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山西襄汾縣丁村群眾在附近的汾河沿岸挖沙時,挖出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1954年秋由中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賈蘭坡負責組織了一個考古工作隊,以丁村為中心先後在周圍十幾公裡地區內進行科學挖掘。共發現了具有共性特徵的2000多件打制石器,28種動物化石,還發現三枚人牙化石,經測定距今約10萬年。1976年又在同一地點發現了同一時期的一個小孩的右頂骨化石和1000件石製品,200多件動物化石。
丁村發現的三枚人牙化石,兩枚門齒有磨損,一枚下臼齒為正從牙槽中長出狀,因此研究人員斷定這是一個十二三歲小孩的牙齒化石,齒冠、齒根都比北京猿人的細小,牙齒咬合面也較簡單,不過比現代人複雜。門齒舌面保留了北京猿人的形態,呈鏟形,這是以後黃種人的體質特徵之一。右頂骨壁較薄,顯示了丁村人在體質上比北京人進步,其後部缺少一角,表示有頂枕間骨的存在,這又是黃種人的一個特徵。
經研究發現,這是一個舊石器中期古人生活遺址的典型代表,他們是介於北京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黃種人的直接祖先。
丁村人遺址的發現意義重大,在此之前我國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早期有北京猿人為代表,晚期有山頂洞人為代表,唯獨中期是個空白,於是一些歐美學者大肆宣揚「中國人種是由西方來的」。而丁村人遺址的發現,不僅填補了我國舊石器中期文化遺址的空白,證明了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歷史的悠久和連續性的發展,而且具有黃種人特徵的牙齒和頂枕間骨的存在,說明了他們的土著性質,從而徹底粉碎了中國人種西來說的謬論。
在丁村遺址中發現的動物化石有象和犀牛的骨骼,這都是喜溫的動物,表明在10萬年前,丁村一帶氣候溫和,汾河水面寬闊,水裡有蚌和各種魚類。附近有大面積的草原,山上有茂密的森林,生活著成群的鹿類、野馬、野驢、羚羊、象、犀牛和狼等動物。丁村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從事著採集和漁獵的生活,他們改進了工具,用三稜大尖狀石器挖掘植物的根塊,用飛石索、投槍狩獵野獸。
丁村遺址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由我國專家與群眾相結合發掘的,它表明我們依賴外國人控制的時代已經結束。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1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方華裔學者來此參觀後,寫下了「天上有上帝,地下有丁村」的題詞,表明了丁村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