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痣鬍子龍眼包子

2021-01-09 川味龍門陣

老成都人民公園側邊的半邊橋,曾是一個特別的美食場所,它是幾款川味名小吃的發祥地,前有夫妻肺片、痣鬍子龍眼包子、王胖鴨,後有二姐兔丁、老媽蹄花,以前的名吃不像今天這樣司空見慣,也沒有類似「國際知名」的包裝,是非常嚴肅且珍貴的頭銜。

同其它幾個「明目張胆」的肉食品種相比,痣鬍子龍眼包子用一層薄薄的麵皮把那坨神奇的肉餡兒包裹起來,只露出一團粉嘟嘟的龍眼睛,多了幾分含蓄。

這款包子很小,小巧玲瓏,一籠十個,一口一個;這款包子又很大,裡面交織著南北東西,還住著一座成都城。

半邊橋王胖鴨的鴨子是名吃

「痣鬍子」是龍眼包子主人廖永通的諢名,因其下巴長了顆黑痣之故,「龍眼」則是比喻他製作的包子形態。

1922年,廖永通生於華陽縣中興場,13歲進入廚行,到成都春熙路一家下江館子學白案(「下江」的稱謂,在當時多指長江中下遊地區,有時也泛指川外),後隨師兄在青羊宮花會跑攤,賣蟹黃包子。時值抗戰初期,許多下江人來到成都,廖永通的蟹黃包子製法得當,很符合他們的胃口,逐漸小有名氣,便於1938年在半邊橋擺起了包子攤。

要想在成都飲食界立足,並非易事,廖永通心知肚明,單靠一款蟹黃包子很難獲得更多人的青睞,於是他博採眾長為己所用,潛心研製出一套獨有的包子製法。

早年的半邊橋街口

第一是制皮。廖永通用的是當時武城橫街機制麵粉廠的特等精粉,仿效海式包子的制皮方法,以酵面、化豬油和白糖用水調勻,放入麵粉充分揉和,這樣發出來的面細膩軟滑,一兩面可以包出十個包子,皮薄而極有筋絲,這個絕活讓很多業內人士都望塵莫及。

第二是制餡。廖永通啟蒙自是下江流派的白案技術,對江浙湯包製作頗有心得。當一些本地食客還在琢磨如何把湯汁「注入」包子的時候,他已經在用雞湯入餡了(以前有個段子,說有廚師為做湯包,用注射器把流湯灌進生包子,結果蒸得是一塌糊塗)。肥瘦兼有的豬腿肉除盡筋絡,淋入濃稠的雞湯,凝脂細肉,涵而不淌,嫩而不散,熟後口感極佳。

痣鬍子廖永通

第三是調味。如果說前兩條是廖永通善於觀察和學習,那這一點就是他作為一個川廚的本能,耍味道,川人自有樂趣。廖永通不僅用純正的德陽醬油、漢源花椒輔以紹酒、香油、薑汁、胡椒調味,還借鑑川式圓子的做法,將茨菇剁細入餡以增加口味層次,洋溢著滿滿的川味。

取皮舀餡,窩攏捏折,放進特製小竹籠,一籠裝入十隻包子,以猛火蒸熟,包子皮上油跡交錯如雲,筋絲似有似無,餡心若隱若現,一小團粉肉冒頂而出,圓圓鼓鼓,靈而不拙,活脫脫一隻龍眼睛。囫圇入口,天堂驚顫,趕緊大咀細嚼,頓感味質豐盈,鮮香四溢。嚼完一個,喝兩口免費的豆芽棒骨湯,瞬間唇齒餘香。

龍眼包子一經推出,便受到熱烈歡迎,男女老少絡繹不絕,特別是附近的學生娃,經常圍到攤攤打堆堆,即使身無分文,也會在一旁吞口水過乾癮。1947年,廖永通在半邊橋租了單間鋪面,掛上「痣鬍子龍眼包子」的招牌,從此聲名遠揚。

早年正版痣鬍子龍眼包子

五十年代後期,廖永通的包子店曾暫隱江湖,幾經周折後,終於在1979年迎來第二春,復出於青龍街,眾多老食客聞訊蜂擁而至。其時,痣鬍子的牌號隸屬成都西城區飲食公司管理,1983年後劃入西城區第二飲食公司(即1990年的青羊區飲食旅遊服務公司,1998年改為新通惠)。

八十年代,痣鬍子龍眼包子形成了總分店的經營格局,總店位於太平街81號(現太升南路,太升二字,分別取自合街前的太平街和昇平街),又分別在西御街小河街口、北大街70號、新二村西體路、青羊正街等處開設分店,高峰時多達五六家。廖永通當起了「包子巡察使」,作為技術顧問常年輾轉各店指導工作,傳技授藝,其徒有管立言、朱啟惠、陽世敏等人。

今人製作的包子

在廖永通等人的努力下,痣鬍子包子在原來的基礎上新增了許多口味,創製出蝦仁小包、蟹黃小包、和尚小包、雞汁小包、口蘑小包、芹黃小包、海味小包等一系列包子產品,增加了帶絲湯作配湯,開發出龍眼包子宴,另外還增加了翡翠燒麥、酥臊面、海味面等多款新品種。痣鬍子龍眼包子先後被評為少城名小吃、成都名小吃、四川名小吃。

至本世紀初,痣鬍子龍眼包子各店陸續消失,原汁原味的龍眼包子已成為老成都人珍貴而美好的回憶。但廖永通留下的遠不止於此,除了精湛的技藝,還有誠實的作風,他曾說過一句話,至今仍不絕於耳:

「做生意決不能摳買主,得罪了買主就等於得罪了我的先人。」

早年的痣鬍子總店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示意

轉載請註明百家號:川味龍門陣(即川味文化)

#吃在中國#

【關注「川味龍門陣」】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相關焦點

  • 中秋國慶假期成都迎全國饕客 「國際味+川味」助餐飲業復甦
    中新社成都10月6日電 題:中秋國慶假期成都迎全國饕客 「國際味+川味」助餐飲業復甦作者 王鵬 嶽依桐將鷹嘴豆磨成豆蓉,澆上芝麻醬,淋上橄欖油,再搭配特製的香料……中秋國慶假期,在成都的以色列廚師巴拉克格外忙碌,一道以色列「國民蘸醬」——鷹嘴豆泥,俘獲了眾多食客的「芳心」。作為國際美食之都,餐飲業一直是成都「假日經濟」的支柱之一。
  • 成都著名的「早餐明星」!麻辣口味的醬肉包子!
    隨著初夏的來臨,清晨起來一份包子、一碗稀飯、一碟泡菜,這才是「早餐標配」!成都人的早餐美食種類有很多,然而有著這樣一家「早餐明星」,每天都叫醒著無數的成都人!最近突然想吃肉包子,於是我們趕緊聯繫了成都本地的朋友,在充分了解了「美食情報」後,我們前往這一家在成都小有名氣的包子鋪!達州人開在成都的包子鋪!人氣相當火爆!
  • 四川成都不光是美女如雲,十大美食名小吃更讓你無法拒絕
    今天和大家聊聊成都美食前十名的排行榜! 這都講四川成都的美女如雲,去過四川旅遊的男人們都看得目瞪口呆!好像是跑題了吧!改天聊成都美女,今天聊的是成都小吃!
  • 18種特色包子的做法
    ,等待包子包好後放入;第五、包包也有技術,要皮薄,一兩能包10個,一個包上的皺褶有20個,這樣的包子又好看又好吃;把包好的包子放入蒸籠,包子與包子間要有適度的間隙,一般要有1.5公分即可;第六,要旺火,蒸15分鐘後啟籠。
  • 走進四川,成都的老傳統特色美食
    成都,堪稱川菜的大本營、美食之都,這裡是慢生活的代表,也是食客的天堂。在成都無論什麼季節,每一條街道都為你鋪開了長長的一溜飯館,還有擺在路邊的各式小食攤。只要留心,你就能在成都的每個角落,找到稱心的美食,體會「食在中國,味在成都」的意境。
  • 成都人,你有多久沒好好吃頓早飯了?
    比起饅頭來說,我更喜歡吃包子。包子底兒脆度一般,作為早餐吃可能有點油膩。 這一家包子是粉絲特地推薦給我的。因為開在機場大巴站臺附近,所以被說成很多外地人來成都吃的第一餐。一聽是龍眼包子,我以為像小籠包子一樣可以一口一個。結果端上來一看驚呆,有我坨子那麼大。面子皮特別軟,餡料的點睛之筆口蘑香濃撲鼻。
  • 翻出成都大街小巷29家包子鋪,秋冬的早晨就該來個熱乎乎的大肉包子!
    上班路上順手買一個剛蒸好的包子,非常撇脫。很多居家的朋友還習慣提前在單位食堂買一口袋包子,早上起來打熱就吃。成都街頭賣的包子大多都是北方包子,發泡的皮子加上大坨坨的餡兒,大包子一個管飽,小籠包一籠可以把壯漢整翻。
  • 包子餡料這麼調最好吃,加入「這一步」,包子又香又辣很美味
    川味包子餡料真獨特,步驟詳細一學就會,一年到頭都吃不膩包子是許多食客非常鍾情的食物,不管是江浙一代的湯包、天津的狗不理還是粵系的叉燒包,都各有特色。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起源於四川的一種包子——它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做川味包子。
  • 80年的地道川味!首富和成都人都愛它!
    80年的川味記憶藏著回味無窮的家鄉味80年的川味記憶會是什麼味道?從1938年創立之期初到1978年的品牌中興再到2018年新徵程80周年,不僅見證了大王醬油的發展也見證了大王醬油對調味正宗川派菜餚初心的堅守以及對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烹調者始終如一的陪伴大王醬油始創於民國27年(1938年),當年老同興作坊自江浙遷入成都
  • 成都小吃:火爆街頭的成都特色小吃,饞的流口水了
    成都小吃菜譜大全 成都小吃有:擔擔麵(漢族特色麵食)、口水雞、夫妻肺片(以牛頭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為料、水豆豉、五香牛肉乾、龍眼包子、香辣兔頭、鍋盔回鍋肉、天彭辣豆瓣 王巴肉、富順香辣醬、湯麻餅、五胖鴨、四川榨菜、新繁泡菜、怪味兔丁、四川粉絲、紅薯酥糖、紅燒魚唇、邛崍周蹄花、青菠面、邛崍甜皮燒鴨、絲絲糕等。 點告訴家人、朋友!
  • 還記得成都蒼蠅館子裡的古風嗎?《川味人間》挑起舌尖上的鄉愁
    於是,他將自己對食物的記憶,寫成一本書《川味人間》。11月28日下午,曾穎攜帶他的新書《川味人間》,在成都文軒BOOKS書店,舉行了一場讀者分享會。現場成了一場溫情滿滿的美食與人生的分享會。《川味人間》是一部與食物和鄉愁有關的散文隨筆集,輯錄了曾穎近兩年來採訪寫作的與美食有關的54篇散文。一篇散文主題就是一種美食。
  • 麥當勞網紅醬返鄉 「川味贊醬」看看四川人這樣評價
    尤其是四川的吃貨們,面對所謂的四川辣醬,滿滿的吐槽欲根本停不下來:「鬧啥子嘛,一點都不辣」,「吃出了黨參和熟了的折耳根味道」,「拒絕承認這跟四川有關係」……不過,麥當勞方面表示,作為成功的促銷手段,「川味贊醬」極大地促進了麥樂雞塊的銷售。火爆全美的四川辣醬「返鄉」這款「網紅醬」從1998年誕生,中途從麥當勞的菜單上消失19年,直到2017年重回人們的視野,可謂一波三折。
  • 他臉上的不是鬍子,是玫瑰的刺
    女生三天不洗頭,頭髮油成都可以炒菜了,男生三天不刮鬍子,卻能美如畫,簡直都想在愛豆的鬍渣裡跳舞了或者化身為愛豆鬍渣的一部分也是不錯的。有鬍子的三石弟弟讓我看到十年後的他,那十年後你還會繼續粉他嗎?第四位是去年七月份非常火的「現」男友,他在三月的第一天發了一張照片,照片中的他刮掉了鬍子
  • 半夜吃包子是件很硬核的事
    有人睡夢正酣,有人發現,成都的夜不眠。還有一些人的凌晨3點,鬧鐘響起。這是喚醒面點人一天的時刻。配比麵粉、酵母和水的比例,製作屬於各自的獨家風味餡料,瀝乾頭天浸泡好的黃豆、大米,用不同尺寸的不鏽鋼器皿將原料們安置好,這些動作都將在依舊漆黑的夜間時段完成。
  • 毛澤東9大傳說揭秘:不長鬍子中年得志?
    傳說一、毛澤東中年得志(痣)。有傳說稱毛澤東年輕時是沒有嘴巴下面那顆痣的,那顆痣是在他中年--就是遵義會議後,成為中國紅軍的主要領導者後,才有的。至於毛澤東年輕時的照片為何沒有痣,一個可能是當時的照片清晰度低,而且年代比較久遠,像痣或疤痕之類的表徵容易模糊掉。其次,或許年輕時的毛澤東的確沒有痣,但後來長出了痣,但遠比遵義會議後才長出早得多。
  • 火到美國人甘願拿車換的「川辣醬」成都開賣!成都人的反應是…
    我腦子裡此時有幅圖……在成都賣斷貨 醬紫火爆還是靠營銷麥當勞餐廳的值班經理告訴記者:「川味贊醬」極大地促進了麥樂雞塊的銷售,現在每天能賣三四箱,數百份。在成都,有的麥當勞餐廳裡的網紅醬已經賣斷貨,他們不得不從其他餐廳借貨。
  • 全大中華最好吃的21款包子你吃過幾款?我竟然只吃過7種...
    15.四川派:四川龍眼包子  龍眼包子是長江中下遊一帶最具特色的一道主食,因其形如龍眼而得名。           16.重慶派:九園包子  九園包子誕生於1937年重慶的較場口。因含香茴甜、醬香濃鬱的包子餡和略帶回甜的包子皮很快獲得了食客們的首肯,從而聞名全國,九園包子也自然而然的成了一道有名的川式點心。在主城區消失十多年後,2011年11月在上清寺中山四路恢復營業。        復出後的九園包子在製作工藝、重量上均沿襲傳統,現在的九園包子麵皮白潔,絕對無添加劑,是通過選材和製作工藝達到優效的。
  • 成都最任性的包子店,晚上才營業還只賣一種包子,顧客排隊吃
    最近在成都九眼橋有一家莫名火起來的包子店,這家店很任性,一般的包子店都是早晨開門,他家的特色就是夜宵的包子,早晨不開門,每天晚上8點才營業,一般會賣到凌晨一兩點左右就閉門了。經常半夜十一十二點的時候還有很多的人在這裡排隊買包子,要排很久的隊,可能是因為這種群聚的效應和從眾的心理,每天晚上來這裡吃包子的人是越來越多。位於九眼橋海底撈對面,九妹鳳爪的隔壁,這家店本來是個攤攤,後來不給擺了,老闆就在旁邊找了個門面,就是廖排骨的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