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祖庭 | 南唐首剎 | 清涼問禪
佛教認為貪、嗔、痴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因其能毒害人們的身心,故名「三毒」。 貪即欲求而不知滿足,貪而不得化為嗔,貪而得之化為痴。因內心貪嗔痴的驅動,眾生進而造作殺盜淫妄諸多惡業。因此,佛教以「戒定慧」三學來對治之。 許多人認為任何惡事都不去做,就叫戒;各種善事都去做,就是慧;讓心變得安靜,就是定。其實,這並不是戒定慧的最高層次。 六祖慧能大師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 看來,真正的戒定慧,並不是表面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是心地無非、無痴、無亂的境界。 一切法皆不離心,「心病還須心藥醫」。修不淨觀可對治貪慾;修慈悲觀可對治嗔恚;修因緣觀可對治愚痴。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在面對一切境遇時,不生貪求、執著,並能觀察、體悟其空性之理,就是對治「三毒」的最佳方法。
朗讀 | 道傑(邱瑜)
【原創聲明】
本文權屬歸原創者所有。轉載時請註明作者:「清涼禪」,文章來源:「南京清涼寺」。分享此文時,不做任何商業用途。清涼古寺 微信:njqlscom
已經加過的師兄,請勿再重複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