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雲舒。
人人都覺得永遠很遠。
其實它可能短得你都看不見。
珍惜你認為值得珍惜的,
別讓生命留下婉情!
祈福生活、感思生命!
——馮丕烈
馮丕烈在作畫
如 椽 畫 筆 繪 忠 烈
馬少青
馮不烈先生的油畫作品《馬福祿血戰正陽門》,是以反映馬福祿這位傳奇式的河州回族愛國將領抗擊列強侵略的英雄壯舉為題材的又一力作,品讀起來令人著實震撼。
據有關史料載,清光結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初,八國聯軍集結重兵,依仗先進的武器和裝備,一路燒掠,直逼北京。奉命鎮守皇宮正面門戶——正陽門的河州愛國將領馬搖課率領簡練軍英勇阻擊,多次打退聯軍強攻,並將其拒之於正陽門外。隨著東便門、東直門和朝陽門的抗擊因援兵不繼、寡不敵眾而先後陷落,正陽門的戰鬥尤其慘烈。在侵略軍重炮的集中強轟下,四層高的箭樓僅剩兩層,正陽門城樓失守。但馬福祿與其弟馬福祥誓與正陽門共存亡,親率子弟兵強攻以英使館為基地的防禦工事,以奪回失守的正陽門,給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六月六日,天降大雨,聯軍乘機組織強攻,馬福親率精兵殺入敵陣,斃敵百餘人。就在這場惡戰中,一飛彈自將軍口部射入,將軍壯烈狗國,時年46歲。同時殉國者中有其弟、侄多人和百餘名愛國將士。清政府為嘉其功,追封其為振威將軍,諡號忠烈。
馬福祿血戰正陽門180/170
畫面上,硝煙瀰漫,戰火紛飛。正陽門城樓上馬福祿身著將軍盔甲,腰系前筒,左手執佩劍劍柄,右手擎青龍戰旗,堅定而自信的眼神怒視前方,在回、漢、撒拉等民旅為群體的戰士中,伊然是一尊戰神的立體雕塑。手持毛瑟步槍的戰士們聚集在他的周圍,共同物成一穹狀的山丘透型,肖然立於土卒前的將軍恰似峰頂。在暖色的聚光法藝術處理下,將軍成為群像的至高點,其形象在畫面左上方顯得尤為突出。
畫面下方的近景位置,作者又精心設計了4名搬運彈藥的戰士形象。在硝煙和炮火的續襯下,他們與技樓的磚體建築融為一體,形成自右至左的懊形構圖,其色彩處理也是一反畫面上方的暖調處理,而施以金屬般的冷調子,視覺效果上大有雕塑的整體性和厚重感。那面斜掛在殘垣上的英軍旗幟,與馬福操所持的青龍大旗,在色彩處理上形成了強烈的冷愛對比,把邪惡與正義、侵略與反侵略的較量這一主題企釋得恰到好處。
紅軍長徵在康樂 90/180
再看硝煙瀰漫的畫面中部,是一門老式的中國火炮,它似乎期待著將軍發起衝鋒的號令,再一次怒吼起來,將中華民族絕不受列強欺凌的精神化作炮彈傾瀉出去。在那個從冷兵器向熱兵器過度的時代,中國的軍工建設的確落伍列強許多,泱決大國處於挨打的境地是一種必然。關於這一點,從畫面的細節上就可以感受得到—一左上角隱約可辨的刀叉劍載,雖然作為冷兵器即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清軍還在使用,前沿陣地上頭戴民族帽的老兵和新戰士,手中所持的槍械也是些射程和精準度極不理想的老舊毛瑟和滑膛槍。從這些細節,足見作者考證史料的認真態度和治學精神。聽不烈先生說,即便是畫面遠景的正陽門箭樓,其建築造型和民族風格也是多方查閱資料,從歷史的真實性出發再現於畫面的。
現在我們而看到的這幅畫長寬均不足兩米,在這樣的尺幅,作者大筆縱橫、以強烈的色彩對比效果、再現了100多年前發生在北京單城門前那個壯烈場面、謳歌了甘軍英勇抗擊列強、以鮮血和生命書就的卓著戰功、是美術創作第一次正面反映西北回族英烈為國捐軀的傾力之作。
隴上英烈胡廷珍90/90
臨夏解放——王震、魯瑞林接見各界代表180/170
優秀的文藝作品、往往出自那些熱愛生活、關愛生命、尊重歷史、珍視文化且無時無刻都在夯實個人文化修養上下工夫的有心入、馮丕烈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作為甘肅省美術家協會理事、臨夏州術家協會主席的他、在《河州》雜誌美編崗位上敬業奉獻多年、他勤於知識結構的更新和油畫創作題材的挖掘,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又一幅內容積極健康、形式豐富多樣的優秀作品。多幅佳作已被日本、法國、臺灣、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等地人士收藏,個人傳記也被載入《中國當代名人錄》。
明兵部尚書王竑100/80
我有一幅先生所贈的書法作品《晴耕雨讀),從他飽蘸濃墨、疾筆書就的四個大字上,我深深地體會到他那頗具文人情懷的治學精神,同時也感覺到他是在用書法為載體傳遞著這種可嘉精神。凡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對傳統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是他奠定更高藝術造詣的秘訣,尤其是對現實生活獨到的視角關注和深刻理解使其佳作連連成為一種必然。多年前,他筆下刻畫的那群《那勒斯的孩子們》,天真的眼神裡流露出的是大山之子對山外世界的憧憬和嚮往。畫面以細膩的筆觸和協調的基調,真實地再現了東鄉族生生世世繁衍生活的典型地域和頗具西北民風的人文景觀。如果沒有對現實生活約認真觀察形對生金意的真切關注和理解,是很難畫好這幅作品約。
孫中山130/100
多年以後的今天,當我們面對《馬福祿血線正能門》時,很自然地看到了丕烈對歷史和文化傳承的深度理解以及他在藝術語言上獨到的表達方式。這幅畫,既有《那勤新幼孩子們》寫實中求表現的一面,又有《院上英烈胡廷珍》歷史性和教育性並舉的一面,強烈的冷暖對比和畫面起伏跌宕的構成,加上他意筆揮灑、渾然天成的藝術處理效果,使作品充滿張力和視覺上的衝擊感。如果著眼於藝術追求的層面,在這幅畫上不難發現作者調整中的藝術追求方向和探索中的風格定位。
來源:臨夏文藝
原標題:《【書畫臨夏】馮丕烈愛國主義題材油畫欣賞》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