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黑龍江省民間工藝精品展上,一幅蘆葦絲畫《甦醒的雄獅》,讓所有的參觀者為之驚嘆。
「太逼真了!」、「蘆葦畫原來還可以做得這樣精細!」、「獅子的毛髮簡直跟真的一樣」……
大慶女藝術家姚來霞自創蘆葦絲畫新技法,實現了蘆葦畫的「顛覆性」變革,她在原有的蘆葦畫製作技術上,把粗糙的「片活」升級到精細的「絲活」,創造出了蘆葦絲畫。
該作品《甦醒的雄獅》,獲得此次展覽的金獎。
近日,記者來到姚來霞的工作室,一睹這幅作品的風採。
不忘初心、匠心傳承和創新
進入姚來霞的工作室,滿眼的蘆葦絲畫作品中,這幅《甦醒的雄獅》最為顯眼和奪目。
整幅作品構圖巧妙,布局疏密相間,整體顏色暗沉,突出了雄獅的威武霸氣,雄獅的毛髮飄逸,姿態靈動,面部的表情和蘆葦絲完美結合,可謂是妙不可言!
姚來霞告訴記者,這幅作品從創意、構思、設計到製作,歷時兩個多月才完成。
談及這幅作品的創作初衷,姚來霞說,改革開放40年裡,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香港、澳門也重新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裡,東方雄獅的吼聲響徹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甦醒的雄獅》就是最好的詮釋。
蘆葦絲畫的製作過程十分複雜,需要製作者有足夠的細緻和耐心,粘貼每一根鳥類翎羽和動物絨毛,都要十分小心,一根絲粘錯,都會給整幅作品帶來瑕疵,所以創作時需要高度專注。
「為什麼想到用蘆葦絲作畫?」面對記者的問題,姚來霞說:「不忘初心,把這一技藝傳承和創新下去,是自己的責任。」
自從學習蘆葦畫起二十多年以來,姚來霞從沒間斷過學習與創作。
她也不忘培養學員,有下崗工人、農民、殘疾人、手工愛好者。
後來她和志同道合的姐妹們組建團隊成立了工作室。
通過自己的努力,不但可以做最喜歡的工作,還可以滿足自己的生活。
姚來霞說,自從入住百湖藝術群落,原文聯主席柳莊給予她非常多的指導,對她當時的蘆葦畫,提出了寶貴意見,希望她的作品,再細膩些,並融入大慶特色。
「傳統蘆葦畫是把葦稈切片,然後粘貼作畫,能不能用絲來代替片,從細節上展現畫的靈魂?」姚來霞當時就萌生了這樣的想法。
姚來霞指著一幅名字叫《溼地仙子》的作品告訴記者,就是這幅作品,在創意大慶2013年設計大賽中獲得了金獎。
2013年10月,姚來霞的蘆葦絲畫技法,得到國家相關部門認可,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證書》。
專注創作、作品唯美和獨到
在姚來霞工作室,記者見到了另一幅獲獎作品——《Q版十二生肖》,是為黑龍江旅遊商品成果展示創意設計大賽設計的。
十二生肖個個惟妙惟肖,根據動物的毛髮和顏色的細節,每件作品需要兩天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
「就拿十二生肖中的這個小老虎來說吧,需要先進行構圖,把老虎的頭和身體布局好。接下來,就是製作了。毛髮是比較難的,剪絲需要特別精細,有些要比咱們的頭髮絲還要細,這樣看起來會有絨毛的感覺。並且剪的絲長短也不一,這樣粘貼完才會有立體感。」
駿馬、老虎、孔雀……一直是姚來霞鍾愛創作的蘆葦絲畫題材,其中有不少獲得了大獎。
諸如《神駿》獲黑龍江省第十屆群星獎比賽成年組銀獎,《王者之風》獲第七屆中國·龍江國際文化藝術產業博覽會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金獎。
「從95年接觸這一行到現在,已有23個年頭。我希望我創作的每一幅作品,都有獨到之處,都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覺。」
「新技法讓我走出一條新路,我要把絲畫做得更成熟,讓它創造出更高的價值,成為我們這座城市的一道新風景!」姚來霞說。
堅守技藝、不斷發揚和光大
據姚來霞介紹,從小她就非常喜歡繪畫,看到什麼畫什麼。
後來老師看到她對繪畫有興趣,就讓她加入了專業的繪畫學習中。
起初家人覺得她愛畫畫,只是個興趣。
但看到她去專門學習繪畫,父親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對。
在老一輩人看來,只有好好學習以後才能有好工作,才能養活自己。
單靠畫畫,不僅不是正當工作,而且這樣一份工作也不穩定。
雖然家人不理解甚至反對,但她並沒有放棄畫畫。
就這樣,經過專業的學習,為姚來霞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
姚來霞告訴記者,「此生我都會一直從事這一行,會將蘆葦絲畫一直做下去。對於未來,我希望蘆葦絲畫能作為大慶特色走出黑龍江、走向全國;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蘆葦絲畫的製作中,注入新的思想,發揚光大這門技藝,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
「每年都會有很多出於興趣的年紀比較大或退休的人來我們這裡學習蘆葦畫。因為蘆葦畫很簡單,基本上一學就會。我們前期會把素材準備好,將技巧教給他們,根據這些他們很快就能完成簡單的蘆葦畫作品,但絕大多數人學會了一般都不會再學或『深造』了。」
姚來霞親自帶過不少學徒,有不少出師了,但多為副業,真正潛心創作的不多,現在願意一直從事的人差不多有兩三個人。
雖然他們都是兼職,但是他們也影響著周圍的人,尤其是一些孩子。
目前來說,他們一直在做,至於會不會一直做下去,可能還要看個人和社會發展吧。
相信未來接觸這個技藝的人會越來越多,所以對它是否會失傳沒有過多的擔心,更擔心的是專注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太少,想一直做下去的人太少。
「目前我們在市工人文化宮會定期開設蘆葦畫公益課,只要有人想學,我就會教。我要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這一技藝的傳播、傳承中來。」
不忘初心,匠心傳承和創新。
留住技藝,留住的不是一幅圖畫,而是技藝在傳承過程中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留住的是一剪一粘所賦予的生命力;留住的是匠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記者 傅雙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