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牙膏竟然是外國品牌,國貨沒落三十年的真正原因

2021-02-28 阿牛讀財

前段時間,美國警察跪殺黑人,在全球引起了反種族歧視的浪潮。

結果「黑人牙膏」不幸躺槍,趕緊表示,自己正在考慮改名。

吃瓜網友們順藤摸瓜,竟然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冷知識:「黑人牙膏」是中國品牌,而「中華牙膏」卻是外國品牌。

機智的阿牛眉頭一皺,發現事情並不簡單。

早在1985年,美國高露潔公司為了進入東南亞市場,於是收購了黑人牙膏母公司的一半股份。

所以說,「黑人牙膏」,實際上有一半的白人血統。

這時候,肯定有小朋友會問阿牛,「中華牙膏」到底是不是中國品牌呢?

實際上,中華牙膏如今的身份十分尷尬,這也是中國本土日化品牌二十多年來的心酸寫照。

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1954年。這一年,「中華牙膏」品牌在上海牙膏廠創立,一經投產,風靡全國。

作為中國牙膏工業的創始品牌,中華牙膏一直穩居中國牙膏市場的第一位。

但是到了90年代,高露潔等國際日化品牌進入中國,給中華牙膏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彼時,正值國有企業改制,合資併購的浪潮席捲全國。

於是在1994年,上海牙膏廠和聯合利華合資成立了上海聯合利華有限公司。

聯合利華以1800萬美元入股,取得了合資公司的控制權。

並且聯合利華還獲得了中華牙膏品牌的永久租賃經營權,只需要每年向上海牙膏廠繳納銷售額的2%作為品牌使用費。

當時中國日化產品正面臨著缺乏技術的問題,因此抱著「以市場換技術」的願望進行合資。

但國際巨頭們的真實目的卻是「以資本換市場」,通過收購來掃除障礙,為自己的品牌開路。

合資公司成立以後,按照合同協議,上海牙膏廠的「中華膏」與聯合利華的「潔諾牙膏」,應當以6比4的比例進行推廣。

但聯合利華直接雪藏了「中華牙膏」,大力推廣自己的品牌——「潔諾」牙膏。

但是萬萬沒想到,聯合利華低估了「中華」二字的影響力。

即便沒有什麼宣傳投入,中華牙膏的銷量依舊遠遠將潔諾牙膏甩開。

聯合利華不得不調整策略,撤出了自有品牌潔諾,重新設計了中華牙膏的包裝進行推廣。

並且把另外一個自有品牌「皓清」,也整合為「中華牙膏」的子品牌——中華皓清。

於是「中華牙膏不姓中」,成為了網友們津津樂道的冷知識。

「中華牙膏」雖然落得個「香蕉品牌」的尷尬身份,但好歹還是堅挺地留在了貨架上。

對於一個品牌來說,最大的悲哀就是被消費者遺忘。

相比於「中華牙膏」,本土護膚品牌「美加淨」則慘得多。

上海家化的「美加淨」,曾經在全國膚護品市場的佔有率高達20%。

但是在政府招商引資的指令下,1990年,「美加淨」商標被美國莊臣公司以合資的方式租賃,作價1200萬元。

租賃之後,「美加淨」品牌就被迅速棄用。

四年之後,上海家化只好又掏出5億元將「美加淨」的商標贖回。

2004年,當「美加淨」開始重塑塵封10年的品牌時,喜新厭舊的消費者們早已將這個名字遺忘。

以市場換技術,但最終不僅沒能換得技術,還丟失了市場。

這樣的劇本,在過去二三十年裡一遍遍地上演,中國日化行業也因此喪失了大量的民族品牌。

 

今年的4月20號,羅永浩老師開啟了自己的第二次直播帶貨。

作為助力湖北的公益專場,開場第二個品牌就是湖北的本土品牌——「活力28」。

暴露年齡的時候到了,沒聽過「活力28、沙市日化」的扣個1。

曾幾何時,「活力28、沙市日化」這兩句廣告詞響徹大江南北。

「活力28」的鼎盛時期,市場佔有率高達80%,把廣告牌豎到了香港。

「活力28」還斥資10萬元冠名湖北足球隊,這在當時堪稱天價,開創了中國賽事贊助冠名的先河。

但是,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洗滌品牌,卻也同樣成為了合資併購的犧牲品。

1996年,沙市日化為了謀求上市,同時響應國家引進外資的號召,與德國日化企業——邦特色,合資成立了美潔時公司。

合資成立的美潔時公司,由中方佔股40%,德方佔股60%,並由德方負責經營管理,同時美潔時公司享有「活力28」等品牌50年的獨佔、無償使用權。

作為補償,德方向「活力28」集團支付人民幣6888萬元。

按照當時的合同規定,美潔時公司洗衣粉產量的一半要被用於「活力28」品牌,前三年共投入1.84億元用於「活力28」的廣告宣傳。 

但遺憾的是,以上這些都沒有兌現。

因為德方並沒有想過要經營「活力28」,收購國產品牌只是為了「雪藏」,清出市場份額,從而為自己旗下的品牌讓路。

德方接手「活力28」以後,立馬調高了售價,使得「活力28」銷量銳減。

等到美潔時公司正式投產以後,德方將原有的優良生產基地,全部用來生產自己的「巧手」品牌。

美潔時公司的所有渠道資源和廣告,也都被用來推廣「巧手」品牌,「活力28」因此名存實亡。

因為「活力28」的商標被美潔時獨佔,沙市日化只好又開發了一款名為「波爾」的洗滌劑,但也被德方強制停止了生產。

為了保住「波爾」,中方最後不得不以7200萬元的價格,將美潔時公司30%的股權轉讓給德方,股份減至10%。

然而,「波爾」還是沒能重現「活力28」的輝煌,最終在市場上銷聲匿跡。

七年之後,沙市日化歷盡艱辛,終於通過訴訟的手段重新拿回了「活力28」的商標。

但,時代變了,整個市場早已 經過了多輪洗牌。

「活力28」,那個曾經享譽全國的品牌,就這樣成為了時代的記憶。

如今,在超市裡隨手拿起一款日用品,幾乎都是外國品牌。

潘婷、飄柔、舒膚佳、Olay玉蘭油、汰漬、護舒寶、吉列,全都來自於國際日消巨頭——寶潔公司。

而清揚、夏士蓮、奧妙、旁氏、凡士林、立頓、則屬於另一家國際日消巨頭——聯合利華。

就連「天天見」的大寶,也在2008年就賣給了美國強生。

但在二十多年前,玲琅滿目的超市貨架上,擺放的卻都是國貨品牌。

「小護士」,這個聽起來像是微商產品的品牌,曾經是中國排名前三的護膚品牌,僅次於Olay玉蘭油和大寶。品牌認知度高達90%,市場份額達4.6%。

但是,自從2003年被法國歐萊雅收購之後,小護士就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而小護士原有的177個經銷商和2.8萬個銷售網點,卻助力歐萊雅成功打開了中國的銷路。

十年之後,在中國站穩腳跟的歐萊雅,又收購了美即控股的全部股份。

美即面膜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面膜品牌,2010年,美即控股在港交所上市,超額認購784倍,成為了當年的港交所「股王」。

美即品牌在中國面膜市場的份額一度高達26.4%,穩居頭把交椅。

但在被歐萊雅全資收購以後,美即面膜半年銷售量暴跌百分之八十,之後品牌認知度也逐漸下降。

同樣命運的還有中國本土品牌丁家宜。

2011年,丁家宜以24億人民幣出售給了跨國日化巨頭科蒂集團。

科蒂集團接手之後,丁家宜一年銷售量下降百分之五十,之後因為業績連續下滑而退出了中國市場。

2015年,「丁家宜」的創始人莊文陽又以一億元回購了品牌。

雖然莊文陽這一來一回賺了23個小目標,但是「丁家宜」品牌已經元氣大傷。而曾經,「丁家宜」在中國防曬品市場佔有15%的份額。

這些被合資併購的民族品牌,多數成為了國際巨頭的子品牌,不溫不火漸漸被人遺忘。

少數像「中華牙膏」這樣的優秀「繼子」,如今依舊在辛苦打工為「後爸」賺錢。

而那些串門又回家的孩子,大多數都在時代的變化中,沒能再找到合適的位置。

收購你,只是為了消滅你,這樣的故事也不只是發生在中國的日化行業。

比如,命運更加悲慘的國產老汽水,幾乎遭到了團滅。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冰闊樂已經成為了夏天的標配。但是在70、80後的童年記憶裡,夏天的味道卻是桔子味的老汽水。

90年代,中國的飲料市場一直是地方老汽水的天下。

北京的「北冰洋」、天津的「山海關」、西安的「冰峰」、瀋陽的「八王寺」、哈爾濱的「大白梨」,還有「嶗山可樂」和「天府可樂」。

90年代初,天府可樂的營收已經超過了3個億,在全中國建立了108個分廠,從東北大慶到新疆石河子,從俄羅斯到海南島。

當時,大多數中國人,人生第一次喝到的可樂,既不是百事可樂也不是可樂可樂,而是重慶的天府可樂。

可惜的是,90年代也正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在中國市場開疆拓土的時候。

這些外資飲料公司想在中國發展,必須要和中國公司合資建廠。

同時政府和企業也希望能夠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提升中國飲料的工業水平。

工人階級的可樂,不行!資產階級的可樂,行!

在這樣的背景下,地方老汽水廠紛紛和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成立了合資公司。

後面的故事,想必你們已經猜到了,結果就是,中國老汽水被團滅了二十年。

1994年,天府可樂與百事可樂共同出資,組建重慶百事天府飲料有限公司。合同中約定:新公司中,天府可樂的產量不得低於總量的50%。

同樣的套路,一樣的劇本。

合資公司並沒有按照約定生產天府可樂,而是只生產百事可樂。

其他老汽水廠的命運也大多類似,全部淪為了百事可樂或可口可樂的裝瓶廠。

當時,每賣出一千瓶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就有一個老汽水廠的工人下崗。

在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的強勢碾壓下,那些著名的國產老汽水紛紛停產、退出市場,中國的碳酸飲料市場也從此形成了百事、可口兩強壟斷的局面。

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那些曾經被雪藏的本土品牌,又逐漸以嶄新的面貌出現。

但是在看不見的地方,更多的民族品牌則是永遠消失在了時代的浪潮中。

究其原因,與當時的時代環境有關,與中國企業的經驗不足有關。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時國民的民族自信普遍不足,以至於失去了合資企業中的話語權。

曾經珠海市為了擁有世界五百強企業,想要9個億把格力賣給美國的開利公司。

如今,格力已經發展成為了中國自己的五百強企業,成為了民族名牌的領軍。

任正非也曾在華為內憂外患時,想要將華為賣給摩託羅拉。但現在,摩託羅拉早已經被谷歌收購,但華為卻在5G領域佔得了先機。

就在前不久,《財富》雜誌公布了2020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國大陸公司的數量首次超過了美國。

所有的一切都在向我們表明,中國企業和民族品牌正逐漸走出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

中華牙膏租賃給了聯合利華,「活力28」找到了老羅帶貨,「北冰洋」又出現在了燒烤攤:它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相關焦點

  • 中華牙膏擁有66年歷史,曾是中國第一牙膏品牌,卻早已被外資收購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中華牙膏,但卻很少人知道,中華牙膏早在1994年就已經不是國牌了,當年的它以租賃的形式,將經營權賣給了歐洲零售業巨頭聯合利華。所以這20多年來,名字裡帶著「中華」二字的中華牙膏其實一直都是外國企業的產品,只是用的我們名字。
  • 國產品牌的黑人牙膏,國外品牌的中華牙膏,你分清楚了嗎?
    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區分國產和外國貨,比如說華為,泰山,紅旗,一聽就知道是中國的,而三星,耐克,阿迪達斯一聽就是外國的。不過,有時我們也會因為品牌名字而產生誤解,憑自己的主觀感受把一些國外商品誤認為是國貨,國貨誤以為是外國商品。
  • 大寶、中華牙膏、哈爾濱啤酒……居然是一群假國貨
    一聽中華牙膏,相信不少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那肯定是國牌啊。 的確,「中華」品牌是由上海福新行牙膏廠於1954年推出的,妥妥的國產品牌。到了20世紀60、70年代,當時出于振興民族工業,提高牙膏質量的目的,上海牙膏廠在全廠開展技術革新,中華牙膏在質量和產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與此同時,中華牙膏還推出了多種新品,奠定了他在牙膏市場的龍頭地位。80年代的中華牙膏更是風光無限,還曾在1986年全國首屆日用消費品評選活動中被評為「信得過產品」。
  • 這些外國品牌,原來卻是國貨!
    而那些正兒八經看上去土味十足的品牌名,卻是個大跨國公司的品牌。還有的品牌呢,你從品牌名上去看,根本不知道是國內品牌還是國外品牌,比如很多人喜歡用的「黑人牙膏」,大概或許可能是跟非洲有點關係吧?實際上人家是地道的國產品牌!
  • 位居牙膏界「一哥」雲南白藥牙膏成國貨之光
    位居牙膏界「一哥」雲南白藥牙膏成國貨之光時間:2020-06-19 15:59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位居牙膏界一哥,雲南白藥牙膏成國貨之光 天天都用牙膏,說起牙膏品牌甚至能如數家珍。但也許你不知道,其實我國大部分牙膏市場一直被外來品牌牢牢佔據著。
  • 黑人牙膏和中華牙膏,你知道哪個是國產品牌嗎?
    我們日常生活中是怎麼分辨國產品牌和國外品牌的,依靠名字嗎?比如華為、紅旗、李寧等等,而耐克、奔馳、蘋果一聽就是國外品牌。不過也有些品牌名字聽起來是外國品牌而真實身份卻是國產品牌。#黑人牙膏改名#黑人牙膏和中華牙膏就是一個例子,這品牌名字一看,想必很多人都會誤以為黑人牙膏是外國品牌而中華牙膏是國產品牌吧。
  • 國產品牌原來不都是國貨,而有的外國品牌確是國貨,你都知道嗎?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他們是國產品牌,可他們偏偏就不是。這些品牌當中有些是半道「改國籍」,而有些品牌從誕生之日起,就壓根不是,本文羅列幾種,看看你是否都知道。1、中華牙膏。
  • 大寶、中華牙膏、哈爾濱啤酒,這些老牌子早就不姓「中」了!
    之前天眼妹在寫名創優品的時候,曾給大家介紹過一些你以為是「洋品牌」實際上卻是國貨的產品,沒看過的小夥伴們可以戳名創優品的前身是街頭10元店?細數那些掛著「洋牌」的國貨記得當時後臺就有留言問天眼妹,那有沒有一些本來是國貨,後來卻被外國企業收購了的品牌呢?
  • 兩大牙膏巨頭走紅多年,總被誤認是國貨
    小編最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就是咱們從小用到大的一些產品,本以為是國貨,可實際是外國品牌。飄柔、潘婷、海飛絲、舒膚佳等產品來自寶潔公司,而力士、奧妙、金紡、中華等品牌則是聯合利華旗下的。你以為黑人牙膏就真的來自非洲?不,它是地道的國貨。
  • 其實它並不是國貨,真正「國貨」其實是雲南白藥牙膏
    其實我們日常使用的護理產品,很少有人與關注它的品牌產地,很多品牌其實是國外品牌,但是由於我們使用和了解了許多年,就以為它們是國產品牌。就比如我們日常使用的潘婷、飄柔、海飛絲,其實它們都是國外的品牌。我們很容易根據基本判斷還有品牌的名稱來判斷它是否是國貨。很多朋友認為只有國外大牌,昂貴的產品才是好產品,其實不然,也有很多物美價廉的國貨品牌非常值得擁有。比如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牙膏,中華牙膏作為牙膏的老品牌。其實它並不是國貨,真正「國貨之光」其實是雲南白藥牙膏。
  • 中國牙膏銷量第一名,14年發展史一雪前恥,成功超越黑人佳潔士
    其實,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產生了很多知名的國貨品牌。不管是在服裝領域、手機領域甚至是在小小的牙膏領域。但是後來國外資本進入中國,對很多國貨進行了收購,大批的中國品牌從此開始沒落。而今天要介紹的這個牙膏品牌,卻出人意料的打敗了黑人和佳潔士,成功拿下了中國第一的位置,用了14年一雪恥辱,它就是雲南白藥。
  • 哈爾濱啤酒、金龍魚、中華牙膏,你以為是國貨,其實是國外品牌
    很多我們認為的國貨品牌,可能並不是國貨。1、金龍魚宅在家的日子裡,每一個在家開發廚藝的用戶,沒少煎炒烹炸。5.中華牙膏雖然帶有中華二字,但中華牙膏現在已經是英荷品牌。中華牙膏品牌創立於1954年,已經擁有了66年歷史。 1994年1月,荷蘭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控股權,上海聯合利華牙膏有限公司成立,中華品牌經營權租賃給聯合利華公司。
  • 美國「潛伏」在中國的兩大牙膏:年賺數百億,卻常被誤認成國貨
    然而,很多人往往把外資品牌牙膏當成國產產品,把國產品牌當成洋品牌。例如,中華牙膏雖然有「中華」二字,但已經成為外資旗下品牌。再比如,黑人牙膏就是在中國誕生和成長起來的中國品牌,因為它就是外國人的形象,至今很多人還是認為它是外國品牌。當然,黑人牙膏也有外資成分。上世紀80年代,高露潔公司收購了好來集團50%的股份,但黑人牙膏依然由好來集團完全掌控。
  • 牙膏品類為何會跑出國貨高端品牌?
    公開資料顯示,黑人牙膏長達40年來都是臺灣地區牙膏市場的領導品牌,市場佔有率一度超過70%。同時,黑人牙膏還遠銷東南亞,佔據了東南亞市場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實際上,三星牌牙膏母公司更點燃了新中國牙膏品牌的第一波浪潮。建國後,中國化學工業社被改制為上海牙膏廠,眾多耳熟能詳的牙膏品牌如中華、美加淨、留蘭香、白玉等均出自該廠。
  • 位居牙膏界「一哥」,雲南白藥牙膏成國貨之光
    天天都用牙膏,說起牙膏品牌甚至能如數家珍。但也許你不知道,其實我國大部分牙膏市場一直被外來品牌牢牢佔據著。近幾年更是呈現出了寡頭競爭的態勢,雲南白藥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品牌,也是中國公認的民族品牌,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進入牙膏市場後,雲南白藥牙膏也成為了唯一一家成功狙擊外資品牌的國產品牌。
  • 中國牙膏四大天王集體淪陷,連年虧損遭外資收購,國產牙膏怎麼了?
    早前不少有名的國產牙膏如黑妹、中華、田七、藍天六必治等,要麼淪為二線品牌,要麼早已賣身他人。國產牙膏集體「沒落」作為率先成功研製國內第一支中藥牙膏的公司,兩面針創辦至今已有77年。2001年,兩面針牙膏年產銷量突破4億支,連續15年銷量排名第一。次年,「兩面針中藥牙膏」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一口好牙兩面針」,是當年電視觀眾耳熟能詳的廣告語。
  • 黑人牙膏是地道國產品牌,中華牙膏反是洋品牌,很多人徹底暈了
    還有很多品牌,一聽就知道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一聽華為、華潤、泰山,就知道是國產的;而阿迪達斯、克萊斯勒,一聽就是洋品牌。不過,有一些例外,很容易搞混淆。黑人牙膏是國產品牌還是洋品牌?中華牙膏是國產品牌還是洋品牌?
  • 外來資本入侵中國市場,那些被誤認為是國貨的洋品牌,你知道嗎?
    不管是早上喝的咖啡、晚上刷劇吃的冰激凌,還是刷牙用的牙膏,都有太多選項可以選了。而有的人會說我只支持國貨,比如咖啡要喝雀巢的,冰激凌要吃八喜的,牙膏要用中華的。但事實這些通通不是中國的品牌。不僅如此,還有很多民族品牌的商品其實已經變成了洋品牌。 首先來看看我們生活中有哪些耳熟能詳的國貨品牌已經淪為洋品牌。
  • 中國牙膏市場十強6家外資,兩面針田七六必治為何紛紛走向沒落?
    2017年,中國市場排名前十的牙膏品牌中,有6家是外資品牌,包括黑人、佳潔士、高露潔、中華、舒適達、竹鹽,只有雲南白藥、冷酸靈、納愛斯、舒客是國產品牌。具體到產量,本土品牌的總產量佔中國牙膏總產量約42%,外資品牌佔到58%,掌握主導地位。
  • 這2大牙膏巨頭,蟄伏中國20年!1年從全球賺百億,卻被誤認為國貨
    現在,我們再去逛超市的時候,從生活日用品到零食,貨柜上都有著滿滿當當的外國產品。例如,現在年輕人常喝的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國人常用的舒膚佳、飄柔等,其實都是外國品牌,甚至就連曾經是「國貨」的蘇泊爾、銀鷺、哈爾濱啤酒等,其實也都是外國品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