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進:做一名挽救生命的「藝術家」

2021-02-08 骨科在線orthonline

來源:《健康報》社「人文編輯中心」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 林進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

我們常說,藝術門類包括音樂、繪畫、舞蹈、建築等等。但其實,生命本身就是一件極為尖端的藝術品。而且這個藝術品是我們人類目前不能用工業製造的,可謂是自然界造出來的巔峰級別的藝術品。對於這樣一種更為深邃的藝術,我們能怎樣去理解它呢——醫學無疑就是一個出口。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外科學系副主任、骨科教授、主任醫師,「協和藝術團」藝術總監兼常任指揮。

擔任國際矯形與創傷外科學會(SICOT)中國部關節學會等多個學術組織的常委或委員以及《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誌》等多種學術刊物的編委或特約審稿人。曾在歐美、亞太及港臺等地區進行專業學習、技術培訓及學術交流。從醫30年,提出並不懈追求「醫術-仁術-心術-藝術」的職業境界。

既然生命本身就是藝術,我們要把這個藝術維繫下去,讓生命能夠發光,且有它自己的韻律,那麼我們醫學本身就註定要帶有藝術的元素在裡面。

其實說到醫學和藝術這樣的話題,理論上講不是可以隨便駕馭的,我更是難以駕馭這樣的題目。如果一定要我講一講對兩者的感悟,只能講述自己的一些親身經歷,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醫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是朝鮮戰場上一個很著名的外科專家到了晚年,別人對他的描述:「在生與死之間,醫生的手術刀就像鋼琴家彈奏著的琴鍵一般,永遠精確而美妙地在生死線上飛快地躍動著。在這裡,我們分明感受到了醫學和藝術的完美結合。」這讓我領悟到,手術達到一個境界後,其本身就成為了藝術。醫學、手術的過程,也是可以藝術化地去描述的。比如去年「七·一」的時候,我們在醫院文藝匯演中表演了一個關於一次手術故事的影子舞,就用舞臺和光影展現了手術場景的美。


林進(前排中間)與「影子舞」

原創團隊的醫務人員在一起

我們常說,藝術門類包括音樂、繪畫、舞蹈、建築等等。但其實,生命本身就是一件極為尖端的藝術品。而且這個藝術品是我們人類目前不能工業製造的,可謂是自然界造出來的巔峰級別的藝術品。對於這樣一種更為深邃的藝術,我們能怎樣去理解它呢——醫學就是一個出口。

醫學的本質,是呵護生命的科學。那麼,既然生命本身就是藝術,我們要把這個藝術維繫下去,讓生命能夠發光,且有它自己的韻律,那麼我們醫學本身就註定要帶有藝術的元素在裡面。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手術中,有時我們在人體中需要用到一個臨時的間隔器,於是我就自己手工即興用抗菌材料捏了一個股骨頭。這是醫學的用具,但在對它塑型和使用的過程中,我會有種感覺:這算得上是一個雕塑,而且是一個能讓病人實際受益的雕塑,並且,沒有醫生的匠心、愛心及藝術能力,即使是這樣一個簡易的工具,或者說是淺顯的藝術,也是不容易做好的。原來,醫學和藝術如此相通。


手術中徒手塑形的臨時股骨頭假體

此外,還有很多把醫學和藝術結合起來的東西。比如有醫生把醫學意義上的眼睛、心臟、頭顱等等器官所發揮的功能及患病後可能出現的功能障礙等異常情況,用一種很詼諧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另外,有放射科醫生用放射線的方式把植物、動物拍下來之後,幻化成一幅很美妙的水墨畫……這些,都是醫學裡的藝術。古羅馬時期著名的醫學家蓋倫有一句話說得很好:「醫學既是一門博深的科學,又是一門偉大的藝術。」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也說過:「醫療的藝術包括三件大事,即疾病、患者和醫生。而醫療藝術乃是一切藝術之中最為卓越的藝術。」所以你看,作為醫生,將醫術本身與藝術相結合其實並不難。


希波克拉底

所以,既然早期先賢們就已經有這樣的一種認識,那麼我們後人應該怎麼去領悟和實踐呢?我們從音樂說起。首先,音樂是有旋律、有樂譜的。從這一點看,它是很嚴謹的,速度、音調都不能亂,演奏者要用很好的記憶力和反覆練習來鞏固。而一個樂隊,除了要講求配合,要想出創意,那它的成員還要有自由度,要催發靈感。這幾點之間看上去可能有些矛盾,但它們是能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

那醫學是什麼樣的呢?其實它有很多方面都與音樂相契合。醫學的基礎就是嚴謹、精確、配合。但是想讓醫學有好的發展,想要醫學做得更加有靈氣,那麼一樣也要自由。這個自由的含義是很多的,包括醫學科學本身的自由,包括我們現在講的醫學團隊的人才流動,等等。同時,我們的醫學也一定要有靈感,多少發明創造都是靈感產生的結果。


林進在學術演講

一些重症、自閉症、焦慮症等患者,都有溝通障礙的情況存在,而是藝術可以突破這樣的屏障,直達人的心底。

我們剛才講了,醫學中有藝術,那麼反過來,藝術在醫學中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比如,我們現在一些醫院裡會播放背景音樂;一些科室的環境設計也很下功夫,兒科的環境裝飾會儘量符合孩子們天真好玩的特徵,中醫科會裝扮得古樸、風雅。因為,藝術本身對疾病就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患兒床前

(圖片來自網絡)

具體來說,音樂是有節律和頻率的,它是帶振動波的,所以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我們人體的每一個器官都相應地有了自己的諧振和振波。這樣,身體和音樂之間會產生一個相互作用,音樂也就這樣對器官產生了調整。


搶救床旁,音樂能帶給患者出乎意料的力量

(圖片來自網絡)

記得我剛工作的時候,大概在1985年左右,當時中國音樂學院就醞釀成立一個專業,好像叫做「音樂醫療」專業,讓我感到這個領域是大有可為的,因為音樂對機體除了有理療作用之外,對於人的精神狀態也能起到治療的作用。當時,這個「邊緣學科」深深地吸引了我。為什麼呢?首先,它有助於情感的發洩;其次,它還可以有溝通和交流的作用。一些重症、自閉症、焦慮症等患者,都存在溝通障礙的情況,而藝術可以突破這樣的屏障,直達人的心底。而我個人理解,中醫中的陰陽通絡、生陽通經等理論,也可能有很大的因素是心理上的暗示。

我曾親身體驗過「放鬆醫療」。它是怎樣的呢?比如,治療過程中把燈光暗下來,病人安靜地躺下,這時候輕輕地播放出音樂,而且由床產生了相應的諧振,整個氛圍會使病人逐漸放鬆、身心得以調整。我做完之後,真的疲勞大大緩解,可謂「奇效」。這就是藝術在對病人進行直接性治療的實例。


音樂能起到舒緩的效果

(圖片來自網絡)

對藝術有追求能力和嚮往的人,不僅能把這種能力運用在工作中,還說明他的人格是豐滿的。

談到藝術治療的功效,其實我們還可以說得再實際一點,它到底應該怎麼用。我建議大家,音樂治療要想起作用,那麼音樂的類型、播放的設備都很重要。針對睡眠的音樂、提高工作效率的音樂,差別很大。同樣,當事人不同的心理狀態對音樂類型也有不同的要求。國外很多醫院的外科醫生在做手術時都會放音樂來提升自己的專注力,緩解疲勞和緊張。醫生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可以根據自己手術的分工、節奏和狀態挑選適合自己的音樂。比如這時候你已經連上了好幾臺手術,飢腸轆轆、勞累不堪,再放個進行曲,你就會更餓;如果你剛在生活中遇到難題,情緒很躁動,這時候再聽一段搖滾,那也很可能要出事。

助手的手術記錄精細修改

此外,音樂治療時的播放設備也很重要。首要的是效果要高保真,不能有很多雜音,否則可能會有適得其反的作用。其次,音樂治療對音場也有一定的要求,這個喇叭或者音源從哪個方向出來,傳到什麼地方也要非常科學;甚至,音量的調試也不能完全由著性子。

除了擁有上述一些大家公認的實際功用外,我對音樂也有些自己的感悟,那就是,它可以美化人的心靈,驅除邪惡。我發現,心地善良、具備情商的人往往更容易對藝術敏感,樂於對其享受並追求。基於此,我們現在招收學生的時候,總會刻意去發現,他除了刻苦做學問之外,還有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閃光點。這麼多年,你可以看到,我們的學生有好多都是鋼琴九級、古箏十級,畫畫、唱歌水平已經達到專業級別,還自己作詩作曲……也就是說,在工作、學業以外,他們有很強的對藝術追求的能力和嚮往。我們認為,這樣的人不僅能把這種追求的能力運用在工作中,還說明他的人格是豐滿的。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除了本職之外,毫無愛好和追求,那他生活和工作也許會讓人感到蒼白和乏味,而且其中的壓力天長地久地積壓在一起,久而久之就有可能會變成一種逆反的東西,容易讓他往負面的地方發展。


林進指揮照

藝術在醫療管理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現代醫療已不是簡單的看病那麼簡單了,它涉及複雜的醫療管理,涉及團隊內部人員甚至團隊之間的協調。一個深諳藝術之道的醫生和不懂藝術方式的醫生,去管理同樣一個團隊,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果細想一下,我們應該都有一點體會。比如外科大夫做手術,有的人在手術臺上摔東西砸東西,甚至爆粗口,團隊和麻醉醫生、手術室護士配合很差,這是為什麼?這就是典型地缺乏藝術修養!


指揮大合唱

我經常說,藝術其實是人文修養的一個部分,誰具備藝術潛質,誰就能用藝術的方式去和大家溝通,讓身邊的人做到「團結、緊張、嚴肅、活潑」。醫療工作本來就很緊張、很勞累,如果一個人不注意方式方法,什麼事都來硬的,別人就會很討厭跟他配合,因為和他在一起,除了被壓迫感,沒別的美好感覺。但是如果你處理事情、與人溝通,都很注意藝術地拿捏分寸,別人就很願意跟你交流,很願意跟你搭檔,很願意跟你配合,那麼這個團隊在一起,不僅能很高效地完成任務,還能在和諧的配合中產生很多妙招,創造出一些更好的方法。

很多關於生活和工作的靈感和啟發,都是從醫學和藝術的交叉點處發現並找到答案的。

既然醫學和藝術有這麼多的相關性,那麼落實到個人的時候,如何去提高個人素養?婦產科泰鬥郎景和教授在藝術欣賞方面寫有很多雜文,涵蓋了疾病、治療、醫患關係等方方面面,我看後非常有啟發。其中重要的一點是,郎教授倡導我們不一定要精通藝術,但一定要懂得欣賞藝術,這種欣賞能力直接影響你的行醫能力和效果。

當年的音樂創作手稿

我認為,沒有藝術的醫學首先是乏味的,其次是不完美的,甚至有時候會是危險的。去年的國際骨科會議有很多國內外的專家都前來參會。作為東道主,我們想把會議做得更國際化一些,就在其中一次晚宴之後,招待來賓欣賞一場很高規格的音樂會。結果當天到了現場才發現,國內有不少專家大腕都不在現場,或者遲到,反而是外國同仁們基本都到場了。後來才知道,那些沒有去的人,大半都跑去喝酒吃飯應酬去了,也許在他們心中,這比聽音樂更重要吧。當時,作為大會主席的協和醫院骨科邱貴興院士也在場,他的眼神裡有種難以掩飾的失落與尷尬。中場休息時,我走過去和他坐在一起聊聊音樂,他才慢慢地有了一點欣慰的笑容。


林進與邱貴興院士共享交響樂

我們常說醫生群體是高級知識分子,但知識分子僅僅有學歷和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你還需要有涵養,需要很多人文和藝術綜合起來的積澱。我們剛剛辭世的變態反應科的老主任張宏譽教授,他除了在行業中成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以外,還憑著藝術素養,寫就了協和醫院的院歌——《雨燕》,後由作曲家谷建芬作曲,由毛阿敏首唱,成為百年協和的經典傳唱歌曲。


張宏譽教授

再比如說家喻戶曉的郎景和教授,不僅醫術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獲得了院士頭銜,閒暇時間裡那可是琴棋書畫樣樣在行,他追求這些藝術方面的東西耽誤了他的學術工作了嗎?根本沒耽誤!反而對專業工作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郎景和院士

再說我的好朋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付中國教授,在專業領域很有權威,可是他身邊的病人、同事和朋友非常喜歡他。為什麼呢?他在繪畫方面頗具才華,能把手術中的所見躍然紙上,自己或身邊人有什麼新的想法,他都能很快通過繪畫表達出來。不僅很有才,而且樂於助人,這樣的人誰不喜歡呢?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付中國教授畫作

我們再舉舉身邊的例子。前幾年,世界醫師交響樂團來到中國演出,要在當地選派醫生音樂家立即加入樂團,到國家大劇院演出。這就是考驗一個國家有沒有這樣人才的時候。當時我們馬上就緊急召集了醫院和協和醫大的幾位年輕醫生,第二天直接參加了演出。我認為,在這種時候,涵養和積累就是一種能力。


世界醫師交響樂團正在演出

左一為協和醫院蔡思逸大夫

我院還有一對小夫妻,都是協和醫大畢業的。當時外科學系招收新員工時,他們面試成績一個第一名,一個第二名。而業餘呢,這個小夥子學雙排鍵的時候和玖月奇蹟是同門,水平也完全是專業級別的;他夫人擅繪畫,無論輪轉到哪個科,都能畫與那個專科相關的手術圖譜,極其專業。這讓我們感到欣慰,年輕人有這麼多的興趣愛好,那麼高的藝術修養,會促進他專業做得更好,讓他更加全面、更加優秀。


九號院的秋色 樊悅 耳鼻喉科

其實協和在年輕人的培養方面,一直很注重提升他們的藝術素養。內科開展的年輕人讀圖大賽,冠名「圖霸大賽」,就把專業內容和藝術氣息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在外科的基本技能大賽、藝術類人才的選拔大賽以及醫學新青年的各種活動中,不僅協和的年輕人踴躍參加,中青年甚至老前輩也很喜歡參與,大家在一起娛樂的過程中,開展了許多創新性的活動。而這些活動給協和帶來的是什麼呢?帶來的是朝氣、是活力、是後輩們無窮無盡的後勁兒。

我們都是醫務工作者,藝術不是我們的本行,但我們要擁有藝術的潛能,具備一種懂得欣賞和喜愛的能力,並且自覺地把這些有益的元素用到工作和生活當中。

作為藝術的受益者,我也來現身說法,為藝術「做做廣告」。年輕的時候,我被派到南極科考隊當隊醫。那是一段很值得懷念的日子,除了在南極不太容易得病(因為它太冷了,細菌很少),可以好好鍛鍊身體,可以好好去享受戶外的運動外,還有什麼留在了我的記憶裡呢?在那種枯燥無聊、與世隔絕的環境中,文藝表演簡直給所有隊員帶來精神上莫大的慰藉。當時中國隊有十幾個人一起越冬,但是真正有藝術特長的就這麼一兩個人,而別的國家的科考隊,幾乎都有自己的樂隊。我記得有兩個日本人在我們這兒當隊員,他們一個人會吹簫一個人會彈吉他。好在我也能吉他彈唱,不僅能在一起合作,為隊員文藝表演,另一方面咱也沒輸給日本人對吧?坦率地講,我在表演的時候,內心既享受,又自豪。


1991年在南極的國外考察站彈唱

其實,我自己接觸藝術是在很小的時候。當時,父親花了兩塊錢給我買了一個破胡琴,沒有老師教,完全出於喜歡,我就這麼自己摸索出來。後來到了協和,藝術團的大合唱是我們的拿手戲,在很多大型比賽中我們都能取得驕人的成績。


林進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畫作

藝術的形式遠不止於音樂、繪畫。記得協和醫院90周年院慶的時候,我給護士寫過一幅字,內容是:「一襲飄然的白衣是一顆純潔美麗的心靈,一頂別致的白帽是一項守護生命的重任。」還有,去年是我們大學畢業30周年,大家在海南舉行同學會,當年的小夥伴經歷了風風雨雨,有的人還繼續當醫生,有的人改行幹了別的,我有感而發,寫了這麼一句話,叫「無悔從醫漫漫路,更贊狀元行行出」……其實,這些字的水平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情懷。

為協和院慶年國際護士節而書

再說得近一些。我們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做匯報、演說的機會,其實這何嘗不是一門藝術?最近我還講過一堂課,叫做《高顏值PPT——審美重於技術》,為什麼講這個呢?就是因為我們許多朋友做PPT只是簡單羅列內容,失去了美感,也就抓不住觀眾的注意力,講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然而,沒有一定的藝術素養,真的很難做出一個既嚴謹又具有美感的幻燈片。其實,這和你設計一個美觀實用的手術器械是一個道理。久而久之,這種嚴謹和追求美的理念就會深入你的骨髓,成為你一貫的做事風格。對於醫療文案,你可能不會放過任何一處模稜兩可的表述,甚至包括標點符號,也會像對待樂譜一樣訂正,追求完美。藝術和醫學,難道不該讓它接近完美嗎?

這時你可能會問,如果我不會樂器、畫畫、書法,怎麼培養這樣的素質?其實會不會並不要緊,畢竟我們都是醫務工作者,藝術不是我們的本行,但我們要擁有藝術的潛能,具備一種懂得欣賞和喜愛的能力,並且自覺地把這些有益的元素用到工作和生活當中。

我曾看過布克(Buclas)公司出版的一本名為《人體解剖學》的書籍,它的扉頁上寫著這麼一段話:藝術升華靈魂,醫學挽救生命。這句話我深以為然。就像神經病學專家羅伯特·古普塔(Robert Gupta)一樣,他作為一名醫學家,在參加TED演講時,竟然是抱著一把小提琴,一邊演奏一邊出場的。他回憶自己從業的選擇,說當年本來想成為音樂家的他,看到老師用音樂的方式讓一名腦部受創的病人重新甦醒並最終康復後,他最終選擇成為了醫生。而本質上,他何嘗不是一位挽救生命的藝術家。


《人體解剖學》

(本文根據林進教授日前在北京醫院的主題演講《醫學VS藝術》整理)

歡迎投稿,請將稿件發送至:

orth@orthonline.com.cn 來函必復!

相關焦點

  • 演員李伊庚救助試圖自殺者,挽救了生命。正直善良的李演員
    拯救生命」,李伊庚拯救了一名試圖自殺者!26日據報導,從18日到19日的凌晨,漢南大橋上發生了驚險的一幕,一名市民撲向行駛的貨運卡車,試圖做出極端選擇。卡車緊急停了下來,但喝得酩酊大醉的市民又重新衝向了另一輛車。
  • 安康恆口警方及時挽救一名輕生女子
    12月16日晚,安康市公安局恆口分局大同派出所民警及時挽救了一名欲輕生女子。當天下午,大同派出所民警接到轄區群眾張先生的報警電話稱,有一名女子現欲輕生,從該女子陳女士發給他的視頻來看已經割腕,並且現在將自己反鎖在屋內,不予應答。
  • 區中醫院外科醫生張琳敏: 「刀光剪影」中挽救患者生命!
    區中醫院外科醫生張琳敏: 「刀光剪影」中挽救患者生命! 在同病魔的戰鬥中,手術刀就是他們最有力的武器,果斷、精準、雷厲風行是人們對於他們的基本印象,面對鮮血毫不膽怯,「刀光剪影」中挽救患者的生命
  • 為挽救陌生男嬰的生命,南京女孩堅持一個月不吃肉
    為挽救一個素不相識的小生命,去年10月20日,26歲的唐倩倩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進行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造血幹細胞採集捐獻,成為了南京市第82位、浦口區第3位造血幹細胞捐獻者。2019年9月,南京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給她打電話,說她的骨髓和一名小患者配型成功,希望她能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當時的唐倩倩剛剛結婚,夫妻倆正準備要小孩,父母在得知這件事後堅決反對,認為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我當時也很猶豫,特別是得知對方是一個剛滿一歲的小生命時,我是非常樂於去做這個捐獻的。但是我跟他素不相識啊,如果對我的身體有傷害,我肯定要考慮後果的。」她在回想當時的心路歷程時說道。
  • 生命留餘香!宿遷20歲小夥離世,捐獻器官挽救3人
    孔德選家人得知這一情況後,在悲痛之餘做了決定,把孔德選能利用的器官全部捐獻出去。孔德選哥哥孔德志說:「做一點好事。希望他的器官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在家人做出捐獻決定後,泗陽縣人民醫院及時聯繫了縣紅十字會和南京鼓樓醫院負責器官捐獻的團隊。經專家評估,孔德選符合器官捐獻的標準和條件。
  • 如何抓住「黃金4分鐘」挽救生命↘
    如何抓住「黃金4分鐘」挽救生命↘ 2020-09-27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感恩「冬日暖心人」 「語速快幾秒,或許就挽救了一個生命」
    忍耐,將挽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已經深入每一名調度員的內心。採訪閻冬梅是在她休息日完成的,因為她工作的那條「生命線」一分鐘也佔用不得。閻冬梅說話快,而且精練,這是她給人的第一印象。多年的工作習慣,讓她形成了這個說話特點,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她說話似乎也在搶時間。多年來,閻冬梅帶了一批又一批的徒弟,很多新人都是跟著她學會了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完成救調度任務。
  • 正在消失的霓虹燈: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如何挽救霓虹文化
    對於很多香港人來說,霓虹燈招牌不僅僅是一個做生意的招牌,它還蘊含了香港的日常消費與影視文化。王家衛導演的《重慶森林》與《墮落天使》中,霓虹燈對劇情發展,人物心理的塑造都有重要的作用。香港西區一家牛排餐廳上掛著的巨型霓虹燈奶牛已經成了地標。這家餐廳叫做森美餐廳。
  • 青春榜樣|90後研究生捐獻造血幹細胞 挽救3歲男童生命
    第一次無償獻血時,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劉翔國就加入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成為一名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如果某天有幸與某位患者配型成功,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劉翔國說,當時同去獻血的幾位同學,都加入了造幹捐獻者資料庫。作為一名醫學生,更應該為健康事業挺身而出。
  • 安醫大90後研究生捐獻造血幹細胞 挽救3歲男童生命
    第一次無償獻血時,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劉翔國就加入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成為一名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如果某天有幸與某位患者配型成功,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劉翔國說,當時同去獻血的幾位同學,都加入了造幹捐獻者資料庫。作為一名醫學生,更應該為健康事業挺身而出。
  • 早產兒命懸一線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醫生24小時兩次手術成功挽救生命
    早產兒命懸一線 醫生24小時兩次手術成功挽救生命  每日甘肅網7月16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近日,甘肅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重症救護中心、心血管中心、小兒外科、產科、功能檢查科、麻醉手術科等多學科專家聯合,成功救治一名胎齡33周、患有急性腸扭轉且出生後發生巨大肺動脈栓塞的早產兒
  • 用生命挽救生命!抗擊「非典」先進老兵靳桂明再上抗疫戰場
    作為一名有著44年工作經驗的感染控制專家,靳桂明早已記不清,自己與多少種傳染病打過交道、又闖過了多少道「鬼門關」。這一次,早已退休的她本用不著再冒險,但她卻選擇了再上抗疫戰場。靳桂明:「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我覺得,如果我不來這裡的話,就像一個軍人在逃避戰鬥一樣。我一定要為醫院、為病人做一些事情。
  • 「我們這次挽救的不僅是腦細胞,還有生命」——朝陽腦卒中綠色通道...
    12月25日15點30分,急診內科一診室醫生王福軍為一名中年男性患者開通了腦卒中綠色通道。患者就診時主訴左側肢體無力7個小時,既往高血壓病史,入院時血壓186/98mmHg,卒中護士在完成一系列抽血心電圖之後,將患者轉運到CT室準備進行一站式卒中CT檢查。神經外科醫生吳文汧穿著刷手服急匆匆地趕來,抓緊時間向家屬詢問患者的具體情況。
  • 【人物】劉立飛:不拋棄不放棄,挽救每個生命
    【人物】劉立飛:不拋棄不放棄,挽救每個生命 2020-12-08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張西: 我用畫筆思考生命的主題
    包括我們這些藝術家,我是用畫筆來思考,關於生命,關於恐懼,關於英雄的話題。」 ——張西►在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下,2020迎來的一個註定不一般的春節。隨著疫情的嚴重,我們都無一例外地被甩出正常的生活軌跡。停工、停課,往日擁擠的街道如今行人稀疏,健康成了大家互相問候的主題。
  • 湖北天門,一杯奶茶挽救一條生命!
    2021年湖北天門的一杯奶茶不止香甜可口,關鍵時刻亦挽救了一條生命!據湖北消防消息 :1月3日 ,湖北天門某小區十層樓頂 ,一位13歲的小女孩兒與家中父母發生爭執 ,一氣之下跑到欄杆外欲輕生 !隨後消防人員及時趕到並展開合理救援。
  • 丈夫突發心梗,妻子竟然這樣做,確挽救了丈夫生命!
    這令我們不禁反思,心梗究竟帶走了多少人的生命?它究竟離我們有多遠?面對這個隱形的嗜血殺手,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妻子憑藉多年積累的急救經驗,挽救了丈夫的生命。石女士是社區衛生院的護士,正巧丈夫發病這天石女士休班在家。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 挽救生命,把握黃金時間!
    當時老人已停止心跳,醫護人員輪流對其進行心肺復甦,最終挽救了老人一命。 這四名醫生和護士來自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在應對突發事件中不慌亂,他們展現出了醫護工作者的專業和職責,為救援爭取了黃金時間!
  • 男子腹瀉引發爆發性心肌炎 「人工心肺」挽救生命
    中新網·湖北男子腹瀉引發爆發性心肌炎 「人工心肺」挽救生命 發布時間:2020年09月23日 15:24 來源:中新網湖北今日熱點:湖北警方發布加強行動電話號碼開卡管控措施公告慶豐收迎小康一場腹瀉竟引發爆發性心肌炎,心臟幾乎「罷工」,生命垂危。危急關頭,醫生用上了體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心肺功能,日夜堅守不放棄,成功挽救了他的生命。一場腹瀉引發爆發性心肌炎38歲的陳先生(化姓)家住黃陂,是家中的頂梁柱。8月底,他開始出現腹瀉,因為平時腸胃就不太好,並沒太在意。
  • 杭州21歲女子離開人世,卻挽救了至少四條生命……
    然而,不久前的一場車禍,卻讓這位花季女孩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21歲。悲痛之餘,她的家人做出了一個艱難又偉大的決定,將女孩所有有用的器官捐獻,以挽救更多的家庭。4月19日上午,器官摘取手術進行,紫櫻捐獻的心臟、腎臟、肝臟等器官,將挽救至少4位器官衰竭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