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Edan
又是一天過去了,8點差1分,我回到了家,放下包拿出手機就開始「躺屍」。
我不明白,從早上10點到晚上19點,我不過是在辦公桌前坐著,對著電腦屏幕動動手指,怎麼能這麼累?
辦公室工作何以讓人如此疲勞?這或許是成人生活中的最大謎團之一。
直覺告訴我,這是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天的工作耗盡了有限的精力導致了疲勞。
為了證明這個在我們看來理所當然的觀點,科學家們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01
意志力太耗能,
用掉了你的大部分「電量」?
20年前,凱斯西儲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和黛安娜·泰斯夫婦用一個充滿巧克力香氣的實驗推導出人的精力——更確切地說是意志力——是有限的。
參與實驗的學生面前放著蘿蔔和剛出爐的巧克力餅乾,但是只有一組學生能吃餅乾,其他人只能吃蘿蔔。
然後這些學生被安排解一道無解的難題。結果,吃餅乾的人平均在19分鐘後放棄了解題,而吃蘿蔔的人只堅持了8分鐘。
結論就是,「拒絕餅乾的誘惑而吃蘿蔔」這件事耗費了人大量的意志力,影響了後續的任務——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自我損耗」理論。葡萄糖被認為是意志力最重要的來源。
把這個理論套用在工作上就是:早上的你意志力滿格,像一個充滿電的手機,下午掉了一半的電,到下班時只剩5%的電支撐我們回到家。
但是,這個理論最近幾年受到了不少質疑。有研究發現,一個人全神貫注做一件對意志力要求極高的事所消耗的能量,還不如一顆薄荷糖提供的能量。
也就是說,你絞盡腦汁解一道數學難題的消耗,跟你放鬆看電視時差不多。大部分的能量消耗不過是用來支持我們身體各個器官的正常運轉。
還有,你覺得你累是因為工作,但是此時此刻正在摸魚的你,捫心自問,上周的目標都完成了嗎?真的一直都在認真工作嗎?
英國一家網站最近對「真實的」辦公室工作情況進行了調查。根據收到的2000個回復來看,以8.8個小時為每天的平均工作時長,真正有效率的工作時間只有不到3個小時。
那剩下的時間都花在哪裡了?來看一下自己是否能夠對號入座:
總之,「自我損耗」理論不僅沒辦法解釋工作中的疲勞,更沒辦法解釋多數真實的工作情況。
我們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摸魚一天沒幹什么正事,但還是累得要死。別急,心理學家還有其他的理論。
02
不是意志力枯竭了,
是心思太活絡了
正事兒閒事兒都是事兒,都需要佔用我們的時間。
人不是孫悟空,沒有分身術,但也許我們體內有一個機制,能時刻發出信號指揮我們該幹什麼。謝菲爾德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霍奇認為,工作中的疲勞可能跟這個機制有關。
不妨把這個機制想像成一個住在你心裡的小人,一會兒對你說:「休息一會兒刷會兒微博吧!」一會兒又提醒你:「Deadline快到啦,趕緊工作!」
不排除有真心熱愛工作的人,但對很多人來說,工作是「得做的」或者「不得不做的」(have to),而摸魚是你「想」摸的(want to)。
一整天下來,你在「得做的」和「想做的」之間拉扯,失去了工作的動力,累得夠嗆。
相反,專注的人可能沒那麼容易累。
最近,英國的心理學家把研究目標對準了護士,結果發現,最不容易感到疲憊的護士,不是那些體力活做得最少的,也不是那些主觀認為工作輕鬆的,而是那些覺得自己能掌控工作、從工作中獲得最大滿足感的。研究人員覺得,是工作動力讓這些護士充滿活力。
霍奇也認為,不是工作本身造成疲勞,而是「不想努力但被強加了目標」的感覺令人疲憊。
假如工作是對你有意義的、你自發想做的,那麼反而會越做越精神,越做越愉快。累是什麼?不存在的。
03
越是高效工作越不累,
越是摸魚「休息」反而越累?
仔細想想,好像每個辦公室都有一兩個總是神採奕奕的人,而這些人往往也是工作效率最高的。
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樣,此時的電腦上打開了十幾個頁面,桌面下方的微信圖標每閃一下都要點開看一下,一到下午還總控制不住要點奶茶外賣的手,我打賭你就是最容易感到疲勞的那一個。
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麥可·因茲利奇試圖從演化的角度來為摸魚「辯解」:
人類作為一個有機體,不可能只做一件事,需要做很多事情來成為一個健康、繁榮的物種。
早期人類要打獵採集、尋找伴侶,現代人面對的情況更為複雜、誘惑更多,處理這些事情的機制也更加繁忙,疲勞在所難免。
「人類需要做很多事情來成為一個健康、繁榮的物種」,我喜歡這句話。
為了減少疲勞,同時努力成為 「健康、繁榮的物種」的一員,我決定停下打字的手,專心摸一會兒魚……
—THE END—
☀本文選自半月談(ID:banyuetan-weixin),作者:Edan,來源:《品讀》2020年第7期,摘自:果殼網。灼見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