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工程之後,中國「太陽工程」也宣布突破,美國院士:太快了

2020-12-13 科技小伯樂

中國「太陽工程」實現首次放電

嫦娥五號成功奔月之後,標誌中國航天順利地完成了月球工程,成功躋身世界航空頂尖行列。時隔一個月,迅速發展的中國技術,再次迎來劃時代意義的突破,「太陽工程」首次放電!

核工業西南研究正式宣布,位於成都的「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首次實現放電,中國已經能夠自主地掌握託卡馬核聚變裝置,涵蓋領域有設計、修建和運行技術等等。

建造HL-2M裝置,是為了研究聚變堆的相關物理問題以及關鍵技術,在高壓比、高參數的條件下,以ITER物理方向為基礎,深度剖析等離子體等課題,包括等離子體約束和輸運、高能粒子、偏濾器位形,為完成實現聚變堆做相關技術鋪墊。

早在幾年前,我國就已經成功運行了多個託卡馬克裝置,比較著名的有一號環流器、合肥超環,以及「東方超環」(全球第一個全導核聚變裝置),東方超環在去年的試驗中,加熱功率超過了10兆瓦,等離子溫度達到了1億攝氏度。

環流二號(HL-2M)的建立,將於東方超環形成很好的互補,據悉,環流二號(HL-2M)在產生核聚變反應時,最高核心溫度可以達到1.5以攝氏度,幾乎是太陽核溫的10倍。

此次實現放電意義重大,不僅將我國聚變堆領域的技術推向了全球頂尖的高度,也將為我國後期的CFETR建設打下牢固的核心技術基礎。

此次我國環流二號(HL-2M)的技術突破,是完全自主的中國技術,除了感嘆中國科技發展迅速之外,也不得不說我們一路走來,跨越了太多的荊棘,殊為不易,尤其是在西方技術封鎖的大環境下,自主研發難度可想而知。

美院士:太快了

與我國的快速發展相比,總是試圖給我們使絆子的美國,終於迎來了惡果,近日外媒爆料,有「天眼」之稱的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底部漏出了一平米左右的大洞,系統幾乎完全崩潰,要知道這個望遠鏡耗資近10億美元,這引得美科技界一片悲鳴。

面對中國「太陽工程」的領先,美國科學家,科學院士Anton在推特上表示祝賀:「恭喜中國再一次領先全球,核聚變領域是21世紀的現象級科技,中國的人造太陽會成為全球科技發展的明燈,成為引路的燈塔,短短數十年,從一個科技弱國實現彎道超車,實在是太快了」。

寫在最後

正如美院士所說,上世紀我國在科技領域的薄弱有目共睹,即便在5G時代,國產科技企業依然不斷地遭受美國的技術封鎖,儘管困難重重,我們已然逆流而上,通訊、太空等諸多領域都已完成反超。

以史為鑑,我們國科技之所以這麼努力進取,是因為知道落後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無需光刻機,中科院正式宣布,中國芯彎道超車

相關焦點

  • 中國不滿足建造太陽,如今開啟建造月亮,你覺得人工月亮可靠嗎?
    前段時間我國嫦娥5號從月球上帶回的土壤,讓我國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第3個再次登上月球國家,相信人們都能體會到中國的航天實力。然而近一段時間一名專家爆料,目前中國正在實施建造太陽的腳步,大家聽到見到太陽就會想起當年美國試圖開始建造月亮,建造太陽是模擬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用最少的燃料釋放出最強大的能量,終於一段時間後,建造太陽的過程中取得了成就,於是專家們開始新一輪的建造月亮,建造月亮有什麼作用呢?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團隊:梳理嫦娥四號的技術突破
    不久前,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第 10 期就發表了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的英文評述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of the Chang'e-4 mission」,文章中回顧了嫦娥 4 號工程的實施過程,梳理了嫦娥 4 號所取得的技術突破和探測成果
  • 星光|中國工程院院士唐明述:讓混凝土重大工程堅如磐石
    交匯點訊 讓混凝土工程如磐石之固、柱石之堅,保證重大基礎設施使用期達100年以上,是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唐明述的畢生追求。為此,他數十年如一日,帶著流動的「勘察隊」奔波於大江南北,研究混凝土工程的「癌症」——鹼集料反應。因在該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他獲得了由國際水泥化學大會頒發的「國際水泥與混凝土領域傑出貢獻獎」。
  • 中國痛失院士!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院士逝世
    2020年剛開頭,我國又痛失一院士。今天(1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蔣洪德,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8歲。剛剛,清華官微確認上述消息,並致敬蔣洪德院士為「師者典範」。蔣洪德院士1942年7月4日出生於湖南長沙,1965年獲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燃氣輪機專業學士學位,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業碩士學位,先後在青島汽輪機廠、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工作。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蔣洪德院士長期從事能源與動力領域的科研工作,在葉輪機械氣動熱力學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 入列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五位 濰坊有他!
    近日,從人民網傳來消息,中國科學家龍騰、王立軍、張丹、莊巍、李永勝當選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在該機構官方網站最新公布的外籍院士人員名單中,上述5位中國科學家入列。其中,李永勝為我市企業山東天瑞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長。
  • 五大院士點讚的中國原創: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全球首發
    現場五大院士以及董明珠紛紛點讚:「我是衝著中國原創來的,只有核心技術才能改變我們生活。企業家的責任與使命是為了人類做貢獻,為了人類的幸福奉獻,從追求個人財富到社會財富。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將能讓中國製造業企業變得更智能化,格力下一步的發展,需要與更多像這樣掌握中國原創技術的企業結合。」
  •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收官:「胖五」送「嫦娥」奔月,再從月球...
    11月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圖源@中國探月工程編者按1978年,從月球帶回的380千克月巖石樣品中,美國拿出了小指尖大小的1克贈送給中國。
  • 唐本忠院士、王均教授當選2020年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Fellow
    華南理工大學唐本忠院士、王均教授當選2020年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Fellow,此次中國生物材料學會共有17人當選本屆Fellow。世界生物材料大會匯聚了全球生物材料領域的頂尖科學家,不僅為從事生物材料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共同探討前沿研究的機會和互動交流的平臺,而且對促進全球生物材料科學與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中國又一項技術領先世界!美國院士都給出高評價
    原題:中國又一項技術領先世界!美國院士都給出高評價。對此大家怎麼看?這一次中國又一項技術領先世界,就在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正式宣布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優秀的科研團隊攜手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以及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行了合作。這也合作下也誕生了一個偉大的壯舉,共同研發出76個光子100個模式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
  •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收官:嫦五配胖五,回家之前挖點土
    圖源@中國探月工程 編者按 1978年,從月球帶回的380千克月巖石樣品中,美國拿出了小指尖大小的1克贈送給中國。此後,以地球化學專家歐陽自遠為首的中國科學家開始對其中的0.5克樣品進行研究,發表了14篇相關研究文章,並推斷出這是由阿波羅17號飛船航天員採集來的樣品。
  •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紀實
    這是21世紀人類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一大步。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  探月第三步 中國航天一大步「5、4、3、2、1,點火!」
  • 探月工程,嫦娥5號,何時再邁出人類一小步?為時不遠
    如果成功,中國是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取得月亮樣本的國家。 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總重達2.8噸,是人類無人探月史上最複雜,最重的探測器。這樣的重量意味著把它發射到38萬千米外的月球並非易事。 嫦娥五號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四大部分組成。其中軌道器主要負責往返月球期間的動力,能量通信和交會對接需求等。
  • 黨曉龍與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安院士一行舉行工作座談
    黨曉龍與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安院士一行舉行工作座談提供多領域全方位諮詢服務人才智力支持 助力保定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9月17日,市委書記黨曉龍與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安舉行工作座談,雙方就區域經濟發展決策、產業發展規劃、重大項目開發策劃及諮詢等領域合作進行深入交流。
  • 《月背徵途》帶你梳理中國探月工程的裡程碑事件
    在「嫦五」凱旋這一中國探月裡程碑時刻,由中國航天人書寫的《月背徵途:中國探月國家隊記錄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背面全過程》一書也正式上市,並於今天上午在北京航天城舉辦了新書發布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中心主任王赤,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主任李劍等嘉賓出席了這一發布會。
  • 中國工程院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
    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記者彭韻佳、徐海波)5日,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分析了我國在移動信息網絡、信息安全技術、智能化發展等領域的發展趨勢。
  • 月亮上沒有嫦娥和玉兔,中國的「探月之路」也從未停歇→
    在許多古代文明中,月亮都被奉為神明。但中國的古人認為,月亮是仙女的宮殿——美麗的嫦娥懷抱玉兔,從那裡眺望人間。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失望地發現:月亮上沒有嫦娥、沒有玉兔。它清冷、寂靜、荒涼一片。即便如此,人類依然在好奇心和求知慾的推動下,不斷向它靠近。2004年,中國首次探月工程立項啟動。
  • 十三年「探月工程」長路,約兩公斤月球土壤終於即將帶回中國
    這是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第三步的首次任務。「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升空。圖片:中國探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運載火箭專家龍樂豪在接受《焦點訪談》時表示,從探月工程來講,「『繞』我們開頭了,『落』也是中間的,『回』主要是採樣返回。這次是最後一戰。」
  • 熱烈祝賀張平文院士當選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會士!
    據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簡稱SIAM)官網報導,2020年3月31日,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公開宣布了2020年會士名單,28人當選新晉會士(SIAM FELLOW)。
  • 中國的南水北調,美國的北水南調,唯獨蘇聯的東水西調是失敗工程
    中國的南水北調,美國的北水南調,唯獨蘇聯的東水西調是失敗工程世界上曾有3大調水工程,中國的南水北調,美國的北水南調,蘇聯的東水西調,然而唯獨蘇聯的東水西調工程是一個失敗的工程,甚至還造成了災難,要說上個世紀,蘇聯的實力可是有目共睹的,而當時的中國堪稱在這三個國家之中是最薄弱的,這究竟是技術上的問題還是地理位置的問題?
  • 劉如謙、莊小威、李飛飛、王辰等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
    2020 年 10 月 19 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M)增選 100 位新院士,其中 90 名常規成員和 10 名國際成員。新增後,NAM 院士總數超過 2200 人,其中國際院士為 175 人。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