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11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登壇開講,這是香港第六屆觀音文化節系列講座佛教文化講座的第三場演講。陳劍鍠教授演講的主題為《如何在「疫」境中提升生命的意義》。陳劍鍠在演講中提到,我們在娑婆世界,大部分為養家餬口都非常勞累。其實人應該在物質不匱乏的情況之下,讓自己多一點時間來靜默,來思考生命的意義。他說,我們不斷地在積累貪嗔痴,我們因貪而起嗔;貪不得我生氣;貪到了怕失去,也生氣;所以貪接著而來就是嗔,因嗔產生無明,這就是佛教裡面講的三毒。其實這就是我們娑婆世界所處的環境。以下為視頻:
以下是文字實錄: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科學界或是很多科學家在談的問題,尤其現在流行到量子力學。現在我們眼所見、耳所聽、身所處的種種情境只是佔宇宙的7%,這個叫做明物質。包括我們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我們所看到的那個是明物質,所以科學所研究的就是這些明物質。現在的科學告訴我們太陽系之外有銀河系,銀河之外有室女星系,室女星系之外有超室女星系,超室女星系之外有長城星系等等,一直不斷地出去,乃至到了泡狀結構,所以整個宇宙是不斷地一直在生成、不斷地在擴展,我們地球在這裡當中只是一粒微塵,這個佛經早已告訴我們。
我們所看得到的、聽得到的、摸得到的是明物質,暗物質佔23%,還有70%是不明物體。你看這與宇宙多麼浩瀚,乃至於不可思議的事情,有這麼的多。我們都知道我們的科學、我們的醫學、包括我們大腦大體上可以認識的話,不到百分之八九,頂多十;我們這一顆眼睛,我們的醫學現在是多麼的進步,對這一顆眼睛的認識也僅多達到百分之十幾,有很多很多,太多我們是不明白。
我們的人類是這麼的渺小,乃至於我們的地球在這宇宙中是一粒微塵。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去認識自己的話,乃至於認識自己的不足,不貢高我慢的話,謙卑下來的時候,放下我們的貢高我慢,而不會因為貢高我慢促成我們的無明,我們就能夠很清楚地面對我們的周遭環境。所以從這裡引到了無明的問題,在佛法裡面,眾生因為無明而流轉生死,在六道裡面不斷地輪迴,這個概念大家都有的。但是問題也就是在這裡,我們剛好相反的要如何背塵合覺地去生命提升,關鍵就是在這裡。在破除無明,然後而遠離貪嗔痴,去講戒定慧。
我們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個塵埃,佛教的用語是微塵,人類在這宇宙當中其實很渺小,但是我們平常習以為常的,如同他影片裡面所說的,習以為常的生活,司空見慣的事情,乃至於篤定信奉的科學。我們在這一刻是不是應該要重新思考,重新去定位一下,這跟我們現在面對疫情,如何提升生命的意義,是不是也需要用同樣的方式,來重新定義乃至定位,而去看待他。
生命的意義,尤其我們新冠病毒所產生的疾病死亡,讓我們學習停頓;當時經濟受挫了;尤其現在還在蔓延著,我們人際之間疏離了等等問題,這個不禁讓我們要反省:人活在這世界上的意義是什麼?到底人活在這世界上有沒有意義?乃至有人直接就說沒有意義。
其實有一些人,他在面對新冠疫情的時候,因為經濟困頓、物資不足而感到無比的迷茫。不只是香港,全世界各地都是。
這樣的眾生、這樣的朋友,他們其實在面對生命的時候,在這麼困頓的情況之下,他會覺得生命有意義,其實人類一直以來都處在非常彷徨無助的情況之下,並且為了延伸而不斷地去勞逸,其實人生不易的,因為我們的資源分配是不均的。而且在這娑婆世界,我們的生活環境是非常地不理想。在娑婆世界裡面比較理想的,在我們人道裡面,就是所謂的北俱蘆洲,比較理想的壽命1000歲;我們這裡是南閻浮提——壽命100歲、80歲;東勝神州、西牛賀洲各250歲跟500歲。整個的物質是完全不一樣的,北俱蘆洲所受的生活幾乎達到所謂的共產主義的這種思想,即所有的物資都是共產的、都是共有的,所以沒有紛爭。只要大家物資豐沛的話,就不會有鬥爭。
但儘管如此,我們在娑婆世界裡面的人道——俱蘆洲。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每天為這個養家餬口,大部分人都非常的勞累,到處都在奔忙,但是人應該要這麼忙嗎?其實人不應該這麼忙,人應該是很悠閒的、很自在的、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如同我所說的:在物質不匱乏的情況之下,讓自己多一點時間,來靜默、來思考生命的意義。
其實,我們整個時代的巨輪,一直不斷的往前滾動,讓我們沒有喘息的時間。我想大家都身同感受,心中有的就是不斷的去積累。我們所看到的,或許我們自己不能夠去實際的去體證,但是從佛法的角度去看到的是:我們都不斷地在積累貪嗔痴,我們因貪而起嗔;貪不得我生氣;貪到了怕失去,也生氣;所以貪接著而來就嗔,因嗔產生無明,這就是佛教裡面講的三毒。其實這個就是我們的娑婆世界所處的環境。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