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李調元
貫通古今的巴蜀大才
王國平
李調元(公元1734年—1803年),字羹堂,號雨村,四川綿州羅江人,清代文學家、詩人、戲曲理論家、藏書家。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考中進士,歷任吏部主事、廣東鄉試副主考、吏部考功司員外郎、廣東學政、直隸通永兵備道。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獲罪流放伊犁,後發回原籍,削職為民,在家鄉刻書、藏書十萬卷,並著述直到終老。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多次乘坐503次、504次列車在寶成線上穿梭,列車時而奔馳在平原,時而逶迤於群山,笛聲起伏、光影交錯、人影明暗,仿佛在時光隧道裡前行。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寶成鐵路不僅是一條交通幹線,同時也是一條文化通途。經過廣元,想起開創先河的女皇武則天;經過江油,想起傲視權貴的詩仙李白;經過新都,想起教化滇邊的明朝「第一才子」楊升庵;經過成都,想起鞠躬盡瘁的蜀相諸葛亮、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和才華橫溢的女詩人薛濤……
李調元,亦是寶成線上的一位文宗巨匠。每當經過羅江時,我總會久久地凝視著這片土地,仿佛看見他在萬卷樓上挑燈夜讀的身影。清風拂過,廣袤的成都平原稻浪起伏,正如他的一生,起伏跌宕而又豐厚凝重。
李調元雕像(圖片來自網絡)
羅江李家灣,這個在中國自然地圖上肉眼幾乎看不到的地方,卻是中國文化地圖上一處耀眼的所在,李化楠、李調元、李鼎元和李驥元,用他們橫溢的才華,將這個地名一次次擦亮。而在李調元68年的生命長河裡,他一次次從這裡出走,最後,又把他顛沛流離的腳步輕輕地放在了這裡。
命運跌宕,百巧千窮
李調元(1734年—1803年),字羹堂,號雨村,綿州羅江(今德陽市羅江區)北鄉南村壩李家灣人。
李調元從小聰明機智,自幼便在父親嚴格指導下讀書,5歲即讀《四書》《爾雅》等史書。他7歲即能吟詩作對。所作《疏雨滴梧桐》云:「浮雲來萬裡,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時傳抄鄉裡,被譽為「神童」。某日,李父指著屋簷上織網的蜘蛛出對:「蜘蛛有網難羅雀」,李調元不假思索,信口對道:「蚯蚓無鱗欲變龍」。對仗工整,足見其才思之敏捷。復有一次,兵部尚書錢香樹命作春蠶詩,他隨口即成,其中有「不梭非彈卻成圓」一句,被認為神來之筆,廣為傳頌。據清《羅江縣誌》卷二十四載:李調元19歲以後,才氣橫溢,聲名更著,他擅長文章,尤工書畫,受業於涪江書院,「州院試俱第一」,又因文筆優美,往來京師與諸名公巨卿詩詞唱和,所作詩文膾炙人口,人人爭而誦之,以至李調元雖處四川,然影響已遠及京城。
鶺鴒寺·李調元讀書臺(圖片來源:德陽晚報)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李調元參加鄉試,提學使閱卷後嘆:「奇其文……拔第一」,隨後就讀於錦江書院,與崇慶何希顏、成都張鶴林、內江姜爾常、中江孟鷺洲、漢州張雲谷以文章著於時,時稱「錦江六傑」,聲名鵲起。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李調元禮闈落第,與父交遊於京師,補恩科品級中書,與畢秋帆、祝芷塘、王夢樓、趙甌北、程魚門諸名士詩文唱和。他又跟隨當時大畫家陸宙衝學習繪畫。他天資聰慧,領悟力強,很快掌握了老師傳授的技法神韻,精於水墨丹青,諧號「小李將軍」。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李調元參加會試,當時試題為「從善如登」,李調元詩中有「景行瞻泰岱,學步笑邯鄲」之句,為副總裁賞識,擬列為第一。總裁秦蕙田說:「此卷才氣縱橫,魁墨,非元墨也」,置為第二。他殿試中二甲第十一名,入翰林院,被欽點為翰林庶吉士,授予吏部文選司主事,後兼文選司掌進。其職責是每日送百官履歷升降循環簿籤至宮門,交值日太監轉呈皇帝。由於官卑職小,他常受太監欺壓。一般新任職者,為求辦事順利,常常預先向太監饋贈財物。李調元蔑視這一陋規,不理睬太監的需索。太監懷恨在心。有一天,太監下午才出宮門接簿,還怒罵李調元遲誤時刻。李調元厲聲應答道:「我官雖小,但是朝廷委任,犯罪自有國法,你怎敢隨便辱罵?」說罷抓之欲面見皇帝。幸有大臣勸解,太監才得以下臺。此後,太監再也不敢向他索取見面禮了。李調元性格「傲似螳螂」「烈如夏日」,不屑諂事權貴,對待奸佞如烈日之照幽昧。故而君子敬之愛之,小人忌之恨之。雖贏得了「鐵員外」之稱,也招來了某些人的忌恨,在官場上每每受挫。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因湖南巡撫公文措辭失當,他按規定不予畫押。吏部尚書阿桂堂、舒赫德大發雷霆,在考察京官時,將李調元填入「浮躁」一類。乾隆見表冊所填19人均年邁多病,惟獨李調元年富力強,就詢問吏部尚書:「李調元何事浮躁?」吏部大臣回覆:「過於逞能。」乾隆一笑置之,詔令李調元仍為吏部員外郎。在任廣東鄉試副主考時,他鐵面無私,嚴禁舞弊,獎勵勤學向上的學子,受到士子們的稱讚。在廣東任學政期間設立書院,注重培育人才,推動了當地教育的發展,當地好學蔚然成風,至今廣州市、茂名市等地還流傳著他的故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李調元由廣東回京復命被重用,升任直隸通永道,兼管河務、屯田、海防、驛傳等事,轄通州、永平府,此時的他信心滿滿,期待早日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然而,看似一帆風順的仕途,其實已經暗流湧動。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李調元曾參與的《四庫全書》修好,朝廷下令將七部手抄本分送全國七大藏書閣收藏,李調元奉旨將一部《四庫全書》護送到盛京(今遼寧瀋陽市)文溯閣保存。在經過永平府盧龍縣時,盧龍縣知縣郭永泰命人把裝書的車輛集中停放在館驛停車場,並蓋上茅草防雨。半夜書車茅草忽然著火,士兵擔水淋熄,少數幾十本書因此而留有水溼印記,主要責任應是郭永泰「護送不謹」。
然而,在全書送到盛京文溯閣後,李調元將詳情匯報給前來查問的按察使永保。這個永保在吏部任郎中時就與李調元結怨,於是乘機報復,上奏朝廷,誣李調元玩忽職守,致《四庫全書》受損,下旨將李調元罷官、下獄。第二年春天,李調元被定罪發配新疆伊犁。幸好有直隸總督袁守侗及時相助,以李母年老需贍養為由,代為申冤,朝廷才準許李調元繳納萬兩白銀贖罪,押到涿州,即釋放回鄉。
乾隆五十年(1785年),李調元的仕途之路戛然中斷,但他並沒有失落與茫然,他帶著大批書籍回到闊別22年的家鄉,又開啟了自己百科全書式學者的全新人生。
醒園(圖片來自網絡)
整理蜀海,百川歸海
李調元對四川乃至中國文化至為重要的貢獻,莫非被譽為「巴蜀文化全書」的皇皇巨著《函海》的編撰與刊刻。
李調元的父親李化楠,號石亭,歷任知縣、府臺同知等,一生力行善事,任上頗有政聲,著有《萬善書稿》《石亭詩集》《醒園錄》等書。乾隆七年(1742年),李化楠考中進士,其後李調元及其兩個堂弟李鼎元和李驥元也考中進士,且三人均入翰林。一時之間,羅江李家「一門四進士,兩院三翰林」被視為眉山「一門七進士,父子三大家」的三蘇現象異代重現的佳話而家喻戶曉。
李調元紀念館(圖片來源:德陽市公眾信息網)
李調元受家風薰陶和父親影響,自幼愛好讀書,涉獵範圍極廣,凡諸子百家、經史子集、詩詞歌賦、天文地理,無所不覽。
學者李海毅認為:李調元之所以對蜀學格外關注的原因是因為他生於蜀、長於蜀,歸隱和去世也在這裡。雖然他「生涯強半客他州」,但無論是居官北京還是視學南越,他都有一種蜀人的身份認同感。他常常強調「餘蜀人也」「餘綿人」「我家岷之濱」,巴山蜀水的文化養分深入了血液。
蜀中詩人歷來就有強烈的「先賢意識」,從揚雄作賦以司馬相如賦為範式之後,歷代蜀中文人莫不以蜀中先賢為楷模加以追述。這種追慕先賢的意識,到楊慎和李調元更加明顯。李調元曾明確提出對鄉邦前賢的追慕,提出要承繼司馬相如、陳子昂、李白、蘇軾、虞集、楊慎以來的文學傳統。
當時的四川,因為長期戰亂,經濟、文化發展緩慢,書院少,學人少。江南地方一些讀書人甚至視四川為邊鄙之地。李調元從青年時起,就懷有振興四川文化的雄心壯志,故他時常留意收集鄉邦文獻。
1772年,清政府重修《永樂大典》,採集全國遺漏書籍,開辦《四庫全書》編訂館,從全國各地徵求古籍善本達13000多種。當時李調元任翰林院監司,和紀曉嵐等一起參與《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利用這個機會,李調元得以借觀朝廷內府的藏書包括許多「天府藏書」。並僱人抄錄了許多罕見書籍,尤以巴蜀為主,「於是內府秘藏,幾乎家有其書矣」,並將之取名為《函海》,書名出自《漢書·敘傳上》「函之如海,養之如春」,寓意「如大海般包容萬物,如大海般養育萬物」。此書為清代四大著名私刻叢書之一。而李調元以一人之力編撰刊刻《函海》,堪稱文學史上的不二之人。
《函海》 人民出版社出版(圖片來自網絡)
《函海》所收書以鮑氏《知不足齋叢書》未收者為限,輯存了自漢迄明蜀人著述及罕傳秘籍154種,合編為30函、628卷。1至10函為晉至唐、宋、元、明世人罕見之書,11至16函專刻明代楊慎專著,17至30函為自著之書及各家已刻而流傳不廣的書籍。另編書目《西川李氏藏書簿》10卷,分經、史、子、集四門。內容涵蓋歷史、文學、地理、語言、音韻、金石、書畫、編輯、農學、姓氏學、民俗學等,集巴蜀文化之大成的學術總構,是乾隆以前歷代四川學人的專輯總和。被譽為「巴蜀百科全書」。而且《函海》還收錄了我國現存第一部「斷域為書」的方言詞彙著作《蜀語》,記錄考訂明末四川方音詞語凡570餘條約萬言,至為珍貴。如果不是李調元,一些歷史上的蜀學重要著作或許早已失傳。
《函海》之出版歷經艱難,堪稱清代四川文化之盛舉。從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李調元自刻《李太白集》始,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輯成初刻,再至嘉慶五年(1800年)全部完成,歷時44年。先後共有6種版本。早在1780年,李調元任通永道(治所在今北京通縣)時,便將收集到的有關四川的許多書籍,自己出資雕版印行,中途由於遭遇橫禍,又曾中斷。1784年的初刻本只有20函,是因為李調元含冤被捕,刻版工頭向李夫人索要工錢未果而毀版以致。在繳付萬金贖罪之後,李調元仍然艱辛籌款把《函海》的刻版最後運回四川,竭盡千方修補,使這部巨大的叢書,得以印行問世。《函海》傾注了李調元半生心血,所收圖書都經過精心校勘,多有序跋記其原委。全書後又經其從弟李鼎元再次校勘審定。其後數十年,李調元後人又多加修正改訂和補錄再版,所收書籍增至200種,40函,852卷,體系更趨完備。
當清代著名詩人、學者袁枚讀到李調元寄贈的《函海》之後,曾寄詩說:「正想其人如白玉,高吟大作似黃鐘。童山集著山中業,《函海》書寫海內宗。」又贊李調元「西蜀多才今第一」。更有學者稱其為「天下奇書」,認為其輯《永樂大典》之佚書,補《四庫全書》之遺憾,有功於巴蜀典籍文獻之傳承、蜀學文脈之延續,在清代叢書編纂史、文獻學史和蜀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函海》的刊行,使李調元成為學貫古今、博大精深的一代學者,得以與錢塘袁枚、陽湖趙翼、丹徒王文治齊名,人稱「林下四老」,又與遂寧張問陶、丹稜彭端淑合稱「清代巴蜀三大才子」。李調元當時聲名之隆、影響之廣、貢獻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李調元像(圖片來自網絡)
李調元以皇皇巨著《函海》向蜀賢致敬,譚繼和先生說「文宗在蜀」「蜀人多出百科全書式人物」,毫無疑問,有「巴蜀全才」之稱的李調元,是繼司馬相如、揚雄、蘇東坡、楊慎之後又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巴蜀文化巨人,穿越時空,輝耀古今。
弘揚川味,百世彌芳
幾千年來,川人身上飽含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因此,川人多發明家、工科男、技術控、文藝範。同時,川人更具曠達從容的樂觀精神,「即使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比如李白、蘇東坡、楊慎、李劼人、張大千等,無論經歷怎樣挫折頹敗的人生,他們依然是熱愛生活、創新生活的「生活達人」。
李調元也不例外,他是一個全才,不僅著書立說,痴迷學術,傳承巴蜀文明。同時,他還醉心戲曲、開辦伶班、親自掌勺、開創一派,極大地創新與發展了天府文化。
本文僅舉川劇和川菜二例。李調元從小喜歡川劇,在北京、廣東、河南為官期間,提出「戲曲應該合乎人情」「應該各自成體」,倡導川劇要有創新精神。他用心了解當地戲劇的發展,並改編宋元、明清劇本等,將其創作成川劇帶回四川。李調元歸鄉後,節衣縮食投入戲劇活動,其詩「但使笙歌續,焉知米甕殘。朝來一鼓吹,又缺半年餐」是其生動寫照,他在家鄉象山寺創辦了「家伶」戲班,經常「自敲檀板課歌童」,並帶著戲班到成都、德陽、綿陽等地巡迴演出,叫好又叫座。此外,他重金聘請蘇州教師培訓,為崑腔傳入四川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還記載整理了珍貴的吹腔、秦腔、二簧腔、女兒腔、弋陽腔、高腔等戲曲史料,對戲曲的發展脈絡進行了詳細的考辨和細緻的梳理,主要論著有《雨村劇話》《雨村曲話》等。他編寫的《芙奴傳》《花田錯》《春秋配》等劇本,至今仍是川劇經典,他也因此被人們奉為「川劇之父」。
今日之川菜之所以得享大名,位列「八大菜系」,李調元對川菜的普及與推廣貢獻甚巨。李調元主張傳承傳統烹飪成果,「一次一食,務稟先型」,奉勸人們不要在飲食上獵奇,他收集了大量的民間飲食技藝,編入《醒園錄》,全書記載了烹飪39種,釀造24種,糕點小食24種,食品加工25種,飲料4種,食品保藏5種,涵蓋了葷菜、糕點、蔬菜、醬菜、飲品、乳品、蛋品的製作方法。其中僅醬、豉寫了21條,鹹菜寫了27條之多,食材中載有野雞和麻雀,還有醬豆腐乳、凍豆腐的製作方式,這些都和四川盆地多丘陵的地貌相契合。
《醒園錄》是第一本川菜菜譜,後來川菜界根據《醒園錄》陸續復原了很多川菜,正因為李調元的系統梳理,川菜才逐漸形成完整的體系。因此,他又被尊為「川菜之父」。
保藏文脈,百折不悔
李調元一生酷愛藏書,去職歸鄉後,他在自己的家鄉構築了藏書超過十萬卷的藏書樓,直與浙江天一閣媲美,為中國文化傳承作出了不朽貢獻。
李調元塑像(圖片來源:川觀新聞)
回到家鄉的李調元深感仕途坎坷,吉兇莫測,於是在蛙鳴蟬唱、雞犬相聞的羅江鄉間絕意仕進,詩酒田園。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李調元回歸家鄉三年,《函海》刊刻完成,著書的使命已經完成,他決定做一件和編撰《函海》同樣重要的大事:他要以54歲的力氣,開始修建一座能保存文明火種的書庫。不久,在李家祖宅旁,一座宏偉的樓房拔地而起,名曰「萬卷樓」。其樓四周「風景擅平泉之勝,背山臨水,煙霞繪輞川之圖,手栽竹木漸成林」。
萬卷樓實際上是一座藏書十萬卷(省稱「萬卷」)的龐大書庫,李調元將其父所購數萬卷藏書及自己所購、刊印、手抄藏書收藏於其中,分經、史、子、集四十櫥,內多宋槧,抄本尤夥,總數達十萬卷,萬卷樓所藏除了大量購買書籍外,藏書中還有不少手抄版本。李調元有抄書之癖,凡家中所無之書,即借別人所藏圖書抄寫,包括當年他做京官時,曾如饑似渴地廣抄大內罕見之珍稀藏書,他曾自得道,其藏書中,「御庫抄本,無一不備」。時人稱為「西川藏書第一家」,堪稱當時四川最大的私立圖書館。
李調元詩碑林(李調元紀念館)(圖片來源:川觀新聞)
自刊而藏是李調元萬卷樓藏書中的另一重要部分。他的自刻本《函海》《續函海》《童山詩集》《童山文集》即藏於此。在隨後的日子裡,李調元還不斷擴大其規模,從外地購回許多珍貴古本,稀見圖書,以充實館藏,成為四川文化史上的一大豐碑,萬卷樓的建立,是清初以來四川文化事業恢復發展逐步走向繁榮的一個重要標誌。
萬卷樓建成後,李調元每天皆要「登樓校讎」,手不釋卷,不亦樂乎。萬卷樓亦成了海內文學達人、李氏子侄、鄰近生員最青睞的地方,甚至很多人不遠萬裡來此查閱典籍,名家大儒們在樓中穿梭的身影成為蜀地的一道亮麗風景。
令人痛心的是,嘉慶五年(1800年)二月,李調元昔日的政敵永保嫉恨舊仇,借白蓮教起事之際,串通盜匪火燒萬卷樓,實為四川文化的重大損失。正在成都友人家中避難的李調元聽聞一生心血灰飛煙滅,「一慟幾絕」。回羅江後,他將殘書片和書灰用黃綾包好,埋入土中,用青石砌高2米、長2.67米的書冢,並親筆題寫「書冢」二字,刻石碑立於冢前哭詩云:「不使墳埋骨,偏表墳葬書;焚如秦政虐,莊似陸遊居。人火同宣榭,藜燃異石渠;不如竟燃我,留我待何如?雲峰樓成燼,天紅瓦剩坯;半生經手寫,一旦遂心灰。獺祭從何檢,尤槓漫逞才;談書無種子,一任化飛埃。」
李調元讀書臺(圖片來源:成都方志)
萬卷樓被焚後,李調元「意忽忽不樂」,終在嘉慶八年(1803年)十二月悲痛萬分地離開了人世。
一代文化巨匠從此隕落,而他留下的不朽著作依然葆有強大的生命力,成為巴蜀文化中最為豐厚珍貴的部分。
李調元紀念館(德陽市羅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主要貢獻
李調元是清代百科全書式學者,一生著述極為豐富,達130餘種,撰有《童山詩集》《童山文集》《蠢翁詞》等文學作品,《雨村詩話》《雨村詞話》《雨村曲話》《雨村賦話》等詩學、戲劇學、文藝理論作品,編刊其父李化楠所撰飲食專著《醒園錄》,輯撰刊刻大型叢書《函海》《續函海》等文獻學巨著,造「萬卷樓」,藏書十萬卷。
歷史功績
李調元推動了古代文獻的整理與傳承,對巴蜀文化復興和清代學術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組織川劇伶班,著力扶持、大力推動川劇的興起,融入對川菜、江南菜等飲食文化的獨特見解,編撰了第一部川菜菜譜,為本土文化的弘揚與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川遺存
德陽市有李調元紀念館、醒園、李調元讀書臺、李氏宗祠敦本堂摩崖石刻、李氏宗祠家規碑等,綿陽市有李調元出生地院落、萬卷樓遺址、書冢、讀書臺等。
當代價值
李調元鍾情家鄉文化,具有堅守正義道德的愛國主義情懷,他孜孜不倦整理傳承中華文化遺產,為推動中華文化復興提供了智慧與啟迪。
相關連結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清代四川才子、戲曲理論家——李調元四川歷史名人系列│巴山蜀水的鄉土文化對李調元詩學思想的buff加成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日報(2020年12月15日第11版)
作者:王國平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名人】王國平 ‖ 李調元: 貫通古今的巴蜀大才》
閱讀原文