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鍠:貪嗔痴,就是佛教裡面的三毒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2020年11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登壇開講,這是香港第六屆觀音文化節系列講座佛教文化講座的第三場演講。陳劍鍠教授演講的主題為《如何在「疫」境中提升生命的意義》。陳劍鍠在演講中提到,我們在娑婆世界,大部分為養家餬口都非常勞累。其實人應該在物質不匱乏的情況之下,讓自己多一點時間來靜默,來思考生命的意義。他說,我們不斷地在積累貪嗔痴,我們因貪而起嗔;貪不得我生氣;貪到了怕失去,也生氣;所以貪接著而來就是嗔,因嗔產生無明,這就是佛教裡面講的三毒。其實這就是我們娑婆世界所處的環境。以下為視頻:

以下是文字實錄: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科學界或是很多科學家在談的問題,尤其現在流行到量子力學。現在我們眼所見、耳所聽、身所處的種種情境只是佔宇宙的7%,這個叫做明物質。包括我們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我們所看到的那個是明物質,所以科學所研究的就是這些明物質。現在的科學告訴我們太陽系之外有銀河系,銀河之外有室女星系,室女星系之外有超室女星系,超室女星系之外有長城星系等等,一直不斷地出去,乃至到了泡狀結構,所以整個宇宙是不斷地一直在生成、不斷地在擴展,我們地球在這裡當中只是一粒微塵,這個佛經早已告訴我們。

我們所看得到的、聽得到的、摸得到的是明物質,暗物質佔23%,還有70%是不明物體。你看這與宇宙多麼浩瀚,乃至於不可思議的事情,有這麼的多。我們都知道我們的科學、我們的醫學、包括我們大腦大體上可以認識的話,不到百分之八九,頂多十;我們這一顆眼睛,我們的醫學現在是多麼的進步,對這一顆眼睛的認識也僅多達到百分之十幾,有很多很多,太多我們是不明白。

我們的人類是這麼的渺小,乃至於我們的地球在這宇宙中是一粒微塵。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去認識自己的話,乃至於認識自己的不足,不貢高我慢的話,謙卑下來的時候,放下我們的貢高我慢,而不會因為貢高我慢促成我們的無明,我們就能夠很清楚地面對我們的周遭環境。所以從這裡引到了無明的問題,在佛法裡面,眾生因為無明而流轉生死,在六道裡面不斷地輪迴,這個概念大家都有的。但是問題也就是在這裡,我們剛好相反的要如何背塵合覺地去生命提升,關鍵就是在這裡。在破除無明,然後而遠離貪嗔痴,去講戒定慧。

我們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個塵埃,佛教的用語是微塵,人類在這宇宙當中其實很渺小,但是我們平常習以為常的,如同他影片裡面所說的,習以為常的生活,司空見慣的事情,乃至於篤定信奉的科學。我們在這一刻是不是應該要重新思考,重新去定位一下,這跟我們現在面對疫情,如何提升生命的意義,是不是也需要用同樣的方式,來重新定義乃至定位,而去看待他。

生命的意義,尤其我們新冠病毒所產生的疾病死亡,讓我們學習停頓;當時經濟受挫了;尤其現在還在蔓延著,我們人際之間疏離了等等問題,這個不禁讓我們要反省:人活在這世界上的意義是什麼?到底人活在這世界上有沒有意義?乃至有人直接就說沒有意義。

其實有一些人,他在面對新冠疫情的時候,因為經濟困頓、物資不足而感到無比的迷茫。不只是香港,全世界各地都是。

這樣的眾生、這樣的朋友,他們其實在面對生命的時候,在這麼困頓的情況之下,他會覺得生命有意義,其實人類一直以來都處在非常彷徨無助的情況之下,並且為了延伸而不斷地去勞逸,其實人生不易的,因為我們的資源分配是不均的。而且在這娑婆世界,我們的生活環境是非常地不理想。在娑婆世界裡面比較理想的,在我們人道裡面,就是所謂的北俱蘆洲,比較理想的壽命1000歲;我們這裡是南閻浮提——壽命100歲、80歲;東勝神州、西牛賀洲各250歲跟500歲。整個的物質是完全不一樣的,北俱蘆洲所受的生活幾乎達到所謂的共產主義的這種思想,即所有的物資都是共產的、都是共有的,所以沒有紛爭。只要大家物資豐沛的話,就不會有鬥爭。

但儘管如此,我們在娑婆世界裡面的人道——俱蘆洲。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每天為這個養家餬口,大部分人都非常的勞累,到處都在奔忙,但是人應該要這麼忙嗎?其實人不應該這麼忙,人應該是很悠閒的、很自在的、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如同我所說的:在物質不匱乏的情況之下,讓自己多一點時間,來靜默、來思考生命的意義。

其實,我們整個時代的巨輪,一直不斷的往前滾動,讓我們沒有喘息的時間。我想大家都身同感受,心中有的就是不斷的去積累。我們所看到的,或許我們自己不能夠去實際的去體證,但是從佛法的角度去看到的是:我們都不斷地在積累貪嗔痴,我們因貪而起嗔;貪不得我生氣;貪到了怕失去,也生氣;所以貪接著而來就嗔,因嗔產生無明,這就是佛教裡面講的三毒。其實這個就是我們的娑婆世界所處的環境。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

相關焦點

  • 【清除三毒貪嗔痴】
    活佛師尊慈語【清除三毒貪嗔痴】◎ 要了生死,一定要斷煩惱,你們煩惱由什麼而生?因為有貪、嗔、痴,「貪」,常常貪心不足、憤憤不平,也常常生愛欲,看到什麼愛什麼,愛不得就生痛苦,所以煩惱從三毒來,三毒就是貪、嗔、痴。「嗔」,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忿怒,不高興、生氣,要知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能事事順心如意,如果事事順心如意就不用做人了,就可做仙佛。「痴」,痴心妄想,想了入迷就叫痴,痴的話就愚,痴愚,痴愚,常常是連在一起的。
  • 佛教中說人有三條毒龍,就是人的貪嗔痴,人一輩子都在和他做鬥爭
    老陽按:在佛教之中,有三皈依五戒,首先要防的就是貪嗔痴三毒,佛教理論之中,認為人的種種惡行都是從這裡面發出的。「如須陀洹身見」,須陀洹是初果羅漢,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四果。初果羅漢證到了以後,貪嗔痴慢疑就薄了、淡了。但是貪嗔痴慢疑薄了淡了,就可以證果嗎?
  • 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上篇)
    相信大家每個人都有煩惱,正因為人有煩惱,有各種各樣負面的心理、不良的心態,容易緊張,容易焦慮,容易執著,容易斤斤計較,容易患得患失,內心有著自私、虛榮、苦惱等等,這些煩惱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痛苦。如果想要獲得內心的平靜,獲得真正的快樂,就要需要辦法去除這些煩惱。
  • 修行要斷貪嗔痴,不然白修了
    3 在家居士認真「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那就是出家的心,就是作沙門,所謂「身在家,心出家」。4 假如一個出家人,把戒定慧三學丟在一邊,每天增長貪嗔痴,那就完了!他將來也往生,往生阿鼻地獄,往生去處不一樣。5 所以,佛在經裡面教導我們的,哪些地方應該要放下,我們就統統放下;哪些應當要學習,我們就認真努力修學。
  •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圖片來源網絡「貪、嗔、痴」佛謂之三毒。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無邊苦海,為惡之根源。所謂貪,是對外物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因此,我執心就是一切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所謂嗔,是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所謂痴,是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佛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戒,就是自我克制,去除所有不良嗜好。思無邪,念無惡,行無錯。
  • 佛教:貪嗔痴有一樣,都不能除煩惱
    欲動,則心動;心動,自然煩惱叢生,貪嗔痴三毒是一切煩惱的總根子,我們不管有多少煩惱,不管有多少苦難,都是由貪嗔痴所產生,貪嗔痴就是我們眾生迷惑的根本,放下貪嗔痴,就能得當下自在了。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佛學上的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它緣起於六識,嗔是指不平心,即七情,它緣起於五蘊,而成的第七識——思維意識。
  • 如何戒掉佛教中的「貪嗔痴」?熟記曾國藩的這三句箴言就可以了
    佛教中最經常提到了就是「三毒」,即貪嗔痴,這「三毒」不僅殘害人的身心,而且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所以我們要努力戒除這「三毒」!如何戒掉佛教中所說的這三毒呢?作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將這個問題看得比較透徹,而且他用三句箴言給出了答案。我們如果不知道如何戒掉人性中的三毒「貪嗔痴」,只需要銘記住這三句箴言就夠了!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 《收束起貪、嗔、痴》
    《收束起貪、嗔、痴》一、修道首重的是心的修持。
  • 無非貪嗔痴
    貪嗔痴,是出自於佛教的原理,說這是作惡的根源,也叫三不善根。四不和尚:不看、不聽、不說、不動貪:即人在順境中起貪愛,欲望纏身。嗔:即人在逆境中生怨恨,怨天尤人。痴:即人在平境中無事理,是非不分。所以這三個字高度概括了人性,無論何人,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種族膚色,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境遇(順境逆境平境),貪嗔痴都會伴隨左右,以下4點就是人性最普遍存在的弱點,自己把握了就會生活更好,別人把握了就會利用它來控制你。
  • 普仁大和尚法語選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 被三毒捆住了 |但是,無始以來的串習形成了我們生命的主流,我們由於串習,見到喜歡的東西就貪,對於強烈的貪慾往往難以戰勝,同樣地,嗔心、痴心也會因各種境界生起。我們為什麼一直在六道中輪迴?正是貪嗔痴三毒把我們捆住了,使我們不得解脫,智慧不能開顯。貪心是餓鬼的因,嗔心是地獄的因,痴心是畜生的因。
  • 佛法可以對治人人都有的四魔:煩惱魔蘊魔死魔天魔及三毒:貪嗔痴
    佛法可以對治人人都有的四魔:煩惱魔蘊魔死魔天魔及三毒:貪嗔痴省庵大師:淨土因何獨指西,要令心念有歸棲。一門入後門門入,初步迷時步步迷。直就下凡階上聖,不離煩惱證菩提。蓮華勝友應相待,何日歸來手共攜。(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略解】佛經中說閻浮提眾生都有三種病,即便把世界上的所有名醫集中在一起,都把各自的獨自秘方拿出來,精煉出來的妙藥,量如須彌山那麼多,把這些妙藥只給一個人吃,也治不好一個人的這三種病:貪、嗔、痴。由於我們都有三種病即貪嗔痴,就會有嚴重的我執與法執。
  • 唐僧收的三個徒弟與佛教「貪嗔痴」的關係
    今天小編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從《西遊記》來看孫悟空,動不動就猴急,打死妖怪不帶手軟的,俗話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孫悟空就是「嗔」的代表,再看豬八戒,貪吃、貪睡、貪色,體現了人的本色貪慾,所以豬八戒就是「貪」的代表,再來看沙悟淨,天生魯鈍愚痴,就是「痴」的代表。
  • 佛教中的三毒指什麼?怎麼消除它們?現代佛法對此的理解有失偏頗
    「貪慾」、「憤怒」、「妄想」,被佛教稱為貪、嗔、痴三毒,也是人類的三大煩惱,現代佛教倡導要戒除這三毒,可是,在佛陀所在那個年代,卻主張把這些煩惱當作了解內心的工具。就像孔聖人的經典也經常被誤解一樣,佛法也因為讀者的見識、理解不同,有不同的見解,那到底誰的見解才是正確的?
  • 天道 淨土 貪嗔痴
    人道貪 嗔 痴,天道純 淨 美,......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生存法則 天道 地道 人道 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
  • 從貪嗔痴轉為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必由之路
    佛法修行,於世人而言,就是一個不斷的將貪、嗔、痴三毒向戒、定、慧三學轉換的過程,因為世間眾生本來心性是清淨無染而妙明如日月的存在,只是於無始劫來所生的業障而被無明塵垢所遮蔽,所以才有三毒叢生、六欲不滅的煩惱,導致眾生於三道六界之中沉淪流轉而無有休止之時。
  • 如何變貪嗔痴為戒定慧?方法就在這13個字中,讀到才有可能悟到
    在佛教的世界裡,一直存在著這樣的觀念,即人身有「三毒」,也就是貪、嗔、痴這三種。所謂的修行,其目的就是要清除這「三毒」,讓「三毒」轉變成戒、定、慧三學。那麼,如何修行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也就是說如何才能變貪嗔痴為戒定慧呢?
  • 佛教說的「三毒」指的是什麼?都源於人性的黑暗,會消耗你的福氣
    佛教認為說做了好事讓別人知道就叫做陽德,你行善而不被人知道就是陰德,陽德隨做隨報,而陰德則會默默積累,越積越厚,甚至可以福澤子孫。那麼有什麼東西可以減少你的陰德,妨礙你的福報呢?第一:貪「貪」這個字特別容易理解,貪吃、貪財、貪圖美色都是貪,只要說你過分地去追求身外之物,都叫做貪,努力追求直到佔有那就會停止嗎?很顯然不會的,欲望其實還會繼續地膨脹。
  • 戒定慧可以熄滅貪嗔痴
    戒 戒 戒
  • 這些佛教規矩有啥講究?
    許多朋友不管信不信佛教,來到寺廟都喜歡對佛祖上香拜一拜,就算並不信教呢,也以此來表示尊重。那我們中國人特別喜歡說「來都來了」,就怎樣怎樣,那既然來都來了,不如聽我說一說這上三炷香,與三叩首的講究吧。首先是上三炷香。
  • 佛教:聽地藏教誨,勤修戒定慧,去除貪嗔痴,遠離三惡道
    而且這裡面的故事很多,比如地藏王菩薩的前世婆羅門女,光目女等等,就是為了體現人間的孝道在佛法中也很重要,各位師兄有空的話真的不妨讀一讀,絕對比金剛經,心經,維摩詰經等容易理解多了,基本上識字就行。那麼到底該如何避免墜入三惡道呢,其實地藏經總結出來一條十字真言——勤修戒定慧,消除貪嗔痴,只要您嚴格奉行,就不用擔心三惡道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