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髹飾技藝是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種傳統技藝。漆器極富中華民族特色,具有典型東方藝術特點。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正式確定518個項目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揚州漆器髤飾技藝和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其中。之後,絳州剔犀髹飾技藝、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徽州漆器髹飾技藝,鄱陽脫胎漆器工藝等也相繼被列入其中,反映了世代相承的漆器傳統文化形式,得到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高度認可,以上及其他產地漆器可並稱為「中國漆器」。
徽州漆器髹飾技藝是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的傳統手工技藝。其利用當地盛產的生漆作主要原料,摻以綠松石、丹砂、珊瑚、青筋藍、硃砂等,經過一系列工藝處理而製成,古稱菠蘿漆器。徽州漆器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傳統技藝之一,早在南宋時期就聞名遐邇,素有「宋嵌徽器 」之稱。
早在宋代,徽州細嵌螺甸漆器即以譽滿全國,有「宋嵌」之稱。出生在徽州區巖寺鎮的漆器藝人趙千裡,便是宋代徽州漆器的創始人,他手藝高超,四海揚名,很快傳播到福州,揚州等地。明代隆慶年間,徽州人黃成著《髹飾錄》,提出「巧法造化,質則人事,文象陰陽」等美學法則,至今對漆器工藝的發展還有參照意義。建國後,徽州漆器不斷發展和創新,漆器工藝品逐漸增多。目前,製作的品種有鑲嵌、刻漆、描金彩繪、蘑漆、堆漆五大類、產品有單幅掛屏、排屏、圍屏、炕幾、書櫥、果盤、果盒、花瓶、筆筒、茶葉盒、床頭櫃、電視機櫃,啤酒櫥等等。漆器的色澤由過去的黑色,增至現在的天藍、墨綠、淡綠、奶油、鐵鏽紅、硃砂紅以及淡紫、潔白等顏色。漆器工藝品裝飾畫畫面不僅有四季花卉、黃山風光、飛禽走獸、神話故事,而且有《紅樓夢》、《西廂記》、《甘露寺》、《百花亭》等古代故事的人物群像。
2018年5月21日,徽州漆器髹飾技藝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漆器髹飾技藝是不僅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升華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使其成為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老根」,為世界上所有華人提供了「精神家園」,使之找到了自己的「基因」所在,有力增強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