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你們救了我一命。這次,你們又救了我一命!市人民醫院給了我兩次生命!真的是非常感謝你們!」12月3日,在市人民醫院心胸外科,即將出院的文先生(化名)及其家人對心胸外科醫護人員千恩萬謝,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相隔41年,兩次重症危在旦夕,醫生兩次成功搶救
41年前,文先生(化名)心肌梗死病情危急,市人民醫院醫生全力救治,在與死神搏鬥了7天7夜之後,終於使文先生死裡逃生,創造了一個搶救奇蹟。不幸的是,今年11月,文先生因身體不適入院就診檢查,結果為肺腫瘤。而且他這個肺腫瘤的分型和其他分型不一樣,沒有靶向藥物等有效藥物進行治療,放療的話心臟毒性也受不了,手術成了挽救他生命的唯一手段。
但是,手術風險之大又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文先生是陳舊性廣泛前壁大面積心梗,心臟彩超顯示的心臟射血分數(EF值)低至40%,(正常人的心臟超聲EF值一般在50%-70%之間),心功能極差。這樣一個巨大的難題擺在醫生和病人家屬面前,手術到底做還是不做呢?
心胸外科崔保明主任根據多年的豐富臨床經驗,結合病人的詳細檢查和身體狀況,反覆斟酌判斷風險承受能力。了解到病人長期堅持鍛鍊,每天打桌球一個多小時,且身體結實。同時詳細的輔助檢查也明確了病人心臟血管的整體情況,如心梗面積大小、哪條血管狹窄、哪條血管堵塞等等。他將這些情況綜合分析後,如實告知病人家屬並與家屬溝通:不好的方面有兩點,由於病人是陳舊性心梗,EF值僅為40%,手術主要的危險會有兩個可能,一是心衰引發生命危險,再是出現難以糾正的惡性心律失常引發生命危險。但是好的方面也有兩點,首先病人平時堅持鍛鍊體質得到了有效提高,抗風險能力得到增強;再一個病變相對較早,預計長期效果好。因此,值得手術一搏。「我們不是冒進也不是炫技,而是經過綜合討論後,發現有值得一搏的基礎和希望」。病人家屬對崔保明主任充滿信任,對此也毫無異議:「好,拼一把,能行就行」。
做好了充分的各種預案和術前準備後,心胸外科在麻醉科、手術室的大力配合下,為文先生進行了胸腔鏡下微創肺葉切除術。手術非常順利。但術後第二天凌晨,出現了預料中的也是大家都不願看到的情況:快速室性心律失常!這種情況如果不及時進行處理,很快將誘發室顫從而危及生命,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猝死」。崔保明主任迅速為病人用藥物進行糾正,同時安排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將病人送往CCU(冠心病重症監護病房)。藥物糾正無效,CCU王德泉主任果斷為病人進行了心臟電復律糾正,一次成功。經過幾天的繼續生命支持,病人終於度過危險期!在CCU進行救治期間,崔保明主任安排科室大夫每天多次協助處理外科情況,和CCU大夫共同制定方案。經過兩個科室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病人身上的引流管被很快拔除,6天過後病情穩定。隨後又在心胸外科做了進一步的恢復治療後,順利出院,也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對於病人手術前後出現的情況因為我們早有預判,也制訂了相應的應對方案,所以當真的出現危急狀況時,搶救就比較從容,忙而不亂。一個危重病人能被搶救成功,有時需要好幾個科室共同努力才能實現,這也最能體現一個醫院的整體實力和管理水平。這個病人的成功救治就是好幾個科室共同努力的結果,更是病人和家屬全力配合的結果,在此表示誠摯感謝。」崔保明主任動情地說。
幾十年救死扶傷初心不變,幾代人砥礪奮進薪火相傳
腹裡有乾坤,手中有方寸。能讓人信服,是因為有足夠的實力,有足夠的實力才有足夠的底氣,有足夠的底氣才能在搶救患者的戰場上勇於拼搏、無所畏懼。市人民醫院歷經多年規模發展和內涵建設的厲兵秣馬,在技術攻堅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從困境中尋求突破,自超越中鑄就輝煌。秉承「救死扶傷」的初心和使命,幾代人薪火相傳,緊隨世界最新醫學發展步伐,創新應用新技術提高醫療技術水平,讓醫療成果惠及廣大群眾。
醫院於1989年開展了眼角膜移植手術。1990年,在濰坊市縣級醫院中開展了首例介入手術,同年還成功進行了2例體外循環下心內直視手術,成為濰坊市首家開展心臟直視手術的縣級醫院。自1998年起,先後開展了斷臂(指)再植、拇指再造、人工關節置換、心臟瓣膜置換、冠狀動脈搭橋、內窺鏡微創手術、冠心病支架植入和起搏器安裝等新技術項目。2002年開展了腎移植手術,2003年開展了肝臟移植手術。醫院積極開展和推廣醫療新技術新項目如微創技術和無痛手術等,近年來先後開展了冠脈介入治療、內鏡下治療等技術項目,腔鏡、介入等微創手術在全院已得到普遍應用。目前,年開展心臟及各類介入手術2800餘例,年開展各類腔鏡手術3100多例。醫院不斷凝聚技術力量,最大限度解除病人痛苦,成功挽救了眾多患者生命。
急診PCI讓急性心梗患者重獲新生
急性心肌梗死由於發病率高、死亡主高而被稱為「頭號健康殺手」。市人民醫院針對這種疾病開展的急診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技術),使患者冠狀動脈的開通時間平均在60—70分鐘內,遠低於國際上的90分鐘標準。醫院從2013年獨立開展這種急救措施以來,每年都有300多名急性心梗病人由此獲救。
百草枯中毒救治展現「硬核」實力
百草枯是一種全球範圍內使用的高效除草劑,而急性百草枯中毒目前無特效解毒劑,病死率高達90~100%。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通過自主研發的以水化療法為主的集束化治療以來,到今年為止,已先後成功救治25名包括從外地慕名轉院前來進行治療的重度百草枯(敵草快)中毒患者,年齡最小的8歲,年齡最大的68歲。高達59.4%的救治成功率得到國內知名專家的高度認可和讚賞,科室負責人程友林主任已連續五次應邀在省、市級學術會議平臺上進行經驗交流,連續兩年在國家頂級醫學期刋《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雜誌發表了百草枯中毒救治方法及經驗總結的論文。
UBE技術走向世界
UBE技術(單側雙通道脊柱內鏡技術,微創治療腰椎管狹窄、腰椎不穩等複雜病例)堪稱目前最高效的脊柱微創內鏡技術。市人民醫院作為國內最早開展這一技術的三家醫院之一和EBU國際培訓中心,獲得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肯定,省內外醫院紛紛慕名前來參觀學習。開展這項技術的脊柱外科張偉醫師多次應邀參加UBE全球性學術會議,展示醫院在這一領域的領先經驗成果,還先後赴印度、德國授課,出席國內外多個相關學術會議,包括在印度召開的「世界脊柱內鏡大會」,更被山東、湖北、山西、河南、浙江、四川、甘肅等多地多家醫院邀請,協助開展首例UBE手術,填補了當地相關醫療技術空白,市人民醫院也從以前的「引進來」變為現在的「被請出去」。
新技術新項目不斷取得突破
神經內科開展的顱內動脈開通+夾層動脈瘤栓塞術,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不僅填補了壽光市腦血管介入微創手術空白,也使壽光市腦血管疾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普外科取得的技術新突破——PTC橋接ERCP膽總管取石術,把PTCD與ERCP技術完美融合,將普外科微創手術特色發揮到了極致,在充分體現微創治療技術水平的同時,也為複雜、特殊患者的ERCP取石治療開創了新的治療思路;血管外科在省內率先開展了大血管置換術及大血管介入手術、胸腹主動脈瘤切除人造血管置換術、大動脈炎動脈狹窄閉塞人造血管分流術、股動脈切開取栓術、大隱靜脈曲張的微創治療以及深靜脈血栓濾器置入及置管溶栓手術等,在胸腹主大動脈、頸動脈、內臟動脈、上下肢動脈介入治療領域成績斐然,尤其是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熟練開展,為預防腦卒中提供了新的方法,為省內及周邊縣市眾多的危重病人築起了一道堅實的生命屏障。
各種危急重症救治成效顯著,多項技術填補壽光市乃至全省空白
市人民醫院堅持把技術創新作為振興之本,不斷加強能力建設,使危急重症等綜合性搶救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除了前面提到的各種救治以外,近年來,醫院開展的多個新項目填補了技術空白,如血管外科的生物蛋白膠輔助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治療腹主動脈瘤填補了省內空白。填補壽光市技術空白的有:泌尿外科的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治療前列腺癌、脊柱創傷外科的反肩關節置換術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引起的肩關節僵硬、神經內科的顱內取栓術治療重症腦幹梗塞、心內科的射頻消融術治療房顫、消化內科的結腸支架置入術治療腸梗阻等。醫院先後成功搶救了多名羊水栓塞患者、肺栓塞患者、產後大出血及重症DIC產婦。還曾成功救治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和罕見胸部貫通傷患者、無縫銜接救治院外突發心梗心臟驟停患者、自體血回輸救治熊貓血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等等。
「六個中心」全面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醫院著力打造「六個中心」,進一步提升重大疾病的急救能力。2016年建設的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迄今共救治危重症新生兒和危重孕產婦近5000人次。2018年建設的卒中防治中心和胸痛中心,到現在為止,兩個中心共救治近2000人次急危重症胸痛患者和腦卒中(中風)患者。2019年啟動癌症中心建設。2020年9月,創傷中心完成現場評估,被評為濰坊市級創傷中心。2020年10月,卒中中心通過省裡驗收,並被評為山東省示範防治卒中中心和山東省卒中中心建設先進單位。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市人民醫院目前已有10個專業共20個科室成為濰坊市級重點專科,數量居濰坊市縣級醫院之首。另外還有3個濰坊區域醫療專業技術中心,1個濰坊市臨床精品特色專科……醫院的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顯著提升,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先後成為國家心血管疾病診療質量監測基地,腫瘤規範化診療試點醫院,遠程病理會診試點醫院,冠心病、糖尿病標準治療基地,連續8年列「中國縣級醫院·競爭力100強」排行榜前20名,學科建設進入全國前1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