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四個生理彎曲,s型
(一)脊柱彎曲度檢查
1.脊柱後凸:胸椎多發(駝背)
小兒 —— 佝僂病
兒童、青年——胸椎結核(成角畸形)
胸椎弧形後凸,脊柱強直固定——類風溼性關節炎
老年人——骨質退行性變
2.脊柱前凸:腰椎多見
3.脊柱側凸:佝僂病,慢性胸膜肥厚
(二)脊柱活動度檢查
頸椎腰椎活動度大,胸椎活動度小,骶椎幾乎不活動。
活動受限:軟組織損傷、骨質增生、骨質破壞、椎間盤脫出。
(三)神經反射
1.腹壁反射:
上部消失:胸7、8脊髓病變
中部消失:胸9、10脊髓病變
下部消失:胸11、12脊髓病變
2.提睪反射:
反射中樞:腰1、2
雙側消失——腰1、2脊髓病變
一側消失——椎體束損害
3.深反射
肱二頭肌反射 反射中樞:頸5、6
肱三頭肌反射 反射中樞:頸7、8
橈骨膜反射 反射中樞:頸5—8
膝反射 反射中樞:腰2—4
跟腱反射 反射中樞:骶1—2
注意:深反射減弱或消失多系器質性病變,如末梢神經炎、神經根炎等,使反射弧遭到破壞;深反射易受精神緊張影響,應囑病人儘量放鬆肌肉,並轉移注意力。
4.病理反射
是指錐體束病變時,失去了對腦幹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釋放出的踝和拇指背伸的反射作用。1歲半以內的嬰幼兒由於錐體束尚未發育完善,可出現上述反射,成人若出現即為病理反射。
Hoffmann徵:頸髓病變
(四)相關試驗
1.頭部叩擊試驗:
方法:病人坐位,醫生以一手平置於患者頭部,掌心接觸頭頂,另一手握拳叩擊放置於頭頂部的手背,若病人感到頸部不適、疼痛或上肢(一側或兩側)痛、酸麻,則該試驗為陽性。
意義:神經根型頸椎病。
2.轉身看物試驗:
方法:讓患者觀看自己肩部或身旁某物,若患者不敢貿然轉頭或轉動全身觀看,說明頸椎或頸肌有疾患。
意義:頸椎結核、頸項強直、「落枕」等。
3.頭前屈旋轉試驗,也稱Fenz試驗:
方法:先將患者頭部前屈繼而向左右旋轉,如頸椎出現疼痛即為陽性。
意義:頸椎骨關節病。
4.拾物試驗,多用於小兒腰部前屈運動的檢查:
方法:患兒於地上拾物,患兒屈膝屈髖而不彎腰為陽性。
意義:脊柱有功能障礙,多半為脊柱結核。
5.(兒童)腰部伸展試驗:
方法:患兒俯臥,檢查者用雙手提起患兒雙足,將兩下肢及骨盆輕輕上提,由於肌痙攣,腰部保持僵直,生理前凸消失。
意義:腰椎病變。
6.股神經牽拉試驗:
方法:患者俯臥、屈膝,檢查者將小腿上提或盡力屈膝,出現大腿前側放射性疼痛者為陽性。
意義:股神經受壓,多為腰3-4間盤突出症。
(五)特殊體徵
1.Spurling徵(椎間孔擠壓試驗)
方法:將患者頭轉向患側並略屈曲,檢查者左手掌墊於頭頂,右手輕擊之,出現肢體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感時為陽性。
意義:神經根型頸椎病。
2.Eaten徵(臂叢牽拉試驗)
方法:讓患者頸部前屈,檢查者一手放於頭部病側,另一手握住患肢的腕部,沿反方向牽拉,如感覺患肢有疼痛、麻木則為陽性。
意義:神經根損害。
3.拉斯特(Rust)徵:
方法:患者常用手抱著頭固定、保護,以免在行動中加劇頸椎病變部位疼痛。
意義:頸椎結核。
(一)形態異常
1.腕關節變形:
圓形軟質包塊——腱鞘纖維脂肪瘤
結節狀隆起——滑膜炎
囊狀突起——腱鞘囊腫
2.指關節變形:
梭狀變形——類風溼性關節炎
爪形手——尺神經損傷、進行性肌萎縮
3.膝關節變形:
紅腫熱痛,運動受限——風溼性關節炎
關節腫脹,浮髕現象——關節腔積液
4.膝內外翻——佝僂病、大骨節病
5.足內外翻
6.杵狀指(趾):
遠端指(趾)節呈杵狀膨大:與指端缺氧、代謝障礙及中毒性損害有關。
常見病:支氣管肺癌、支氣管擴張、肺膿腫、膿胸、發紺型先心病、吸收不良綜合症、潰瘍性結腸炎、肝硬化。
7.匙狀指:
指甲中部凹陷,邊緣翹起,指甲變薄,表面粗糙
常見病: 缺鐵性貧血。
8.平板腳
9.下肢靜脈曲張
(二)相關試驗
1.肩外展疼痛弧試驗:
方法:在肩外展60—120°範圍內時,因岡上肌腱與肩峰下摩擦,肩部出現疼痛為陽性徵,這一特定區域內的疼痛稱為疼痛弧。
意義:岡上肌腱炎、肩峰撞擊。
2.腕伸肌緊張試驗:
方法:患者肘關節伸直,前臂旋前位,作腕關節的被動屈曲,引起肱骨外上髁處疼痛者為陽性徵。
意義:肱骨外上髁炎。
3.握拳尺偏試驗,又稱芬克斯坦(Finkeisten)徵:
方法:患者拇指屈曲握拳,將拇指握於掌心內,然後使腕關節被動尺偏,引起橈骨莖突處明顯疼痛為陽性徵。
意義: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4.Phalen試驗:
方法:屈肘、前臂上舉,雙腕同時屈曲90度,1分鐘內患側即會誘發出正中神經刺激症狀。
意義:腕管綜合徵。
5.髖關節過伸試驗,又稱腰大肌孿縮試驗:
方法:患者俯臥位,患側膝關節屈曲90°,檢查者一手握其踝部將下肢提起,使髖關節過伸。若骨盆亦隨之抬起.即為陽性徵。
意義:髖關節不能過伸。腰大肌膿腫及早期髖關節結核可有此體徵。
6.浮髕試驗:
方法:患肢伸直,檢查者一手虎口對著髕骨上方,手掌壓在髕上囊,使液體流入關節腔,另一手示指以垂直方向按壓髕骨。若感覺髕骨浮動,並有撞擊股骨髁部的感覺,即為陽性徵。
意義:關節內有積液,超過50ml。
7.膝關節側向應力試驗:
方法:患者仰臥,膝關節伸直,檢查者一手按住股骨下端外側,一手握住踝關節向外拉,使內側副韌帶承受外展張力。若有疼痛或有側方活動,為陽性徵。反之,以同樣的方法檢查外側副韌帶。
意義:內側副韌帶損傷。
8.抽屜試驗又稱推拉試驗:
方法:患者仰臥,屈膝90°,足平放於床上,檢查者坐於患肢足前方,雙手握住小腿作前後推拉動作。
意義:向前活動度增大表明前交叉韌帶損傷,向後活動度增大表明後交叉韌帶損傷,可作兩側對比檢查。
9.骨傳導試驗:
方法:以震動的音叉放在兩側肢體遠端對稱的骨隆起處,或用手指或叩診錘叩打該處,另將聽筒放在該肢體近端對稱的骨隆起處,聽骨傳導音的強弱,並與健側對比其音調。正常骨傳導音清脆。
意義:骨折時,由於骨傳導不良,傳導音變鈍。
10.足內、外翻試驗:將踝關節內翻引起外側疼痛,表示外側副韌帶損傷;踝關節外翻引起內側疼痛,表示內側副韌帶損傷。
(三)特殊體徵
1.Lasegues徵:
方法:30°以內出現由上而下的放射性疼痛。
意義: 神經根受刺激——坐骨神經痛、 腰椎間盤脫出。
2.杜加(Dugas)徵,搭肩試驗:
方法:將患肢肘關節屈曲,患肢手搭在對側肩部肘關節能貼近胸壁為正常。若肘關節不能靠近胸壁,或肘關節貼近胸壁時而患肢手不能搭在對側肩部,或兩者均不能,為陽性徵。
意義:肩關節脫位。
3.託馬斯(Thomas)徵:
方法:患者仰臥,將健側髖膝關節儘量屈曲,大腿貼近腹壁,使腰部接觸床面,以消除腰前凸增加的代償作用。再讓其伸直患側下肢,若患肢隨之蹺起而不能伸直平放於床面,即為陽性徵。
意義:髖關節有屈曲攣縮畸形或下腰椎病變。
4.屈德倫堡(Trendeienburg)徵:
方法:先讓患者健側下肢單腿獨立,患側腿抬起患側臀皺襞(骨盆)上升為陰性。再讓患側下肢單腿獨立,健側腿抬高,則可見健側臀皺襞(骨盆)下降,為陽性徵。
意義:持重側的髖關節不穩或臀中、小肌無力。任何使臀中肌無力的疾病均可出現陽性徵。
5.麥克馬瑞(McMurry)徵,迴旋研磨試驗:
方法:患者仰臥,患腿屈曲,檢查者一手握住患側足,另一手置於關節間隙。如果要檢查內側半月板,則先極度屈曲膝關節,外旋患側足並同時施以內翻應力,如果此時出現內側關節間隙的疼痛及彈響,則說明內側半月板後1/3的損傷;然後逐漸伸直膝關節,如果在屈膝90°時出現膝關節內側的疼痛和彈響,則說明內側半月板中1/3的損傷;如檢查外側半月板,先極度屈曲膝關節,內旋患側足並同時施以外翻應力,如出現外側關節間隙的疼痛及彈響,則外側半月板後1/3的損傷;然後逐漸伸直膝關節,如屈膝90°時出現膝關節外側的疼痛和彈響,則說明外側半月板中1/3的損傷。
意義:半月板損傷。
(四)壓痛點
1.膝關節外側壓痛點:
2.膝關節前側壓痛點:
髕骨上緣——股四頭肌止點病,90°伸膝抗阻試驗陽性
髕骨尖及髕韌帶—髕尖炎和髕腱周圍炎,伸膝抗阻試驗陽性
脛骨結節——脛骨結節骨軟骨炎
髕骨內側緣—髕骨半脫位或者習慣性髕骨脫位
髕骨內側——內側滑膜皺襞綜合症
髕骨兩側至脛骨內外髁——伸膝筋膜炎,伸膝抗阻試驗陽性
髕韌帶兩側——髕下脂肪墊炎
3.膝關節內側壓痛點:
脛骨結節內側部——鵝足止點炎,鵝足滑囊炎,屈膝抗阻試驗陽性
內側副韌帶走行部——內側副韌帶損傷
脛骨平臺後內側部——半膜肌止點炎
關節線平面——半月板損傷,關節囊韌帶損傷,局限性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