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茶,太多的年輕人,有著一種近乎妖魔化的刻板印象。
□茶很老氣:
□茶很難懂:
□不知從何下手:
……
事實上,茶和很多年輕人熱衷的咖啡是很像的。它們都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背後不乏有趣的故事,最好的茶和咖啡,都講究產地、風土、精製方式,衝泡時,水溫和水質也同樣影響最後的出品……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茶,也在年輕化和時髦化。就像今天的主角:茶包。
獨特創意的設計,加上精確的選料和配方,辦公室的下午,一壺滾水,馬克杯中投下一個茶包,這不僅為接下來的忙碌好好充電,更是一種生活的小確幸,何樂而不為?
很多人可以接受速溶咖啡,卻無法接受茶包。多數人認為茶包就意味著品質不好的茶,裡面的茶葉都是一些低檔的邊角料。
這絕對是個誤解!
茶包的誕生算是一個舶來品,它是西方世界的發明,正如速溶咖啡一樣,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是紐約茶商茶託馬斯·沙利文(Thomas Sullivan)發明的,初衷是用絲袋裝一點樣茶給零售商品嘗味道。
對於中國茶道本身來說,品茶的過程不僅僅只是局限於茶湯的滋味或者香氣,同時也包括欣賞茶葉在水中的形態,在評價一款茶葉的優劣時,茶葉的形態也是重要的一點。所以在過去,茶商們的確不會傾向用高檔茶葉做茶包。
而對於西方人來說,茶葉的形態其實是不重要的,味道、香氣、方便才是更重要的。
因此在國外,會用比較優質的茶葉原料做CTC茶(壓碎Crush、撕裂Tear、揉卷Curl)。這種茶的由於經過了CTC的加工過程,茶葉會變得細碎,在衝泡的時候更利於茶葉內含物的浸出。
而茶包裡的CTC茶,和我們國家的茶廠在處理茶葉時剩下的邊角料並不是一回事兒。本質上,這樣的「茶包」還是經過了特殊處理的好茶。
所以漸漸地,人們覺得用茶包泡茶口感不錯,再加上不僅不用清洗茶杯,還不用專門準備一套茶具,便逐漸形成了用小袋包茶的習慣。到1903年,沙利文申請了茶包的專利,1920年,茶包在美國餐飲業得到廣泛利用。
而這樣的茶包,也逐漸佔據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比如立頓紅茶。
除了可以保證茶葉品質以外,茶包的顏值也越來越變成了更多年輕人選擇的理由。
最初的茶包使用絲袋,後來波士頓商人威廉·赫曼遜發明了抗熱的紙纖維茶包,是簡單的方塊單囊造型,將這類茶包放入水中,茶葉會集中在茶包內,衝泡速度很慢。後來有人將茶葉裝入中間折成W型的雙囊型茶包當中,發現可加快熱水中茶葉衝泡的速率。
隨著花果茶的風行,普通的茶包由於空間小,不能容納果粒和花瓣的膨脹,市面上開始出現鑽石茶包,也是我們常說的立體三角包。鑽石茶包呈正四面體結構,採用食品級尼龍進行包裝。此類茶包外觀玲瓏剔透,且袋內空間很大,利於香味的散發,同時也可觀賞茶葉的形態變化。
還有一些異形狀茶包,德國百年茶葉品牌Halssen & Lyon堅定不移地走著文藝路線,幾年前就推出過世界第一款茶葉日曆。還有很具備少女感的時尚包造型,很討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如今有關茶包的創意設計越來越多,我們上圖來看:
喝茶最大的門檻,在於不知道從何下手去泡?
而茶包最大的優勢就是簡化衝泡,控制茶葉到茶湯過程的標準化。這也就成了現代年輕人選擇的一個契機。
茶的衝泡,從茶葉到杯中的茶湯,可以認為是「茶」這杯作品的最後一個環節。要泡得好,需要針對地控制茶水比、水溫、浸泡時間、衝水力度四項因素,同樣的茶葉,想喝到理想的茶湯,並不容易。
所以就需要簡化泡茶的過程,把變量變成定量。針對一款茶葉固定最佳的茶水比、水溫、浸泡時間,只要按照衝泡說明來,任何人都可以衝出一樣好喝的茶湯,茶包的優勢就在於此:
1.水和茶葉的配比:茶在裝進茶包之前,已經反覆測試最佳配比口味,因此按建議水量泡茶,能最大程度還原調茶口味
2.控制衝泡時間:紅茶不易久泡,在沒有茶具的情況下,茶包最快解決了濾出茶葉的問題。
3.味道和顏色可以儘快釋出:快速出湯飄香,不需要中式醒茶的過程,但標準和效率是一流的。同時碎片狀能保證飲用的濃度始終一致,而茶葉的話會越喝越濃。
-END-
茶,並不僅僅是川音繚繞的龍門陣配角,更不僅是老舍筆下伴著京韻大鼓或評詞的香茗。坐聽風雨,榻曬豔陽,輕衝猛泡,或淡或釅,帶來的不僅是一種舒展,更是生活的享受。
不要輕易去拒絕一個新鮮的事物。今天不喝茶,未必明天不會?畢竟現在的茶,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
原本就有趣豐富的靈魂,現在更加上了時髦洋氣的皮囊,你確定不pick一杯嗎?
話題·互動
不妨一起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