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頭髮0.04毫米,她用頭髮繡出12米長畫,3年繡出12000個人物

2020-12-23 有畫說藝術

還記得很多年以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在街巷裡來回大聲吆喝:收頭髮咯……聲音拖得很悠長,於是不少街坊鄰居的姑娘大嬸便跑出來,將自己那黝黑而及腰的烏髮一刀剪下,賣給那吆喝的人,換得幾十幾百的「頭髮錢」來。

發繡藝術家周瑩華

年輕的姑娘往往是遲遲不捨得剪斷那青絲,而大嬸們則是如割野草般滿不在意地一刀剪下去,為了多換點「頭髮錢」,還恨不得連著頭髮根也拔下來給那吆喝的人。

人們都不太知道這頭髮最終被拿去幹啥了,有人說頭髮是藥引子,大約是送去藥廠了。

從長髮及腰突然變成「假小子」,女孩子們難免要替自己那漂亮的髮絲惋惜,自然都要傷心一陣。

發繡

但她們不知道的是,自己剪下的秀髮也許又會用另一種更美的方式出現——那就是少為人知的「發繡」藝術。

發繡,是刺繡藝術裡面最「冷門」的細分繡種之一,其難度和材料要求都遠高於其他繡種,因此能掌握和傳承這門繡技的人非常稀少,故而「發繡」又有著刺繡中的「大熊貓」之稱。

儘管發繡藝術在如今極為罕有,但它的傳承歷史卻至少可追溯到千年之前。

發繡傳世名畫

古籍記載,宋人用頭髮繡佛像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信仰的虔誠。由於古訓有言「身體髮膚不敢毀傷」,故而用頭髮繡像是古人最高等級的精神表達,也正因為髮絲難得,這門繡藝也只能在極小的規模內傳承。

可以用於發繡的髮絲有著嚴格的標準,周瑩華選用的頭髮絲大約僅有0.04毫米的直徑,且嚴苛到對來源主人的年齡性別以及發質的軟硬度皆有要求,最為理想的繡絲是選用二八少女未經染燙的原生柔發。

細節

藝術家周瑩華是這項「大熊貓」級繡藝的傳承代表者,她曾以一幅長達十二米的發繡長卷轟動藝術界。

周瑩華的這幅代表作是發繡清代宮廷傳世名畫《盛世滋生圖》,這幅畫不僅耗費了億萬根少女髮絲,而且繡期長達三年,在這幅長卷中她累計繡繪了一萬二千餘個人物,畫中一萬小人皆是纖毫畢現精微之至,令所有觀者無不驚嘆周瑩華發繡技藝的鬼斧神工。

發繡傳承

發繡較其他繡種麻煩的是,它的繡絲從採集到分選、再到配色等處理,均有一套遠比中藥炮製還複雜的工藝,而準備繡絲的環節也往往必須由周瑩華親自完成。

為了讓髮絲呈現不同色澤的效果,挑選好的髮絲需要根據粗細軟硬再次採用天然工藝著色,另外還需要對髮絲進行脫脂處理以便於適應刺繡過程的工藝,總之,較於傳統刺繡而言「發繡」無疑是一項最複雜的「藝術工程」。

這幅長達十二米的巨作不僅耗費了億萬根精挑細選的髮絲,周瑩華還找了十餘位發繡弟子共同配合,即便如此整幅作品的繡期仍然長達三年之久。

發繡藝術

這幅發繡藝術作品不僅代表了當代發繡技藝的最高水準,同時也成為了刺繡藝術領域中最具價值的代表作。

當年那些曾為了剪斷秀髮而傷心的女孩子們,如果看過周瑩華的發繡藝術之後,必定會寬慰不已,因為這些絲絲柔發,又能在周瑩華的手下,被神奇地升華為藝術之美。

相關焦點

  • 花3年用「頭髮」繡出含12000人的名畫?她是中國發繡第一人
    作為我國四大名繡之一的蘇繡,千百年來以巧奪天工的藝術風格聞名於世。而蘇繡中近乎滅跡的繡種——發繡,更是典雅精妙,立體勝過絲繡,觸感韌過錦緞。發繡是用髮絲作為原材料,而編繡成絕美的佛像經書,山水畫作。發繡可經歷千年歲月,依舊不腐不蛀不褪色,清秀淡雅,它自誕生以來便多了份精神雋永的含義,每一幅作品都是藝者注入的精魄。
  • 她是中國發繡第一人,耗時三年用「頭髮」繡出了12000個人物
    老年人的頭髮不能用,太脆容易斷,男子的頭髮不能用,太粗不好塑形,周瑩華發現年輕女性的頭髮才是最佳選擇,夠長,也夠韌。,她的發繡作品就先後榮獲三個金獎,被譽為「中國發繡第一人」,這是一份令所有發繡藝術家甚至是刺繡界內大多藝術家都可望而不可即的榮耀。
  • 她用0.03釐米的頭髮繡出上萬小人!被無數名人收藏
    |博物館|在蘇州有個人專門用頭髮刺繡她不僅把頭髮繡進了博物館還獲許多名人收藏!她的刺繡不用線而是用頭髮她所掌握的刺繡技術則叫做「發繡」這件《姑蘇繁華圖》周瑩華總共花費了3年的時間和繡娘們一起完成的確定好自己畫面的圖案,最好在勾畫前自己在白紙上畫一遍,確定稿子後就開始準備繡繃,仔細的將繡繃的正面打理乾淨,然後開始勾畫。
  • 發繡傳承岌岌可危, 而她用作品為文化遺產代言
    發繡一根頭髮有多細?然而在我國南端的美麗島嶼上,卻有12個心靈手巧的繡娘,她們用平均不足0.1毫米的髮絲,用了整整13個月,繡成了一幅近10米長的《清明上河圖》。▲上為原圖,下為發繡這幅用頭髮繡成的《清明上河圖》色彩淡雅素淨,擁有細膩的針法;繁華街景與各色人物栩栩如生,在日光照射下
  • 潛心刺繡12年 鄂州女子繡出7米長《清明上河圖》(圖)
    鄂州的陳小燕做手工刺繡,堅持了12年,而且只繡出了兩幅作品——7米長的《清明上河圖》和4米多長的《仕女圖》。昨日,她開心地邀請楚天都市報記者觀賞了這兩幅精美的作品。「我最美好的青春,都用在了這兩幅作品上。」43歲的陳小燕說。她是鄂州市鄂城區人,女兒出生後,她就當起全職主婦。女兒上學後,她迷上了十字繡,繡了幾幅小作品練手。
  • 用頭髮「繡」出來的畫?看完驚呆了!
    發繡是運用頭髮繡制的繡品。頭髮具有特殊性能,堅韌光滑,色澤經久不褪。發繡以發代線,利用頭髮黑、白,灰、黃和棕的自然色澤,以及細、柔、光、滑的特性,用接針、切針、纏針和滾針等不同針法刺繡。發繡白地黑線,適宜繡制摹線(白描)人物,山水和建築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較少。以質樸素淨取勝,繡品針跡細密,色彩柔和,風格獨特。
  • 溫州發繡,青絲入畫.
    頭髮也不像絲線那樣,一條可以分成幾絲,需要把搜集來的頭髮分門別類,好比準備畫素描時要用軟硬不等的鉛筆。頭髮的顏色相對單一,在表現大自然的豐富多彩時,只能利用頭髮的深淺、粗細差異,通過繡者的巧手,描繪出萬物的神韻來。
  • 【中國夢·踐行者】不識字母卻繡出84米英文長卷 潮繡工藝師憂心...
    劉楚鈿在介紹她的作品。人物簡介:劉楚鈿,女,1965年3月生,珠海市潮繡工藝師。為了喚醒世人對潮繡的關注,先後花了14年繡出長60米長中文版和84米長英文版書籍作品。眼見潮繡日漸式微,為了喚醒世人對潮繡這一傳統工藝的關注,2003年,她決定用潮繡技藝繡一幅「老外能看懂」的書籍作品。為此,劉楚鈿整整花了四年時間,每天在自家窗前的繡榻上平均工作近10個小時,最終一幅長達84米、寬0.33米的英文版書籍在2007年呈現於世人的面前。劉楚鈿說,她自己根本不懂英文,此前甚至連英文字母都不認識。
  • 六旬修鞋匠4年繡出6米長圖
    丘宏星是一名修鞋匠,幫人補鞋,閒暇時便埋頭繡十字繡。近日,他用了4年時間,繡成了6米長的《清明上河圖》,成了附近的小小名人。 在龍崗區布吉康德大廈樓下,丘宏星擺了個補鞋攤子,做點生意。特別的是,丘宏星的攤子旁擺放著一張小桌子,上麵攤放著剪刀、五顏六色的彩線以及幾幅繡品。丘宏星將其中幾幅繡品攤開來,擺放在地上。
  • 13種刺繡針法,教你繡出愛的紀念日!
    月18日 20:00學習形式:在線視頻 + 微信作業群將經典玫瑰與盤發刺繡相結合這副作品靈感來源於法國的刺繡達人Bernita Broderie,之前被她的背影女孩作品深深種草,頭髮的部分是3D立體效果,女孩的頭髮或傾瀉而下或盤成髮髻。
  • 贛發繡:62套工藝飛針走線織就大美山河
    而在手藝人陶永紅的手裡,一根根頭髮絲卻表現出家文化的載體。作為贛發繡的傳承人,她以繡針為筆,以髮絲為墨,繡出了一張一張家族文化的工藝拼圖。贛發繡起源於明正德年間,緣於我國古代「斷髮文身」習俗而派生下來。贛發繡是以頭髮作為材質,以發做繡,用獨特的工藝在布面上繡出以家族文化主題的傳承作品。500多年以來,贛發繡經過十八代的傳將贛發繡工藝技術推向了新的高峰。
  • 陳水琴:纖纖素手,繡出錦繡前程
    2018年的年末,陳水琴在深圳舉辦了「錦繡前程——陳水琴大師工作室刺繡展」,共展示了她個人和工作室近60件杭繡作品和70餘件衍生精品。精湛的技藝讓觀者嘖嘖讚嘆。這些作品製作時間少則數月,長則數年,而陳水琴的刺繡作品,平均每幅至少需要繡上一年之久,但作品總是令人驚豔。
  • 氈繡布繡合作:繡出自信 繡出幸福
    掙到錢的婦女們身份和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這項傳統的手工藝「繡」出了脫貧致富的新畫卷。12月4日,天空飄著雪花,記者走進紅旗農場氈繡布繡合作社手工車間,社員們忙的熱火朝天,合作社社長庫拉西正在教社員們繡花時針線的走向,社員們一手拿針,一手捧氈,一根根細針、一絲絲彩線在她們手中上下翻飛、自由穿梭。不一會兒,一朵朵色彩豔麗、栩栩如生的花朵就完成了。
  • 潮繡傳人:沒學過英語 卻繡出84米英文長卷
    劉楚鈿:女,1965年3月生,珠海市潮繡工藝師、師從潮繡大師林智成。為了喚醒世人對潮繡的關注,她曾先後花了14年繡出60米長中文版和84米長英文版《金剛經》,她是潮繡重要傳承人之一,十年如一日的執著專注於日漸式微的潮繡。
  • 沒學過英語 卻繡出84米英文長卷
    6000多篆體字繡了10年  在英文版《金剛經》刺繡問世之前,劉楚鈿已花了十年時間潛心繡了一幅長60米、0.33米寬的中文版《金剛經》絲綢緞子。作品問世之後,讓眾多書法大家和刺繡技師驚嘆的是,該作品同時包含鸞鳳形、麒麟形等32種篆體書法。
  • 用78種顏色的線,古稀老人耗時三年手繡6米長《清明上河圖》
    2018年初,她決定親手繡一件大作品,紀念來之不易的晚年幸福生活。三年來,老人光老花鏡就換了好幾副,終於繡好了長6米、寬0.5米的《清明上河圖》。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了解到,整幅作品以黃色和灰色為基色調,用了78種不同顏色的線,人物和建築的細節十分生動。
  • 全國刺繡大賽金獎專訪 | 巧手繡出鄉村美景 傳統針線變身指尖經濟
    來自四川省汶川縣綿虒鎮羌鋒村的繡娘汪斯芳今年49歲,是汶川縣羌繡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事羌繡技藝35年,羌繡已融入到她的日常生活中。據了解,汪斯芳完成的繡品上千件,其中,她花費數年時間繡成的「二十一團花」繡作,長達7.5米,羌族傳統的21種團花樣式在黑色繡布上依次排開,極為壯觀。這次參加全國性刺繡大賽,汪斯芳使用的羌繡針法也獨具特色。大多數針法是從正面繡,能直接看到圖案。
  • 花兩年時間 用一萬米繡線繡出黃庭堅書法作品...
    眼前這幅長卷有9米多長,黑的字,紅的章,它看似由毛筆書寫,其實是12月初剛剛裝裱好的苗繡版黃庭堅書法作品《砥柱銘卷》,它是由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彭水苗繡傳承人李紹玉繡制而成。黃庭堅的《砥柱銘卷》共有600多個文字、120多個印章和1個人像。據李紹玉介紹,繡制中需要用平針、斜平針、滾針和接針等針法,平均每一個字需要10多米繡線,就一個印章都需要1米多繡線。
  • 給手工來點創意,用絲帶繡朵奧斯汀月季,鮮豔欲滴的手工絲帶繡
    ,分清楚植物的莖、葉、花2、繡植物的莖:用1cm草綠色絲帶繡出植物的莖。針法:簡單卷莖繡調整弧度、用綠色棉線固定3、月季的葉子主要由葉柄和5到7個葉片組成,由於植物層層疊疊,很多時候都會被遮擋一部分,因此繡品中通常分兩類葉子,一類含有葉柄和葉片的較為完整的葉子,一類是只有一片葉的葉子。兩者結合會使圖案更飽滿。繡植物的葉子:先用綠色棉線繡出葉柄。
  • 牽花繡匠人謝蓉:一根繡花針,繡出壩區好生活
    為了更好地傳承牽花繡,謝蓉牽頭為「牽花繡」項目申遺。歷時四年,「牽花繡」項目於2016年正式入選夷陵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謝蓉看來,傳承牽花繡技藝,「人」是關鍵。為此,謝蓉在村裡建起了「牽花繡」傳習所,先後為千餘人進行了培訓。至今已培養出非遺傳承人6名,培訓出具有合格牽花繡技藝的繡女近3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