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嗔痴、戒定慧、斷舍離

2020-12-18 王雲展工程師

最近認識的一位朋友,有次跟我說到上次看見我的車了,對,我有些疑惑,我還沒告訴他我的車是哪個呢,他就說:「我一看就知道哪個是你的車,後面寫了幾個字,信佛,對吧?」

這不是第一次被問到了,車友會也有很多朋友會問,身邊的朋友都問過,怎麼說呢,很多朋友喜歡在車後面寫上一些話,通過這樣的方式對個性、信仰的表達。

我呢,信仰佛教,開車也佛系,這樣是不是可以解釋得通了,簡單的一個佛字,也許是很多同樣信佛的車主的選擇,一來可以表明自己的信仰,佛學也倡導引人向善,二來開車佛系也很重要,可以避免很多路上不必要的麻煩,安全出行,文明駕駛我們會有越來越好的交通環境。

可是接下來就會問到「貪嗔痴、戒定慧、斷舍離」是什麼意思,我臨時起意,不如在百家號上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裡的智慧。

學佛、信佛、禮佛

貪嗔痴視為三毒,首先如何正確認識這三毒,我們簡單地展開一下。

貪謂之人的貪念,欲望,也屬於人性的劣根,在順境時對所求事物的不滿引起的,內心極其想要、非要達到滿足,得不到便不甘願;要控制貪念、貪慾,不能被其所吞噬。

嗔,即嗔怨、嗔怪,在逆境中對一切外物的不滿,埋怨,抱怨,將逆境的原因歸結於外在,是所謂君子求諸己,逆風翻盤方可成就大事;在陰溝中仰望星空、在逆境中堅持希望、認識到生活的殘酷還依然熱愛生活。

痴;也就是說不明白事理,是非不分,善惡不辨,顛倒妄取,起諸邪行,猶過之而無不及,正確的處理一些偏好,嗜好,要修正心、走正道才是。

佛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佛學推崇持戒,經過修煉,與心魔鬥爭可進入入定的境界,暫不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總是要找到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追求方向,泰山崩於面前而巋然不動、美女坐懷不亂還嫌她礙事,心無旁騖地做自己既定的事宜,內心趨於平靜;真正的平靜則能生慧,生活的智慧,人生的智慧,不討巧,無捷徑,只有放下小聰明,才能擁有大智慧。

斷舍離這一層,始終認為也可以理解成修煉的過程,割斷貪念、捨棄弊習、出離劣根;一如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所著,具象到生活中的斷舍離,想要通透的人生,極致的人生,想像精神層面延伸到生活中,有更開闊、自由的領域。

如何平衡生活與修行的界限,更多的是來源於自我的抉擇,通過對精神層面的修煉可以為人生賦能、與世俗和解、達到內心的平靜,願世人都有值得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從貪嗔痴轉為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必由之路
    網圖所以學佛修行,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將障蔽我們明心見性的貪嗔痴三毒轉化為戒定慧三學,從而使自己的心性復歸於清靜,獲得圓融無礙的無上菩提妙道,話雖如此,但是其轉化的關鍵是什麼呢?首先我們要弄清楚貪嗔痴三毒是什麼?佛法教義中的三毒,是指六道眾生所染上的三種根本毒害貪嗔痴,認為世間眾生之所以會淪落於苦海,遭受諸多煩惱而不得解脫,都是因為有這三毒的障蔽所致,因為這三者如同毒蛇般危險,所以被稱為三毒。
  • 如何變貪嗔痴為戒定慧?方法就在這13個字中,讀到才有可能悟到
    在佛教的世界裡,一直存在著這樣的觀念,即人身有「三毒」,也就是貪、嗔、痴這三種。所謂的修行,其目的就是要清除這「三毒」,讓「三毒」轉變成戒、定、慧三學。那麼,如何修行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也就是說如何才能變貪嗔痴為戒定慧呢?
  • 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上篇)
    、風水、能量這方面非常感興趣,十幾歲開始學習,到現在已經學習有近三十年了,現在是能量療愈師、命理師、風水師、同時是高級營養師。相信大家每個人都有煩惱,正因為人有煩惱,有各種各樣負面的心理、不良的心態,容易緊張,容易焦慮,容易執著,容易斤斤計較,容易患得患失,內心有著自私、虛榮、苦惱等等,這些煩惱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痛苦。如果想要獲得內心的平靜,獲得真正的快樂,就要需要辦法去除這些煩惱。
  • 修行要斷貪嗔痴,不然白修了
    戒定慧是正常,貪嗔痴感應的是災難、是反常,所以佛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4.西方世界是大乘佛法,一定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西方世界。什麼是菩提心?清淨心是菩提心,平等心是菩提心,正覺心是菩提心。只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目標(極樂世界)、一個願望(親近阿彌陀佛),我們這一生才會成功;否則的話,我們要想成就,太難太難了!
  • 戒定慧可以熄滅貪嗔痴
    戒 戒 戒
  •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圖片來源網絡「貪、嗔、痴」佛謂之三毒。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無邊苦海,為惡之根源。所謂貪,是對外物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所謂痴,是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佛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戒,就是自我克制,去除所有不良嗜好。思無邪,念無惡,行無錯。從而建立一種有道德的、有規範的、無害他人的生活行為標準,斬斷因為沾染喜愛外物而生起的執著貪心。定,因戒而顯現正思正見正行的定力。
  • 普仁大和尚法語選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正是貪嗔痴三毒把我們捆住了,使我們不得解脫,智慧不能開顯。貪心是餓鬼的因,嗔心是地獄的因,痴心是畜生的因。我們一時不守戒,三毒就來了,三惡道的因就種下了,若又不能及時覺察,未來只能墮落到三惡道。| 培養覺照 對治煩惱 |所以我們要修行,培養內心的覺照,積極地對治煩惱。貪心重,就多修布施;嗔心重,就多修忍辱。大家不要覺得人忍辱是無能,是吃虧。
  • 唐僧收的三個徒弟與佛教「貪嗔痴」的關係
    《漫談品讀經典名著》系列第3回,《漫談品禪》系列第4回在《西遊記》中唐僧分別收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為徒,和佛教中「貪嗔痴」有什麼關係呢?師徒四人西行遇到很多磨難,同時也伴隨著很多的誘惑,只有堅持著自己的佛心,這些誘惑就可以全部法界,心靈清淨,最後唐僧、孫悟空因為放下了「貪嗔痴」,見性成佛,而沙悟淨因和唐僧經常默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種下福田,被分為金身羅漢。在佛教佛法中貪嗔痴處於佛教三毒,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 「貪瞋痴」也是道?
    我們通常將「貪瞋痴」視作煩惱,將「戒定慧」的梵行稱為解脫...可是《圓覺經》卻說了:「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諸法無行經》也說:「貪慾即是道,恚痴亦復然。」這個意思是說,貪瞋痴的當下和戒定慧的當下兩者體性是一如的。有多少人能理解?有多少敢相信的呢?
  • 意識到貪嗔痴,自己都佔了,真的是要勤修戒定慧
    貪嗔痴,我佔全了。那個房間裡的妖怪是小我,是她,就是我自己。請問你是北齊密探嗎?這麼多年了,我才發現。偽裝的真好。勤修戒定慧。「關於「戒定慧」:定與慧如同燈與光的關係,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是不二的。當我們內心沒有煩惱的心理時,就是戒。如如不動,就是定。當我們去做利益眾生之事,就會產生慧。一切立足並指向覺悟的本性,立足於正知正念下,戒定慧就會成為一體,不是彼此孤立的。
  • 西遊記中的貪嗔痴慢疑
    孫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徵著心眼明亮了,孫悟空一個跟鬥十萬八千裡,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壓住孫悟空,象徵著世俗五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樣強大地壓住了那顆上天入地的心;五行山也象徵著佛學中的貪嗔痴慢疑,佛祖說這五個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孫悟空依舊逃不出這五個字,鬧天宮時的孫悟空正是被這五毒所困。
  • 如何戒掉佛教中的「貪嗔痴」?熟記曾國藩的這三句箴言就可以了
    佛教中最經常提到了就是「三毒」,即貪嗔痴,這「三毒」不僅殘害人的身心,而且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所以我們要努力戒除這「三毒」!如何戒掉佛教中所說的這三毒呢?作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將這個問題看得比較透徹,而且他用三句箴言給出了答案。我們如果不知道如何戒掉人性中的三毒「貪嗔痴」,只需要銘記住這三句箴言就夠了!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 什麼是戒定慧?
    戒定慧三學,也稱三無漏學,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原則。戒定慧三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關係,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其中戒是入門,定是樞紐,慧是成就。
  • 戒定慧 三無漏學【26】
    無量壽經講解第一集01  佛門中常說的戒定慧
  • 元音老人講如何消除貪嗔痴慢疑
    它分身、邊、邪、取、戒五種,均屬不正的知見。比如執著在神通上,而不問自己有沒有明心見性,這是修道人普遍存在的不正知見。見惑容易除,我們修法開悟見了本性,端正了知見,見惑就盡除了;但思惑不易一下子除掉,須於開悟斷見惑後更見性修習真理,才能漸斷此惑。以思惑為思維世間虛妄之物而起之事惑,其性鈍昧,有貪、嗔、痴、慢、疑五惑之分,故不易頓除。見惑、思惑不除,生死輪迴不能了。
  • 佛學|守戒的幾種境界:不得不戒,不可不戒,與不戒之戒
    「戒、定、慧」——這三無漏學也是佛法的基本教理。特別是排在第一位的戒律,是佛門每個僧人和在家居士都必須要遵守的。當年佛陀涅槃前,阿難請問佛滅度後當以何為師?佛答,當以戒為師。為何佛陀會這樣回答呢?守戒又到底有何深意?
  • 只有通過打坐禪修 才能去除你內心痛苦的原因貪嗔痴慢疑
    我們經常聽說貪嗔痴三毒,很少聽說貪嗔痴慢疑五毒。不管是貪噌痴,還是貪噌痴慢疑,在佛教佛法裡面都稱為毒。是我們內心的毒瘤,是我們內心的毒素。必須把它們徹底去除。貪嗔痴慢疑五毒,不是某些人才有,而是所有人都有,所有人都有貪嗔痴慢疑。這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以後,得到的又一個真理。
  • 什麼是女人的貪嗔痴?
    什麼是女人的貪嗔痴?賈平凹在《暫坐》中說:別說我愛你,你愛我,咱們只是都餓了。《暫坐》講述了一群城市中單身女人們的生活,她們是城市中靚麗的風景線,在光鮮亮麗的表面上,深層次講述她們的為人不知的內心世界和背後的生活。《暫坐》是賈70歲前最後一部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