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可以對治人人都有的四魔:煩惱魔蘊魔死魔天魔及三毒:貪嗔痴

2021-01-07 耀如樂園

佛法可以對治人人都有的四魔:煩惱魔蘊魔死魔天魔及三毒:貪嗔痴

省庵大師:

淨土因何獨指西,要令心念有歸棲。

一門入後門門入,初步迷時步步迷。

直就下凡階上聖,不離煩惱證菩提。

蓮華勝友應相待,何日歸來手共攜。

(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

【略解】

佛經中說閻浮提眾生都有三種病,即便把世界上的所有名醫集中在一起,都把各自的獨自秘方拿出來,精煉出來的妙藥,量如須彌山那麼多,把這些妙藥只給一個人吃,也治不好一個人的這三種病:貪、嗔、痴。

由於我們都有三種病即貪嗔痴,就會有嚴重的我執與法執。我們就會固執的認為娑婆世界很好,不相信六道輪迴,不相信有極樂世界,這就是初步迷時步步迷:迷到了有四種顛倒即無常常倒、苦樂顛倒、無我我倒及不淨淨倒渾然不知,迷到了被四魔即煩惱魔、蘊魔、死魔及天魔纏縛渾然不知,迷到了無始以來處在六道輪迴渾然不知,迷到了有跳出輪迴之路渾然不知,迷到了有成菩薩成佛的法門渾然不知,迷到了有極樂世界而不相信。

在中國,淨土宗與禪宗都是影響巨大的佛教宗派,淨土宗是難信易行法門,禪宗是易信難行法門。淨土宗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修行法門,禪宗是大根利器的修行法門。我們在家的俗人應該一門深入淨土念佛法門,堅持信願行,臨終可以在念佛聲中往生到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就擺脫了四魔所纏縛,就不會再被三毒所害,就可以一生成佛。

相關焦點

  • 【清除三毒貪嗔痴】
    活佛師尊慈語【清除三毒貪嗔痴】◎ 要了生死,一定要斷煩惱,你們煩惱由什麼而生?因為有貪、嗔、痴,「貪」,常常貪心不足、憤憤不平,也常常生愛欲,看到什麼愛什麼,愛不得就生痛苦,所以煩惱從三毒來,三毒就是貪、嗔、痴。「嗔」,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忿怒,不高興、生氣,要知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能事事順心如意,如果事事順心如意就不用做人了,就可做仙佛。「痴」,痴心妄想,想了入迷就叫痴,痴的話就愚,痴愚,痴愚,常常是連在一起的。
  • 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上篇)
    相信大家每個人都有煩惱,正因為人有煩惱,有各種各樣負面的心理、不良的心態,容易緊張,容易焦慮,容易執著,容易斤斤計較,容易患得患失,內心有著自私、虛榮、苦惱等等,這些煩惱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痛苦。如果想要獲得內心的平靜,獲得真正的快樂,就要需要辦法去除這些煩惱。
  • 佛教:貪嗔痴有一樣,都不能除煩惱
    欲動,則心動;心動,自然煩惱叢生,貪嗔痴三毒是一切煩惱的總根子,我們不管有多少煩惱,不管有多少苦難,都是由貪嗔痴所產生,貪嗔痴就是我們眾生迷惑的根本,放下貪嗔痴,就能得當下自在了。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佛學上的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它緣起於六識,嗔是指不平心,即七情,它緣起於五蘊,而成的第七識——思維意識。
  • 修行要斷貪嗔痴,不然白修了
    2: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1 在印度,所有這一些修行人都叫沙門。沙門,翻作中國的意思叫做勤息,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2 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這個「沙門」是專門指佛門出家人。沙門的意義,在家跟出家統統可以具足。你在家也「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你是在家的沙門。
  • 從貪嗔痴轉為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必由之路
    佛法修行,於世人而言,就是一個不斷的將貪、嗔、痴三毒向戒、定、慧三學轉換的過程,因為世間眾生本來心性是清淨無染而妙明如日月的存在,只是於無始劫來所生的業障而被無明塵垢所遮蔽,所以才有三毒叢生、六欲不滅的煩惱,導致眾生於三道六界之中沉淪流轉而無有休止之時。
  • 《收束起貪、嗔、痴》
    《收束起貪、嗔、痴》一、修道首重的是心的修持。
  • 普仁大和尚法語選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 被三毒捆住了 |但是,無始以來的串習形成了我們生命的主流,我們由於串習,見到喜歡的東西就貪,對於強烈的貪慾往往難以戰勝,同樣地,嗔心、痴心也會因各種境界生起。我們為什麼一直在六道中輪迴?正是貪嗔痴三毒把我們捆住了,使我們不得解脫,智慧不能開顯。貪心是餓鬼的因,嗔心是地獄的因,痴心是畜生的因。
  •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圖片來源網絡「貪、嗔、痴」佛謂之三毒。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無邊苦海,為惡之根源。所謂貪,是對外物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從而產生我執心,我執心便是對食:色,名譽,權利,金錢,等世俗需求的貪念,希望得到而未得到會產生煩惱痛苦,人性的欲望是永不滿足的,得到了又想要得到更多,因此會永遠不能滿足的欲望而永遠無法消除煩惱,同時,已經得到了的又會為擔憂失去而煩惱,等到失去了又會為失去而痛苦。因此,我執心就是一切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所謂嗔,是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 佛教中說人有三條毒龍,就是人的貪嗔痴,人一輩子都在和他做鬥爭
    老陽按:在佛教之中,有三皈依五戒,首先要防的就是貪嗔痴三毒,佛教理論之中,認為人的種種惡行都是從這裡面發出的。「如須陀洹身見」,須陀洹是初果羅漢,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四果。初果羅漢證到了以後,貪嗔痴慢疑就薄了、淡了。但是貪嗔痴慢疑薄了淡了,就可以證果嗎?
  • 對治「三毒」的方法
    佛教認為貪、嗔、痴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因其能毒害人們的身心,故名「三毒」。       貪即欲求而不知滿足,貪而不得化為嗔,貪而得之化為痴。因內心貪嗔痴的驅動,眾生進而造作殺盜淫妄諸多惡業。
  • 陳劍鍠:貪嗔痴,就是佛教裡面的三毒
    陳劍鍠在演講中提到,我們在娑婆世界,大部分為養家餬口都非常勞累。其實人應該在物質不匱乏的情況之下,讓自己多一點時間來靜默,來思考生命的意義。他說,我們不斷地在積累貪嗔痴,我們因貪而起嗔;貪不得我生氣;貪到了怕失去,也生氣;所以貪接著而來就是嗔,因嗔產生無明,這就是佛教裡面講的三毒。其實這就是我們娑婆世界所處的環境。
  • 佛教中的三毒指什麼?怎麼消除它們?現代佛法對此的理解有失偏頗
    「貪慾」、「憤怒」、「妄想」,被佛教稱為貪、嗔、痴三毒,也是人類的三大煩惱,現代佛教倡導要戒除這三毒,可是,在佛陀所在那個年代,卻主張把這些煩惱當作了解內心的工具。就像孔聖人的經典也經常被誤解一樣,佛法也因為讀者的見識、理解不同,有不同的見解,那到底誰的見解才是正確的?
  • 從貪嗔痴的對治得到的清淨心,在修行四禪八定,才能得正定
    五蓋是貪慾蓋、瞋恚蓋、昏沉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這些和我們根本煩惱可以做個對照,我們的根本煩惱是「貪、欲、瞋、恚、愚痴還有我慢、疑心」。應該怎樣對治這「五蓋」呢?用不淨想對治貪慾,用慈悲想對治嗔恚,用光明想對治昏沉睡眠,因為我們的昏沉睡眠就好像無明黑暗一般,用止息想對治掉舉惡作,用緣起想對治疑蓋,疑就是「痴」根。
  • 無非貪嗔痴
    貪嗔痴,是出自於佛教的原理,說這是作惡的根源,也叫三不善根。四不和尚:不看、不聽、不說、不動貪:即人在順境中起貪愛,欲望纏身。嗔:即人在逆境中生怨恨,怨天尤人。痴:即人在平境中無事理,是非不分。所以這三個字高度概括了人性,無論何人,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種族膚色,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境遇(順境逆境平境),貪嗔痴都會伴隨左右,以下4點就是人性最普遍存在的弱點,自己把握了就會生活更好,別人把握了就會利用它來控制你。
  • 是什麼讓你煩惱叢生?看看是不是這些正在吞噬你生活中的快樂?
    從最粗淺的角度說,造成常人煩惱的的最根本原因有三——即佛家所說的「三毒(貪嗔痴)」,由這三種「毒藥」造成的煩惱即「三毒煩惱」,再擴大一些,就是「五毒煩惱(貪嗔痴慢疑)」,再進一步分析歸納「煩惱」和造成「煩惱」的原因,還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和「無明煩惱」。那麼找一找讓你煩惱叢生、痛苦不斷的最終根源到底是什麼?一、貪。「貪」就是對於外境的貪愛、貪著,貪戀。
  • 唐僧收的三個徒弟與佛教「貪嗔痴」的關係
    今天小編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從《西遊記》來看孫悟空,動不動就猴急,打死妖怪不帶手軟的,俗話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孫悟空就是「嗔」的代表,再看豬八戒,貪吃、貪睡、貪色,體現了人的本色貪慾,所以豬八戒就是「貪」的代表,再來看沙悟淨,天生魯鈍愚痴,就是「痴」的代表。
  • 意識到貪嗔痴,自己都佔了,真的是要勤修戒定慧
    今天誦得特別虔誠,基本上起心念的時候我都能打開閥門讓它溜走,然後再回來誦經。而且有幾個章節我看得比之前也明白了許多。我在想那隻小妖怪,今天我看見的只是一隻小小的老鼠而已,倘若把眼睛睜大,視線範圍擴大,站起來,難道這真的是一隻妖怪嗎?
  • 佛說有三種善法能對治貪毒,休息貪毒得大富、眾人愛戴等十種功德
    貪慾之毒毒如孀,人間悲劇皆因貪,貪丟官位又丟命,跟佛學防貪法。佛說有三種善法能對治貪慾毒箭,休息貪慾得大富、眾人愛戴等十種功德。我們眾生都被六個根本煩惱所控制住,不得自在,六個根本煩惱就是貪、嗔、痴、慢、疑、邪見。其中貪嗔痴為三毒。
  • 貪心最毒
    這個八萬四千,確確實實是一條一條說得出來的,不是一個籠統的數字,是確確實實有八萬四千條。2 八萬四千要在平常講演的時候,那也太瑣碎了,所以就再把它歸納,歸納成一百零八。這一百零八類,叫百八煩惱,我們這個念珠是一百零八顆,它的意義就是斷百八煩惱,是這個意思,把煩惱念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