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很多年以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在街巷裡來回大聲吆喝:收頭髮咯……聲音拖得很悠長,於是不少街坊鄰居的姑娘大嬸便跑出來,將自己那黝黑而及腰的烏髮一刀剪下,賣給那吆喝的人,換得幾十幾百的「頭髮錢」來。
年輕的姑娘往往是遲遲不捨得剪斷那青絲,而大嬸們則是如割野草般滿不在意地一刀剪下去,為了多換點「頭髮錢」,還恨不得連著頭髮根也拔下來給那吆喝的人。
人們都不太知道這頭髮最終被拿去幹啥了,有人說頭髮是藥引子,大約是送去藥廠了。
從長髮及腰突然變成「假小子」,女孩子們難免要替自己那漂亮的髮絲惋惜,自然都要傷心一陣。
但她們不知道的是,自己剪下的秀髮也許又會用另一種更美的方式出現——那就是少為人知的「發繡」藝術。
發繡,是刺繡藝術裡面最「冷門」的細分繡種之一,其難度和材料要求都遠高於其他繡種,因此能掌握和傳承這門繡技的人非常稀少,故而「發繡」又有著刺繡中的「大熊貓」之稱。
儘管發繡藝術在如今極為罕有,但它的傳承歷史卻至少可追溯到千年之前。
古籍記載,宋人用頭髮繡佛像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信仰的虔誠。由於古訓有言「身體髮膚不敢毀傷」,故而用頭髮繡像是古人最高等級的精神表達,也正因為髮絲難得,這門繡藝也只能在極小的規模內傳承。
可以用於發繡的髮絲有著嚴格的標準,周瑩華選用的頭髮絲大約僅有0.04毫米的直徑,且嚴苛到對來源主人的年齡性別以及發質的軟硬度皆有要求,最為理想的繡絲是選用二八少女未經染燙的原生柔發。
藝術家周瑩華是這項「大熊貓」級繡藝的傳承代表者,她曾以一幅長達十二米的發繡長卷轟動藝術界。
周瑩華的這幅代表作是發繡清代宮廷傳世名畫《盛世滋生圖》,這幅畫不僅耗費了億萬根少女髮絲,而且繡期長達三年,在這幅長卷中她累計繡繪了一萬二千餘個人物,畫中一萬小人皆是纖毫畢現精微之至,令所有觀者無不驚嘆周瑩華發繡技藝的鬼斧神工。
發繡較其他繡種麻煩的是,它的繡絲從採集到分選、再到配色等處理,均有一套遠比中藥炮製還複雜的工藝,而準備繡絲的環節也往往必須由周瑩華親自完成。
為了讓髮絲呈現不同色澤的效果,挑選好的髮絲需要根據粗細軟硬再次採用天然工藝著色,另外還需要對髮絲進行脫脂處理以便於適應刺繡過程的工藝,總之,較於傳統刺繡而言「發繡」無疑是一項最複雜的「藝術工程」。
這幅長達十二米的巨作不僅耗費了億萬根精挑細選的髮絲,周瑩華還找了十餘位發繡弟子共同配合,即便如此整幅作品的繡期仍然長達三年之久。
這幅發繡藝術作品不僅代表了當代發繡技藝的最高水準,同時也成為了刺繡藝術領域中最具價值的代表作。
當年那些曾為了剪斷秀髮而傷心的女孩子們,如果看過周瑩華的發繡藝術之後,必定會寬慰不已,因為這些絲絲柔發,又能在周瑩華的手下,被神奇地升華為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