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2月17日,廣西新聞網報導《廣西靖西:「中華巧女」黃肖琴 她的繡球技藝了不起》。報導稱「中華巧女」黃肖琴老人言傳身教,傳承發揚繡球技藝,為靖西邊境農村繡娘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現在做繡球的環境好了,亮堂堂的燈光照亮了整間屋子,雖然我78歲了可是我的身體還很硬朗,起碼還能做20年的繡球呢。」在廣西百色靖西市舊州古鎮的一處閣樓裡,有著「中華巧女」美譽的黃肖琴老人,一邊繡著繡球,一邊樂呵與徒弟們攀談著。
「中華巧女」黃肖琴 視頻來源:文化廣西
「中華巧女」黃肖琴(廣西新聞網供圖)
靖西市地處桂西南邊陲,有「山水邊城 錦繡壯鄉」之美譽,而舊州古鎮就是靖西市山水風光的縮影,鎮上500多戶人家,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繡球,從5至6歲的娃娃到60至70歲的老太太都參加製作繡球,被譽為「中國繡球之鄉」。
隨處可見的繡球(民族畫報供圖)
舊州街居民一面做繡球一面聊天
今年78歲的黃肖琴老人,是舊州古鎮的繡球能手,是靖西繡球的代言人,也是當地一張行走的「活名片兒」。據黃肖琴老人回憶,她從16歲就開始製作繡球了,在那個年代會縫製繡球的人並不多,憑著對繡球的喜愛,在農忙之餘就跟著長輩偷師學藝,而當時學習的初衷是被精美的繡球深深吸引。
黃肖琴介紹繡球製作方法
繡球的製作是一門及其繁瑣且耗時、效率低的手工技術,先後有漿布、裁剪、繪圖、刺繡、縫合成球瓣、填充、拼縫7道工序。「以前的生活條件很艱苦,做繡球也僅僅是為了能賣個好價錢補貼家用,白天務農,晚上回來才有時間趕製繡球。那時候用電條件也不好,很多個夜晚都是點著煤油燈縫製,效率跟不上,長年累月下來,眼睛也不好使了。」黃肖琴老人感慨地說。
純手工編織出的3D繡線。林滿 攝
第五道工序縫合成球瓣。駱茜 攝
黃肖琴老人耐心傳授繡球技藝。羅倩 攝
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來訪舊州古鎮的遊客較少,隨著國內疫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遊客量已逐漸恢復,舊州古鎮也向世界發出免費遊玩的邀請函。舊州古鎮村委主任據蔡廷明介紹,現在很多外來遊客為了目睹「中華巧女」製作繡球慕名來到舊州,黃肖琴老人和她的繡球技藝儼然成了「金招牌」。
古鎮裡過半婦女都是黃肖琴的學徒,繡球從名不見經傳,到如今家的家喻戶曉、逐漸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產業,老人家的引領作用功不可沒。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舊州古鎮繡球的年產量達50多萬個,銷售收入達1000多萬元,由黃肖琴老人製作的繡球已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和港臺地區。舊州的繡球不僅走向了世界,古鎮內旅遊業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夜幕降臨之時,景區裡美輪美奐的亮化工程更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光遊客。
黃肖琴老人
中國繡球之鄉靖西,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及時轉型研發了一系列抗疫繡球及香包,推動繡球製作產業向高端化發展,為靖西邊境農村繡娘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帶旺了鄉村旅遊,助力產業扶貧攻堅。
繡球購銷陳列點
廣西繡球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在好久好久之前的靖西縣舊州古鎮下的一個小鄉村裡,棲身著一戶貧困人家。貧困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女人阿秀。阿秀錦繡美麗、素性仁慈,也深深地愛上了老實、辛勤、英勇的阿弟。
有一年春季,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有錢有勢的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當惡少得悉阿秀深深地愛上鄰村的阿弟時,為了讓阿秀斷念,惡少眼球一轉,計上心來。
他行賄官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阿弟判了極刑並關進地牢,期待秋後問斬。阿秀聽到這個音訊後,似晴天霹靂,全日以淚洗面,哭瞎了雙眼。在阿秀哭瞎了雙眼當前,阿秀起頭為秋後就要被問斬的阿弟一針一線地縫製繡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被血感化當前,繡球上的花更豔了,葉更綠了,鳥更新鮮了。顛末九九八十一天,裝滿了阿秀對阿弟深深的愛戀,滲透了阿秀鮮血的繡球做好了。阿秀用變賣了本身一切的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儲,打通了獄卒,在家人的陪同下,在暗淡潮溼的地牢裡見到了本身日思夜想、卻已被糟蹋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失望了,探究著從身上掏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古蹟湧現了,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闊別惡魔的一處錦繡富裕的山腳下。厥後,阿秀和阿弟成親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已辛勤的雙手,過上了誇姣的生涯。
後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經過一傳十,十傳百,慢慢地繡球就成了壯鄉人民的吉祥物,壯鄉青年男女愛情的信物,後來也就有了拋繡球、獅子滾繡球等民間活動。
現在,拋繡球仍然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項目。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2000多年前,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造的古樂器--「飛砣」,並且多在作戰和狩獵中運用。後來飛砣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繡花布囊,即繡球。
「每一個星期我們都會安排工作人員到景區進行安全用電的巡視,竭盡全力讓人民群眾用上『安心電』、『致富電』。」南方電網廣西新電力集團靖西供電公司舊州供電所的員工說。據了解,該公司2019年在地州片區累計投入的3700萬餘元共記96個農網改造工程項目已經全部竣工投產。
舊州供電所的工作人員定期為舊州古鎮景區進行安全用電巡線。羅倩 攝
舊州供電所的工作人員在黃肖琴家裡更換新的電錶。羅倩 攝
來源:千姿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