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仁大和尚法語選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2021-01-07 妙音蓮花燈

| 人身難得 |

過去無始,未來無盡。無始以來,我們在六道輪迴。人道、天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總稱六道。在這六道中,人道有苦有樂,最適宜修行。天道雖然好,但是天人沉迷享樂,疏於修行,命終時墮入哪一道還未可知。阿修羅道的眾生一生好鬥,長期處在戰爭中。畜生沒有自主能力,任人宰割,即使身為畜生中的王者——獅子,生命也會受到威脅。餓鬼簡直是生不如死,餓了不能吃,即使把食物咽下去,食物馬上變成火燙,那是什麼滋味?地獄道更加痛苦不堪,各式各樣的地獄恐怖至極。這一世我們轉生人道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是何其幸運的事情!

| 被三毒捆住了 |

但是,無始以來的串習形成了我們生命的主流,我們由於串習,見到喜歡的東西就貪,對於強烈的貪慾往往難以戰勝,同樣地,嗔心、痴心也會因各種境界生起。我們為什麼一直在六道中輪迴?正是貪嗔痴三毒把我們捆住了,使我們不得解脫,智慧不能開顯。貪心是餓鬼的因,嗔心是地獄的因,痴心是畜生的因。我們一時不守戒,三毒就來了,三惡道的因就種下了,若又不能及時覺察,未來只能墮落到三惡道。

| 培養覺照 對治煩惱 |

所以我們要修行,培養內心的覺照,積極地對治煩惱。貪心重,就多修布施;嗔心重,就多修忍辱。大家不要覺得人忍辱是無能,是吃虧。實際上,忍辱就是道,就是法,可以幫助我們早日踏上通往淨土的道路。

我們投生為人,可是人的生命非常脆弱。無常迅速,說不準哪一天我們就會離開人世。因此我們要合理安排時間。如果時間白白浪費,人生空過,實在冤枉。

| 修行要領 |

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在人生旅途中少走彎路,把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對於佛陀開示的教法和祖師大德倡導的念佛法門,我們必須掌握要領。要領是什麼?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 注重戒律 |

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要注重戒律,在家人的戒律和出家人的戒律原則是一致的,只不過在戒相上有些差別。戒律防非止惡,在學佛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我們因為不重視戒律而錯過解脫,那就太不划算了。作為佛教徒,大家應該依據戒律指導自己,時刻約束心行。

隨意地念念佛號,至多只能種種善根。為什麼那麼多人念佛,但是真正往生淨土的人不多?主要是因為人很多人嘴上念佛,心裡三毒作怪。

| 易行道 難行道 |

佛陀開示的八萬四千法門,總體可以歸納為難行道和易行道。難行道,如禪宗等,依靠自己的力量斷盡無始以來的煩惱,的確不易;易行道,如淨土法門,可以憑藉佛力接引,往生西方。

雖然有這樣的方便法門,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清淨心、缺乏慈悲心,總是讓貪心、嗔心、痴心發揮作用,那麼易行道也會變成難行道,甚至沒有道。

| 精進念佛:信願行 |

念佛要精進,才有明顯效果。精進念佛離不開信、願、行。信是信心,我們要對佛法有堅定的信心,深信依照佛法可以修行解脫。

願是願力,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發下利益眾生的四十八條大願;我們也要真誠的發願往生西方,願意在那個美好的世界花開見佛。這樣我們的心和阿彌陀佛的願力才是相應的。

行是付出實際行動。修行不重形式,重在佛法的落實。

| 念佛的真功夫 |

念佛的真功夫在於都攝六根,念念相續,字字分明,這種功夫是定的力量。佛法告訴我們,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在持戒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定力,開發智慧。什麼是智慧呢?與佛法相應的,就是真正的智慧。戒定慧俱備了,貪嗔痴就會隨之息滅。

大家可以計算一下:每天的24個小時中,自己有幾個小時在念佛?念佛的時候,有多少時間在打妄想?不念佛的時候,又有多少時間與佛法相應?這樣一計算有沒有產生危機感?

即使平時修行功夫不錯,但是一般來說,到了生病時,十成功夫至多用上一兩成。前段時間的一個晚上,我肚子痛,那是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做不了主。生病的時候都做不了主,何況在臨終的時候?臨終一生只有一次,我們不能到了往生時不知所措,這樣的危險冒不得!

| 福德與 正見 |

福德資糧也是修行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助緣。大家要多多積累福德資糧,減少修行上的障礙。比如各大寺院有事情時,大家踴躍幫忙,這就是培福的一種方式。同時,樹立正知正見,建立和諧生活,對家人、對同修、對身邊的一切人都和言愛語。心態好了,再加上一心念佛,才能在易行道上快步前進。

相關焦點

  •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圖片來源網絡「貪、嗔、痴」佛謂之三毒。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無邊苦海,為惡之根源。所謂貪,是對外物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所謂嗔,是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所謂痴,是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佛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戒,就是自我克制,去除所有不良嗜好。思無邪,念無惡,行無錯。從而建立一種有道德的、有規範的、無害他人的生活行為標準,斬斷因為沾染喜愛外物而生起的執著貪心。
  • 修行要斷貪嗔痴,不然白修了
    2: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1 在印度,所有這一些修行人都叫沙門。沙門,翻作中國的意思叫做勤息,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2 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這個「沙門」是專門指佛門出家人。沙門的意義,在家跟出家統統可以具足。你在家也「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你是在家的沙門。
  • 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上篇)
    相信大家每個人都有煩惱,正因為人有煩惱,有各種各樣負面的心理、不良的心態,容易緊張,容易焦慮,容易執著,容易斤斤計較,容易患得患失,內心有著自私、虛榮、苦惱等等,這些煩惱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痛苦。如果想要獲得內心的平靜,獲得真正的快樂,就要需要辦法去除這些煩惱。
  • 意識到貪嗔痴,自己都佔了,真的是要勤修戒定慧
    我在想那隻小妖怪,今天我看見的只是一隻小小的老鼠而已,倘若把眼睛睜大,視線範圍擴大,站起來,難道這真的是一隻妖怪嗎?不,我看到了好多妖怪,我對前男友的愛恨糾葛、討厭父母對我的照顧、離職的員工、沒報名的家長、貴貴的房租……還有冠狀肺炎病毒導致的無法外出務工等等。
  • 戒定慧可以熄滅貪嗔痴
    智慧就像人類心靈的起點,無限小,爆發力無限大,一但被激活就無限能量。痛苦是無意識存在的東西,向外部世界追求時,就會一直在欲望得不到時失望,快樂是轉瞬即逝的。想明白智慧是向內探索的幸福能力。你想要的和別人想要的完全是不一樣的,你的生活是不是也是這樣的?被動的選擇著。接受財產和家族?還是跟隨內心的聲音來選擇呢?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來判斷自己的智慧。除了幸福,知識也是擴展自我存在感之一。
  • 佛教:聽地藏教誨,勤修戒定慧,去除貪嗔痴,遠離三惡道
    第二,地藏王菩薩也是和我們娑婆世界緣分最深的菩薩,雖然大菩薩們各有殊勝,像是文殊菩薩甚至還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但是距離咱們「南閻浮提眾生」最近的還是地藏王。而且最後佛陀也把我們都付囑給了地藏王菩薩,我們持念大願地藏王菩薩名號也好,讀誦地藏心咒也好,效果自然更好一些,很多高僧大德也都是修地藏法門的。
  • 從貪嗔痴轉為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必由之路
    佛法修行,於世人而言,就是一個不斷的將貪、嗔、痴三毒向戒、定、慧三學轉換的過程,因為世間眾生本來心性是清淨無染而妙明如日月的存在,只是於無始劫來所生的業障而被無明塵垢所遮蔽,所以才有三毒叢生、六欲不滅的煩惱,導致眾生於三道六界之中沉淪流轉而無有休止之時。
  • 佛教:貪嗔痴有一樣,都不能除煩惱
    欲動,則心動;心動,自然煩惱叢生,貪嗔痴三毒是一切煩惱的總根子,我們不管有多少煩惱,不管有多少苦難,都是由貪嗔痴所產生,貪嗔痴就是我們眾生迷惑的根本,放下貪嗔痴,就能得當下自在了。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佛學上的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它緣起於六識,嗔是指不平心,即七情,它緣起於五蘊,而成的第七識——思維意識。
  • 你知道貪嗔痴三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嗎?
    並列的相關性是說:貪嗔痴是煩惱的三種狀態,它們三者的本質都是煩惱。相生的因果性是說:痴是一切煩惱的本體,貪和嗔不過是這個本體面對外界刺激的兩種不同屬性的"反應"而已——痴是因,貪嗔是果。《成唯識論》卷六中對痴的解釋:「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但這只是第一層因果關係而已。
  • 《收束起貪、嗔、痴》
    《收束起貪、嗔、痴》一、修道首重的是心的修持。
  • 貪嗔痴、戒定慧、斷舍離
    可是接下來就會問到「貪嗔痴、戒定慧、斷舍離」是什麼意思,我臨時起意,不如在百家號上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裡的智慧。學佛、信佛、禮佛貪嗔痴視為三毒,首先如何正確認識這三毒,我們簡單地展開一下。嗔,即嗔怨、嗔怪,在逆境中對一切外物的不滿,埋怨,抱怨,將逆境的原因歸結於外在,是所謂君子求諸己,逆風翻盤方可成就大事;在陰溝中仰望星空、在逆境中堅持希望、認識到生活的殘酷還依然熱愛生活。
  • 如何變貪嗔痴為戒定慧?方法就在這13個字中,讀到才有可能悟到
    在佛教的世界裡,一直存在著這樣的觀念,即人身有「三毒」,也就是貪、嗔、痴這三種。所謂的修行,其目的就是要清除這「三毒」,讓「三毒」轉變成戒、定、慧三學。那麼,如何修行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也就是說如何才能變貪嗔痴為戒定慧呢?
  • 【清除三毒貪嗔痴】
    活佛師尊慈語【清除三毒貪嗔痴】◎ 要了生死,一定要斷煩惱,你們煩惱由什麼而生?因為有貪、嗔、痴,「貪」,常常貪心不足、憤憤不平,也常常生愛欲,看到什麼愛什麼,愛不得就生痛苦,所以煩惱從三毒來,三毒就是貪、嗔、痴。「嗔」,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忿怒,不高興、生氣,要知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能事事順心如意,如果事事順心如意就不用做人了,就可做仙佛。「痴」,痴心妄想,想了入迷就叫痴,痴的話就愚,痴愚,痴愚,常常是連在一起的。
  • 陳劍鍠:貪嗔痴,就是佛教裡面的三毒
    他說,我們不斷地在積累貪嗔痴,我們因貪而起嗔;貪不得我生氣;貪到了怕失去,也生氣;所以貪接著而來就是嗔,因嗔產生無明,這就是佛教裡面講的三毒。其實這就是我們娑婆世界所處的環境。以下為視頻:以下是文字實錄: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科學界或是很多科學家在談的問題,尤其現在流行到量子力學。
  • 夢參老和尚: 關於定業可不可以轉
    就是他修的功夫,到了空境了,成了般若境了。諸法皆空,因為能空的時候就能現一切相、能現一切相而一切相不執著就是空。這是很微妙的,也不是大家現在能學的、能入的,得一年一年的、慢慢的功夫,這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這個般若,他能照見五蘊皆空,色、空、想、行、識都沒有了。這兩句話是很深的意思,因為經常有人這樣問:「師父啊!我的業能轉不能轉?」
  • 戒定慧 三無漏學【26】
    佛門之中所講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是我們眾生學佛修行的根本,是正確的方法與辦法,以及得到的真實利益。依據依靠戒定慧三無漏學去學佛念佛修行,決定能回歸自性,修到真實功德,解冤釋結,化解災難,了脫生死,走上成佛的菩提大道,決定得到和諸佛如來一樣相同的真實利益,圓滿成佛。
  • 「貪瞋痴」也是道?
    我們通常將「貪瞋痴」視作煩惱,將「戒定慧」的梵行稱為解脫...可是《圓覺經》卻說了:「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諸法無行經》也說:「貪慾即是道,恚痴亦復然。」這個意思是說,貪瞋痴的當下和戒定慧的當下兩者體性是一如的。有多少人能理解?有多少敢相信的呢?
  • 無非貪嗔痴
    貪嗔痴,是出自於佛教的原理,說這是作惡的根源,也叫三不善根。四不和尚:不看、不聽、不說、不動貪:即人在順境中起貪愛,欲望纏身。嗔:即人在逆境中生怨恨,怨天尤人。痴:即人在平境中無事理,是非不分。所以這三個字高度概括了人性,無論何人,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種族膚色,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境遇(順境逆境平境),貪嗔痴都會伴隨左右,以下4點就是人性最普遍存在的弱點,自己把握了就會生活更好,別人把握了就會利用它來控制你。
  • 唐僧收的三個徒弟與佛教「貪嗔痴」的關係
    今天小編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從《西遊記》來看孫悟空,動不動就猴急,打死妖怪不帶手軟的,俗話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孫悟空就是「嗔」的代表,再看豬八戒,貪吃、貪睡、貪色,體現了人的本色貪慾,所以豬八戒就是「貪」的代表,再來看沙悟淨,天生魯鈍愚痴,就是「痴」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