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人說,做事要「三思而後行」。
就是說我們做事要經多次考慮,再做決定,這樣才能避免因為思慮不周或魯莽而失敗。
「三思而後行」出自哪裡呢?
《論語·公冶長》: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即季孫行父,春秋時期魯國正卿,曾促成魯國之改革發展,開一代正氣之風。他為人謹慎,做事之前「三思而後行」,孔子聽說後,評論道:「再,斯可矣。」
對於「三思而後行」孔子是什麼態度呢?
孔子說了「再,斯可矣。」
關鍵在於「再」字。目前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加」的意思,就是說,再多加思考幾次。意味著同意多次考慮。另一種是「兩次」的意思,意思是,考慮兩次就行了,不用過多考慮。
這兩種解釋意思截然相反,具體孔子是什麼態度,我們不得而知。
我比較傾向於後者,因為「三思而後行」的危害太大了。
主要有什麼危害呢?
一、時間成本太高
思考次數過多一定會消耗比較多的時間,花費比較大的精力。
二、造成心理落差
做事考慮的過多,一定會充足地做好各項準備,甚至做了防範工作,然而,實際收益卻不高,與想像的結果有出入,造成心理落差。
三、造成失敗的結果
考慮太多,證明這件事本身對自己是有困難的,所以,隨著思考的深入,會臆想出很多過於困難的問題,造成自信心不足,導致最終擱置或者直接放棄的結果。
四、錯過機會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我們要善於抓機遇,若瞻前顧後,猶猶豫豫只會錯失良機。
五、造成不自信
俗話說:「百密必有一疏」,無論你如何縝密思考,而結果很可能因為一個漏洞造成滿盤皆輸。
這件事失敗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會覺得自己考慮了這麼多,付出了這麼多,最後還是失敗了,自信心大受打擊。你以後做事肯定會更加猶豫,更加擔心事情的失敗。
一旦恐懼的情緒注入了你的內心和潛意識,你會慢慢發覺自己越來越不走運,因為你每次都因為思慮的漏洞而失敗。而這裡的真實原因是,你內心的擔心、恐懼產生的能量,會吸引來與之相對應的不好的結果。如此反覆,會形成惡性循環。
「三思而後行」有這麼多的危害,那麼我們就要魯莽行事嗎?
並不是。
我們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一、平時做好積累,提高認知水平
平時我們要多學習、多實踐、多思考。提高自己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這個能力提高了,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會節省很多成本。
二、擅於抓住機遇,迎難而上
機遇伴隨著困難,當我們覺得自己能夠做好的時候,一定要果斷出擊,先把機會抓住。
我們就應該不斷的挑戰自己,這樣自己的能力才會逐漸提高,只呆在舒適區,只做有十分把握的事情,最終會「不進則退」,因為這個世界不變的唯有變化。只有改善自己、提高自己,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進步。
無數事實證明,無論是國家、企業、個人,在大的機遇中採用的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遇到問題,針對問題精準分析,才能更有效的解決問題,看似曲折,困難不斷,其實,縱觀全程,總體上節約了很多成本。
三、以「利他」的出發點思考問題。
如果我們做事的出發點只是「利己」,那麼,你的內心會有很多膽怯和不自信。如果我們以「利他」的出發點做事,我們會非常自信,而且能夠心生光明、勇往直前。
最重要的是,你的潛意識是積極的,那麼一定會吸引來好的事情,長此以往會產生正向循環,你會越來越好。
我們每個人很少會因「三思而行」而竊喜,更多的會因為「錯失」而懊悔。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海明威的名言:「人生來不是為了被打敗的,人能夠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