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是最大的錯誤!

2020-12-16 行為邏輯方法論

我們常聽人說,做事要「三思而後行」。

就是說我們做事要經多次考慮,再做決定,這樣才能避免因為思慮不周或魯莽而失敗。

「三思而後行」出自哪裡呢?

《論語·公冶長》: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即季孫行父,春秋時期魯國正卿,曾促成魯國之改革發展,開一代正氣之風。他為人謹慎,做事之前「三思而後行」,孔子聽說後,評論道:「再,斯可矣。」

對於「三思而後行」孔子是什麼態度呢?

孔子說了「再,斯可矣。」

關鍵在於「再」字。目前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加」的意思,就是說,再多加思考幾次。意味著同意多次考慮。另一種是「兩次」的意思,意思是,考慮兩次就行了,不用過多考慮。

這兩種解釋意思截然相反,具體孔子是什麼態度,我們不得而知。

我比較傾向於後者,因為「三思而後行」的危害太大了。

主要有什麼危害呢?

一、時間成本太高

思考次數過多一定會消耗比較多的時間,花費比較大的精力。

二、造成心理落差

做事考慮的過多,一定會充足地做好各項準備,甚至做了防範工作,然而,實際收益卻不高,與想像的結果有出入,造成心理落差。

三、造成失敗的結果

考慮太多,證明這件事本身對自己是有困難的,所以,隨著思考的深入,會臆想出很多過於困難的問題,造成自信心不足,導致最終擱置或者直接放棄的結果。

四、錯過機會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我們要善於抓機遇,若瞻前顧後,猶猶豫豫只會錯失良機。

五、造成不自信

俗話說:「百密必有一疏」,無論你如何縝密思考,而結果很可能因為一個漏洞造成滿盤皆輸。

這件事失敗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會覺得自己考慮了這麼多,付出了這麼多,最後還是失敗了,自信心大受打擊。你以後做事肯定會更加猶豫,更加擔心事情的失敗。

一旦恐懼的情緒注入了你的內心和潛意識,你會慢慢發覺自己越來越不走運,因為你每次都因為思慮的漏洞而失敗。而這裡的真實原因是,你內心的擔心、恐懼產生的能量,會吸引來與之相對應的不好的結果。如此反覆,會形成惡性循環。

「三思而後行」有這麼多的危害,那麼我們就要魯莽行事嗎?

並不是。

我們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一、平時做好積累,提高認知水平

平時我們要多學習、多實踐、多思考。提高自己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這個能力提高了,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會節省很多成本。

二、擅於抓住機遇,迎難而上

機遇伴隨著困難,當我們覺得自己能夠做好的時候,一定要果斷出擊,先把機會抓住。

我們就應該不斷的挑戰自己,這樣自己的能力才會逐漸提高,只呆在舒適區,只做有十分把握的事情,最終會「不進則退」,因為這個世界不變的唯有變化。只有改善自己、提高自己,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進步。

無數事實證明,無論是國家、企業、個人,在大的機遇中採用的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遇到問題,針對問題精準分析,才能更有效的解決問題,看似曲折,困難不斷,其實,縱觀全程,總體上節約了很多成本。

三、以「利他」的出發點思考問題。

如果我們做事的出發點只是「利己」,那麼,你的內心會有很多膽怯和不自信。如果我們以「利他」的出發點做事,我們會非常自信,而且能夠心生光明、勇往直前。

最重要的是,你的潛意識是積極的,那麼一定會吸引來好的事情,長此以往會產生正向循環,你會越來越好。

我們每個人很少會因「三思而行」而竊喜,更多的會因為「錯失」而懊悔。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海明威的名言:「人生來不是為了被打敗的,人能夠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相關焦點

  • 勸你三思而後行!
    勸你三思而後行!勸你三思而後行!》
  • 三思而後行後一句是什麼?這句話被曲解了幾千年
    就是這樣的習慣,讓季文子做官期間沒有出現過大的錯誤。那時候季文子可是魯國的正卿,而他的這種習慣再加上地位,也算是非常有說服力的。畢竟我們常說那句話叫「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嘛。這個季文子很明顯就是這其中的典型。因此有了這麼一個鮮明的例子擺在這裡,當時魯國上下許多的官員都紛紛效仿季文子的做法。
  • 《論語》|三思而後行?孔子卻不這樣認為
    思與行就是思考與行動,是人的兩種行為,處理好二者的關係,關係到事業的成敗。有人認為,思考得越多越成熟,成功的可能就大。魯國大夫季文子做事就喜歡三思而後行,孔子卻認為不用這樣。01 思與行的關係「三思而後行」,說明了思與行的關係。
  • 遇事三思而後行 莫因衝動毀終身
    遇事三思而後行 莫因衝動毀終身 2020-08-13 19: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俗語「三思而後行」,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世人誤解千年
    以前看過一個視頻,是一個烏克蘭女孩採訪本國老人,問起那個老人烏克蘭與中國的最大區別,當年的烏克蘭也算得上是強大,為何如今這般落魄,而當年的中國明明那麼窮困,為何如今這般強大,兩者之間的巨大差異是如何造成的,那個烏克蘭老人神情激動地說:「因為文明,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
  • 感悟人生:遇事要冷靜,三思而後行!
    寓意這故事告誡我們,凡事要三思而後行,切不可輕率從事。
  • 古人講「三思而後行」,後半句僅僅4個字才是關鍵,卻鮮為人知
    大家熟知的「三思而後行」,實際上就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一、「三思而後行」的出處和典故「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因為「再」,說的是再一次或反覆多次,那麼「三次而後行」中的「三」,則往往也只是一種虛指。或許季文子在做事情之前,不只是考慮的三次,甚至還可能是四次或更多次。所以孔子才會對其做出批評,認為他只是考慮的太多了。
  • 凡事三思而後行,切不可輕率從事;壞人無論大小都應堅決加以懲治
    寓意:這故事告誡我們,凡事要三思而後行,切不可輕率從事。跳蚤和人有一天,一隻小小的跳蚤在一個人身上跳上跳下,不斷地叮咬他,弄得他極其難受。他一把抓住跳蚤,問它:「你是誰?怎麼在我身上四處叮咬,使我到處騷癢?」跳蚤說:「請饒恕我,千萬別捏死我!
  • 女人主動接近你,大都抱有這4種目的,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情叔結語: 女人主動接近你,大都抱有這4種目的,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 做事要三思而後行,才能夠做到恰如其分,否則可能引來麻煩或後患
    不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應該在做事之前,三思而後行,才能夠做到恰如其分,否則就有可能引來麻煩或後患。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一個高潮的到來預示著一個低潮的即將開始,在追求事業盡善盡美時,很可能也會發現許多不足與遺憾。從另一個角度講,做事不求滿盈,留有餘地,也是一種處世的方法。
  • 做事三思而後行!
  • 紅薯、紫薯富含膳食纖維,可以潤腸通便,但2種錯誤吃法要避免
    同樣富含膳食纖維的薯類,對潤腸通便有好處,減肥的人群每天都可以適量吃些,但在這裡也要提醒大家,有2種錯誤吃法要注意避開,避免加重便秘。要說的第一種錯誤吃法就是大家不要吃生的紫薯、白薯、紅薯。日常生活中,看到有些人在加餐的時候,或者是餓了冰箱裡只剩下薯類,就會直接削皮食用,口感也會非常新奇。
  • 黃金手鐲有三種,最好三思而後買,買了會麻煩
    黃金手鐲有三種,最好三思而後買,買了會麻煩大家好,歡迎來到《珠寶玉之窗》,珠寶玉石雖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卻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精緻起來。
  • 「三思而後行」:吾日三省吾身,自省而後行
    「三思而後行」:吾日三省吾身,自省而後行三思而後行,傳承了幾千年的經典話語,也是做人做事之根本。《論語》:吾日三省吾身。
  • 人最大的錯誤,就是認為自己有時間
    人生苦短,愛恨隨意,問心無愧,活好自己就行。記住:凡事不可太認真,太認真累己身,苦己心。苦和累,只有自己體會,沒有哪個同情。人最大的錯誤,就是認為自己有時間。如果你有願望,如果你真的還有力量去實行它,我覺得你一定要即刻就出發,去完成自己的願望,讓自己更少的遺憾。
  • 《這個男人是我人生中最大的錯誤》:霸道總裁的第N副面孔
    2020年的日劇《這個男人是我人生中最大的錯誤》反潮流而行,再次撿起已經被玩壞的霸道總裁形象,以漫畫為基礎改編,做出了值得肯定的創新。女主角佐藤是製藥公司的普通社畜,單身,沒朋友,每天回家只能和寵物狗面面相覷。當寵物狗遭遇意外死亡後,佐藤只能在酒吧借酒消愁,無意間遇到一個毒舌男子出言不遜。
  • 凡事都「三思而後行」,原來孔夫子都不贊同!
    當年作為魯國正卿的季文子為人謹小慎微,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孔子聽說後覺得這種做法有些過于謹慎和優柔寡斷,私下評論時認為「遇事考慮兩次也就行了」。任何單位和部門的關鍵崗位,往往擔負著穩定和發展的重任,還是相應突發事件的直接參與或指揮者,做工作力求穩妥是必要的,但絕不能遇事優柔寡斷,更不能消極對待,明哲保身。
  • 《鬼谷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謹慎,凡事三思而後行之
    在本節中,鬼谷子主要講述了決策的重要性,在決策的面前,一定要深思熟慮,不要輕易地作出決定,以免因為一時大意而產生的錯誤,導致了滿盤計劃的失敗,尤其是面臨重大抉擇時,更是需要三思而後行。在前面我們就講了掌握情緒,權衡利弊,三思後行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之一,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多經過考慮,不要總是只知道盯住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忌身後的禍害,那樣是非常容易大禍臨頭的。
  • 【大角星】人類最大的錯誤
    人類最大的錯誤一直都是,認為人類可以給予只有上帝才能給予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