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風》
《西方龍》
《海龜》
作品《應得之龍》收藏證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賓禮鑑定證書
《獅子》
一張紙能變成什麼?「可以變成一切!」國家一級美術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包頭現代摺紙第一人劉喆告訴記者。
躍躍欲試的中國龍、兇猛威武的獅子、活靈活現的八爪魚、憨態可愛的烏龜……眼前這些形態各異、立體生動的飛禽走獸在劉喆的巧手下,不剪不裁,僅手工摺疊,就能一紙成型。
任何事物,只要肯鑽研就有可能成功。多年來,劉喆自學研究古老的摺紙藝術,從一個愛好者成為了包頭市甚至國內有名的職業摺紙高手。
在他的眼中,看似平常簡單的一張紙,有著無窮大的魅力。宇宙萬物、世間百態,通過一張紙皆在指間栩栩如生,熠熠生輝。
機緣巧合 開啟摺紙藝術的大門
記者在劉喆家裡看到各種用紙摺疊出的玩物,真是令人大開眼界,頗感新奇。
「這些都是用手摺疊出來的嗎?」記者驚奇地問道。劉喆點了點頭,娓娓道來自己與現代摺紙藝術的第一次接觸。
1984年出生的劉喆從小學習繪畫,動手能力也很強,經常會照著兒童摺紙書上的作品,認真學習。高中畢業,劉喆考上江西師範大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完成一次立體構成課作業時,他想做一個特殊點的作品,於是選擇了現代摺紙。
摺紙,並不僅僅是簡單的手工,而且是一門藝術。「摺紙藝術最早起源於中國作祭祀用,後來被引入日本,並逐漸流行起來。」劉喆說,它最早在日本也是作祭祀之用,在發展過程中慢慢演變,有了傳統摺紙和現代摺紙之分。
劉喆潛心研究的就是現代摺紙,它不同於傳統摺紙,講求一紙成型,不剪不裁不拼接,重視原創。對摺紙愛好者來說,現代摺紙的魅力便在於一紙成型,當一張紙神奇地變成一件作品,紙張頓時被賦予了生命力。
在學藝這件事上,有人屬於有天賦,有人屬於後天努力,但劉喆既有天賦,後天又相當努力。
「我當時準備做的是越南摺紙大師阮紅強的《越南鷹》,沒有老師教,全是從網上找資料自己琢磨。」學習過程是漫長的,劉喆僅研究看懂圖紙就用了半年時間。對於初學摺紙者來說,這是一個難度相當高的作品,為什麼會選擇它?「主要是鷹的造型非常好看。」劉喆回答。
研究透徹圖紙後,劉喆又費了很長時間尋找各種適合摺疊的紙張進行實踐,又融入一些原創想法,最終成功摺疊出一隻展翅飛翔的雄鷹,滿足感倍增,過程中的枯燥乏味就不算什麼了。這個摺紙作品也成為劉喆最後的畢業設計之一。
「其實,我學習摺紙的過程是相反的,正常情況應該先從簡單的摺紙一步一步增加難度。而我是直接挑戰高難度的作品,把這個研究通了,簡單的摺紙一看就明白了。」劉喆說,成功摺疊出《越南鷹》後,他去找了更難的一些作品模仿,摺紙技藝也在不斷提高。
大學畢業後,劉喆在裝修公司工作了四年,後又選擇創業開店,但不管幹什麼工作,他都沒有停止對摺紙藝術的研究學習,他已不滿足於自己簡單的模仿,開始嘗試原創作品。
後來,他通過婦聯一位朋友介紹,給某些單位、學校講解紙藝,並參加了包頭首屆雕塑藝術作品展,摺紙藝術逐漸被人們認可並熟知,從此開啟了他的摺紙職業生涯。
紙「生」萬物 摺紙背後的分配藝術
每一件摺紙作品都需要時間和專注去完成,在劉喆心中,摺紙是與眾不同、獨具魅力的藝術。
「用一張普通的正方形紙張,不剪裁、不拼接,純靠手工摺疊而成,最終展現在人們眼前的作品是立體的、形象的,這正是現代摺紙藝術的基本條件和魅力所在。」劉喆說。
摺紙不單需要動手能力,更是一門需要大量用到數學運算的藝術。區別於雕塑、繪畫、音樂等或是加法或是減法的藝術範疇,摺紙是很少見的一種分配藝術,它不能增減。
劉喆介紹,在設計一個摺紙作品之前,必須把這張紙進行科學的、合理的分配,才能使最後這個作品比例協調,而且沒有任何結構性錯誤。
劉喆以原創作品《應得之龍》為例講解了一個作品的創作過程。「這條龍有四個爪子、身子、頭尾、翅膀,你要把這些部位全部分配到一張正方形紙上,這只是初期的分配。然後需要按照這個分配,把它的形狀先做出來。可能爪子的位置太寬或者太窄,還有頭尾、翅膀是不是有問題,就需要重新調整。調整完了,最後會製作成CP圖,也就是有摺痕的紙。再按照CP圖,在大紙上把線畫出來,把摺痕折完,最後才是聚合起來整型。」
他說,這條龍的尺寸是130cm x100cm x90cm,因為紙張大小有限,所以需要通過好多張紙拼成一張大紙。「摺紙又跟幾何數學有關係,因為會用到鉛筆、尺子、量角器、圓規、三角板,在紙上去畫圖,計算每一個角度。你只有知道它的角度,你才知道怎樣能摺疊出這個角。」
摺疊過程更是個精細活兒。山折、谷折、兔耳折、沉折……經過重複繁雜的步驟才能成型。「像我摺疊的那條龍,除去兩個翅膀,僅龍身摺疊步驟就是1400多步,這還沒算每片龍鱗這樣重複類的步驟,所以非常的難,製作周期也長。」劉喆表示,這個作品從構思設計到創作出來用了大約兩個半月時間,在他創作的作品中算是用時較長的。
關於摺紙,劉喆有自己的想法。「我想用現代摺紙技法去做一些中國傳統的作品出來。」為此,他先後創作了騎馬拿刀的關公、三頭六臂的哪吒,還有國寶大熊貓等作品。
其中,雙色摺紙《國寶》在設計摺疊的過程中有些難度,需要將一張外白裡黑的正方形紙除了合理分配外,還要保證黑色地方露出來,所以有很繁瑣的步驟。
劉喆粗略算了一下,目前他創作的叫上名字的作品已經有三五百件,小作品不計其數,每天隨時「信手摺來」。
傳承推廣 讓摺紙藝術發揚光大
劉喆在現代摺紙藝術這條道路上執著地堅持著,如今,他的作品已經被人們視為藝術精品而走向全國。
原創作品《應得之龍》不僅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還以32萬多元的成交價成功拍賣;《海域》被韓中文化交流振興協會收藏;《國寶》被鑑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賓禮,劉喆本人也被授予中國國賓禮藝術家……
劉喆的成功源於興趣和熱愛,更源於一份責任——傳承摺紙文化的責任。
劉喆免費帶了17名徒弟。為什麼免費?劉喆解釋:「我比較傳統,老一輩人都是這樣的,教徒弟不會收費用。」他認為,如果把帶徒弟變成商業化,教學中就會考慮到值不值的問題,「比方今天教的非常複雜,徒弟只要有時間就可以來學,但牽扯到錢,他來的次數就規律了,而且潛意識裡會想這個錢只適合學這些,就不能把摺紙很好的傳承下去。」
當然,為了生活劉喆自己外面也辦班收學生。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越來越多人認知並喜歡上了這門獨特有趣的藝術。但想要傳承發揚摺紙藝術,這些遠遠還不夠,定格動畫成為劉喆當前以及下一階段重點要做的事情。
據了解,定格動畫是一種通過逐格地拍攝對象然後使之連續放映,進而產生一種動態效果的技法,可是常見的定格動畫都是由黏土人偶、木偶或是各種混合材料製成的角色內容來出演。
幾年前,劉喆機緣巧合拍攝了人生的第一部摺紙定格動畫,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直在鑽研定格動畫的拍攝手法,並將其不斷優化。他心中始終有一個目標,就是讓摺紙作品登上大屏幕,給更多的人看到,讓更多的人來了解中國傳統紙藝文化。
直到2018年夏天,在香港的紙藝展覽會上,劉喆遇見了來自臺灣的定格動畫導演,後來協同其拍攝紙藝定格動畫《環遊》,劉喆負責其中場景的製作與部分的拍攝,目前這項工作還在進行中。
「因為這件事,文旅部文化藝術人才資料資料庫給我頒發了非物質文化保護證書,以示我對兩岸文化交流的特殊貢獻。」劉喆介紹,現在他正在籌備成立定格動畫公司,多渠道多元化宣傳推廣現代摺紙藝術。(文/圖 記者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