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植物,它一般生長在水塘溝渠、河堤沼澤等地方或淺水裡。它是什麼呢?對了,它就是蘆葦。不是有詩云嗎:「淺水之中潮溼地,婀娜蘆葦一叢叢;迎風搖曳多姿態,質樸無華野趣濃」。據說蘆葦在以色列至少有15種之多,在地下它有粗壯的根莖,所以常一簇簇生長於河邊或靜止不流動的水邊。蘆葦的莖有的可高達3到4米,蘆葦的稈中空細長有節,葉子像針形,兩排兩排那樣的錯落有致。其上的小花還會組成掃帚狀,種子有像蒲公英般的冠毛。幼嫩的蘆葦可以作飼料,長大後莖變得粗韌有加,可以當筆寫字,甚至建茅草屋,也可修築成動物的畜欄。可別小瞧了這蘆葦,它還可以編籃子、草蓆、墊子等等。
在《聖經》中蘆葦是軟弱、渺小的象徵,如色列人因軟弱而被罪所勝,所以像「蘆葦在水中搖動」;再比如,上帝懲罰驕傲的埃及時,曾指責他們說,「埃及中,無論是頭與尾,棕枝與蘆葦,所作之工都不成就。」棕枝代表著「頭」,就是那些法老、權貴們;而蘆葦代表著「尾」,指那些愚昧無知的百姓。《聖經》中提到蘆葦最著名的一段經文,出現在以賽亞書四十二章:「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他憑真實將公理傳開。」 這裡將蘆葦比作世人,按著人的本質來說,人並非有多麼高貴,是神用地上的塵土所造。縱然在外形上似乎儀表堂堂,實際上卻外強中乾,心裡充滿了空虛。這樣的比喻真是與蘆葦毫無二致,蘆葦中空細長的形狀,只需微風吹起,它就隨風搖擺,毫無根基和骨氣。
主耶穌曾用蘆葦來襯託施洗約翰的堅強,耶穌說:「你們從前到曠野,是要看什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嗎?」約翰不是一根隨風飄搖的蘆葦,所謂看風轉舵,與世俗同浮沉的人。他是一支中流砥柱,為正義作見證。但是像約翰那樣的人,世上實在罕見。如聖經所言,一般人都「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自己毫無主見,人云亦云,缺少道德標準。
蘆葦不只是柔軟,也很脆弱容易折斷,因為它的中間是空洞的,當然不能抵禦外力。而無論人在外表上如何雄壯,如何威風,因著內心的缺乏,沒有力量勝過外面的壓力。就像脆弱的人,容易受傷。只要聽到一點批評,受到一些誤會,馬上就心灰意冷,再不然,怒氣填胸……
蘆葦如人心,脆弱且敏感,然而上帝曉得人的軟弱,耶穌來到世間,就是為尋找拯救軟弱、失喪的靈魂。他不是等到你我有力量的時候才來,等到我們優秀的時候才搭救。他是在你我還軟弱的時候,為罪人而死。他曾親自告訴我們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他擔當了我們的軟弱,除去了我們的無能。他將新的生命賜給我們,因此我們得到了新的能力,使我們能歡然高歌,所謂:「人我靠著那加給我們力量的,才凡事都能作」。從前是軟弱,現在卻不再無能了,這是何等的救恩!這是主耶穌為你我所預備的。
一般來說,按照人的常理,當你看見一支壓傷的蘆葦之時,總是喜歡過去把它折斷了。反正無用,倒不如除掉為佳。德國哲學家尼採所創的哲學,就是主張折斷壓傷的蘆葦,把一切老弱病殘除盡,免得連累社會,增加公共負擔。只有強者才可生存,社會上沒有弱者的地位。將「進化論」應用於人類社會發展中,這思想下的社會是慘無人道的,優勝劣汰的種族滅絕主義陰影至今還在影響著很多人。 道成肉身的耶穌卻完全不同。雖然他最有資格折斷蘆葦,因為他是獨一無罪,完整無瑕疵的。然而,壓傷的蘆葦,他並不折斷。非但不折斷,還扶持並醫治。
《聖經》記載,有一個人一隻手有了殘疾,但沒有人憐憫他,也沒有人想著為他醫治。當耶穌要醫治他的時候,眾人還在那裡爭執說:安息日不可醫病。他們只顧到律法的字句,全無側隱之心。這些人要折斷這根壓傷的蘆葦,但是耶穌不肯折斷。他寧可冒眾人的攻擊,甚至被殺害的危險,徹底醫治了這個人的手。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試問今日誰沒有重擔,誰沒有嘆息?我們個個都是壓傷的蘆葦!我們雖然像蘆葦一樣,常常軟弱、常受傷害,但是不要忘記,上帝顧念我們。「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來源:網絡
發?查看更多功能操作說明發8收聽當天的「每日箴言」發8-1聽昨天的「每日箴言」發ss搜文章詩歌經文講道發章節或文字搜聖經經文或發首頁聖經奉獻社區留言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