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遙控板上的這個標誌,不知大家是否有留意過?
這個是今天「大招」的關鍵所在。
夏天,只要把空調模式從「製冷」調成「除溼」,就可以不花很多錢,又讓房子如冰箱般涼爽。
除溼降溫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人體汗腺在不斷製造汗液,而乾燥的空氣能很快將這些汗液吸收,使我們感到涼爽。
但在溼度大的空氣環境中,由於空氣中早已充滿水分,無力再吸收水分,汗水只能積聚在皮膚上,使人體溫度不斷上升。
在溼度偏高的環境條件下,要想使人們感受舒服些,降低室內的溼度比降低室內的溫度更加有效。
其實在空調的使用過程中,除溼和製冷都能達到降低室內溫度的效果,但二者的用電量相差比較大。
開啟除溼模式時,室內吹風機將保持低速運行,壓縮機也間斷運作,如此不斷地循環,使室溫保持在設定的溫度左右。
而製冷模式工作時,空調壓縮機和吹風機會持續運作,直到室內溫度達到低溫後才會停機,所以更為耗電。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除溼模式下,不需要將空調溫度調得太低。溫度低於23℃後,只要調低1℃,就消耗數倍電力。
製冷模式以降低空氣溫度為目的,同時去除水蒸氣。很多人為讓房間快速降溫,一般會將溫度調得很低,這樣吹出的冷風就很強勁,長期待在這樣的環境下,容易引起感冒、頭暈、關節疼痛、腸胃易受涼等身體不適的情況。
除溼模式以去除水蒸氣為目的,同時降低空氣溫度。空調會按照自動設置的低溫度和低風速以除溼模式運行,達到去除空氣中水蒸氣的目的(同時吹出冷空氣)。這樣吹出的冷風比較柔和,對人體的傷害會降到最低。
使用空調除溼模式時,房間空氣被風機吸入並通過蒸發器時,空氣中的水分被冷凝成水排掉。空氣相對溼度由除溼前的70%以上(桑拿天的難受感覺)降到50%左右,讓人覺得乾爽舒適。
一般情況下,人體在溼度為50%至70%的空氣環境中最為舒適,高於70%的溼度,人體舒適度就會下降,除溼正是利用調節溼度讓人體感受到舒適達到降溫的目的。
一般空調的進風口在上半部,出風口在下半部。若把空調安裝過高,經過熱交換的冷空氣還未沉落到房間下部,就被空調吸回;如果空調裝得過低,打開空調以後雖然很快就能涼快,但人會被吹得腰酸背痛。
空調裝到比頭部略高的位置時,人的身體會處於最佳狀態。所以,權衡起來,空調最好安裝在1.7米左右最合適。
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裡,冷空氣會導致淚液蒸發過快,淚液減少,同時也會帶走皮膚和呼吸道中的水分。使得皮膚乾燥,嗓子乾燥痒痒。這時可以在空調房放盆水,增加溼度,能有效緩解乾眼、皮膚乾燥的症狀。
氣溫不是人體感知冷熱的唯一條件,溼度、氣流、輻射都會改變體感溫度,一味降低空調度數,並不能完全感到舒爽。若要有效降低體感溫度,建議把冷氣風量調強,讓肌膚感受到冷風。室內外溫差最好在5-6度之間,否則對身體不好。
好多人都不會用空調上的自動模式。自動模式會依照房間狀況,選擇最為適當的風量及風向,等房間涼爽之後,會一邊控制耗電量,保持設定溫度。
過於頻繁的操作會對空調壓縮機造成傷害,而啟動時產生的500-1000瓦的高額電壓會更耗電。
空氣溫度變低後,冷氣流容易往下走, 製冷時應該把出風口向上,這樣的製冷效果好。冬天時,熱氣都是往上走,制熱時可把出風口向下。
在睡眠時,使用空調的睡眠功能,在人們入睡到一定時間後,空調器會自動調高室內溫度,起到20%的節電效果。
空調面板上的過濾網應半月左右清掃一次。若積塵太多,把它放在不超過45度的溫水中清洗乾淨。清洗過濾網在降低能耗的同時對人的健康也有利。
原來只需要簡單一招,就能讓空調健康降溫,還能省好多電費!以前不知道,真是虧大了。
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