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志剛 來源|知識管理中心KMCenter(ID:KMCenter)
/01/
思維是需要積累的!
只有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多借鑑、思考才可能積累出更多的思維框架,這樣遇到不同的問題時,就能夠調用最合適的框架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大部分人的問題是,日常缺乏這種意識,沒有在學習的時候保持敏感性發現書裡面、文檔裡面的框架和結構、在完成工作的後沒有進行深度的反思和提煉,形成自己的框架,因而在遇到問題時只能靠臨場發揮、靈機一動,效果可以想像。
四年級上學期的時候,我們家娃他們班組織去榮寶齋參觀,在參觀前老師要求查了百度百科的介紹,在參觀現場要求記錄令人印象深刻的東西,並帶了相機拍照。
回來後看了小孩記錄的內容,不到200字提到榮寶齋的樓、匾額、裡面的環境、木板水印等等,雜七雜八涉及到了很多個方面。
如果你去一個旅遊景點,回來讓你寫一個說明文,就這個景點進行描述,該描述什麼?
估計很多人也說不出來!可以在留言裡面說說你的答案。
為什麼說不出來呢,其實本質是在我們的大腦中沒有關於一個景點描述的框架。但假如你知道任何一個景點都應該包括地理環境、人文歷史、景點景觀3個維度,並能明白每個維度下面包括什麼,起碼在看的時候就知道如何描述了。
/02/
之前寫過一篇《如何判斷一個男人是否靠譜》的文章(這個文章其實是在寫如何找合作夥伴、兄弟和朋友),如果用這樣的標題或者關鍵詞去百度裡面搜索,一定會搜出大把的內容,但這些內容的價值不過爾爾,但當我們能夠將判斷的標準抽象成以下的框架的時候,就簡單了很多!
當然有了這個模型你還去要再細化相應的標準,譬如哪些內容可以用來判斷誠實正直,哪些可以用來測量個人能力等,但有了這四個維度讓你思考的時候是從上到下進行的!
大部分人都是從基層幹起來的,做事情和解決問題的時候容易從點開始,從下到上去完成整個項目,但在高手眼裡就成了「腦袋裡缺乏大局的觀念」。而框架思考則是從上到下思考,這也是高手的習慣。
/03/
第一個例子的框架是用來認識和認知的,榮寶齋也好、一個景點也好甚或一家公司、一個人,當我們沒有框架的時候,就不能夠全面、客觀的認識他們。
第二個例子中是用來判斷和決策的,選擇男朋友、選一支股票、選擇一個學校或者專業,當你糾結的時候,很多是因為你沒有相應的標準和標準框架。認知的框架、判斷和決策的框架,還有方法論的框架、流程的框架等內容。只要你有心,可以總結出許多或複雜或簡單的框架來指導下一次的工作。
而所謂高手和新手,只不過是在面臨同樣問題的時候,高手的頭腦中不僅積累了許多細節,更有許多框架;而新手具體的細節可能是知道的,但由於學習不夠、實踐太少或者沒有進行更一步的總結提煉,欠缺相應的框架,這樣的結果就是無法全面的認知、判斷、實踐。
所以,高手的思考一定是框架思考。他們不滿足於細節的掌握,也不滿足於做過有基本的印象,他們會有意識的去總結提煉成處理不同情境的框架,這樣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自如的拿出來。
當然,這些框架除了自己總結,也可以去學習、借鑑其他人的,經過內化成為自己的。
知識工作者的學習一定是從點開始的,弄清楚每個知識點後再去學習其他的知識點,然後連接成面和知識體系。
許多人將這個習慣也帶到了認識和解決問題上,這就本末倒置了: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是框架思考,從上到下!
/04/
沒有框架思考的人,會出現以下的狀況:
有一個問題交給你,你不會做。交給另一個人做完了,你卻發現,他比我也牛不了什麼啊?因為他用到的方法你都會,就是因為缺乏框架思考的原因。
還有一種情況,你的領導、導師或者大哥,你求助他一件事情的時候,他不一定做過,但也給了你許多指導,你覺得很有道理,背後也是他在用框架思考的方式,之前已經積累了這個問題的相關框架。
如何訓練自己的框架思考能力呢?
第一個是要有這種意識,當遇到問題時不要急著開始解決問題,先系統思考從上到下,去找尋前輩和他人的框架借鑑;
第二個是做完事情後要去深刻的反思,能抽象成框架,並起碼在大腦中虛擬解決類似的問題進行驗證,同時通過發現別人的框架進行對比驗證(當然這不可能做一次就能總結出來)。
除了訓練自己的框架能力,其實人類發展到今天在各個領域、專業上已經積累了大量成熟的框架,你需要的是找到他們、借鑑他們、繼承他們的,而不是希望所有的東西都重起爐灶,自己去「重複發明輪子」。這是另一個方面的能力。
該文內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作者田志剛。您可通過微信號:511956894 與他聯繫或加入他的【二班】
本文來源知識管理中心KMCenter,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