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國發繡第一人,耗時三年用「頭髮」繡出了12000個人物

2021-02-08 第二自然


在東環路一間不起眼的廠房裡,周瑩華正忙著飛針走「發」,她神情專注,目不斜視,拇指和中指巧拈細針一起一落,各色頭髮絲隨著針頭的牽引行如流水,一幅幅精美的發繡作品就這樣接二連三的誕生。



發繡,顧名思義,就是以頭髮絲作為原料代替絲線的一種刺繡,不腐不蛀不褪色,典雅且精妙,是一門古老而珍貴的民間工藝,也是蘇繡中近乎滅跡的繡種之一



在古代唐宋時期,佛教思想興盛,信女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中的「發」在絲絹上繡成佛像,朝夕參拜以示虔誠,這便是有資料記載的最早的發繡。



雖說發繡的歷史久遠,古時高手如雲,但是流傳下來的佳作卻沒有幾件,記錄在冊的僅20餘件,目前存世的不超過10件,而且大都藏在國外博物館內,宋高宗一名妃子劉安所作的《東方朔像》,就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發繡作品,現藏於英國倫敦博物館內。



可見,發繡並沒有隨著歲月的推移而有所發展,相反,清朝時期的發繡就已經走向沒落,至今為止,仍被列為高危傳承的傳統民間工藝之一。



2011年,發繡被列為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而周瑩華,正是蘇州市發繡的非遺傳承人。



周瑩華與刺繡的淵源打出生就開始了,因為她的父親就是蘇州市刺繡研究所的創始人之一,從小耳濡目染的她對刺繡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但也只是興趣,你一定不知道,如今身為發繡藝術家而聲名遠揚的她,前一個身份竟然是一名整天和一堆數字打交道的小小會計,會計!刺繡!這可真謂是八竿子打不著了。



但做會計期間,周瑩華也會給刺繡研究所做一些外發加工,做的時間越久,她就越發覺得藝術品要比枯燥的數字有意思太多了,於是,她決定全身心投入刺繡藝術中。



深入接觸刺繡後,周瑩華才發現蘇繡中有很多繡種正瀕臨滅種,尤其是發繡,在她眼裡,發繡是傳統刺繡中一顆古老而耀眼的明珠,絕不能就這樣任由它沒落失傳。為了將發繡發揚光大,她幾乎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對發繡的鑽研上,20多年過去,儘管她的發繡技術已然爐火純青,也不曾有一秒停止過對發繡的摸索和學習。



要成就一幅發繡精品,除了發繡藝術家需要掌握高超的技術之外,發繡本身所使用的頭髮也非常重要。老年人的頭髮不能用,太脆容易斷,男子的頭髮不能用,太粗不好塑形,周瑩華發現年輕女性的頭髮才是最佳選擇,夠長,也夠韌。



在古代,發繡都是選用少女的頭髮,細、柔、韌、亮,加上色澤純正,不需要任何顏色漂染,便可讓發繡作品擁有最自然的色彩美感,不過,這也造成了古代發繡作品在顏色上的單一,彩色發繡少之又少。



而在這點上,周瑩華的繡品是特別的,她依舊會優選少女的髮絲,不過在對髮絲進行搜集、篩發、選發、分檔、分色、軟化、退脂等加工工序中,還會多加上一項植物染色,這樣既能保證發繡的純天然之美,又能滿足現代人對於色彩的追求



當然,除了對頭髮進行加工的工序外,發繡面料處理、上繃、勾稿、繡制、下繃以及裝裱等每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每一步都需要周瑩華打起十二分精神製作,否則,就會有損整幅發繡的完美性。所以周瑩華只要一進行發繡製作,就會變得格外的專注,神經一直緊繃到發繡作品的最後一步結束。


發繡《貨郎圖》

想要讓發繡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周瑩華走出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帶著她引以為傲的發繡作品參加各種藝術展和博覽會,讓更多的人知道發繡並欣賞到發繡的美麗與神奇。


發繡《千手觀音》

她繡制的發繡作品堪稱「天下一絕」,多次獲得各類國家級大獎,如《貨郎圖》在中國收藏文化博覽會中獲得金獎,《千手觀音》在杭州博覽會上獲得「百花杯」工藝美術精品金獎……總之,在短短一年裡,她的發繡作品就先後榮獲三個金獎,被譽為「中國發繡第一人」,這是一份令所有發繡藝術家甚至是刺繡界內大多藝術家都可望而不可即的榮耀。



不過不得不承認,這份無上的榮耀周瑩華當之無愧,她十年如一日的埋首發繡前,完成一幅作品少則幾月,多則數年,在一針一發中,不僅藏著她對發繡的恆心和堅韌,還有著一份忠誠與熱愛。


發繡《姑蘇繁華圖》

周瑩華的長捲髮繡作品《姑蘇繁華圖》,在蘇繡界內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幅發繡是花費她和十幾個繡娘長達三年的精力和心血才完成的。
《姑蘇繁華圖》長12.41米,寬36釐米,圖中有一萬兩千個人,近四百個舟筏,五十餘座橋梁以及市招五百六十多幅,亭臺樓榭,水語人家,將姑蘇古城的繁華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可謂精巧絕倫。


發繡《韓熙載夜宴圖》

另一幅彩色發繡作品《韓熙載夜宴圖》也是周瑩華的嘔心瀝血之作,長二十餘米,採用一比一的比例,用獨特的發繡技藝和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臣宦韓熙載為遠離官場爭權奪利而在家擺宴行樂的場景。周瑩華巧妙利用多種針法,通過線條構圖,立體再現原畫(五代韓熙載的名畫~)的精髓和神態,就連衣袖的飄逸和桌椅的紋理都清晰可見。


《觀音二十二聖象》

《水月觀音》

《八大菩薩之一》

周瑩華的每一幅發繡皆古樸典雅、精美秀麗,有一種形似筆墨丹青卻勝過筆墨丹青的魅力,精湛的刺繡手藝加上髮絲入繡的巧妙神奇,共同打造出一種別具一格的美感,令人嘆為觀止。


編輯 | 夏天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歸作者所有




「尋找設計匠人」


如果你是

手工藝匠人非遺傳人

獨立設計師品牌藝術家

或者在某個領域有著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那麼,歡迎你加入我們。

我們為你提供免費線上商城入駐

提供多元化的主題市集

提供匠人工坊安靜舒適的文創空間,

以及覆蓋全國的匠人交流社群

2020,第二自然,

讓匠心遇見匠人,等你們遇見我們。

掃一掃註冊噢

相關焦點

  • 花3年用「頭髮」繡出含12000人的名畫?她是中國發繡第一人
    而蘇繡中近乎滅跡的繡種——發繡,更是典雅精妙,立體勝過絲繡,觸感韌過錦緞。發繡是用髮絲作為原材料,而編繡成絕美的佛像經書,山水畫作。發繡可經歷千年歲月,依舊不腐不蛀不褪色,清秀淡雅,它自誕生以來便多了份精神雋永的含義,每一幅作品都是藝者注入的精魄。發繡的歷史很悠久,近代工藝美術家朱啟鈴曾在《女紅傳徵錄》中記載:宋有孝女朱貞觀用頭髮繡佛像、佛經,以示虔誠恭敬之心。
  • 一根頭髮0.04毫米,她用頭髮繡出12米長畫,3年繡出12000個人物
    發繡但她們不知道的是,自己剪下的秀髮也許又會用另一種更美的方式出現——那就是少為人知的「發繡」藝術。發繡傳世名畫古籍記載,宋人用頭髮繡佛像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信仰的虔誠。由於古訓有言「身體髮膚不敢毀傷」,故而用頭髮繡像是古人最高等級的精神表達,也正因為髮絲難得,這門繡藝也只能在極小的規模內傳承。可以用於發繡的髮絲有著嚴格的標準,周瑩華選用的頭髮絲大約僅有0.04毫米的直徑,且嚴苛到對來源主人的年齡性別以及發質的軟硬度皆有要求,最為理想的繡絲是選用二八少女未經染燙的原生柔發。
  • 她用0.03釐米的頭髮繡出上萬小人!被無數名人收藏
    |博物館|在蘇州有個人專門用頭髮刺繡她不僅把頭髮繡進了博物館還獲許多名人收藏!她的刺繡不用線而是用頭髮她所掌握的刺繡技術則叫做「發繡」繡出一幅完整的作品那得需要多少道工序啊!、裱上一個框就完事,裝裱發繡得刮漿、託紙,再用潮水沾溼等待自然幹透後,才能進行裝裱。
  • 溫州發繡,青絲入畫.
    要知道,頭髮這種材質在中國的古代具有極其重要的生命意義。古人重孝尚禮,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得毀傷」。頭髮帶有父母親的生命信息,是生命跡象的一種延續,用頭髮繡成的作品顯得格外珍貴。因此,用頭髮繡佛像,更能體現自己對佛的虔誠。 歲月流轉,到了宋徽宗年間,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士大夫生活奢華,崇尚刺繡。
  • 發繡傳承岌岌可危, 而她用作品為文化遺產代言
    然而在我國南端的美麗島嶼上,卻有12個心靈手巧的繡娘,她們用平均不足0.1毫米的髮絲,用了整整13個月,繡成了一幅近▲上為原圖,下為發繡這幅用頭髮繡成的《清明上河圖》色彩淡雅素淨,擁有細膩的針法;繁華街景與各色人物栩栩如生,在日光照射下
  • 用頭髮「繡」出來的畫?看完驚呆了!
    發繡是運用頭髮繡制的繡品。頭髮具有特殊性能,堅韌光滑,色澤經久不褪。發繡以發代線,利用頭髮黑、白,灰、黃和棕的自然色澤,以及細、柔、光、滑的特性,用接針、切針、纏針和滾針等不同針法刺繡。發繡白地黑線,適宜繡制摹線(白描)人物,山水和建築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較少。以質樸素淨取勝,繡品針跡細密,色彩柔和,風格獨特。
  • 發繡,指尖中的虔誠
    分單色發繡、彩色發繡和做底補色等工藝形式。作品素色淡雅,精緻細膩,質感獨特。唐代佛教鼎盛時期,虔誠信女開始用自己的纖發,在絲絹上繡成如來佛像、觀音像,朝夕頂禮膜拜,這便是發繡的起源。後到元明時期,發繡題材突破了宗教題材,表現內容不再囿於人物肖像,藝術手法推陳出新,畫繡結合,催生出一件件傳世佳作。
  • 用78種顏色的線,古稀老人耗時三年手繡6米長《清明上河圖》
    2018年初,她決定親手繡一件大作品,紀念來之不易的晚年幸福生活。三年來,老人光老花鏡就換了好幾副,終於繡好了長6米、寬0.5米的《清明上河圖》。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了解到,整幅作品以黃色和灰色為基色調,用了78種不同顏色的線,人物和建築的細節十分生動。
  • 陳水琴:纖纖素手,繡出錦繡前程
    1960年,杭州工藝美術學校成立,虛歲剛滿15歲的陳水琴收到了學校的錄取通知書,成為該校首批學生,開啟了她半個多世紀的刺繡生涯。繡花針細到肉眼幾乎不可見,捏在食指和拇指之間,只在刺入絹布的瞬間反射出一點白光,才讓人察覺,正是無數次重複刺入穿出的動作,她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令人驚嘆的作品,將自己喜愛的動物、風景、故事定格於繡布上,與大家分享。
  • 「中國發繡傳承人」孟永國|秉承祖先智慧,傳播華夏文明
    明代刺繡高手夏明遠,還以頭髮代絲線繡出了中國著名建築《滕王閣》、《黃鶴樓》等。但這些早期發繡僅是簡單地以繡白描線條為主,是用墨線畫到的部位,必須繡滿,不能露出墨痕。所以,發繡又稱墨繡。當發繡藝術家孟永國教授介紹,發繡曾作為國禮饋贈外賓是時,我真的驚嘆了!我們溫州的發繡藝術竟有如此禮遇,可見溫州發繡的藝術價值,也可見溫州發繡藝術家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 氈繡布繡合作:繡出自信 繡出幸福
    「這個地方上班,能掙錢,我高興」,合作社中年齡最大的社員比海恰老人用國語笑著對記者說。今年70歲的比海恰在合作社上班2年了,雖然她的腿腳不便,走路很困難,但是每天她都在兒媳婦吉別克和社長庫拉西的攙扶下堅持來合作社上班。
  • 小香包繡出美好生活新畫卷
    近年來,王秀英老人志氣更旺、幹勁更足,積極宣傳推廣徐州香包文化,參加了香港「蘇韻漢風·徐州民間手工藝(非遺)展」「首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江蘇省中醫藥發展、中西醫結合學術大會暨第九屆江蘇中醫藥科學技術獎頒獎大會、C2M·新零售——首屆中國醫藥百強連鎖行業高峰論壇、 「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等。
  • 楚雄永仁:「賽裝節」打響彝繡品牌,讓「中國彝鄉」非遺文化煥發新...
    探究其因,一是產量低,手工刺繡耗時長,繡娘們習慣於「單兵作戰」,個人作業產量十分有限;二是銷路窄,傳統民族服飾具有一定的市場局限性,購買者大多是附近村民;三是缺乏品牌意識,停留在自給自足的初級銷售模式。 彝家繡娘好似一顆顆散落在大好河山中的滄海遺珠,需要用金絲銀線串起來,才能成為一串傳世的珍珠項鍊。上海文化幫扶就做了這樣一個「穿針引線」的角色。
  • 贛發繡:62套工藝飛針走線織就大美山河
    而在手藝人陶永紅的手裡,一根根頭髮絲卻表現出家文化的載體。作為贛發繡的傳承人,她以繡針為筆,以髮絲為墨,繡出了一張一張家族文化的工藝拼圖。贛發繡起源於明正德年間,緣於我國古代「斷髮文身」習俗而派生下來。贛發繡是以頭髮作為材質,以發做繡,用獨特的工藝在布面上繡出以家族文化主題的傳承作品。500多年以來,贛發繡經過十八代的傳將贛發繡工藝技術推向了新的高峰。
  • 13種刺繡針法,教你繡出愛的紀念日!
    結婚紀念日在即,打算繡一幅適合婚禮紀念的作品,新娘髮式也選擇了最有代表性的盤發,並且結合了之前經典玫瑰系列課程中的最有代表性的玫瑰繡法。一對夫妻在愛心形玫瑰拱門下,或親吻或呢喃細語,許下愛的誓言……盤發立體刺繡是很有趣的刺繡種類,只需運用繡線就能製作出各種各樣的盤發款式,再加上一些小珍珠或花朵作為髮飾,一副栩栩如生的優美背景圖就誕生了。
  • 48歲滿繡非遺傳承人,耗時一個月,打造精美BJD娃衣
    隨著滿清王朝的建立,滿繡走進紫禁城,成為「中國清朝皇族刺繡」,常用於繡制帝王龍錦、皇后鳳袍和宮廷文武官袍,象徵著皇權與地位、身份和等級。百度百科 龍錦這種富貴華美的宮廷刺繡一直美名在外。2018年,她與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政府文化幹部池源,用縣裡給到的30萬扶貧啟動資金,召回了三百多名外出務工的繡娘,成立傳統服飾製作工坊,利用滿繡技藝創新古風衣服,一年就帶來了一百二十萬的盈利。
  • 「中國紀錄片十佳作品」——《繡》正式發布
    西南勝境,山海相幫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是貴州省16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總面積2400平方公裡,總人口40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97.4%,水族人口佔總人口的67%。12月12日,在深圳舉行的「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暨第13屆深圳青年影像節」活動上,《繡》獲得了第26屆中國紀錄片長片十佳作品。該片以水族文化為線索,以三都脫貧攻堅為背景,用紀實手法、藝術表達、大愛情懷講述脫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年,三都縣一群水族女人選擇編織具有地域本土文化色彩的馬尾繡實現脫貧致富目標的感人故事。
  • 「白沙雙面繡第一人」是誰?她用巧手繡出精彩人生
    一開始,符秀英只把織繡當作閒時的樂趣,直到2005年年底,她的丈夫因心肌梗死突然病逝,而她的兩個女兒還在上學,生活的重擔一下子落到了當時已下崗的符秀英身上。在她最無助的時候,她的大姑符明蘭伸出了援手。當時年過八旬的符明蘭已是白沙遠近聞名的雙面繡高手,曾被邀請到海南省民族博物館授課。2006年8月,她開始跟符明蘭學習黎族雙面繡針法。之後,符秀英從下崗職工變成了職業繡娘。
  • 她把千年閩繡融入時尚嫁衣,閃耀紐約時裝周T臺
    70年前,福州上下杭的嚴訓祥跨過臺灣海峽,在臺南創建「誠福繡莊」,成為臺灣第一代傳承閩繡的福州師傅。蔡美月幾經尋訪,找到了他的弟子林玉泉師傅,把精湛的閩繡技藝引入嫁衣的設計與製作中。在中國文化裡,嫁衣承載著責任和傳承,它是娘家的最後一件服飾,也是夫家的第一件新衣。而無論是紅色的嫁衣,或是白色的婚紗,都能將閩繡應用其中。
  • 「中國紀錄片十佳作品」——《繡》出你的美
    三都是全國唯一水族自治縣,是貴州省16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總面積2400平方公裡,總人口40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97.4%,水族人口佔總人口的67%,全國63%以上的水族人口聚居三都,是水族群眾的大本營、聚集區和經濟社會文化中心,素有「像鳳凰一樣美麗的地方」之美譽,榮獲「中國水晶葡萄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