的質感就無從談起,我們要想看到富堅義博、井上雄彥等大師那些讓人如痴如幻的漫畫效果,也要晚上不少年了。


告誡人們不要過度沉溺虛構


在手塚治虫眾多的代表作中,有一部漫畫取得的成績並不算鶴立雞群,但它的批判價值卻是獨樹一幟的。這便是手冢在1949年完成的《大都會》。


很難想像,之前並未看過弗裡茨·朗導演的黑白影片《大都會》的手冢,僅僅憑藉標題與電影海報就激發出靈感,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獨特的重寫版本。


《大都會》海報


在手冢的重寫版《大都會》中,虛構了一個人與機器人共存的社會,因為機器人導致人類失業,從而受到歧視引發了諸多社會矛盾。在強烈諷刺極端社會工業心態的同時,通過人性與機器的矛盾,展現了人性的美麗光輝。


這樣現在看來不算新鮮的題材,再考慮其所誕生的年代,手冢對科技過度發展後的前瞻性分析絕對是讓人稱服的。


在2001上映的電影版《阿童木》中,電影還將大都會設置成了一座依靠科技浮在空中的伊甸園,與之相對的是遭受汙染的地面世界。兩個世界的對比,最終必然會切換到關於拯救與如何拯救的話題探討上。


我們總會看到,在對經典進行重寫的過程中,手冢如同科幻作家一般通過未來對現實問題進行痛斥,從而對現在的人類進行預警。在《罪與罰》《浮士德》等經典作品的再創造中就可以看到更多他對這類嚴肅、悲觀主題的刻畫。


值得一提的是,手冢為了不讓讀者過分地沉溺於他的作品,他還會在他創造的可愛的風格漫畫中,有意識地穿插一些笑話、調侃,甚至他自己也會站出來與讀者對話。


手冢這樣做既避免了過於沉重的漫畫帶給讀者的衝擊,同時告訴大家無論故事多麼讓人沉醉,但它終究是虛構的。


這種手法類似於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同是來自戰敗國的布萊希特也用類似的手法告訴大家,不要過度的沉迷於故事中,重要的是做到自我思考。


因為手冢的原因,這種間離效果出現在了大量漫畫家的創作中,成為日本漫畫獨特的風格。


正是基於「讓觀眾對所描繪的事件,有一個分析和批判該事件的立場」,間離效果充分調動了觀眾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自然而然地開始冷靜、理性的思考,從而達到徹底破壞舞臺上的生活幻覺的目的,突出戲劇的假定性。


給人以一定教育意義,又不讓人過度沉溺其中,毋庸置疑手冢又讓漫畫上了一個新高度。


做自己筆下人物的導演


我們時常在迪士尼動畫中看到這種效果,可愛的米老鼠總是穿梭到世界各地,身兼各種職業、身份去冒險。


如果一個角色的演繹風格與人物性格已經為觀眾所熟知,我們又何須將每個故事都從來開始呢?


《海底超特急》中另類性格的阿童木


手冢完美吸收了起源於美國漫畫的這種理念,並將它推動到極致。可以這麼說,手冢將自己看做自己漫畫作品的一個導演。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公共場合,他總是戴著他那頂法式風格,顯示導演身份的貝雷帽。在他的動漫作品中,他操縱著一個「明星制」,他從他的紙上演員儲存庫中選擇合適的「紙上演員」,就好像他們正扮演的角色一樣。


這樣做的結果是,手冢將讀者與人物做到了一種特殊連接,讀者也樂於看見自己喜歡的人物時而回歸初始,時而又「性格大變」。


正是讀者對這些人物足夠熟悉,手冢可以重新設計這些人物的性格、著裝、處事風格,巨大反差化的「出演」,更加受到讀者的喜愛。


除此之外,手冢還會對他的人物做訪談,做手帳,仿佛這些他筆下的人物真的如真實的演員一般。


或許從一開始手冢就是將漫畫這件事當成電影來看待的。


集動畫與漫畫大師稱號於一身


因為對電影的著迷,手冢不滿足於漫畫人物僅僅停留於紙上與想像中,他還極力想拍攝屬於自己的動畫作品。


手冢坦言,如果漫畫是他的新娘,那麼動畫就是他的情人。


傾其所有之下,1961年,手冢成立了自己的動畫公司:蟲製作公司,而這第一部作品也是備受歡迎的《阿童木》,他將這部漫畫製作成TV動畫,並在1963年元旦首播,而彩色版的《森林大帝》在1965年首播。後者還曾和《白獅辛巴》一起被賣到國外。


手塚治虫最出色的長篇動漫之一《海底超特急》


手冢動畫作品在日本國內以及國際的大獲成功,建立了漫畫與動畫的共生關係,並使得它們成為各種行業中的中堅力量。


儘管收穫了數不勝數的讚賞與嘉獎,但非商業的製作帶來的收益卻是入不敷出,手冢的製作公司多次瀕臨倒閉,但他從不氣餒,他重新在動畫業崛起。


在製作動畫這件吃力卻令人愉快的事情上,手冢總共製作了17部動畫,包括第一部成人動畫《一千零一夜》,還有預算極高的《火之鳥2772》。可惜的是手冢因為胃癌過早離世,我們再也無法得見《火之鳥》的最終結局。


對很多人來說,成為漫畫大師已經足夠令人仰慕,唯有手冢集漫畫與動畫大師與一身,這種成就,絕對是值得載入史冊的。


後記:


2019年,時隔30年,手冢連載於1967年,並於1969年完成的漫畫《多羅羅》二次被改編成動畫問世。


《多羅羅》劇照


作品講述了一個被父親獻祭於惡魔的少年,被奪取了全身48個器官後,努力擊殺妖怪找回軀體的故事。並著重刻畫了少年如何在寂寥與社會殘酷之中,還能找回自我的主題。最終豆瓣8.6分的成績,B站獨播的火爆,再次印證了好的作品,是經得起歲月的洗禮,即便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後,依舊具有很深的借鑑意義。


這就是手冢作品一貫的魅力所在,我們可以簡單的總結為兩個特點。


其一是有故事可講。正如他自己所說「一個故事,像一棵樹,需要有強壯的根,支撐其發展,如果根基薄弱,那麼再繁華的細節也支撐不了故事的發展。」


其二,故事的中心必須引發思考。諸如他總喜歡質疑人類的愚蠢,經歷過日本充滿仇恨的日本軍國主義時代,手冢寄望通過漫畫這種媒介,可以警示人們偏見與不珍惜的後果,提醒人們無限制發展科技的危險。


我們可以這樣說,在偉大的故事主題下,以及創新理念的推動下,手冢證明了漫畫是一種國際語言,它不僅可以跨越種族與國籍,它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梁。而手冢的作品就起到了這樣的效果。


「現在,我們生活的時代,漫畫猶如空氣。」手冢的夢想成功照進了現實。


相關焦點

  • AI創作手塚治虫漫畫發布!
    而與此同時,日本方面也是發布了很多新消息,我們來看看。東京國際動漫展宣布終止原定於今年三月的東京動漫展,收疫情影響,於今日宣布終止,並全面退票。東京動漫展是世上最有影響力的動漫展,每次開展都會發布大量的新作消息。而來自全世界不同國家的同好,也會在這裡找到不少的知己。
  • 同為日本動漫界大人物,宮崎駿為何討厭手塚治虫呢?
    導語:日本作為動畫和漫畫的產出大國,宮崎駿和手塚治虫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覷的。 文/速遞君 提起宮崎駿大家想起的都是他創作出來的那一批優秀的動畫電影例如《千與千尋》、《龍貓》等;提起手塚治虫大家就會想起《鐵臂阿童木》和他為日本漫畫打下的奠基的。
  • 我的英雄學院枉稱英雄,作者把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話當耳旁風
    手塚治虫被人們譽為日本漫畫之神,不僅是他的漫畫作品傑出,更是他堅持原則、不觸底線的職業操守讓人尊敬。可是,《我的英雄學院》漫畫作者堀越耕平卻將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曾經告誡漫畫家的話當耳旁風。他先是以角色名「志賀丸太」傷害亞洲觀眾,現在又用「殻木球大」這個名字,傷害美洲觀眾。
  • 為什麼有人說手塚治虫比不上宮崎駿?兩個人的作品到底有什麼不同
    手塚治虫的幾本書都非常有趣,尤其是以下兩本《我是漫畫家》、《怪醫黑傑克的誕生》。前一本是手塚治虫自己寫的自傳,他自己其實還想繼續寫,結果沒寫成,只寫了這半部,裡面有手冢少年的故事、很多漫畫創作的想法,一些臺前幕後的花絮,內容豐富有趣,後面還有不少珍貴的漫畫資料和插圖。
  • 手塚治虫、尾田榮一郎和岸本齊史等人成名作之外的幾部冷門佳作
    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成名作當然就是《鐵臂阿童木》了,但是他還有很多好作品,正因為好作品太多了,才被稱為「神」,神與人的區別是:神是造物者,神創造了人,從這一點上來看,手冢確實直接或間接幫助下培養出大量漫畫家。下面分享手塚治虫、水木茂、小畑健、尾田榮一郎、岸本齊史的成名漫畫之外的幾部冷門佳作。
  • 我想起了手塚治虫說過的話
    在《我的英雄學院》漫畫259話中登場了一位反派角色,名為志賀丸太,在日語中「丸太」(まるた)這個名字的原意為「圓木」,是指剝掉樹皮的圓木頭、木料的意思,也是日本731部隊曾經對於用做人體實驗的平民百姓代稱,指的就是過去那些戰爭中不幸的受害者,而二戰期間,那些細菌戰的受害者都被統稱為「丸太」,這種做法無不觸動國民當下更加敏感的神經從引起大家的公憤
  • 日本男星稻垣吾郎出演新劇《迷幻少女》,紀念手塚治虫誕辰90周年
    手塚治虫誕辰90周年紀念之作《手塚治虫迷幻少女》將於12月18日在臺上映,由其長子手冢真執導,與日、德、英跨國聯手製作,邀請到曾拿下四座金馬獎 加七座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獎的杜可風擔任攝影,加上實力派演員稻垣吾郎,以及二階堂富美,共同打造出最奇幻、異色的情慾世界。
  • 黑白色系才是漫畫主流?手塚治虫:我也想畫全彩,可條件不允許
    01前段時間,我給身邊的朋友安利了一部漫畫作品,但顯然是沒有成功。理由很簡單,因為他不喜歡看黑白漫畫。其實生活中很多漫迷都是如此,對於黑白描繪的漫畫作品,他們會不由自主地產生牴觸情緒。一聽不是全彩的,瞬間就沒了興趣。哪怕是《火影忍者》、《海賊王》這樣的大作,動畫黨與漫畫黨也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現象。
  • 11區網友評選「最能代表日本的漫畫家」人氣排行榜
    近日,日本移動通信運營商NTTDoCoMo發起了投票,評選「最能代表日本的漫畫家」,24420人參與了投票。其中有日本「動漫之神」的手塚治虫以10751票高居榜首,排名第二的是《哆啦A夢》作者藤子F不二雄(藤本弘),獲得了4715票。創作了「國民漫畫」《七龍珠》的鳥山明也以3704票排名第三。將整個生涯全部投入在漫畫創作當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沒有放下畫筆的手塚治虫以壓倒性的得票獲得了第一名。  手塚治虫在日本可謂是家喻戶曉,在世界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 動漫壁紙,日本漫畫的誕生與發展
    今天,儘管日本的漫畫創作與出版取得了驚人的發展,但由於不少漫畫題材含有暴力、早戀、色情、犯罪以及美化侵略戰爭等方面的內容,對青少年產生了許多不良的影響,為此,我們有必要對日本漫畫的發展有一個全面而又深入的了解。隨著漫畫創作隊伍的壯大,日本的漫畫創作出現了新的氣象,許多志同道合的漫畫家們開始組建團體,日本漫畫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 走近日本漫畫(圖文)
    日本漫畫中,除了催人奮進的精華外,也存在暴力、色情、扭曲歷史等糟粕,對缺乏辨別能力的青少年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這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漫畫家輩出     明治時期,歐美的諷刺漫畫傳到日本,自此,現代人所熟悉的漫畫開始在日本這個小小的島國「生根發芽」。二戰後,被日本人尊稱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登上歷史舞臺,為日本漫畫繪上了清新亮麗的一筆。
  • 淺談日本漫畫史——「劇畫」的興起(一)
    淺談日本漫畫史——「劇畫」的興起(一) 動漫 178動漫原創 ▪ 2020
  • 1972年的《凡爾賽玫瑰》,20世紀70年代日本影響力最大的少女漫畫
    20世紀70年代三大不朽傑作之一:《凡爾賽玫瑰》《凡爾賽玫瑰》是我接觸到的第一部少女漫畫,但實際上它在日本少女漫畫史上,也是最早的代表之一。因為在日本漫畫最開始出現的時期,並沒有少女漫畫的概念,直到20世紀的60年代才慢慢地出現了輪廓。
  • 「大雄不能偷窺靜香洗澡了」:日本動漫的「色氣」考-虎嗅網
    今天我們打算聊一個稍微有點兒激進的話題——性也就是sex。我們很多人可能羞於談性,但性其實是藝術創作裡永恆的一大主題,從原始社會人類就會有生殖崇拜,在當時代表了人類對旺盛生命力的歌頌。所以這個話題其實沒什麼好害羞的,今天我們就大大方方聊一回性。經常看日本動漫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就是日本動漫裡和性相關的元素特別多。
  • 漫畫迷必去打卡地,爺青回!
    說到日本漫畫之旅,有些人恐怕又會想到上網買一套假冒日本校服,然後去「鎌倉高校前」擺拍。然而,一個真正的日本漫畫迷應該是不屑於此道的。我們在此就推薦一條經典的漫畫之路,你將相繼走訪手塚治虫、橫山光輝、青山剛昌、水木茂等漫畫大師的人生傳奇,並親身感受到動漫文化在日本社會文化中所擔當的特殊地位。
  • 盤點:日本最受歡迎的漫畫家排行榜TOP5
    大家好,我是動漫安利菌,今天給大家推薦在日本最受歡迎的漫畫家,這幾個漫畫家你都認識了嗎?,《幽遊白書》的火爆、和武直內子結婚後更是成為日本漫畫界最富有的夫妻,真的是又愛又恨啊。代表作有《福星小子》《犬夜叉》等TOP2-鳥山明鳥山明是繼手塚治虫之後日本漫畫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在人才輩出的年代,他的《阿拉蕾》和《龍珠》讓無數讀者痴迷,公認的當今日本漫畫界首席代表。
  • 漫畫界極特殊的獎項,商業化出版社做最嚴肅的漫賞,充滿傳奇
    提到日本動漫,熟悉ACG的朋友以及很多老漫迷可能會想到各種不同的漫畫和動畫。可無論如何,被稱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是每個人都無法忽視的。不管你是否有看過他的作品,但他對於日本漫畫的貢獻是從內容上和運營上都起到了空前的作用。
  • 你了解少女漫畫嗎?
    少女漫畫的起源有一個非常教科書式的說法,就是手塚治虫的《藍寶石王子》。不過我還聽說過一個說法,第一部少女漫畫是1951年的一部叫《BOKUCHAN》的作品,一個叫上田的人畫的,據說是維基百科上寫的,我沒考證過,我覺得不重要。
  • 這部在大陸鮮為人知的作品,是日本漫畫界當之無愧的最高傑作
    說到日本漫畫,有一個鐵定繞不過去的名字——手塚治虫。他不僅被冠以「日本動畫之父」「漫畫之神」等稱號,也為後世無數漫畫家提供了得以站立的巨人肩膀。大神一生創作數量巨大。史詩級的世界觀、環環相扣的故事、天馬行空的分鏡、深刻的哲學和宗教寓意……如此種種,使得《火之鳥》成為了日本漫畫界的天花板、公認的日本漫畫最高傑作,至今未有作品能望其項背。豆瓣評分上還有人在打了五星後,調侃說考慮要不要讓別的漫畫都減去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