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技藝-漆器髹飾技藝

2021-01-11 宇文魚

漆器髹飾技藝是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種傳統技藝。漆器極富中華民族特色,具有典型東方藝術特點。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正式確定518個項目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揚州漆器髤飾技藝和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其中。之後,絳州剔犀髹飾技藝、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徽州漆器髹飾技藝,鄱陽脫胎漆器工藝等也相繼被列入其中,反映了世代相承的漆器傳統文化形式,得到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高度認可,以上及其他產地漆器可並稱為「中國漆器」。

徽州漆器髹飾技藝是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的傳統手工技藝。其利用當地盛產的生漆作主要原料,摻以綠松石、丹砂、珊瑚、青筋藍、硃砂等,經過一系列工藝處理而製成,古稱菠蘿漆器。徽州漆器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傳統技藝之一,早在南宋時期就聞名遐邇,素有「宋嵌徽器 」之稱。

早在宋代,徽州細嵌螺甸漆器即以譽滿全國,有「宋嵌」之稱。出生在徽州區巖寺鎮的漆器藝人趙千裡,便是宋代徽州漆器的創始人,他手藝高超,四海揚名,很快傳播到福州,揚州等地。明代隆慶年間,徽州人黃成著《髹飾錄》,提出「巧法造化,質則人事,文象陰陽」等美學法則,至今對漆器工藝的發展還有參照意義。建國後,徽州漆器不斷發展和創新,漆器工藝品逐漸增多。目前,製作的品種有鑲嵌、刻漆、描金彩繪、蘑漆、堆漆五大類、產品有單幅掛屏、排屏、圍屏、炕幾、書櫥、果盤、果盒、花瓶、筆筒、茶葉盒、床頭櫃、電視機櫃,啤酒櫥等等。漆器的色澤由過去的黑色,增至現在的天藍、墨綠、淡綠、奶油、鐵鏽紅、硃砂紅以及淡紫、潔白等顏色。漆器工藝品裝飾畫畫面不僅有四季花卉、黃山風光、飛禽走獸、神話故事,而且有《紅樓夢》、《西廂記》、《甘露寺》、《百花亭》等古代故事的人物群像。

2018年5月21日,徽州漆器髹飾技藝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漆器髹飾技藝是不僅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升華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使其成為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老根」,為世界上所有華人提供了「精神家園」,使之找到了自己的「基因」所在,有力增強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相關焦點

  • 漆器髹飾技藝(楚式漆器髹飾技藝):神秘
    2011年漆器髹飾技藝(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鄒德香編號:04-1893出生日期:1948項目名稱:漆器髹飾技藝(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荊州地處江漢平原,長江荊江段
  • 圖文:12工匠苦守楚式漆器髹飾技藝
    鄒傳軍是楚式漆器髤飾技藝傳承人鄒德香的小兒子。楚式漆器髹飾技藝是一種先秦荊楚地區頗具代表性的傳統工藝,2011年被納入國家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0多年來,這一獨具東方文化特色的荊楚傳統技藝,一直在荊沙地區傳承。  據介紹,漆器髹飾技藝工序繁複,需要雕刻胚胎、打磨、彩繪等10餘道工序,製作一件漆器,有時耗時1年。
  • 大福話福州(十一)| 匠心工藝,大器大漆——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福州是中國漆藝術重鎮之首,福州脫胎漆器與北京的景泰藍、景德鎮的瓷器同列「中國工藝三寶」。它是失傳的夾紵技藝的重生,採自天然生漆,加以髹飾技法,集輕盈與瑰麗於一身。    漆,指的是漆樹上割下來的一種白色粘稠狀液體,經氧化後變黑,俗稱「大漆」,加鐵變得漆黑,加硃砂變得朱紅。
  • 鬼斧神工永不朽——金漆鑲嵌髹飾技藝
    金漆鑲嵌髹(xiū)飾技藝是燕京八絕之一,是宮廷藝術的沿革,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澱,博大精深的藝術內涵,豐厚的文化底蘊,於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明代漆藝專著《髹飾錄》稱其為「金髹」,又名「金漆」,內容包括彩繪、雕填、刻灰等工藝。「金漆」與「鑲嵌」工藝相結合稱為「金漆鑲嵌」,金漆鑲嵌是我國傳統漆器的重要門類,其工藝品種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豐富發展。
  • 徽州漆器髹飾技藝——犀皮漆技法實訓在徽博舉行
    12月8日至11日,黃山學院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漆藝專業17名大三學生在2位領隊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非遺園黃文勇工作室進行為期四天的徽州漆器髹飾技藝——犀皮漆技法實訓。在徽博,參觀展覽,徽博館藏清代「剔紅山水紋插屏」等古代漆器展品讓學生們印象深刻。在徽博非遺園黃文勇工作室,徽州漆器髹飾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黃山學院客座教授黃文勇現身說法,不僅引導學生們觀摩其現場陳列的新近創作的各式漆器作品,感受體會不描、不刻、不畫,卻將變幻多彩的紋理深藏於大漆之中的奧秘,而且悉心指導學生們在定製的瓷器胎骨上打埝、刷漆、打磨拋光。
  • 穿越古今的華麗,傳承千年的楚文化—楚式漆器髹飾技藝
    漆器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任憑時光如梭,沉澱歲月留下的痕跡,即便剝去華美的外衣,留下的也是最質樸的本真,以及最包容的智慧。2500 年前,中國的漆器工藝就達到了極高水平,尤其在以湖北為中心的南方楚國,楚式漆器盡顯浪漫主義文化特色,被世界公認為「漆器工藝的高峰」。該技藝在湖北保存完整傳承至今。提起「漆」,大家想到的就是化學油漆。
  • 武義民間藝術家38年專注「大漆髹飾」技藝傳承發揚
    近年來,他一直專注於大漆髹飾技藝的鑽研,以恢復傳統大漆髹飾技藝為己任,保護和傳承漆畫、大漆古琴、描金彩繪等大漆技藝,以及漆藝的研究、科普、推廣,得到政府、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和好評。初到漆香草堂,只見創辦人鍾宏雲正一筆一筆耐心地給瓷器繪漆,身後的木架上擺著一個個繪製精美的漆器作品,花瓶、茶盞、首飾盒、瓷碗、小木櫃、古琴等漆器典雅而又精緻。聊起自己熱愛的漆器,鍾宏雲眼神都散發著光芒。
  • 嘆為觀止的漆器工藝之髹飾工藝(一)
    髹飾是漆器製作中最為「精彩」的部分。給器物髹漆、裝飾猶如人們穿衣戴帽。俗話說:「三分長相,七分打扮」,漆器鋥亮的漆膜,五彩繽紛的紋飾,全依賴漆工高超的髹漆和裝飾技藝。戰國以前,漆器製作沒有嚴格的工種分工。
  • 「髹飾與繪畫技藝展」在林則徐紀念館開展
    StartStopStartStop福州新聞網6月12日訊(記者 原浩)在2020年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智者造物——髹飾與繪畫技藝展」在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舉行。大漆工藝是國家非物質文化和創意產業的重點發展學科,福州傳統大漆藝術是福州重要的歷史特色文化。 圖為林則徐印章《寵辱皆忘》——髹漆仿壽山石大印章。本次展覽通過介紹「歷史傳承」「製作工藝」「技藝創新」「當代新篇」四個部分展現髹飾藝術的漫長演變、精湛工藝、東方意蘊以及新的時代特色。圖為《髹漆三角花器》展示了製作工藝的創新。
  • 髹飾夢繁華——元明宮廷漆器
    元代制漆工匠主要活躍於浙江嘉興,元初甚至於該地設官作嘉興漆作局,負責漆器的生產製作。明王佐《新增格古要論》中有記載:「元朝嘉興府西塘楊匯有張成、楊茂剔紅最得名。」張成、楊茂二人亦代表著元代雕漆技藝的最高水平,在當時即名播海外,影響深遠。張成所制剔紅一般堆漆肥厚,刀法渾厚結實,高度發揮線條的藝術性,較之宋器,具有著更為純熟的技法。
  • 明代《髹飾錄》對漆器的分類介紹(上)
    龍紋黑漆描金藥櫃(明萬曆)明代黃大成所著《髹飾錄》是中國古代唯一一部關於漆器工藝的著作。之後,晚明嘉興西塘名匠揚明對其做了第一次註解。髹飾錄《髹飾錄》分《乾》、《坤》二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條。《乾集》講製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講漆器分類及各個品種的形態。
  • 探館文博會|霹靂布袋戲木偶、漆器髹飾……你見過嗎?
    (文/見習記者 蒙 婧 圖/記者 黃 嶸)好看又實用精微細膩的雕刻技藝、五彩高雅的玻璃藝品、紋理細緻的墨玉產品……本屆文博會,「臺灣頂級工藝」展館攜手12位臺灣頂級工藝大師帶來多元獨特、凸顯質感的工藝風採。
  • 「千文萬華」——濰坊紅木嵌銀漆器京韻作品展暨技藝專業幫扶項目...
    開幕式後,參會人員先後觀看了濰坊鳶都紅木嵌銀漆器博物館、文創展示廳和現場傳承人展演,動態了解濰坊嵌銀髹漆技藝項目相關情況。下午,與會相關人員圍繞濰坊嵌銀髹漆技藝如何開展專業幫扶召開專題座談會。座談會上,濰坊鳶都嵌銀廠負責人孫凱對濰坊嵌銀髹漆技藝的傳承現狀和發展情況進行總體介紹,大家圍繞濰坊嵌銀髹漆技藝的傳承現狀、推動技藝與當下生活接軌、實現技藝良性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形成了一些列具有可實施性的研討成果。濰坊嵌銀髹漆技藝作為中國漆器的重要代表,漆藝術與金銀絲不斷融合創造,在濰坊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態。
  • 蒔繪——失傳已久的驚豔技藝
    在歐洲,受到收藏家追捧的除了中國的瓷器(China),另一個神秘的東方藝術就是來自日本的蒔繪(Japan),作為一種從中國傳統描金漆工藝發展而來的技藝
  • 漆器之美,驚豔了全世界!
    他想起這是一門幾近失傳的技藝,叫「夾紵」,即泥塑成胎,再用漆糊上麻布,經過多次塗漆和陰乾後,再取空胎座。聰明的沈紹安將這門技藝經過改造、創新到了自己做的漆器上,是為脫胎漆器。最後的髹飾工序是對脫胎漆器的點晴之筆。髹是「以漆漆物」,飾是「以紋裝飾」。
  • 重慶老人的「漆」彩人生:手工製作《蘭亭集序》有人開價50萬收藏
    一條興竹路仿佛隔開了兩個時空,一邊是川流不息的渝澳大道,一邊是藏身於民居天台上傳承千年的非遺技藝漆器髹飾作坊。71歲的程天德在這裡和漆器打了40多年的交道。重慶漆器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代,它的工藝複雜精細,以研磨彩繪、金銀粉分光罩漆、彩色蛋殼鑲嵌等髹飾技藝著稱。
  •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2020-09-13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堪比菊花輕,一盞漆器,脫胎羽化成仙蝶···
    脫胎漆器,是在中國古代「夾紵」技術基礎上,經過技藝改造而製成。於是他大膽創新,將這種近乎失傳的「夾紵」技術,改造後,用在了漆器上,「脫胎漆器」就此誕生。最後一道工序是髹飾,即給器物紋飾。福州的脫胎漆器髹飾技藝,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 雙牌:走進傳統手工技藝——韓家谷芽糖
    本網訊(通訊員 文佳 何桂林)  為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美食,助推民間傳統手工技藝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近日,市、縣兩地非遺工作者一道走進雙牌縣瀧泊鎮韓家村,實地考察了韓家谷芽糖手工技藝。此次約訪的是80歲高齡的韓家福老人。見到韓大爺時,他和他老伴正在一粒一粒的挑選著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