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位於山西的舊石器遺址中挖掘出的小孩牙齒,打破歐美學者說法

2021-01-16 魚兒讀書會擺尾

1953年,山西襄汾縣丁村群眾在附近的汾河沿岸挖沙時,挖出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1954年秋由中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賈蘭坡負責組織了一個考古工作隊,以丁村為中心先後在周圍十幾公裡地區內進行科學挖掘。共發現了具有共性特徵的2000多件打制石器,28種動物化石,還發現三枚人牙化石,經測定距今約10萬年。1976年又在同一地點發現了同一時期的一個小孩的右頂骨化石和1000件石製品,200多件動物化石。

丁村發現的三枚人牙化石,兩枚門齒有磨損,一枚下臼齒為正從牙槽中長出狀,因此研究人員斷定這是一個十二三歲小孩的牙齒化石,齒冠、齒根都比北京猿人的細小,牙齒咬合面也較簡單,不過比現代人複雜。門齒舌面保留了北京猿人的形態,呈鏟形,這是以後黃種人的體質特徵之一。右頂骨壁較薄,顯示了丁村人在體質上比北京人進步,其後部缺少一角,表示有頂枕間骨的存在,這又是黃種人的一個特徵。

經研究發現,這是一個舊石器中期古人生活遺址的典型代表,他們是介於北京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黃種人的直接祖先。

丁村人遺址的發現意義重大,在此之前我國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早期有北京猿人為代表,晚期有山頂洞人為代表,唯獨中期是個空白,於是一些歐美學者大肆宣揚「中國人種是由西方來的」。而丁村人遺址的發現,不僅填補了我國舊石器中期文化遺址的空白,證明了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歷史的悠久和連續性的發展,而且具有黃種人特徵的牙齒和頂枕間骨的存在,說明了他們的土著性質,從而徹底粉碎了中國人種西來說的謬論。

在丁村遺址中發現的動物化石有象和犀牛的骨骼,這都是喜溫的動物,表明在10萬年前,丁村一帶氣候溫和,汾河水面寬闊,水裡有蚌和各種魚類。附近有大面積的草原,山上有茂密的森林,生活著成群的鹿類、野馬、野驢、羚羊、象、犀牛和狼等動物。丁村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從事著採集和漁獵的生活,他們改進了工具,用三稜大尖狀石器挖掘植物的根塊,用飛石索、投槍狩獵野獸。

丁村遺址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由我國專家與群眾相結合發掘的,它表明我們依賴外國人控制的時代已經結束。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1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方華裔學者來此參觀後,寫下了「天上有上帝,地下有丁村」的題詞,表明了丁村的重要地位。

相關焦點

  • 江西發現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出土5000餘件石製品
    近日,江西省高安市在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過程中發現一處曠野遺址,發現大量舊石器時代石製品。(視頻截圖) 江西省高安市官方供圖中新網江西高安12月7日電 (鄭飛虎 記者 吳鵬泉)記者7日從江西省高安市官方獲悉,該市在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過程中發現一處曠野遺址,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歷時一個多月的考古發掘,發現大量舊石器時代石製品。這是江西首個經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 裴李崗遺址發現距今26000年前鴕鳥蛋殼串珠「項鍊」年測舊石器晚期
    2018—2020年發掘確認,在遺址西部存在豐富的舊石器晚期遺存,堆積厚度超過2.25米。現確認舊石器遺存面積南北寬約60米,東西長約90米,面積5000平方米以上。調查範圍見到的舊石器遺存分布面積約2萬平方米。
  • 高安發現一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12月16日,記者從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高安市發現一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歷時一個多月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為我們認識贛鄱大地遠古先民的繁衍生息歷史提供了寶貴材料。據悉,這也是江西首個經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 「如何研究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學術講座舉行
    比如,在新鮮狀態下破裂的長骨可能源於人類食肉之後的敲骨取髓行為,而乾燥狀態下斷裂的長骨,既可能是人類撿拾其他動物消費殘餘的骨骼進行取髓,也可能是骨骼在埋藏過程中的自然破裂。       對動物死亡年齡和季節的判定有賴於對骨骺癒合狀況、牙齒萌出順序及磨耗特徵、牙齒堊質的年輪切片等的觀察。Stiner將動物年齡劃分為幼年、中年、老年,計算各年齡段的比例,並表示在三角圖中。
  • 唐山爪村遺址:村民挖黑泥挖出古人遺址,4.2萬年前的唐
    村民挖泥挖出大量化石 爪村遺址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遷安城南的爪村,坐落在該村西南部的冷大公路兩側,東南依龍山,西南有低山環繞,為一小型盆地,分布面積約54萬平方米。1958年,當地百姓挖黑泥時,發現了許多完整的動物化石。河北省文物部門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隨即對此遺址進行了調查。
  • 山西離石信義遺址考古研究獲新進展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娓)信義遺址位於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信義鎮信義村北,處於小東川河與陽坡溝交匯處東北臺地上,時代為仰韶晚期——龍山時期。會議邀請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高校及考古文博機構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就離石信義遺址的最新考古發現進行了現場考察、座談與交流。
  • 新科技助力考古 山西西侯度遺址確定距今243萬年
    此項課題研究,對近年來在山西芮城西侯度兩個舊石器時期遺址點採集的樣品,進行鋁鈹同位素比值埋藏測年分析,表明:西侯度遺址的同位素年齡為距今約243萬年。這一研究成果的面世,歷經10年,是對西侯度遺址發現60周年的最好紀念,為東亞地區最早人類的腳踏地提供了新證據。測年:讓新科技助力考古年代測定,對考古研究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 山西臨汾普通村落,竟有兩處國寶級單位,名字你可能還沒聽過
    臨汾位於山西省國境線西南,黃河中遊,是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文物古蹟遍及全區。堯帝在四千多年前就在這塊豐饒的土地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古都(平陽),因此產生了夏朝,成為中國歷史最早的朝代。今日為您介紹丁村古村,別樣風情,同樣讓您流連忘返。
  • 為何不繼續挖掘三星堆遺址?專家:就憑這兩件珍寶,足以說明問題
    自從發現了三星堆遺址之後,整個考古界都沸騰了。這不僅是因為這座遺址距今的歷史久遠,更因為這座遺址裡面有非常多珍貴的文物,而且,三星堆文明遺址發現,也代表著我國4000多年前的確是有過古蜀國。所以,自從這個遺址被發現之後,無數人翹首以盼,希望能夠發現這裡面隱藏的秘密。
  • 民俗文化學者覃世清:清江文明是長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1956年暑假期間,正在鄉下調查收集古生物化石的長陽一中生物教師陳明智,聽說大堰鄉農民搞副業時,在鍾家灣「龍骨洞」挖掘出大量龍骨時,憂心忡忡,擔心古生物化石被破壞,立即和另一位生物老師潘秀堂一起趕到大堰黃家埫鍾家灣一帶實地查看,並在社員挖掘和供銷社收購的龍骨堆中尋找化石標本。
  • 三星堆出土文物令人驚訝,竟是這樣東西,考古學者為何不繼續挖掘
    眾所周知,北緯30°是一條看不見的曲線,是一條地理學家為方便研究地球而畫出的虛擬的線,在十九世紀初,我國在這個範圍附近發現了三星堆遺址,但是三星堆裡出土的文物卻令人驚訝,竟是這樣的東西,那麼考古學家為何不繼續挖掘呢?
  • 舊石器時代祖先咋用石頭制工具
    近日,記者從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大理州鶴慶龍潭遺址舊石器考古發掘取得新進展,出土了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和廢品等5725件石製品,考古人員認為這是一處石器製作場,具有穩定成熟的工具加工技術以及類型豐富的工具組合等特點。
  • 山西西侯度有人類存在痕跡
    西侯度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風陵渡鎮以北約7公裡處,高出黃河水面170米的一個黃土峁階地。這裡的文化遺物和動物化石集中分布在平均約1米厚的交錯砂層中。   動物化石主要是哺乳動物,包括巨河狸、劍齒象、平額象、三門馬、步化羚羊等幾十種動物。   文化遺物中發現了石核、石片和經過加工的石器等幾十件石製品,石器原料多為石英巖。
  • 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首次成功提取16萬年前古人類DNA
    據悉,此項成果利用了國際最先進的古DNA分析和光釋光測年技術,是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DNA的第一個成功案例。相關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2020年10月30日凌晨兩點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正式發表。
  • 滿面塵土的史前考古人,王惠民,追尋著寧夏的考古遺址!
    當然這也是考古工作者田野考察中的樣子,但等他們回到生活中,沒準他們也是一位多才多藝、有著諸多浪漫文藝情懷的文藝青年。 在寧夏就有這樣一位考古專家,他完成了中國目前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的水洞溝遺址的第五次、第六次考古發掘;他發現並完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鴿子山遺址的考古和發掘工作。如今滿頭銀髮的他仍會每天伏案鑽研。
  • 三星堆遺址為什麼被禁止挖掘?考古家:看看出土的文物,不敢研究了
    三星堆文化的發現 三星堆文化位於四川省廣漢市南興鎮,於1933被首次挖掘,三星堆文化這個名字,就是在往後的幾十年時間裡,專家對其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獲得資料之後,將其這樣命名的。當時的考古學家並未意識到,這個發現會在日後產生什麼重大的影響,甚至改寫了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
  • 西伯利亞的凍土中,究竟還有多少猛獁象牙可供挖掘
    博物館中的猛獁象化石2萬年前的冰河時期是猛獁象數量急劇減少的高峰期。但當人類進化到舊石器後期時,人類學會了用火攻和團體協作的捕獵方式,因而猛獁象成了部分人類的主要狩獵對象。在歐洲許多洞穴遺址的巖壁上,常常可以看到早期人類繪製的猛獁象壁畫。氣候變化是猛獁象減少的主要原因,而近親繁殖和人類的獵殺最終導致了該物種的滅絕。
  • 山西地質博物館:穿越浩瀚發現山西大美
    我三晉者,山河表裡,人文錦繡,含哺中華,典範百代,固亦所來有自矣……為彰往古來今之脈絡,昭國土保護之重責,遂創建地質博物館……」在山西地質博物館外面廣場上聳立的門石上,鐫刻著這樣一篇「地質賦」,它是山西地質歷史的完整寫照,也折射出山西地質博物館的建立初衷。
  • 四川廣元朝天區:洞穴考古調查發現疑似古人類牙齒化石
    疑似古人類牙齒化石。 考古調查隊在嘉陵江支流潛溪河下遊的龍門洞中洞內發現了史前人類洞穴遺址,出土了大量脊椎動物化石以及疑似人類牙齒化石,還發現一片夾石英顆粒的灰白色粗砂陶片(初步估計其年代不會晚於中子鋪細石器遺址下層遺存的年代)。在嘉陵江支流雲霧山鎮東溪河東岸發現兩個洞穴遺址,採集到石器和動物化石(初步估計年代距今8000年--10000年以上)。
  • 三星堆遺址挖掘出土人像的眼睛,有些什麼文化含義?
    1934年3月,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美國人葛維漢與副館長中國人林名均教授經政府同意,組建團隊開始挖掘十多天,挖掘出土了文物600多件,這是正式挖掘該遺址的開端,但是當時沒有人意識到這個遺址的會有著巨大的規模;時間到了50年代,考古工作又重新開始,由於當時這一帶地方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黃土堆,於是考古隊在編號命名的時候給其中有一處起名為:三星堆,從此以後「三星堆遺址」的名稱就這麼誕生了;時間又到了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