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美國警察跪殺黑人,在全球引起了反種族歧視的浪潮。
結果「黑人牙膏」不幸躺槍,趕緊表示,自己正在考慮改名。
吃瓜網友們順藤摸瓜,竟然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冷知識:「黑人牙膏」是中國品牌,而「中華牙膏」卻是外國品牌。
機智的阿牛眉頭一皺,發現事情並不簡單。
早在1985年,美國高露潔公司為了進入東南亞市場,於是收購了黑人牙膏母公司的一半股份。
所以說,「黑人牙膏」,實際上有一半的白人血統。
這時候,肯定有小朋友會問阿牛,「中華牙膏」到底是不是中國品牌呢?
實際上,中華牙膏如今的身份十分尷尬,這也是中國本土日化品牌二十多年來的心酸寫照。
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1954年。這一年,「中華牙膏」品牌在上海牙膏廠創立,一經投產,風靡全國。
作為中國牙膏工業的創始品牌,中華牙膏一直穩居中國牙膏市場的第一位。
但是到了90年代,高露潔等國際日化品牌進入中國,給中華牙膏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彼時,正值國有企業改制,合資併購的浪潮席捲全國。
於是在1994年,上海牙膏廠和聯合利華合資成立了上海聯合利華有限公司。
聯合利華以1800萬美元入股,取得了合資公司的控制權。
並且聯合利華還獲得了中華牙膏品牌的永久租賃經營權,只需要每年向上海牙膏廠繳納銷售額的2%作為品牌使用費。
當時中國日化產品正面臨著缺乏技術的問題,因此抱著「以市場換技術」的願望進行合資。
但國際巨頭們的真實目的卻是「以資本換市場」,通過收購來掃除障礙,為自己的品牌開路。
合資公司成立以後,按照合同協議,上海牙膏廠的「中華膏」與聯合利華的「潔諾牙膏」,應當以6比4的比例進行推廣。
但聯合利華直接雪藏了「中華牙膏」,大力推廣自己的品牌——「潔諾」牙膏。
但是萬萬沒想到,聯合利華低估了「中華」二字的影響力。
即便沒有什麼宣傳投入,中華牙膏的銷量依舊遠遠將潔諾牙膏甩開。
聯合利華不得不調整策略,撤出了自有品牌潔諾,重新設計了中華牙膏的包裝進行推廣。
並且把另外一個自有品牌「皓清」,也整合為「中華牙膏」的子品牌——中華皓清。
於是「中華牙膏不姓中」,成為了網友們津津樂道的冷知識。
「中華牙膏」雖然落得個「香蕉品牌」的尷尬身份,但好歹還是堅挺地留在了貨架上。
對於一個品牌來說,最大的悲哀就是被消費者遺忘。
相比於「中華牙膏」,本土護膚品牌「美加淨」則慘得多。
上海家化的「美加淨」,曾經在全國膚護品市場的佔有率高達20%。
但是在政府招商引資的指令下,1990年,「美加淨」商標被美國莊臣公司以合資的方式租賃,作價1200萬元。
租賃之後,「美加淨」品牌就被迅速棄用。
四年之後,上海家化只好又掏出5億元將「美加淨」的商標贖回。
2004年,當「美加淨」開始重塑塵封10年的品牌時,喜新厭舊的消費者們早已將這個名字遺忘。
以市場換技術,但最終不僅沒能換得技術,還丟失了市場。
這樣的劇本,在過去二三十年裡一遍遍地上演,中國日化行業也因此喪失了大量的民族品牌。
今年的4月20號,羅永浩老師開啟了自己的第二次直播帶貨。
作為助力湖北的公益專場,開場第二個品牌就是湖北的本土品牌——「活力28」。
暴露年齡的時候到了,沒聽過「活力28、沙市日化」的扣個1。
曾幾何時,「活力28、沙市日化」這兩句廣告詞響徹大江南北。
「活力28」的鼎盛時期,市場佔有率高達80%,把廣告牌豎到了香港。
「活力28」還斥資10萬元冠名湖北足球隊,這在當時堪稱天價,開創了中國賽事贊助冠名的先河。
但是,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洗滌品牌,卻也同樣成為了合資併購的犧牲品。
1996年,沙市日化為了謀求上市,同時響應國家引進外資的號召,與德國日化企業——邦特色,合資成立了美潔時公司。
合資成立的美潔時公司,由中方佔股40%,德方佔股60%,並由德方負責經營管理,同時美潔時公司享有「活力28」等品牌50年的獨佔、無償使用權。
作為補償,德方向「活力28」集團支付人民幣6888萬元。
按照當時的合同規定,美潔時公司洗衣粉產量的一半要被用於「活力28」品牌,前三年共投入1.84億元用於「活力28」的廣告宣傳。
但遺憾的是,以上這些都沒有兌現。
因為德方並沒有想過要經營「活力28」,收購國產品牌只是為了「雪藏」,清出市場份額,從而為自己旗下的品牌讓路。
德方接手「活力28」以後,立馬調高了售價,使得「活力28」銷量銳減。
等到美潔時公司正式投產以後,德方將原有的優良生產基地,全部用來生產自己的「巧手」品牌。
美潔時公司的所有渠道資源和廣告,也都被用來推廣「巧手」品牌,「活力28」因此名存實亡。
因為「活力28」的商標被美潔時獨佔,沙市日化只好又開發了一款名為「波爾」的洗滌劑,但也被德方強制停止了生產。
為了保住「波爾」,中方最後不得不以7200萬元的價格,將美潔時公司30%的股權轉讓給德方,股份減至10%。
然而,「波爾」還是沒能重現「活力28」的輝煌,最終在市場上銷聲匿跡。
七年之後,沙市日化歷盡艱辛,終於通過訴訟的手段重新拿回了「活力28」的商標。
但,時代變了,整個市場早已 經過了多輪洗牌。
「活力28」,那個曾經享譽全國的品牌,就這樣成為了時代的記憶。
如今,在超市裡隨手拿起一款日用品,幾乎都是外國品牌。
潘婷、飄柔、舒膚佳、Olay玉蘭油、汰漬、護舒寶、吉列,全都來自於國際日消巨頭——寶潔公司。
而清揚、夏士蓮、奧妙、旁氏、凡士林、立頓、則屬於另一家國際日消巨頭——聯合利華。
就連「天天見」的大寶,也在2008年就賣給了美國強生。
但在二十多年前,玲琅滿目的超市貨架上,擺放的卻都是國貨品牌。
「小護士」,這個聽起來像是微商產品的品牌,曾經是中國排名前三的護膚品牌,僅次於Olay玉蘭油和大寶。品牌認知度高達90%,市場份額達4.6%。
但是,自從2003年被法國歐萊雅收購之後,小護士就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而小護士原有的177個經銷商和2.8萬個銷售網點,卻助力歐萊雅成功打開了中國的銷路。
十年之後,在中國站穩腳跟的歐萊雅,又收購了美即控股的全部股份。
美即面膜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面膜品牌,2010年,美即控股在港交所上市,超額認購784倍,成為了當年的港交所「股王」。
美即品牌在中國面膜市場的份額一度高達26.4%,穩居頭把交椅。
但在被歐萊雅全資收購以後,美即面膜半年銷售量暴跌百分之八十,之後品牌認知度也逐漸下降。
同樣命運的還有中國本土品牌丁家宜。
2011年,丁家宜以24億人民幣出售給了跨國日化巨頭科蒂集團。
科蒂集團接手之後,丁家宜一年銷售量下降百分之五十,之後因為業績連續下滑而退出了中國市場。
2015年,「丁家宜」的創始人莊文陽又以一億元回購了品牌。
雖然莊文陽這一來一回賺了23個小目標,但是「丁家宜」品牌已經元氣大傷。而曾經,「丁家宜」在中國防曬品市場佔有15%的份額。
這些被合資併購的民族品牌,多數成為了國際巨頭的子品牌,不溫不火漸漸被人遺忘。
少數像「中華牙膏」這樣的優秀「繼子」,如今依舊在辛苦打工為「後爸」賺錢。
而那些串門又回家的孩子,大多數都在時代的變化中,沒能再找到合適的位置。
收購你,只是為了消滅你,這樣的故事也不只是發生在中國的日化行業。
比如,命運更加悲慘的國產老汽水,幾乎遭到了團滅。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冰闊樂已經成為了夏天的標配。但是在70、80後的童年記憶裡,夏天的味道卻是桔子味的老汽水。
90年代,中國的飲料市場一直是地方老汽水的天下。
北京的「北冰洋」、天津的「山海關」、西安的「冰峰」、瀋陽的「八王寺」、哈爾濱的「大白梨」,還有「嶗山可樂」和「天府可樂」。
90年代初,天府可樂的營收已經超過了3個億,在全中國建立了108個分廠,從東北大慶到新疆石河子,從俄羅斯到海南島。
當時,大多數中國人,人生第一次喝到的可樂,既不是百事可樂也不是可樂可樂,而是重慶的天府可樂。
可惜的是,90年代也正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在中國市場開疆拓土的時候。
這些外資飲料公司想在中國發展,必須要和中國公司合資建廠。
同時政府和企業也希望能夠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提升中國飲料的工業水平。
工人階級的可樂,不行!資產階級的可樂,行!
在這樣的背景下,地方老汽水廠紛紛和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成立了合資公司。
後面的故事,想必你們已經猜到了,結果就是,中國老汽水被團滅了二十年。
1994年,天府可樂與百事可樂共同出資,組建重慶百事天府飲料有限公司。合同中約定:新公司中,天府可樂的產量不得低於總量的50%。
同樣的套路,一樣的劇本。
合資公司並沒有按照約定生產天府可樂,而是只生產百事可樂。
其他老汽水廠的命運也大多類似,全部淪為了百事可樂或可口可樂的裝瓶廠。
當時,每賣出一千瓶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就有一個老汽水廠的工人下崗。
在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的強勢碾壓下,那些著名的國產老汽水紛紛停產、退出市場,中國的碳酸飲料市場也從此形成了百事、可口兩強壟斷的局面。
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那些曾經被雪藏的本土品牌,又逐漸以嶄新的面貌出現。
但是在看不見的地方,更多的民族品牌則是永遠消失在了時代的浪潮中。
究其原因,與當時的時代環境有關,與中國企業的經驗不足有關。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時國民的民族自信普遍不足,以至於失去了合資企業中的話語權。
曾經珠海市為了擁有世界五百強企業,想要9個億把格力賣給美國的開利公司。
如今,格力已經發展成為了中國自己的五百強企業,成為了民族名牌的領軍。
任正非也曾在華為內憂外患時,想要將華為賣給摩託羅拉。但現在,摩託羅拉早已經被谷歌收購,但華為卻在5G領域佔得了先機。
就在前不久,《財富》雜誌公布了2020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國大陸公司的數量首次超過了美國。
所有的一切都在向我們表明,中國企業和民族品牌正逐漸走出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
中華牙膏租賃給了聯合利華,「活力28」找到了老羅帶貨,「北冰洋」又出現在了燒烤攤:它們都有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