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創蘆葦絲畫新技法 一根蘆葦編出百鳥千獸

2021-01-16 小編看大慶

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黑龍江省民間工藝精品展上,一幅蘆葦絲畫《甦醒的雄獅》,讓所有的參觀者為之驚嘆。

「太逼真了!」、「蘆葦畫原來還可以做得這樣精細!」、「獅子的毛髮簡直跟真的一樣」……

大慶女藝術家姚來霞自創蘆葦絲畫新技法,實現了蘆葦畫的「顛覆性」變革,她在原有的蘆葦畫製作技術上,把粗糙的「片活」升級到精細的「絲活」,創造出了蘆葦絲畫。

該作品《甦醒的雄獅》,獲得此次展覽的金獎。

近日,記者來到姚來霞的工作室,一睹這幅作品的風採。

不忘初心、匠心傳承和創新

進入姚來霞的工作室,滿眼的蘆葦絲畫作品中,這幅《甦醒的雄獅》最為顯眼和奪目。

整幅作品構圖巧妙,布局疏密相間,整體顏色暗沉,突出了雄獅的威武霸氣,雄獅的毛髮飄逸,姿態靈動,面部的表情和蘆葦絲完美結合,可謂是妙不可言!

姚來霞告訴記者,這幅作品從創意、構思、設計到製作,歷時兩個多月才完成。

談及這幅作品的創作初衷,姚來霞說,改革開放40年裡,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香港、澳門也重新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裡,東方雄獅的吼聲響徹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甦醒的雄獅》就是最好的詮釋。

蘆葦絲畫的製作過程十分複雜,需要製作者有足夠的細緻和耐心,粘貼每一根鳥類翎羽和動物絨毛,都要十分小心,一根絲粘錯,都會給整幅作品帶來瑕疵,所以創作時需要高度專注。

「為什麼想到用蘆葦絲作畫?」面對記者的問題,姚來霞說:「不忘初心,把這一技藝傳承和創新下去,是自己的責任。」

自從學習蘆葦畫起二十多年以來,姚來霞從沒間斷過學習與創作。

她也不忘培養學員,有下崗工人、農民、殘疾人、手工愛好者。

後來她和志同道合的姐妹們組建團隊成立了工作室。

通過自己的努力,不但可以做最喜歡的工作,還可以滿足自己的生活。

姚來霞說,自從入住百湖藝術群落,原文聯主席柳莊給予她非常多的指導,對她當時的蘆葦畫,提出了寶貴意見,希望她的作品,再細膩些,並融入大慶特色。

「傳統蘆葦畫是把葦稈切片,然後粘貼作畫,能不能用絲來代替片,從細節上展現畫的靈魂?」姚來霞當時就萌生了這樣的想法。

姚來霞指著一幅名字叫《溼地仙子》的作品告訴記者,就是這幅作品,在創意大慶2013年設計大賽中獲得了金獎。

2013年10月,姚來霞的蘆葦絲畫技法,得到國家相關部門認可,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證書》。

專注創作、作品唯美和獨到

在姚來霞工作室,記者見到了另一幅獲獎作品——《Q版十二生肖》,是為黑龍江旅遊商品成果展示創意設計大賽設計的。

十二生肖個個惟妙惟肖,根據動物的毛髮和顏色的細節,每件作品需要兩天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

「就拿十二生肖中的這個小老虎來說吧,需要先進行構圖,把老虎的頭和身體布局好。接下來,就是製作了。毛髮是比較難的,剪絲需要特別精細,有些要比咱們的頭髮絲還要細,這樣看起來會有絨毛的感覺。並且剪的絲長短也不一,這樣粘貼完才會有立體感。」

駿馬、老虎、孔雀……一直是姚來霞鍾愛創作的蘆葦絲畫題材,其中有不少獲得了大獎。

諸如《神駿》獲黑龍江省第十屆群星獎比賽成年組銀獎,《王者之風》獲第七屆中國·龍江國際文化藝術產業博覽會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金獎。

「從95年接觸這一行到現在,已有23個年頭。我希望我創作的每一幅作品,都有獨到之處,都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覺。」

「新技法讓我走出一條新路,我要把絲畫做得更成熟,讓它創造出更高的價值,成為我們這座城市的一道新風景!」姚來霞說。

堅守技藝、不斷發揚和光大

據姚來霞介紹,從小她就非常喜歡繪畫,看到什麼畫什麼。

後來老師看到她對繪畫有興趣,就讓她加入了專業的繪畫學習中。

起初家人覺得她愛畫畫,只是個興趣。

但看到她去專門學習繪畫,父親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對。

在老一輩人看來,只有好好學習以後才能有好工作,才能養活自己。

單靠畫畫,不僅不是正當工作,而且這樣一份工作也不穩定。

雖然家人不理解甚至反對,但她並沒有放棄畫畫。

就這樣,經過專業的學習,為姚來霞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

姚來霞告訴記者,「此生我都會一直從事這一行,會將蘆葦絲畫一直做下去。對於未來,我希望蘆葦絲畫能作為大慶特色走出黑龍江、走向全國;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蘆葦絲畫的製作中,注入新的思想,發揚光大這門技藝,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

「每年都會有很多出於興趣的年紀比較大或退休的人來我們這裡學習蘆葦畫。因為蘆葦畫很簡單,基本上一學就會。我們前期會把素材準備好,將技巧教給他們,根據這些他們很快就能完成簡單的蘆葦畫作品,但絕大多數人學會了一般都不會再學或『深造』了。」

姚來霞親自帶過不少學徒,有不少出師了,但多為副業,真正潛心創作的不多,現在願意一直從事的人差不多有兩三個人。

雖然他們都是兼職,但是他們也影響著周圍的人,尤其是一些孩子。

目前來說,他們一直在做,至於會不會一直做下去,可能還要看個人和社會發展吧。

相信未來接觸這個技藝的人會越來越多,所以對它是否會失傳沒有過多的擔心,更擔心的是專注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太少,想一直做下去的人太少。

「目前我們在市工人文化宮會定期開設蘆葦畫公益課,只要有人想學,我就會教。我要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這一技藝的傳播、傳承中來。」

不忘初心,匠心傳承和創新。

留住技藝,留住的不是一幅圖畫,而是技藝在傳承過程中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留住的是一剪一粘所賦予的生命力;留住的是匠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記者 傅雙鳳

相關焦點

  • 我讚美蘆葦
    這裡,有一望無垠的蘆葦蕩,還有被新疆自治區列為生態保護區的苛苛蘇(蒙古語 「藍色的水」)溼地。春天這裡芳草遍地,夏日綠波萬頃,秋季蘆花滿天,隆冬百鳥酣棲,是一處自然狀態原始至極的生態仙境。這裡的春天較其他地方來的晚些。清明時節,細雨如絲,它悄悄地潤溼著肥沃的泥土,輕輕地喚醒那沉睡的大地。經過冬的洗禮,小草、花朵慢慢露出新葉,滿眼望去,嫩綠樹枝,翠色慾滴。
  • 非遺蘆葦畫首次亮相小上海步行街 周浦「民俗展」精採紛呈
    你見過用幹的蘆葦葉、稈、花穗製作的畫嗎?你見過鄉村八旬老伯伯編織草鞋嗎?你見過百年前鄉村清音班的行街表演嗎?今天,浦東新區周浦鎮小上海步行街樂聲喧天,人流如織,熱鬧非凡。今明兩天,國慶節、購物節周浦鎮第五十三屆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會在這裡舉行。
  • 蘆葦啊,蘆葦 | 高明昌
    我們握著長柄彎鉤,伸出右手將河邊上的蘆葦鉤到眼門前,再伸出左手抓住蘆葦,然後用右手將蘆葉往下掰下來,最後將蘆葉放到花袋裡。挽好後,及時放鉤,一放鉤,蘆葦又全部彈回到原處,站著不動了。宅前宅後河裡的蘆葦挽光了,就約別人家孩子一起去別處挽,挽了一些辰光後,我們就在浜灘邊上玩紙牌,玩捉迷藏,至於蘆葉挽了多少、夠不夠,都不管。分手時,大家從花袋裡倒出蘆葉,你一把,我一把,勻好後就回家。
  • 蘆葦竟能撕出狼頭畫 價值高達5萬元
    可這一望無際的蘆葦蕩裡,到底什麼樣的蘆葦能作畫紙呢?孫悅他們找的蘆葦在當地被叫做「蔫葦」,韌性大且顏色偏白,這種蘆葦大多生長在河水和海水交界區,幾千根蘆葦裡也就長一兩根這個品種。今天算是這幾日收穫最多的一天了,手裡的這一把有十幾根,這是孫悅為一副畫特意選的料。
  • 「初冬割蘆葦要給鳥兒留出容身之處」,奧森百畝蘆葦今起清割
    今天上午9時,在奧森南園主山西北側的人工溼地內,十幾位工人手持割灌機進入蘆葦叢中,對園內百畝蘆葦開鐮清割,這一場景也吸引了不少遊客圍觀拍照。為了清割蘆葦,園區已提前三天降低水位。工人們沿著水岸線作業,目標是清理出與木棧道、岸邊等遊客親水區相隔5米的隔離帶。「奧森公園每年接待遊客1200萬人次,必須對可燃物把控,確保防火安全。」奧森公園園林工程部主任王軍說。公園每年要割三次蘆葦,分別在3月、4月底和12月初,這樣做除了防火需要,也可以保持水質清澈、防止水體富營養化。
  • 圖文教程:山水樹法之蘆葦、竹、雜草畫法
    素材摘錄自《中國畫技法入門100問:山水雲樹》,王忠富繪著,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節選網絡共享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深入學習,請從正規渠道購買正版圖書! 怎麼畫蘆葦?
  • 人人都是壓傷的蘆葦
    我們雖然像蘆葦一樣,常常軟弱、常受傷害,但是不要忘記,上帝顧念我們。「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有一種植物,它一般生長在水塘溝渠、河堤沼澤等地方或淺水裡。它是什麼呢?對了,它就是蘆葦。不是有詩云嗎:「淺水之中潮溼地,婀娜蘆葦一叢叢;迎風搖曳多姿態,質樸無華野趣濃」。據說蘆葦在以色列至少有15種之多,在地下它有粗壯的根莖,所以常一簇簇生長於河邊或靜止不流動的水邊。
  • 青島韓家寨村手工蠟燭 一根蘆葦杆要蘸75次蠟油
    這種蠟燭外形粗壯敦實,由於採用蘆葦杆製成棉芯,點出來的火更旺,火苗特別高。據當地的手藝人介紹,手工蠟燭的製作主要依靠棉芯蘆葦蘸取蠟油而成,一根蘆葦杆需要蘸取大概75次蠟油。這種別具一格的大紅蠟燭,在當地祭祖和春節期間都有特別的意義,「什麼叫年味兒?大年三十,下餃子、點蠟燭、點香、放炮,這四樣就是我們這裡過去的年味兒」。堅持手工做蠟燭的李常勝。
  • 《蘆葦花》|| 落葉有聲
    文/落葉有聲千花萬花,偏愛蘆葦花。在老街有著三十載的麵店的櫃檯上,曾看到一把用蘆葦花紮成的撣子,那是細心修剪又用心編扎的一把蘆葦花,花絮全掉了,全身褐灰色,我問老闆是買的麼,店主說是在路邊採來自己弄成的,這下讓我可驚訝了,一個中年男人也會喜歡上蘆葦花,還把蘆葦花紮成一件美侖美奐賞心悅目的工藝品,這等閒情或許只有真正喜歡蘆葦花的人才能品出來的吧?「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 這不是蘆竹,這是蘆葦,邕江邊的蘆葦
    007曾經寫過一篇《這不是蘆葦,這是蘆竹,邕江邊的蘆竹》,介紹蘆竹。 本文就專門寫蘆葦,而且介紹的也是邕江邊的蘆葦。 靈龜山公園靠近邕江的溼地,就長有一片蘆葦。
  • 春季拍蘆葦花,幾種拍攝思路小編與你分享
    這還有區別於建築類題材的拍攝表現手法,在廣角或超廣角鏡頭下,採用仰視角拍攝出建築物的極強的線條透視感與張力,是拍攝者的主觀上的意圖和預期效果。清晨與夕陽下拍攝蘆葦花,為大多數攝影愛好者構圖與拍攝時段上的選擇,清晨初升的太陽與傍晚夕陽下這段時間的光線比較柔和,堪稱拍攝的黃金時段。
  • 蘆葦蕩裡拍唯美人像照?看20張正反示例照片,學會4大實拍技法
    秋高氣爽的時節,不輸銀杏楓葉的「蘆葦」正在秋風裡搖曳,不僅為我們送來了美不盡收的景色,也給我們營造出了絕佳的人像拍攝環境。 那麼,蘆葦蕩裡如何把人像拍的唯美、夢幻呢?不妨一起隨著20張正反示例照片,給大家總結4個實拍技法,希望對於大家有所啟發。
  • 蘆葦,天然的生物質吸管
    今天是2021年的元旦,回首過去的一年裡,我們從疫情當中突圍而出,生活似乎並沒有因為疫情的突髮帶來太多的不利,反而讓我們更珍惜現在的生活。由此先感謝我們光大的醫務工作者和社會各階層的人民。嶽林紙業開始研發紙質吸管。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很多就地取材的東西非常之多,一個小小的吸管,似乎成了攻堅戰!
  • 野蘆葦記憶
    蘆葦,多年水生或溼生的高大禾草,生長在灌溉溝渠旁、河堤沼澤地,別名:葦、蘆、蘆芛、蒹葭,詩經裡「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也是描寫的蘆葦。昨天到村莊裡去,發現溝渠旁長著一片蘆葦。記憶中小時候在蘆葦坑旁玩耍,童趣不斷。有時抽起蘆葦尖吹著玩兒,有時到蘆葦坑裡捉小鳥,最讓人驚喜的是發現一個鴨子窩,裡面還有幾顆鴨蛋,拿回家成為小夥伴們炫耀的資本。冬天到了,可以在坑旁挖一些蘆葦根,嚼起來很甜,翻泥土時,還會發現一些泥鰍。但冬天的寒冷,是小朋友們難以忍受的。這時可以和大人一起採一些蘆葦穗,把它們放進鞋子裡,暖和和的,再也不怕凍腳了。
  • 植物志:一枝有思想的蘆葦
    最散淡的植物莫過於蘆葦。這些無政府主義者,喜歡棲息的河岸、空曠的溼地,遠離人群,與清風朗月為朋,與清淺江流為友、與白鷺鷗鳥為伍,喜歡鳥鳴,風嘯,水聲。蘆葦是植物界的隱士,靜默地站在一起,高矮相近,面目仿佛,你分辨不出他們誰是誰。春天,可以是小姑娘,夏天,就是壯士,到了秋天,是烈士,死士。
  • 拍出夢幻光影蘆葦 其實很簡單
    首先得選一片好看純淨安靜的蘆葦,這很重要!這是我中秋節去重慶南川山王坪,無意發現的路邊一片蘆葦,它們靜靜的在那裡,在夕陽的溫暖光線下搖曳生姿。大概位置就是在過了那片著名的大楓林後剛上山的路。注意,是夕陽的光線,天生呈現暖調,處在橙黃色色溫區。
  • 秋季不輸銀杏楓葉的「蘆葦」,怎麼拍?掌握好這5點輕鬆出片
    蘆葦的形態很好,很容易上鏡,但「雜而亂」,拍起來可能會稍有壓力,不知道從哪下手。其實,只要掌握好拍攝技巧,還是容易拍出好的作品的,這裡便為大家總結了5個拍攝技巧與思路,希望對於你有所啟發。選一株形態漂亮的蘆葦,採用對角線構圖,拍出的蘆葦給人修長的感覺。
  • 蘆葦唯美情詩《不忍回眸》薦賞
    於無聲處靜聽你來了入我詩行盈盈一闕嬋娟我走入你的畫中便點亮了你的雙眼彼此的期待這一刻天上人間你的姣潔暈染了阡陌紅塵蘆葦,本名袁秀葦,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人。一個安坐於文字中的女子,喜歡穿行在文字裡,尤喜古韻。願在錯落的文字裡活出自己的淡定與優雅,作品散見於各紙刊及眾多微刊平臺。亦有作品被搬上文演舞臺。
  • 蘆葦花開白洋澱 青年創客逐夢來
    劉志琳 攝        長城網訊(記者劉志琳 郭甜肖) 「白洋澱的蘆葦面積為12萬畝,但蘆葦閒置率卻高達70%。無人收割的蘆葦會對當地造成水體汙染、火災隱患等,為實現蘆葦資源的綜合利用,我們開始探索競爭力強的葦製品……」10月12日,在「雙創」周河北分會場舉辦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經驗分享活動上,青年創客李展分享了自己的創業心得。
  • 江西農村80歲留守老人經驗分享如何編制「蘆葦掃把」
    俗話說靠山吃山,江西農村很多老人都會利用山中的資源,給家裡添置日常用品,比如竹編製品,農具,蘆葦掃把等,今天大海給廣大網友分享蘆葦掃把的製作。什麼是蘆葦?蘆葦一般生於水源、池塘溝渠沿岸和低溼地,在開花季節很漂亮,可供觀賞,我們江西勤勞的農民都是把蘆葦編製成掃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